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县名史话:交城县——二水交流潆古城

  交城县旧称“舅犯故里”,相传是晋文公重耳的舅父———晋大夫犯偃(字子犯)的故乡,所以地方志书记载交城县是春秋时期狐氏大戎地。西汉时这里属晋阳县和大陵县地。北齐于此置牧官。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折晋阳县和文水县部分地域置交城县,这时交城县的治所并不在今交城县城,而在今天的古交市区。

  交城县名的由来和含义最早见于《元和郡县志》记载:“取古交城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更进一步说是“取县西北古交城为名。”《交城县志》中才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古交城的确切位置和得名原由:“交城山在县北一百里,旧交城在此,故名。今名古交城。”又载:“其地东北当汾、孔二河交流之地,有古交城,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在介绍大通监时还提到这座古城的年代:“大通监,本汉晋阳古交城之地。”从以上古籍记载中我们了解到,早在汉代就有一座城堡出现在晋阳县西北部的交通要隘上,因其地处汾河和孔河相交汇处,故名“交城”。隋代置县时即以此命名为交城县。

  古籍中所说的“孔河”即今天池河,它发源于娄烦县周家掌山,流经孔河沟,至镇城底注入汾河。因唐代曾在其河畔的孔河馆置天池县,后人遂改称天池河。在孔河与汾河相交处还有狮子河由此注入,实际上是三河相交,又由此形成三条大道辐辏的天然交通要塞。后人便依险在此修筑了古交城,唐代称此地为雁门关。《唐书·地理志》:“宪州天池县有雁门关。”即此,到唐末龙纪元年(889年),在关北60里处设置娄烦县后,雁门关的地位才被其取代并渐趋衰落,所遗驻军城堡俗称为“镇城”。

  隋代的交城县治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还经常受到汾河洪水的冲击。唐天授二年(691年),正当武则天执政,相邻的文水县作为武氏之地受到政府重视,并州通往文水的驿道经过交城县东南部,这一带得到较快发展。当时的并州长史王及善审时度势,遂将交城治所迁至却波驿,使之成为并州和文水间的重要门户,这便是今天的交城县城。

  交城县在历史上以冶铁工业闻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中的《山经》就记载:“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其中多美赭。”郭璞注道:“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少阳山即今交城县北诸山,山中极富煤铁矿藏。汉代已在这里设置铁官,由国家垄断经营冶铁事务。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又以交城为全国冶铁重地而置大通监。大通监为府州级建置,直隶于河东路,下辖交城县和绵上县,治所在交城县城。宋宝元二年(1039年),大通监降为县级监,由交城县兼领监事,隶属于太原府。金天会六年(1128年),金兵占领河东路后,大通监才告撤废。

  交城县境山川纵横,牧城广阔,自古还是天然的牧场。《元一统志》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硅曾遣人在此牧马,北齐时期,又在此设马官,专门负责马匹的训养放牧工作。因此,这一带留下了以达奚、乞伏(七佛沟)、破六韩(福罗汉村)等鲜卑姓氏为名的村庄,还有反映放牧历史的马栏城、牛栏城、独栏等地名。据说,境内的孝文山也是当地鲜卑人为纪念贤君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山颠,因之而得名的。直到元代,交城西北部还称为“屈产乡”,意表此地为产名马之乡。

  1958年8月29日,为适应当时钢铁工业生产形势,交城县北部的故交镇及草庄头、岔口、原相、姬家庄、南头、河南、营立、镇城底等8乡,共220个自然村划入河口工矿区,即今天的古交市,其余行政区域便是现在的交城县境。 

山西县名史话总目录

长治晋城泽州高平陵川沁水临猗垣曲永济稷山河津绛县曲沃平陆芮城闻喜新绛夏县和顺洪洞侯马吉县交城黎城灵石娄烦平定平顺祁县沁源寿阳太谷屯留武乡昔阳乡宁襄汾襄垣孝义兴县阳城阳曲翼城盂县中阳左权霍州临汾隰县

相关内容:山西行政区划及各市县介绍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马晓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08-26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县名史话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