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 商 历 史

晋 商 简 介
晋 商 性 质
晋 商 衰 落

成 功 之 道

晋 商 精 神
经 营 意 识
组 织 管 理
心 智 素 养

山 西 票 号

历 史 背 景
产 生 年 代
票 号 发 展
业 务 范 围
票 号 终 结

山西票号分布图

著 名 商 号

大 盛 魁
大 德 通
日 升 昌
蔚 泰 厚
蔚 丰 厚
天 成 亨
合 盛 元
协 同 庆
六 必 居
广升药店

晋 商 名 门

祁 县 乔 氏
祁 县 渠 氏
平 阳 亢 氏
平 遥 李 氏
榆 次 常 氏
太 谷 曹 氏
介 休 范 氏
介 休 候 氏
介 休 冀 氏

石 王 氏
蒲 州 张 氏
蒲 州 王 氏

晋商家族文化

晋 商 名 人

大同薛氏三兄弟
乔家大院的主人
开明富商渠本翘
由商而官展玉泉
独辟蹊径范世逵
盐商祭酒杨继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
远见卓识李宏龄
票号始祖雷履泰
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贾继英
豪门国戚孔祥熙

晋商与社会文化

晋商与社火
晋商与戏曲

晋商与晋剧
晋商与武术
晋商与科技
晋商会馆文化
晋商家族文化
晋商与茶文化
晋商与古籍文物
晋商与饮食文化

晋商史料研究

抱愧山西
晋商批判
晋商与政治
晋商惨败深思录

浅议晋商与晋商文化
晋商走向衰败原因分析

更多史料请看晋商文化

晋中商帮兴衰史略

  第一章:成长(明代):1、晋商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共同商机;2、晋中商人的成长和活动情况;3、明代晋中商人在晋商中的地位
  第二章:崛起(清代前期):1、历史性的机遇;2、晋中商帮崛起的历程;3、晋中商帮崛起后的经营活动和特色
  第三章:鼎盛(清代后期) :1、进入鼎盛期的经济背景和主要标志;2、在鼎盛期的突出表现;3、茶商在中俄恰克图贸易中的曲折道路;4、票号在逆境中走向极盛;5、支持和投资近代工业交通
  第四章:衰败(民国时期):1、屡遭重挫,急剧衰退;2、在故乡本土和内蒙的生存延续;3、在日军侵华的全面打击下覆没

第四章第二节:在故乡本土和内蒙的生存延续

  从1912年民同建立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全国内战连年,但在山西、内蒙(民国中曾分设为绥远、察哈尔两省)这片土地上,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成为遍及全国的战争灾难的一方幸免者。山西是晋中商帮的大后方,与山西相连的绥蒙又是晋中商帮长期经营的重要基地。因此,晋中商帮赖此得以继续生存和喘息,尚未全军覆没。

