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文化名城走笔

总目录

一、大同 彩凤飞来第一都

二、朔州 名邑名城出名将

三、代县 雄关险隘忠烈城

四、五台 风情万种文殊界

五、浑源 名山名水两风流

六、宁武 雄关漫步说边防

七、应县 佛宫木塔甲天下

八、河曲 黄河风情美如画

九、原平 画山秀水孕精忠

十、忻州四奇

十一、晋源访古

十二、太原公子

十三、锦绣太原城

十四、龙城脊梁

十五、唯有清徐入图画

十六、阳曲史话

十七、祁县望族(上)

十八、祁县望族(下)

十九、古城平遥(上)

二十、古城平遥(下)

二一、漫话金太谷

二二、榆次春秋

二三、灵石探胜

二四、介休与介子推

二五、汾阳杂记

二六、女皇故里文水

二七、交城画卷

二八、吉县:黄河明珠

二九、洪洞县·洪洞人(上)

三十、洪洞县·洪洞人(下)

三一、尧都临汾

三二、晋国故都候马

三三、新绛神韵

三四、河津情思

三五、闻喜:宰相之乡

三六、夏县:司马光故里

三七、万荣:笑话背后的深思

三八、运城:复苏的文明

三九、永济:诗文传唱风流

四十、芮城逍遥游

四一、盂县悲歌

四二、太行之脊平定

四三、晋城风物记

作者后记:为文物大省呐喊

1
13-taiyuan.jpg (8098 字节)

  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

  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平刘氏毁太原古城。徙州榆次,又三年复迁于唐明镇,即今日之太原。明洪武九年,永平侯谢成重修旧城,周围二十四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三丈。门八,八门瓮城各一。以后历代虽有修补,但基本沿袭此制。解放以后逐年破城扩展,始有今日方圆百里之现代化城建规模。

  众所周知,赵宋上朝,好不容易扑灭了太原王气,先是火烧晋阳,尔后水灌晋阳,干年古城夷为平地。但太原毕竟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龙城既毁,无疑使窥伺南方江山的契丹人,有了一条长驱直入的南下通道。不得已而为之,赵宋名将潘美于公元 987年在原晋阳城北的唐明镇复建边城太原。为防龙潜于此,只好把所有的官街“十字”都改为“丁字”,力图把龙“钉”死在这块土地上,防止其兴风作浪,危及大宋江山。说来也怪,太原城自从北徙以后,城市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再没有像春秋中晚期、十六国北朝埋藏和隋唐五代那样重要,由一流的天都霸府变成了一个二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其中的变化,我想绝不仅仅是因为宋太宗毁掉龙城,“钉死”了太原王气,而是因为太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往往显示于分裂割据时期。北宋以后,中国再没有出现长时间、大规模的分裂割据,中国在其发展中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在统一的中国域内,古老而年轻的太原又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崭新的风格。

  变化之一是太原少了许多王气,而多了许多和气。北宋以后直至民国,除了朝代更迭外,很少发生大规模战争,所以太原新城积聚了许多祥和之气。主政太原的守吏中,不乏具备雄才大略之人,著名的莫过于明初的晋王朱(木冈)。朱(木冈)是明太祖朱元璋三子,封于太原,本皇室帝胄。但聪明的朱(木冈)深知,论才干比不上其弟燕王朱棣,论皇统比不上其侄建文帝。所以当北京集团和南京集团发生大规模混战的时候,晋王朱(木冈)却安心于建设太原,先后改造了旧城,继而大规模兴建了皇庙、崇善寺及王子王孙府第如七府营、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大濮府等各式各样宏伟的建筑。百姓在大兴土木的平和环境中,也深得其惠(太原道注:有关晋王与太原城,参见本站古城衢陌栏目)。后来,燕王朱棣领导的北京集团虽然在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燕赵大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仅一山之隔的太原,却是花花世界,锦绣名城,商贾云集,宝贵祥和。燕王为充实新京,只好下令从山西大规模移民,由此揭开了泪洒三晋出太行的千古悲剧。

  变化之二太原少了许多霸气,而多了许多财气。太原公子李世民、李存勖,后晋石晋塘、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等等之后,随着太原城付之一炬,古太原的天王霸气也湮没到了地下,太原再没有了天都霸府的威仪,再没有了傲视群伦的雄气。太原人一改热衷于政治的传统,进而在经济方面又一次展示了不同寻常的才干。清和元、认一力、宁化府、老鼠窟、开化寺、六味斋等一批知名商号的崛起,标志着古城太原由中国北方著名的政治中心变成了活络四海、货通天下的商贸中心。如今这些中华老字号,仍然向我们讲述着昨天的繁荣和辉煌,仍然向我们展示着推陈出新的时代风韵。

  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太原人不屈的骨气和灵动的才气,这两点在一个著名的太原乡贤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他就是傅山(太原道注:有关傅山参见本站山西名人栏目)。傅山,字青主,号啬庐,原名鼎臣,字竹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逝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学者、诗人、书画家、医生,太原府阳曲县人。生当明、清交替之际,又经历李自成战乱,倍感朝政腐败,无可救药,因之讲求实学,重人品气节。明末李自成攻陷太原后,傅山偕全家入山避难,身穿道服,头戴黄冠。清初入狱,门人营救得脱,游五岳三山,与顾炎武等大学者交往神悦,博学多识,名满天下。傅山民族气节最为人称道的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七十二岁时,拒绝参加“博学鸿词”科。虽被迫赴京而拒绝入城,后被强行带入紫禁城。后来,康熙帝喜其才,重其节,授予其内阁中书舍人名义时,他拒绝谢恩,被人摁倒在地;拒绝磕头,又被人强行推在地上,血溅紫禁城。傅山有文集《霜红龛集》传世,医学著作《傅氏女科》、《男科》各二卷。书画真迹传世亦多。傅山之节,尤其是傅山之才,在百姓间广为流布。据说,有一年太原重修城楼后,知府重金延请傅山题字。傅酒后攀云梯上城,气势如虹,笔走龙蛇。等他下来后,发现在场观看的官吏乡民极为惊讶。自己回头一瞧,原来酒后出错,“太原”写成了“大原”。傅先生情急之下,顺手操起旁边的一根笤帚,在墨缸里搅来搅去,饱吃浓汁后,他使劲飞手向上甩去,笤帚飞到城额上,溅出一片浓汁,恰好补上了那一点,时人无不为之惊讶。后世言,傅先生题“太原”二字,最传神的一笔,恰恰是那亡羊补牢的一点。太原人灵动的才气,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那些留传于世的明清古建,如牡丹拥翠的双塔、别具一格的清真古寺、庄严灵秀的文庙和纯阳宫,气度不凡的督军府等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里迎泽街,广厦云间列,长桥水上浮,灯火映楼市,奇景入画来。

  锦绣太原城,正以其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05-05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三晋文化名城走笔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旅游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