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学界的人士认为,大约在百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期,今天宁武县城以南的桑干河源头地区,曾经存在过一条更宽的古河。地学界称这条古河为古恢河。到晚更新世早期时,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古恢河河道下游部分隆起,而上游河谷则相对降低。于是,这一地区遂产生了地形倒置,致使古恢河上游河道中形成了许多独立但成群落的闭塞深潭或洼地,并多数积水成湖。
简言之,据说后来的宁武天池群落,就是这样形成的。宁武天池群落所处的山地范围无疑属于管涔山支脉,这是从大的山系归属方面讲。然而,如果仅就宁武天池群落所处山地本身而言,她则拥有着另外一个秀雅而且颇带些文化气的名字,即所谓“燕京山”。
燕京山上的宁武天池群落,曾经拥有过约10处以上的高山湖泊个体。其所处海拔高度均在1700米以上。海拔最高的是位于马营海以西海子背侧的干海子,其海拔高度达到了1894米。宁武天池群落中的各个湖泊个体,在唐代以前是没有各自独立的名字的,统统称曰“天池”或是“祁连池”(太原道注:相关内容参见本站山西名胜)。各湖有各自的名称,是唐代在此设立了“牧监”以后的事情。如马营海、公海、琵琶海、鸭子海、老师傅海、双海、干海和小海等等。其中马营海水面最大,约1平方公里;公海(又称元池)湖水最深,深至11米左右,马营海西横亘一条东西向的山梁,称为“分水岭”。岭之南是黄河最大支流汾水的源头滋生地,岭之北则是桑干河的源头孕育摇篮。古人罗点有笔记曰《闻见录》,曾记述说魏孝文帝以金珠与鱼穿在一起,然后从天池放进,后来鱼与金珠均从桑干河下游流出。对此魏孝文帝还有些惊疑与不解,于是又以一种带有特殊标记的所谓“金缕拖羊箭”射中天池里的一头大鱼,果然随后不久,此鱼与箭又一起出现在桑干河下游。从此,人们也才始信,燕京山上的天池群落实际上就是汾水与桑干河的共有源头。虽然地表看不到天池和这两条河流有直接的相连迹象,而地下的潜流却是互通的。
至少是在约1500年前的两晋至北魏时期,燕京山及其天池不但已经同时得名,而且均见于著述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即记述说:“燕京山之天池,其水澄镜净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然而,毕竟高山易见天池却不易得。所以在知名度上,燕京山就不如天池。及至隋文帝和他的儿子隋炀帝为避暑在天池畔建汾阳宫(又称汾源宫)后,燕京山天池的名声更大,而燕京山则愈不为人所知。汾阳宫如耀眼绚丽的七彩颜色一样,它装扮点染了燕京山和天池,天池张扬一时,但燕京山的名字却被历史的光环所掩盖。隋时的汾阳宫整体规模究竟有多大,如今我们已无法确定或辨认其全部遗址。专记隋炀帝时代之事的古籍《大业拾遗记》中,讲到当时建在汾阳宫和燕京山间的十二座路亭,即相当可观。这十二座亭子的名称“其最上名翠微亭,次阆风、彩霞、临月、飞芳、积翠、合璧、含晖、凝碧、紫岩、澄景,最下名尚阳亭。亭子内皆纵广二丈四,边安剑阑,每亭主尺榻子一合,山下又有临汾……”近年来,笔者曾与古建、考古界专家相偕,数访燕京山天池隋代汾阳宫遗址。在马营海岸山上,就发现了一处纵广各数百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堆积层平均厚达1米以上的遗址堆积,至今建筑基础轮廓分明,残砖破瓦,俯拾皆是。史载,汾阳宫在隋末被投靠突厥的马邑(在今朔州市区东)校尉刘武周所破。当时自封太守的刘武周不但将虏获的汾阳宫宫女送予突厥的始毕可汗,而且放火将汾阳宫焚毁,始毕则以大
量马匹赐给刘武周以作报答。历史的车轮从那时到现在又走过了约1300余年,在当年广袤无际的天池岸畔,依然是到处都长满了那随风摇曳的矮细牧草,像浅绿色的彩毡一样;唯独那块约20000平方米的古建筑遗址上,却遍布着一种深绿高大的丛生荆棘,长得十分茁壮。富有经验的古建筑专家认为,这应该与1300余年前刘武周火烧汾阳宫有关。因为有厚厚的灰烬所起的催生作用,故而遗址上的荆棘就生长得格外茂盛。
如至今可见的这块20000平方米的古建筑遗址即是当年隋代汾阳宫被焚后的孑遗的话,应该说汾阳宫确实并不算宏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夏四月,隋炀帝“幸汾阳宫避暑。宫城迫隘,百官士卒布散山谷间,结草为营而居之。”以现存址的规模与司马光的记述相印证,此遗址确有可能即是刘武周焚毁汾阳宫的原地。
除公海(即元池)处在稍北地方以外,宁武天池群落中的其它几个海子相距都很接近。从种种迹象看,其中马营海在历史上是建筑物最为集中的所在。站在马营海边巡看四野,视觉最为辽阔壮美,满眼一派塞北风情。近年来宁武县旅游部门修复了海子北岸的海瀛寺。建筑尽管略显单薄,然而由于有湖光山色为衬托,倒也给人一种在别的旅游风景地绝然享受不到的稀有景致。马营海在燕京山所处的位置与分水岭紧相连接,从分水岭西上五、七华里即是管涔山的主峰林溪山。遥看林溪山,山顶松影婆娑,煞是秀美;半山间,却有三两处从地底升腾起的烟柱直冲蓝天而上。这种烟柱据当地居民讲,原来是由地下煤田自燃所形成,其形成历史起码也应在三四百年以上了,外来的人常常在数十华里之外,即可清晰地看到。这可以算得上是山西大地上的一种特殊景观。地下煤层自燃,显然属于非正常现象,但它可能成为有关科学研究的关注对象,为有关科研项目提供有益的参系和参考系,也可成为供当地旅游业利用的特殊旅游景观资源。从分水岭往西南而去约10余公里即东寨古镇,镇外有著名的“汾源灵沼”涌泉;泉侧曾有创建于明正德的古雷鸣寺,可惜毁于“文革”之中,目前正在依旧时形制重建。重建后的雷鸣寺将被辟为汾源博物馆。元好问写过“管涔汾源大车轮,平泉丈八玻璃盆”如此通俗洒脱的诗句,撰写的即是“汾源灵沼”一隅景色。元好问还写过一首与燕京山天池有关的诗,诗中曰:“天池一雨洗氛埃,全晋堂堂四望开。”真好气魄!燕京山的天池下一场雨,使得整个三晋大地晴空如洗。这是对天池的赞美,同时也是对燕京山的歌唱。因为,假如没有燕京山的鼎力托起,这宁武天池及其名气就无以高出云表,国中曾有三处天池,东北的长白山天池与西北的天山天池只是在明清以后才渐露名声,华北燕京山天池却在公元6世纪以前已经知名于世间。
燕京山及其天池将重兴。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06-24 )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山西名山漫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