  一、晋中本土商业和金融业的恢复性发展

  晋中地区本土的商业和金融业经过辛壬之变的损失之后.随着局势的稳定,又有了恢复性发展。
  太谷县内的钱庄,1914年(民国3年)只剩2家,1919年增加到5家,到1935年增加到10家。太谷的新型银号多设于20世纪30年代,据1931年统计,共有银号8家,资本25.7万元;存款206万余元,放款176万元,分别占全县银钱业的44.9%和42%。汇兑银钱居于首位,通汇地点有京、津、绥远、张家口等地,相当于缩小了规模的小型票号。商号、旅店也逐步恢复。到1936年.全县从商者2094户,从业人员 8631人,资本总额526万余元,向外地批发业务占到经营总额的80%以上。太谷城内有旅栈34家,饭铺14家,饼面、糕点铺23家,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太行范村发展为一个重要商镇,有坐商157家,商业资金28.5万元。此时的太谷商人中,有蹶而复振者,如西庄村武,1919年赵昌晋撰《清封恭人武母杨恭人墓志铭》记述:“自道、咸、同至清季以及今日者,太谷商业被毁者十之八九……大都一蹶不振。……太谷城南门外西庄村武氏育堂公家,独能蹶而复振,且能屡振屡蹶而终归于振。”武家在甲午战争时,“商业在东省被其害”,不久“宣化商业又经亏损”,后来终于兴复。“民国始创……商业又大覆,情事复杂,讼狱迭兴,—时困难,有甚于从前所经者”。但经过顽强努力,终于又有了转机,“未几,商业则乘势得时,纷排嚣息,变逆为顺,大见发达,几可望仍武氏当年旧局”。太谷商人中也有新兴者,如孔祥熙,1915年在县城内成立裕华商业储蓄银行,1921年(民国10年)总行迁天津,在上海、太原设分行;1918年,在太谷城设祥记公司,在天津设分公司,包销美国亚西亚煤油、壳牌汽油和英国洋碱。
  祁县茶庄、粮行、烟行、药材行等均有恢复。1918年(民国7年)后,大玉川茶庄曾连续3个账期每股
  分红利4000两左右(共20股)。从1917年起,祁县陆续开设5家银号,其中有乔家堡乔在中堂新办的宏晋银号和溥晋银号。
  平遥在1918年有商业户1380户,各行俱全。1935年,钱庄恢复到9家,存款126.5万元,放款117.92万元,汇出217.75万元,汇入216.68万元,同时还有中孚银号等。
  介休的情况与祁、太、平类似。从1915年(民国4年)九华银号创设开始,相继创设了兴华、崇兴、大生永、介福银号。1918年,下李村侯大镐开设和合昌钱铺,股本3600元,到1936年资金已达25万元,存贷款户达5000家。1921年,县内有当铺20家,质店10余家,小押当数十家。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全县坐商发展到528户,其中百货业45户,杂货业38户,粮食业23户,药材业19户,饭栈业23户;另有小摊贩 357户。
  汾阳在1920年(民国9年)前后有钱铺、银号18家,商号600余家,其中县城内300余家;全县经商从业人员36369人,占到从业人口的28.8%。汾阳核桃经天津出口,每年不下千吨。
  孝义全县在1936年(民国25年)有商号203家,其中县城为135家,有钱庄10余家,账局5家,当铺6家。
  榆次在正太铁路通车(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之后,在交通和经济上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进入民国,在地方局势刚刚稳定之时,榆次商人就开始活跃起来。大张义村宋贵森在清末经商发迹于直隶古北门的八沟。1913年(民国2年),其三子宋启英接收了聂店王家转手的庆成当,改名永裕当。不久,宋家的“吉”字号店铺发展到10家,包括吉生庆等2家钱庄,1家当铺,2家粮店,2家花布庄,2家货栈,1家木店。1919年,宋氏兄弟又集股开办了“榆次义聚煤油公司”。1921年,商界新秀宋启英担任了榆次商会会长。类似宋启英这种情况,还有东阳镇赵家和秦家,在“七七事变”前各有商号近百家。1930年,榆次私人银号达到28家。1935年,榆次从石家庄进货176万多元(以消费品、杂货居多),销往省内外货物总值达 502万余元。当时山西全省有大型货栈业37家,榆次占了7家,排在大同之后,位居第二。据民国(榆次县志)统计,“七七事变”前县内城乡共有商号695家。
  阳曲县治所在的太原城,1921年(民国10年)有钱铺、银号18家,商号600多家,比1912年增加130多家。太原县城晋源镇,在1933年有商号147家,形成了晋源、晋祠、小店、北格4个各具特色的商业集镇。1935年,清源、徐沟两县商号共有200余家。
  长期以来,外出经商从业人员多而境内商业不发达的文水,变化更为明显。1883年(清光绪九年)编纂的(文水县志)记述:“文邑本非繁富之区,又与交、祁、平、汾接壤,殷实之户,悉交易于邻邑,境内无多商贾,平居一箕帚之微,无从购置,惟恃有庙会……。”1909年(宣统元年)编纂的《文水县乡土志》记载,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文水经商人员13974人,约占成年人的1/5,仅在京经营干鲜果的就有 2000余人,但境内坐商不足百户。到1933年(民国 22年),文水县内商铺达到190家,从业人员1146人,商品输出输入都逐年增加。1925年全县输入商品 (棉花、布匹为主)总值66.5万元(银元),输出商品(米粮、皮张为主)总值10.9万元。到1935年(民国 24年)输入总值增长到76.8万元,输入总值41.3万元.分别增长了15.7%和79%。
  地方商业发展速度更快的是平定,因其位于正太铁路线人晋的咽喉地,再加上阳泉煤炭和荫营、三泉等地铁货生产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商业的迅速发展。1933年(民国22年),平定商号家数在全省各县中占到第一位,达到1003家,从业人员4043人,资本40.28万元,分别占全省的4.5%、2.9%和1.6%。

