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 商 历 史

晋 商 简 介
晋 商 性 质
晋 商 衰 落

成 功 之 道

晋 商 精 神
经 营 意 识
组 织 管 理
心 智 素 养

山 西 票 号

历 史 背 景
产 生 年 代
票 号 发 展
业 务 范 围
票 号 终 结

山西票号分布图

著 名 商 号

大 盛 魁
大 德 通
日 升 昌
蔚 泰 厚
蔚 丰 厚
天 成 亨
合 盛 元
协 同 庆
六 必 居
广升药店

晋 商 名 门

祁 县 乔 氏
祁 县 渠 氏
平 阳 亢 氏
平 遥 李 氏
榆 次 常 氏
太 谷 曹 氏
介 休 范 氏
介 休 候 氏
介 休 冀 氏

石 王 氏
蒲 州 张 氏
蒲 州 王 氏

晋商家族文化

晋 商 名 人

大同薛氏三兄弟
乔家大院的主人
开明富商渠本翘
由商而官展玉泉
独辟蹊径范世逵
盐商祭酒杨继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
远见卓识李宏龄
票号始祖雷履泰
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贾继英
豪门国戚孔祥熙

晋商与社会文化

晋商与社火
晋商与戏曲

晋商与晋剧
晋商与武术
晋商与科技
晋商会馆文化
晋商家族文化
晋商与茶文化
晋商与古籍文物
晋商与饮食文化

晋商史料研究

抱愧山西
晋商批判
晋商与政治
晋商惨败深思录

浅议晋商与晋商文化
晋商走向衰败原因分析

更多史料请看晋商文化

晋中商帮兴衰史略

  第一章:成长(明代):1、晋商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共同商机;2、晋中商人的成长和活动情况;3、明代晋中商人在晋商中的地位
  第二章:崛起(清代前期):1、历史性的机遇;2、晋中商帮崛起的历程;3、晋中商帮崛起后的经营活动和特色
  第三章:鼎盛(清代后期) :1、进入鼎盛期的经济背景和主要标志;2、在鼎盛期的突出表现;3、茶商在中俄恰克图贸易中的曲折道路;4、票号在逆境中走向极盛;5、支持和投资近代工业交通
  第四章:衰败(民国时期):1、屡遭重挫,急剧衰退;2、在故乡本土和内蒙的生存延续;3、在日军侵华的全面打击下覆没

