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县名史话:垣曲县——七弯连环回还曲

  垣曲县旧传为商汤建都的地方,在下亳城村立有元代的碑石镌刻“商烈祖成汤居亳故都”。这一传说虽然还没有考古等资料证实,但殷商时代这里已出现很多方国城邑,并屡见于甲骨文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方国就是“亘”,也称“亘方”。殷墟卜辞中“犬追亘之及”、“夕丰亘方”,均指今垣曲县沿黄河地区。古文“亘”通“宣”,据《逸周书·世俘篇》记载,商周之际,武王派兵攻伐“宣方”,亦即此地。亘,在古文字中“从二,从回”,义为回转围绕,盖因其地有黄河弯曲流绕,故名“亘”。

  1985年,国家考古队在垣曲老城南0.5公里洪庆观发掘了一处商代城址。其城平面呈四边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现存北城墙遗址长330米,宽5——12米,高3——5米。城中有两处较大宫室夯土层基,并出土大量商代铜器、陶器。其地北连台垣,南俯黄河,很有可能就是商代亘方的遗迹。

  战国初期称“王垣”,《史记·魏世家》:“(魏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即此。战国末期也称“垣”,如《史记·秦木纪》:“(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汉代因置垣县,治所在阳壶城,即今垣曲县古城镇东滩村附近。

  阳壶城本春秋时期的瓠丘邑,《左传·襄公元年》:“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指公元前572年,晋国出兵援宋,攻克彭城,把宋国的五个大夫安置到瓠丘居住。因其地有土丘形如瓠瓜,故名。古瓠字通“壶”,故又作“壶丘”,汉代以后称“阳壶”。当地群众介绍:阳壶故地是个神奇的地方,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当日暮以后,四周逐渐昏暗,惟独阳壶一片光明,人称“阳壶返照”,列为垣曲八景之一。但这种奇观极难得一遇。

  北魏皇兴四年(470年),在阳壶城置邵上郡。孝昌中,又改为邵郡,同时改垣县为白水县。西魏大统三年(537年),于邵郡置邵州,改白水县为亳城县,并徙县治于今古城镇。隋大业初年,再改亳城县为垣县。隋义宁元年(617年),为邵原郡治,同年又在今亳城村分置亳城县,在今清廉村分置清廉县。唐初,亳城县和清廉县先后并入垣县。

  这一时期境内出现的区划名称邵上郡、邵郡、邵州、郡原郡等,均名源于春秋古邑名“郫邵”,《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伐晋,戍郫邵”,其旧地原属垣曲,现属河南省济源市境。白水县名源于县境内的亳清河,胡汉译言讹“亳水”为“白水”。清廉县名源于其北部的清廉山,即今垣曲与闻喜、绛县交界处的横岭山。亳城县名源于“汤都亳”的传说。古史记载商汤建都于亳,并曾多次迁徙,在中原留有南亳、北亳、景亳等地名。垣曲境内旧有商汤建都的传说,故两次设置亳城县。

  垣县改名为垣曲县是在宋代,但其改名的具体时间及原由已不可考。垣县加“曲”仍然是表示黄河曲折流经其境的地域特征,因为黄河从鲁家圪塔村入县境,至碾盘沟出县境,长44公里,而大的河弯就有7个。其实,“垣”乃是“亘”的假借字,本来就是周回曲折的意思,只是后来垣字古义已失,单指周回的墙垣,这样便产生了垣县是以“王屋山势如城垣而得名”的误传。宋人又好心在“垣”后加一“曲”,意在补其不足,殊不知已是叠床架屋,曲之又曲了。

山西县名史话总目录

长治晋城泽州高平陵川沁水临猗垣曲永济稷山河津绛县曲沃平陆芮城闻喜新绛夏县和顺洪洞侯马吉县交城黎城灵石娄烦平定平顺祁县沁源寿阳太谷屯留武乡昔阳乡宁襄汾襄垣孝义兴县阳城阳曲翼城盂县中阳左权霍州临汾隰县

相关内容:山西行政区划及各市县介绍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马晓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06-0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县名史话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