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名山漫谈

 山西名山总目录及地图

 一、北天池山壮清漳

 二、北天台山赵杲之谜

 三、北武当山传奇

 四、拨开地云雾看霍山

 五、侧写恒山去与来

 六、怅然秋风说绵山

 七、从此昆山亦知名

 八、泛说龙角山兴衰沉浮

 九、孤山一柱鼎河东

 十、古崞天涯石鼓山

十一、观月当是珏山明

十二、冠山书香香无尽

十三、广志山的古稀风情

十四、何处觅得石门山

十五、虎头山正是好风光

十六、唤醒大同火山

十七、黄崖洞是一座丰碑

十八、浑源龙山应无恙

十九、魂牵梦萦石膏山

二十、稷王山千古忆教稼

二一、郊外有座乌金山

二二、晋阳龙山大事记

二三、精卫填海与发鸠山

二四、九凤山上千古一洞

二五、九月藏山好个秋

二六、觉山沧桑千载一瞬

二七、酷夏不热芦芽山

二八、灵空山禅踪秘语

二九、蟒山青青蟒水长长

三十、权将犹疑问卦山

三一、石壁山中访净土

三二、霜红还看崛围山

三三、谁识历山真姿容

三四、水神山上烈女恨

三五、天池点染燕京山

三六、天龙山感叹四则

三七、天元初始箕子山

三八、万壑疏风紫团山

三九、巫咸·鼓·瑶台山

四十、五老峰逸事

四一、五台山上的帝王好恶

四二、仙堂山秀小蓬莱

四三、雄风一贯黄围山

四四、寻古九峰山

四五、雁门山上唱大风

四六、遥拜高高人祖山

四七、一方风骚龙澍峪

四八、羿射九日三山

四九、幽远仙境藐姑射山

五十、找回王官谷的盛名

1
14-shimen.jpg (7778 字节)

  约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亦即唐高宗至武则天执政的那个时期,当时襄阳出了一位才气横溢但又有些恃才傲物的诗人杜审言。在其少年时代,当时人即将他与另外三位才子李峤、崔融、苏味道誉为所谓“文章四友”。这位杜审言名为“审言”而实际上讲话做事却都有些不太谨慎。他曾声言自己的文章可以与屈原、宋玉相比,而书法则可以和王羲之比肩。口气大才气也大,但毕竟没把官做到多大。史称他任过隰城(在今临汾市附近)尉,还被贬到吉州(今吉县)做过司户参军。他自己留给后世的诗作中曾有一首题作《经行岚州》。唐初时的岚州治所在今天晋西北的岚县,而岚州当时的辖境却大到可以把后来的宁武县北部管涔山一带全都包括在内。很显然,杜审言的一生中有相当一段时间应该是在我们山西的西北一隅度过的。

  直说吧,笔者在此介绍杜审言,目的是为了引出他写的一首被命题为《度石门山》的诗作。此诗问世并流传至今已1200余年。诗写得好,诗中之山更是被描绘得引人入胜,但可惜千余年来却无人明白诗人所写的石门山究竟位于何处。这真堪称是一件千年憾事。为此,我们将此诗全篇抄写于下,然后可依诗找山。诗曰:

  石门千仞断,迸水落遥空。
  道束悬崖半,桥欹绝涧中。
  仰攀人屡息,直下骑才通。
  泥拥奔蛇径,雪埋伏兽丛。
  星躔牛斗北,地脉象牙东。
  开塞随行变,高深触望同。
  江声连骤雨,日气抱残虹。
  未改朱明律,先含白露风。
  坚贞深不惮,险涩谅难究。
  有异登临赏,徒为造化功。

  品此诗,想此事。看来,要找到杜审言笔下这座石门山的所在位置,起码要有五个前提。第一个前提,这座石门山应该是位于当时京城长安以东和牛宿星座以北的地方,因为杜诗中有所谓“星躔牛斗北,地脉象牙东”的隐典指向;其二,杜诗中有“未改朱明律,先含白露风”的描写,说明这石门山即使是酷夏未过,而当地的气温已凉爽得如同快到中秋季节一样;第三,杜诗中甚至写到,虽然是在夏季,一方面这石门山一带常出现骤雨泥径的天气,但同时在一些能够伏臣虫兽的草木丛中却竟还能见到不化的积雪存在着;其四,诗人的诗中有关“迸水落遥空”和“道束悬崖半”的叙述,说明这石门山不但可以见到水帘瀑布一类的壮丽景观,而且山中的人行道路多是构筑在高山悬崖半空之间;最后一个前提,那当然这石门山必须是杜审言本人有可能去过的地方,而且这地方历史上必须要有一个叫作“石门山”的历史地名存在过。