第三章第四节:票号在逆境中走向极盛

  一、道光、咸丰年间票号的发展和巩固
  从1824年(道光四年)日升昌创立,到1853年(咸丰三年),晋中平、祁、太三帮票号发展到18家,分号布设于全国30多个工商重镇,设分号最多的是日升昌,有17个分号,其联号日新中有12个分号;较少者如蔚泰厚有6个,但“蔚”字五联号合计,则应有分号30个左右。
  票号汇兑的业务量相当大,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商业,适应了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测算,当时票号全体每年汇兑银两总数在1.2亿两左右,如果装鞘运现的话,需要6万匹马。黄鉴晖著《山西票号史》据现有资料统计,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蔚泰厚苏州分号收汇白银211793两,交汇314192两,汇兑往来城镇有平遥、京师、汉口、常德、沙市、沈阳。1850年(道光三十年)日新中京师分号收汇白银607460两,交汇425721两,汇兑往来城镇为平遥、汉口、苏州、江西、南京、西安、张家口、三原、芜湖、屯溪、济南;1852年(咸丰二年)日新中京师分号收汇白银606130两,交汇596471两,汇兑往来城市新增周口。1852年日升昌清江浦分号收汇白银187597两,交汇188705两,汇兑往来城镇有平遥、京师、汉口、苏州、江西、西安、扬州、开封、广州、重庆、成都等地。1853年(咸丰三年)日升昌江西分号收汇181043两,交汇白银176870两,汇兑往来城镇有平遥、京师、苏州、汉口、常德、周口、三原、扬州、开封、广州、重庆、沙市等地。
  票号的存贷款业务量也很大。上述几个票号中,蔚泰厚苏州分号1847年年末存款为36053两白银,放款为80873两;日新中京师分号1850年年末存款为36683两,放款为68649两,1852年年末存款为84976两,放款为49860两;日升昌清江浦分号1852年年末存款为13039两,放款为7500两。分号放款大于存款的差额,其资本来源是利用从收汇到言定交汇之日(即“得空期”)在票号短期停留的银两。这一时期,票号所收的汇费和放款月息为3厘—7厘,即3‰—7‰,利润率虽低于一般商业资本,但由于经营总量巨大,且风险、损失较小,所以获利相当可观。
  票号创立仅30年,就遇到了重大挫折。1850年(道光三十年)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1852—1853年(咸丰二年至三年)太平军攻占武昌、汉阳,此后在汉口与清军激战4年。同时在1853年沿长江下行,建都南京,尔后派兵北征,由安徽、河南、山西进军直隶,威逼京师和天津。1860年(咸丰十年),南京被困太平军击败清军江南大营,乘胜东征,先后攻占苏州和杭州,直到1863年12月苏州失守,达3年以上。
  与此同期,1856年(咸丰六年)十月英法联军乘机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占领广州,1858年北上炮轰大沽口,进犯天津,1859年6月再次占领天津,1860年10月攻入北京,大肆抢劫,烧毁圆明园。
  在这种战乱频仍的时局下,晋中票号曾两次大行撤庄。第一次是在1853—1956年间,各号收撤了长江流域汉口、屯溪、芜湖、扬州、清江浦、南京的分号,并在太平军北征逼近京、津时,暂时从京津撤庄或收缩业务。第二次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太平军占领苏州、石达开转战四川之时,北至京师,南至广州,东至苏州,西至成都,各票号在更大范围内撤庄。
  在此期间,有8家票号因损失严重,无法维持,相继关闭。它们都属于开设票号最多的平遥帮,包括聚发源、义兴永、隆盛长、万成和、万盛成、光泰永、隆和永、日新中。
  尽管遇到如此重大的挫折,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晋中商帮的进取精神,票号还是得到了巩固。当战事平定、局面稳定之后,汉口、扬州等地的票号很快恢复设庄。一批票号关闭了,但又出现了一批新开设的票号,如平遥帮的协和信、协同庆、百川通,祁县帮的大德兴、元丰玖,太谷帮的协成乾。资本丰厚的协同庆,是榆次聂店王家出资,在战乱正炽的1856年(咸丰六年)开设;百川通是祁县城内渠氏三兄弟出资,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1860年(咸丰十年)开设。
  在此期间,多数票号继续坚持营业,票号不收撤的分庄正常进行业务。如日升昌苏州分号在1856年(咸丰六年)汇出白银123315两,汇入149892两;蔚泰厚沈阳分号在1858年汇出553292两,汇入460726两。已决定收撤的分庄,也坚持边撤庄边办业务。如日升昌票号在1860年12月已决定收撤京师、张家口、开封、沙市、长沙5个分号,但此后总号仍在与这些分号继续做汇兑。因此,当时票号的赢利还是很可观的。如蔚丰厚在1859年结账分红,其资本当时只有3万两,4年共赢利82499两,资本年利率高达68.74%;银股与身股共17.7个,每股分红4660.97两。
  这些情况说明,晋中票帮虽遇挫折,有所损失,但由于它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因而能够在挫折中经受风险,得到巩固,健康发展。
  
