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政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政区

山西政区

山西概况

山西简史

历史沿革

山川河流

关隘渡口

军事要地

太 原 市

太 原 市

迎 泽 区

小 店 区

晋 源 区

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古 交 市

清 徐 县

阳 曲 县

娄 烦 县

大 同 市

大 同 市

大 同 县

天 镇 县

阳 高 县

左 云 县

广 灵 县

灵 丘 县

浑 源 县

朔 州 市

朔 州 市

平 鲁 区

山 阴 县

应    县

怀 仁 县

右 玉 县

忻 州 市

忻 州 市

原 平 市

繁 峙 县

代    县

五 台 县

定 襄 县

宁 武 县

静 乐 县

神 池 县

五 寨 县

岢 岚 县

偏 关 县

河 曲 县

保 德 县

阳 泉 市

阳 泉 市

平 定 县

盂    县

吕 梁 市

吕 梁 市

离 石 区

汾 阳

孝 义 市

兴    县

交 口 县

方 山 县

石 楼 县

岚    县

中 阳 县

交 城 县

临    县

文 水 县

柳 林 县

晋 中 市

晋 中 市

榆 次 区

介 休 市

昔 阳 县

寿 阳 县

和 顺 县

左 权 县

榆 社 县

太 谷 县

祁    县

平 遥 县

灵 石 县

临 汾 市

临 汾 市

候 马 市

霍 州 市

隰    县

蒲    县

吉    县

古    县

安 泽 县

乡 宁 县

汾 西 县

洪 洞 县

浮 山 县

翼 城 县

襄 汾 县

曲 沃 县

大 宁 县

永 和 县

运 城 市

运 城 市

绛    县

夏    县

闻 喜 县

垣 曲 县

新 绛 县

稷 山 县

河 津 市

万 荣 县

临 猗 县

永 济 市

平 陆 县

芮 城 县

长 治 市

长 治 市

黎 城 县

武 乡 县

沁    县

沁 源 县

襄 垣 县

潞 城 市

平 顺 县

壶 关 县

长 治 县

屯 留 县

长 子 县

晋 城 市

晋 城 市

高 平 市

陵 川 县

沁 水 县

阳 城 县

泽 州 县

山西政区简介及各市县概况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 、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11个地级市。共计 119个市、县、区(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里是晋国的领地,所以简称为晋。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史称“三晋”,历久便成了山西的又一代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薄板”、“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的南部,即今天的临汾、永济和夏县。周代,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京”,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是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全省大部地区海拔达1000米以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图看,是一个斜长方形,由东北斜向西南,东西宽约 290公里,南北长约 550公里。从地形看,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山脉构成的高台地。山西,山脉很多。东部有太行山,西部有吕梁山,北部有恒山、五台山,南部有中条山,中都有太岳山。山脉延绵起伏,纵横排列,雄险巍峨。山西境内河流很多,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纵贯全省.是省内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宁武县,全长 761公里.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桑干河、滹沱河。漳河也发源于山西.汇入海河水系。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临汾、运城。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晋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山西被称为“煤铁之乡”、“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矿藏有煤、铁、铝。铜、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矿储量为30.5亿吨。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工业在山西工业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 ,电力工业、轻纺工业、消费品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也很迅速。山西的公路交通,已达到所有县区都通车,总长3万多公里。

    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宋代以前的地上古建筑约占全国总数的70%多,被誉为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五台山、壶口瀑布、北岳恒山、云冈石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此外,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宁武天池、洪洞大槐树、乔家大院等都吸引着省内外的旅游者。山西的土特产繁多,较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老陈醋、清徐葡萄、平遥牛肉、晋祠大米、沁州黄小米、恒山黄芪、长治党参、柳林红枣等。

山西政区简介及各市县概况

太原市

太 原 市古 交 市清 徐 县阳 曲 县娄 烦 县太原城区

大同市

大 同 市大 同 县天 镇 县阳 高 县左 云 县广 灵 县
灵 丘 县浑 源 县

朔州市

朔 城 区平 鲁 区山 阴 县应    县怀 仁 县右 玉 县

忻州市

忻 州 市原 平 市繁 峙 县代    县五 台 县定 襄 县宁 武 县静 乐 县神 池 县五 寨 县岢 岚 县偏 关 县河 曲 县保 德 县

阳泉市

阳 泉 市平 定 县盂    县

吕梁市

离 石 区孝 义 市兴    县交 口 县方 山 县石 楼 县
岚    县中 阳 县交 城 县临    县文 水 县柳 林 县
汾 阳 县

晋中市

榆 次 区介 休 市昔 阳 县寿 阳 县和 顺 县左 权 县
榆 社 县太 谷 县祁    县平 遥 县灵 石 县

临汾市

临 汾 市候 马 市霍 州 市隰    县蒲    县吉    县
古    县安 泽 县乡 宁 县汾 西 县洪 洞 县浮 山 县
翼 城 县襄 汾 县曲 沃 县大 宁 县永 和 县

运城市

运 城 市绛    县夏    县闻 喜 县垣 曲 县新 绛 县
稷 山 县河 津 市万 荣 县临 猗 县永 济 市平 陆 县
芮 城 县

长治市

长 治 市黎 城 县武 乡 县沁    县沁 源 县襄 垣 县
潞 城 市平 顺 县壶 关 县长 治 县屯 留 县长 子 县

晋城市

晋 城 市高 平 市陵 川 县沁 水 县阳 城 县


附:对山西省政区调整的建议方案

山西省分市并县建议方案

山西省撤县并县方案的设想

重构三晋:关于山西统县政区调整的方案

山西解放后的政区沿革山西县名史话系列三晋文化名城走笔三晋名山漫谈漫话晋城历史沿革晋中历史渊源山西城市系列

山西各地级市邮编、电话区号及车牌号

太原市 030000 0351 晋A
大同市 037000 0352 晋B
阳泉市 045000 0353 晋C
晋中市 038300 0354 晋K
长治市 046000 0355 晋D
晋城市 048000 0356 晋E
临汾市 041000 0357 晋L
吕梁市 033000 0358 晋J
运城市 044000 0359 晋M
忻州市 034000 0350 晋H
朔州市 036000 0349 晋F

山西省2006年经济主要指标

生产总值:4746.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2321.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3.4亿元
进出口总额:66.3亿美元
海外旅游者:57.4万人次
国内旅游者:7517.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1.6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414.8亿元
财政总收入:1048.0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583.1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656.0亿元

山西省政区图

本栏目内容摘自《山西省分县地图册》(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及行政区划网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太 原 道 >> 山西政区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政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政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