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由汾阳市西去,经满山红叶的薛公岭,总计不到50公里路程,即到了离石市王营庄乡。王营庄村南,紧邻公路有一南北走向的山谷,人曰“洞沟”。顺洞沟南去约6公里即九凤山。九凤山又称凤凰山,本文标题中的“千古一洞”——白马仙洞的洞口,就位于九凤山山半葱郁茂密的松柏林中。与白马仙洞聚地一起的,事实上如今还有一片历经唐宋以后各代重修、面积约近千平方米的古代道观建筑遗迹,其中包括许多元代至明清之碑碣刻石在内。
讲到白马仙洞的最初,当地村民多能向你叙述一个非常简单很传神的故事。据说古时九凤山附近常有一白马偷食田中庄稼,乡民驱逐之,于是白马逃入一洞并遁化为神仙,遂有白马仙洞之名传世。至于该洞得名的准确年代,则已无法稽考。九凤山和白马仙洞虽然距离繁华的公路仅6公里,但过往行人却绝然不知这荒凉的山谷中竟珍藏有近百平方公里的莽莽林海;同样,洞沟内的百姓尽管祖祖辈辈都住在九凤山下,然而现如今却几乎无一人知道:原来九凤山及白马仙洞的名声在历史上曾经大得怕人。
古谚云:“皇帝不钻洞。”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就有一个皇帝钻过九凤山的白马仙洞。这个皇帝就是那位在中国古代史上很有些名气的所谓“后晋高祖”石敬瑭(太原道注:有关石敬瑭参见本站山西名人)。石敬瑭本五代后唐时旧臣,因多次在危难中救过后唐庄宗李存勖与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性命,所以颇得信赖。为此,明宗还将自己的女儿永宁公主下嫁给了石敬瑭,后又封石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后唐末年时,明宗已死,石渐渐不受后唐末帝李从珂约束。末帝知石必反,初欲将石从太原调开,后遂出兵讨伐。石敬瑭则先一步投靠了契丹,不但把北方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而且干脆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相互以父子相称。后唐清泰三年(936)九月,契丹主率大军入雁门关与石敬瑭合兵一起,大败后唐讨伐军;十一月,契丹主即册命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同时改元为“天福元年”。关于石敬瑭当年登基做皇帝的大典之地究竟在什么地方,新旧《五代史》均未具体讲到。但北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则叙述得十分详细:“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石敬瑭本来守戍太原,为什么要远到柳林(今柳林县城)来设坛举行登基大典呢?这实在是一桩历史疑案。不过,有一点却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九凤山白马仙洞距柳林镇不足百华里,显然,不管对九凤山现存古代碑刻中有关石敬瑭后晋天福元年曾到白马仙洞祈雨的记载来说,还是对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石敬瑭登基于柳林的这段话来说,两者之间实际上都互相起到了某种肯定和印证的作用。
史载石敬瑭登基之后,其首先重用的一个人就是洛阳才子桑维翰。这个原本并不得志而且书生气十足的下层幕僚,一下子就成为拥有翰林学士、礼部侍郎、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和枢密院士等多顶桂冠的首辅大臣。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当时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桑维翰这样受宠。几乎是在大封桑维翰这个人的同时,石敬瑭还大封了一个大洞,这就是九凤山上的白马仙洞。白马仙洞被敕封以后的大号曰谓“渊济仙洞”。现在还保留着的许多碑记和方志文献中都记述说,当时石敬瑭还敕令桑维翰为“渊济仙洞”题写了洞额。而从种种迹象考察,桑维翰书写的这一洞额,可能一直到元明之际时还被完好保存着。
不管石敬瑭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是好是坏,但他确实进了九凤山的白马仙洞,为此,白马仙洞就成了目前国内仅知的一处有古代皇帝钻过的洞,这应该是九凤山白马仙洞有别于任何其它洞穴的一大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
九凤山白马仙洞的第二大特点是其独有的地质地貌特色。近年来笔者已经四入其洞,惟第四次才真正下到了历代古人(当然包括石敬瑭在内)求神祈雨的地方,亦即被世人称作“四十亩放马滩”的洞底大厅之中。这个洞底大厅经过近期开发过程中的实地测量,其南北长度只有80余米,东西宽约40余米,平均高度则在20米以上。也就是说,整个“四十亩放马滩”的面积应该是在3200平方米以上,而其空间则足有64000立方米左右。据知,千余年前石敬瑭的祈雨处,即设在这个巨大的地下厅堂的西北后部位置。连同洞底厅堂的长度在内,整个白马仙洞的洞体并不算很长,约计400余米。但就在这样一个长度中,其洞口到洞底的高低落差却达到了约168米左右。游客入洞,一进一出,就像是在地面上先下一座高山然后再攀登一座高山一样,一路上真是险象环生,其惊无穷,同时又其乐无穷。与我们以往见到过的许多石灰岩岩溶洞穴不同,白马仙洞的自然形成过程主要来自于地壳表层的岩体裂隙作用,同时洞中也有岩溶景观(如石笋、钟乳、石花、石瀑等)出现,只是不如纯岩溶结构洞穴中岩溶景观的发育那么典型罢了。但是,如果从裂隙洞角度来看白马仙洞,无论是讲其单位裂隙的长度或者是其深度,它都是十分典型和罕见的。近期有专业地质工作者对白马仙洞作了专门考察,经初步勘测认为,白马仙洞裂隙体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4亿5千万年以前的寒武纪时期。现在,正在开发的白马仙洞中,仍然沿用了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景点名称。例如青龙头、飞燕石、卧仙坡、布袋岭、堵心石、棋盘山、翻身涧、黑龙池和白马池等等。其中所谓黑龙池与白龙池,实际上就是经过数亿年岩溶结晶过程而形成的两挂巨型石瀑,一挂颜色发白,一挂则发黑,石瀑下过去均有积水之潭,故得斯名。在白龙池附近的洞壁上,至今仍完好保留着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209年)时等多处用墨书写的历代祈雨记事提壁文字。这些题壁文字。常常会给今世游洞之人一种深远的沧桑之感。
只要你能较为认真地将白马仙洞内的古代题壁文字和历代建筑遗址上的许多碑刻文字浏览一遍,然后再静心观察一下整个九凤山及其周围的山崖林泉风光,你就渐渐认识到,此地果然是一处历史名山。不但石敬瑭曾经在此祈雨,而且早在唐初贞观时尉迟敬德也曾奉旨在此监修过道观庙宇,元代全真教的著名道人披云子宋德芳(芮城永乐宫,太原龙山石窟和纯阳宫均属此人监造)也曾在此留下了他的赫赫业绩。有的碑刻文字甚至记述说,九凤山及其白马仙洞还曾是黄帝别馆和神农时雨师赤松子的炼丹之所。由于时代久远,这些当然已无法去作具体稽考了。然而,我们至少已经确知从隋唐以后这里拥有的一大批道观造景,如洞阳观、天王庙、五岳庙、三清阁、圣母殿、渊济殿、玉霄宫等等。这些也同样足以说明九凤山作为一个名山单元在历史上的鼎盛状况,值得一提的是,九凤山东南还紧依着望仙坡和太华掌,另外,中阳县那座傅山寓居过的柏窳山距此也不过10多公里。如果数山相接并共同开发,可以展望在不久之后,此地则有望成为吕梁地区一处新的名山旅游观光区域。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06-24 )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山西名山漫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