  二、同治光绪年间票号处于逆境屡受重创险象环生
  就经济发展的正常情况来说,和平环境,国家强大,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金融业发展的良好条件。而清代进入同治、光绪年间,形势恰恰相反,国家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之中,帝国主义屡次入侵,不平等条约愈订愈多,割地赔款愈演愈烈;社会动乱,治安越来越坏;洋货倾销,民族工商业发展受挫,经常发生铺号倒闭;国家财政极度拮据,加紧向民间包括商人苛征暴敛。在这种情况下,票号受到的挫折和创伤越来越多。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市场,洋货倾销,中国丝茶滞销,商铺、钱庄倒闭,危及票号
  自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商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深入中国内地倾销洋货,掠夺原料,控制了中国市场。1864年(同治三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9486.4万两白银,1894年(光绪二十年)已猛增到2.92亿两白银,30年中进口增长2.54倍,出口增长1.63倍,同时从1870年(同治九年)起,就由出超变为入超,而且入超越来越大。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货物丝、茶出口量下降,外国商人还在中国压价收购丝、茶。致使中国丝商、茶商和其它商号亏本、倒闭、倒账百出,累及钱庄票号。如1877年(光绪三年),汉口一杂货庄倒闭,亏负贷款六七万两白银,以元丰玖、协成乾票号损失最多。1881年(光绪七年)汉口西广顺号杂货庄倒闭,亏负4家票号、7家钱庄20万两之多。1883年,上海先后倒闭的商行有20多家,涉及丝、茶、布和杂货等许多行业,影响到半数钱庄停业清理,亏欠票号款项甚多,仅纯泰、泰朱两家钱庄就亏欠票号26万银两。1891年6月至1892年2月,厦门各业倒闭,拖累钱庄倒闭20多家,票号被倒账损失60多万银两。1892年(光绪十八年)上海信成兴货庄倒闭,仅亏欠山西票帮协成乾、中兴和、大德通、大德源、存义公5家票号就有12.2万银两。此类事例,越来越多地发生于各个商埠,不胜枚举。
  1883年(光绪九年),南帮票号中胡光墉开设的阜康票号,因在丝茧收购中与外商竞争失利,损失惨重,发生挤兑风潮,突然倒闭。除上海阜康总号停业外,京城、镇江、宁波、扬州、杭州、福州、南京、汉口、长沙的分号相继停业,其影响波及全国各地各行业。京城有15家钱铺被挤兑倒闭。扬州的大小钱店倒闭了51家。其它城市因被挤兑而倒闭者也很多。钱庄大批倒闭,使票号大受损失,被迫抽紧银根,反过来又影响一批商号倒闭,形成恶性循环。正是在此情况下,山西有谦吉升、元丰玖两家票号在1884年和1890年相继倒闭。
  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侵略和国内动乱,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给票号带来灾难
  1894年(光绪二十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侵占辽东半岛旅顺、大连、牛庄、营口等大片土地,次年清政府被迫与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开商埠,赔巨款。战争期间,各票号在营口的分号撤离,在奉天的分号停止业务,京城金融停滞,各地贸易冷淡,票号业务大受影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四、五月间,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山东兴起。列强以此为借口,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8国组成侵华联军,于6月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占天津,8月攻占北京,侵略军陆续增至10万人,9月由京津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在此期间,帝俄又单独调集骑步兵17万人,分六路侵占东北。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于8月15日西逃,9月10日抵太原,10月26日抵西安,直到次年9月清政府屈膝求和,签订《辛丑和约》后,才返回北京。在这次内乱外患交织的大事变中,京津银号、当铺、钱庄大部被抢被焚,账局、票号撤庄回籍,损失惨重。如蔚丰厚票号“起巨万现银回家,行至彰仪门,全行覆没”(李宏龄《同舟忠告》)。蔚盛长伙友携账及银两逃回平遥途中,至保定被抢劫一空。京津撤庄之后,在东北的票号也随即撤庄。京津、东北之外,全国各地都受到震动,人心惶惶,街市闭塞,金融市场紧张,严重影响票号业务。许多票号因商号、钱庄倒闭拖欠,遭受重大损失。如上海昌大、镒大两家钱庄,因银根紧缺、转运不灵而倒闭,欠外银两高达70余万,其中包括欠协同庆票号6千两,欠长盛川2千两,欠新泰厚1千两。
