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县名史话:灵石县——原是陨石天上来

  灵石县地处晋中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的隆起带上,由于长期受到汾河分割,以致形成了境内险要的古津隘“冠爵津”。

  冠爵津,本名鹳雀津,俗名雀鼠谷,意谓其道路峻险崎岖,只有鸟雀、鼠类才能通过。雀鼠谷北起灵石县北部的冷泉关,南至阴地关(今灵石县南关),栈道盘曲长达30多公里。《水经注》中这样描写:“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偏梁阁道,垒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雀鼠谷在南北交通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载:576年,周伐齐,遣宇文宪将兵两万守雀鼠谷。616年,李世民大败甄翟于雀鼠谷。617年,隋将宋老生在雀鼠谷拒唐兵;619年,李世民与刘武周战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890年,朱温讨李克用,进兵阴地关等等。这些战事都发生在险要的灵石汾河峡谷中,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大运公路的瓶颈地段。

  隋代以前,灵石县境一直属介休县,还没有单独置县。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将从长安到河东的管涔山天池避暑,要途经介休县,沿途百姓为迎接皇上驾临,纷纷出动沿汾河整修道路。在铺平一段突出路面时,人们从地下掘出一块巨大的石头。据地方志书记载,这块石头“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上面还隐约有“大道永吉”四字。地方官说这是皇上出行的吉兆,立即呈报朝廷,隋文帝闻知大喜,以为是山川钟灵,国家祥瑞,并特诏令在此地置灵石县。

  1000年来,这块石头被当地人民尊为立县之本,一直完好地保存在原县城北门外的吕祖庙内。旧时每逢朔望日,前来焚香礼拜者络绎不绝,人们深信这块“灵石”不仅能保佑平安赐福、登科仕进,还有镇汾患,捍城池的灵验,并寄予它很多美好的希冀,也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对“灵石”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它是一块天外飞来的陨石,含铁量达96.17%?熏其高1.8米,底宽1.55米,顶宽1.3米,重约6.8吨,目前排名为全国第二大陨石。后人有铭赞曰:“文帝巡幸,隋际开皇。傍河开道,奇石呈祥。非石非铁,声铮色苍。县以石名,千年沧桑。”

  灵石县自置县以来,地处汾州与霍州之间,其归属总是频繁更换不定。隋初属西河郡,隋义宁间改属霍山郡。唐初属汾州,金代贞佑三年(1215年)又改属霍州,一年后在还属汾州。元代改属霍州,明初属汾州府,清代在改属霍州。原因是由于县境在晋中、临汾两大盆地之间,地理界限的不确定性所致。元初曾有过一个折中的区划方案,就是把灵石县北部区域划出设置“小灵石县”,县治在今冷泉关,让灵石县归霍州,小灵石县归汾州。到元至元三年(1337年)索性把小灵石县省入到汾州的介休县中,明初灵石县划归汾州府后,原小灵石县的行政区域才归还灵石县。 

山西县名史话总目录

长治晋城泽州高平陵川沁水临猗垣曲永济稷山河津绛县曲沃平陆芮城闻喜新绛夏县和顺洪洞侯马吉县交城黎城灵石娄烦平定平顺祁县沁源寿阳太谷屯留武乡昔阳乡宁襄汾襄垣孝义兴县阳城阳曲翼城盂县中阳左权霍州临汾隰县

相关内容:山西行政区划及各市县介绍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马晓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08-26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县名史话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