  二、积极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阎锡山在山西执政初期,主张“山西的实业,不能不办,也不能专靠官办,必须人民负责自动办理”(《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30年中原大战之前,形成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山西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晋中商人中投资兴办近代工业者也多起来。
  在晚清创办的保晋矿务公司,进人民国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公司以平定为中心,在大同、凤台(泽州)、寿阳设立了分公司,北京、上海、汉口设有办事处。总经理在渠本翘之后,先后有刘笃敬、崔廷献、常旭春继任。常旭春是榆次常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任总经理之职达15年。公司煤产量1911年(宣统三年)曾达13.3万余吨,1912年(民国元年)因受时局影响产量下降到7万吨;1913年恢复到12万吨;1916年即超过1911年产景,达到15万吨;到1924年达到36万吨。公司煤炭从1917年开始出口.当年出口量为 1707吨,在1923年增长到44748吨;1924年有所下降,仍保持30032吨。除了保晋矿务公司之外。在晋中开办的采煤企业还有:1914年刘公衡、冯庆甫、刘照文、史北兰合资筹办的汾阳煤炭公司;1917年韩文仁集资开办的太原西山天成煤窑,太原晋祠柳子沟人贾绪与阎锡山炮兵司令荣立黑的本家“荣瞎子”在当地开办的晋丰煤炭公司。
  纺织业方面,在1915年(民国4年),平遥公益生织布局率先引进铁织布机,开始生产机织棉布。乎遥在清代道光年间,就有1450多人从事手工棉纺织业,此后继续发展。到1934年(民国23年),全县棉纺织户达到1.5万户,成为全省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县份之一,其中应有不少小型机器纺织的小型家庭工厂。大型纺织工厂的创办以晋华纺织厂为发端。1917年,商人贾俊臣、徐秉臣、郝星三等3人与山西省银行经理徐子澄、财政厅长崔文征及榆次大财主赵鹤年联合,筹措资金150万元,在榆次设立了晋华纺织有限公司。到1930年,资本增至400万元。1931年,纱锭总数达到41744枚,主要产品桐叶牌16支棉纱和三环牌20支棉纱产量达到16992包(件)。1922年,太谷创建了生产花格布的源亨纺织厂。1927年,以徐子澄名义筹建的晋生染织厂在太原落成,太原华丽绒厂、祁县益华染织厂也相继建成投产。1929年,创办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的祁县益晋织布厂更名为益晋电气染织厂,股东400余家,职工近千人,有电动织布机200余台,拉宽机、烘干机、压光机、漂淋机以及印染设备厂应齐全,形成了织、漂、染一条龙流水生产线,月产棉布630匹,还可生产毛巾、袜子、卫生衣等针织产品。其投资总额在当时全国纺织行业中排名第二位。
  冶铁业和铁器制造业方面,1916年(民国5年)创办了阳泉保晋铁厂,1926年8月正式生产,日产生铁15吨左右。从1912年到1926年,在太原先后兴办了万顺铁厂、义成铁工厂、协同机器厂、聚丰五金机器厂。到1930年(民国19年),太原的私营机器铁工厂已达11家。在平遥也创办了聚兴铁工厂。
  电力工业方面,1924午(民国13年),榆次商人、留日学生宋启秀创建魏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1932年发电42.9万多度。1923年,太谷商人潘轶群开办太谷电灯公司,1929年改名太谷同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35年拥有25千瓦和50千瓦发电机各1台,照明用户达495户。这一时期,平遥商人赵鸿猷兄弟还开办了金井电灯公司。
  轻工业方面,1917年(民国6年),平遥商人赵鸿猷、赵鸿谟兄弟联合票号、银号商人创办了金井火柴公司。1924年(民国13年),汾阳冀氏又创办了昆仑火柴公司。机器面粉业是随着电力工业发展起来的,先后创办的面粉厂有太原晋丰面粉公司、榆次魏榆面粉公司、平遥晋生面粉公司。祁县裕生源机器磨坊、涌泉源机器磨坊和阎维藩投资的机器磨坊也相继建成,裕生源磨坊年加工小麦4800袋,产值1.34万元。1921年,清徐县建成第一个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
  到1930年前后,山西全省民办近代工业投资已达1200万元(银元)左右。
  1930年(民国19年)中原大战后,阎锡山一度下野,开始筹划建设西北实业公司。1932年,阎锡山复出,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提出“造产救国”,制定“十年建设计划”,1933年开始实施,所谓“公营事业”即官办经济迅速发展。在金融方面,通过改组山西省银行,开设绥西垦业银号、晋绥地方铁路银号和晋北盐业银号,并由四银行、号共同设置“实物十足准备库”,垄断了山西的金融。在修筑同蒲铁路的同时,1933年8月成立西北实业公司,由于它“官办”的特殊地位和各种优惠,次年就初具规模,到 1937年“七七事变”前,公司所辖工矿企业已达33个,发展成为包括钢铁、燃料、电力、机器、化学、建材、纺织、兵工、造纸、卷烟、火柴、皮革、面粉等在内的拥有2万多员工的大型企业。西北实业公司对形成山西的工业体系和增强实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它采取各种手段对私营工业实行排挤和打击,使1930年以前出现的私营近代工业蓬勃发展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摘自《文史月刊》2006年第01——09期,作者:侯文正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2-09 )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晋中商帮兴衰史略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商文化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