  毋庸讳言,按照诗人所描给的以上几种主要特征,笔者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初步考察,以为这座1200余年前杜审言所游历过的石门山,应该即是明清以后在晋西北一带享有盛名的宁武县境内的清真山。

  这清真山的情景,却也着实就像杜审言的《度石门山》诗中所咏写的那样。它位于今日宁武县城西南30公里处涔山乡管涔山脉腹地深处,全山规模则由玉华、紫翠、凝碧、迎鹤、挂月、海日、望仙、晒雪和宝鼎等九峰并翔凤山环抱组成。主峰海拔约2380米,面积约百余平方公里。著名的汾源涌泉、雷鸣寺和所谓“支锅奇石”等风景名胜,即在距离清真山10余公里的东南方向。

  恰如杜审言诗中所言,宁武清真山位置所处无疑就在唐时京城长安以东与牛宿星座以北的地方。笔者曾多次在酷夏时到清真山一带考察,此地夏时气温果然凉爽如秋。更巧合的是,古宁武八景中恰巧就有所谓“虎头积雪”或叫“雪山积素”,当地民间自古称其为西雪山,山上积雪四季不化,位置则与清真山的紫翠峰、玉华峰等紧相毗邻。这正与杜诗中“雪埋伏兽丛”一句不谋而合。最使人不禁叫绝的还有,诗人所讲的“迸水落遥空”与“道束悬崖半”等风光景色在清真山表现得更为典型。如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的《山西通志·山川》卷中即称清真山是“山殊郁秀,形似屏,巅有泉垂下,悬珠喷玉,号为水帘山”。说到构筑在半山悬崖间的悬空栈道,凡亲自去过宁武清真山的人们则都有深刻印象。不仅道路,历史上清真山中的大多数寺庙也都同样构筑在高距地面数十米或近百米以上的半山悬崖以上,如金安寺、罗汉殿、西禅院、普同寺与观音庙等等。这些形同悬空一般的寺庙几乎全部都由高崖栈道相互连结在一体,人行其间,正如杜审言诗中所讲的那样,即所谓“开塞随行变,高深触望同”。讲通俗些,也就是说人行此山,其视野的变化是随着山间栈道的延伸弯曲而不断变异着的,但要是向上看或是向下看,那所能看到和感触到的高深之险,却又是大致相同的。前不久,宁武县旅游局副局长贾瑛同志来信对我说,目前在清真山内已确切勘测清楚的唐以后历代构筑的高崖悬空栈道,其总长度已达到20余公里。

  至于最后一个疑问,那就是杜审言是否有可能来过清真山和清真山是否在唐代时又被叫作“石门山”的问题。我想,杜审言自己写的《经行岚州》一诗已可作为回答,而“石门山”这个名字不但一直到清雍正时还一直保留在宁武县志和山西通志之中,而且根据其确切方位的记述也恰巧就在清真山中。直到我们今天,实际上在宁武县的版图上,我们也仍然能够在清真山内寻觅到一个叫作“小石门”的正式地名。还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清真山一带,至今这里的山村居民,仍然犹如古代一样,他们仍然将其居室院落构筑在高距地面百余米处的悬崖半山之上,互相来往的道路也依然采用悬崖栈道。当地将这些具有典型古风特色的居民尊称为“天上人家”或“栈道人家”。如五花山、王化沟和曹家洼几处村落,实际上这里就仍然保持着一种睡火炕、点油灯、走栈道的中世纪风情民俗。

  明清以后的清真山即是唐代杜审言诗中的石门山。看来,至少是现在,我们应该已经能够作出这样一个结论。

  宁武清真山实在很美,更兼隐蔽,美得像一个谜,隐蔽得更如一个谜。也许正由于它的隐蔽之美,后来它曾经将一位丧国的皇子吸引隐居至此。根据《明史》记载,说明崇祯皇帝的第四子永王朱慈在闯王李自成攻破京城时,乱军之中“不知所终”。专记明亡之事的《明季北略》一书,也记述说当危亡之际,崇祯将四子永王托付一位刘姓皇亲带领逃出宫去。逃至何处,则再无下文。而根据宁武清真山当地居民的祖辈传说,崇祯的四儿子朱慈逃出京城后,最后则落脚于清真山中当了和尚。现在,清真山中仍保留着一座清代建的“晓祖宝塔”,据知塔址即是朱慈的圆寂之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06-24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山西名山漫谈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旅游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