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县名史话:武乡县:涅水溟蒙问他乡

  春秋时期,赤狄各部占据了上党大部分地区,其中有一支叫“甲氏”的部族,主要活动在今武乡县西部。公元前594年,晋国出兵灭掉赤狄中最强大的潞氏,次年,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铎辰各部,平定了上党,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

  甲氏部族早已灰飞烟灭,但在地名中却留下了他们深刻的历史印记。武乡县西北的分水岭古称胡甲山,又称侯甲山、护甲岭,由此发源的昌源河,古名亦称胡甲水。这些带“甲”的地名正如《山西通志》所考证:“盖即春秋赤狄甲氏故地也。”西汉刘歆的《遂初赋》中有“越侯甲而长驱”之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明“有长坂,谓之胡甲岭”。这条可以长驱的“长坂”就是今天武乡县分水岭前的南北通道。

  胡甲山之所以俗称“分水岭”,是因为这里处于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分界处。让人称奇的是,分水岭有两处泉源,一股入胡甲水北流注汾河,终归黄河;另一股入涅河南流注浊漳,终归海河。两河源于一地,“涅”、“甲”两字古代又同音,西汉因在涅河边置涅氏县,乃取“甲氏”之意也。至今武乡方言读“涅水”犹为“甲水”。涅氏县治旧址即今武乡县故城镇。

  汉代涅氏县的范围包括今武乡、榆社、左权全境以及和顺县中南部与沁县北部,地域广袤,横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汉以后,涅氏县更名为“涅县”,县域也渐被分割。首先是在东汉末划出今左权县一带置阳县;西晋初再划出今榆社县一带置武乡县。应当辨明的是,西晋所置的武乡县在今榆社县境,与今武乡县无关,因为今武乡县境在当时还属涅县。据史载,西汉已出现“武乡”之名,为侯国,史家考证其地望在今山东省境。三国时期,蜀汉也有侯国叫武乡,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即指此地,但其地望在今陕西省汉中境。时至今日,“武乡”的含义来历以及它最终落户山西的缘由,我们已无法考证了。

  “武乡”的又一个不可考处是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为“乡县”。我们排除了它避讳、避重名等因素,但仍然难解释其省去“武”的原因。直到武则天登基后,大封武氏诸王,还大肆以“武”为地名。当时除了命名武丰县、武圣县、武兴县、武昌县等一批吉语地名外,还把带“唐”的地名都改为“武”。如改唐兴县为“武宁县”;改唐林县为“武延县”等等,意图彻底取代唐。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乡县才恢复了武乡县旧名。武则天病逝后,中宗复位,随之被改的地名也全面复辟,所有带“武”的地名尽被清除。唐隆元年(710年),武乡县又改乡县。时隔不久,大概唐中宗了解到“武乡”确系西汉旧名,与武则天并无瓜葛时,方再次复名武乡县。

  现在我们再回到东汉涅县的话题上,涅县经过几次分割,到西晋以后县境只留下今武乡和沁县北部地区。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武乡县治由榆社境迁至南亭川,即今武乡县故县镇。至此,涅县东部区域也划入武乡县,并形成涅县、武乡东西对峙的局面。北魏末的永安年间,涅县治所东迁至5里外的涅水南岸,同时更名阳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城县为甲水县,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年),再置甲水县,六年废。从此,东汉涅县遗留下的最后一块地域,以涅河为界,河北划归武乡,河南划归铜,形成今天武乡与沁县的天然县界。

  甲水县故城旧址在今沁县南涅水村,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小村庄于1959年因发现2139件佛教石刻造像而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人称之为“南涅水石刻艺术”。据造像题记记载,这批佛像始凿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并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如此大规模的石刻雕造工程应该和当年甲水县的兴起和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山西县名史话总目录

长治晋城泽州高平陵川沁水临猗垣曲永济稷山河津绛县曲沃平陆芮城闻喜新绛夏县和顺洪洞侯马吉县交城黎城灵石娄烦平定平顺祁县沁源寿阳太谷屯留武乡昔阳乡宁襄汾襄垣孝义兴县阳城阳曲翼城盂县中阳左权霍州临汾隰县

相关内容:山西行政区划及各市县介绍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马晓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08-26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县名史话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