  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邻邦朝鲜,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发生了日俄战争。战争绵延两年,战火遍及东北,奉天会战时双方兵力达60万人。这场战争使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浩劫,晋中商人在东北开设的各种商号和钱庄、当铺、票号均遭受严重损失,有成千上万商人和员工逃回山西。
  清政府向绅商摊派捐输、挪借银两,伤及票号元气
  清政府在对外和对内战争中,因军费紧张,以“山西等省,素称殷实”为由,不断向绅商伸手。票号捐输助饷,发端于它所创立的道光年间,一直延续到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且越到后期,越是以票号为主要摊派对象。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山西商民为“海疆”捐输200多万两,其中票号首当其冲。1853年(咸丰三年),山西13家票商捐输助饷6182两。1856年(咸丰六年),山西绅商共捐输303万余两。1873年(同治十二年),太原府向晋中各票号索款21万两。咸丰、同治年间,山西一省捐输银两占到全国捐输总额的37%,为全国之最。1878年(光绪四年),山西巡抚衙门又向各票号索借12万两。1888年(光绪十四年),又向票号劝捐12万两。1894年(光绪二十年),又因筹措中日甲午战争军费先后被索借7102万两和100万两。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京票号认购国债48万两。1909年(宣统元年),山西商务局为修筑同蒲铁路又向票号借款57万两。凡是捐输之款,当然有去无回;即使索借之款,或有息,或无息,或以财政某项收入为担保,但却往往久借不还,有些拖到票号垮台也未还。这种经济压榨,自然会使票号元气大伤。
  清政府设立国家银行,票号受到排挤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9月27日,经过一年多筹办的户部银行开业。这是一家官商合办的国家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在此之前,已有督办铁路公司事务大臣盛宣怀筹办的中国通商银行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开业,并享有政府授予的许多特权,成为票号的有力的竞争对手。户部银行创办后,兼有中央银行的性质,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一是资本雄厚,开始为400万两,1908年增为1000万两,而当时23家票号资本共计558.6万两,仅及其一半;每家票号平均资本仅有24.28万两,仅为大清银行资本的2.4%多。二是机构众多,设有分行21个,分号35个,囊括了所有重要商埠和各省省会。三是享有国家保护权、货币发行权、代理国库省库权等种种特权,并运用它的优势和特权,把在官款存汇领域长时期占优势的票号基本排挤出去,属于票号经营的海关官银号也被接管。这是晋中票帮在其极盛时期遇到的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是票号盛极而衰的开始。

  三、山西票号在逆境中呈现畸形繁荣走向极盛   
  在上述情势之下,晋中三帮票号在逆境中不但巩固下来,而且在同治年间进入了大发展期,甚至在光绪年间刚刚兴起不久的南帮票号纷纷倒闭之时走向极盛。
  同治年间,平遥帮又新增票号其昌德、云丰泰、祥和贞、义盛长4家,祁县帮增加三晋源、巨兴隆2家。南帮票号的阜康、天顺祥就是在此期间出现的。光绪初年,又有祁县帮兴泰魁、太谷帮三和源、平遥帮松盛长3家票号开业,使晋中票号总数达到27家。从1881年(光绪七年)起到清末,30年间,晋中先后开业的票号又有汇源涌(平)、大德恒(祁)、长盛川(祁)、大德通(祁)、大德玉(太)、大德源(祁)、大盛川(祁)、永泰庆(平)、世义信(太)、巨兴源(太原)、永泰裕(平)、锦生润(太)、宝丰隆(平)、大德川(太)14家,因此虽然在同期有云丰泰、祥和贞、松盛长、谦吉升、大德兴、兴泰魁、义盛长、汇源涌、巨兴隆、大德源、元丰玖、三和源、巨兴源、巨兴隆、永泰庆、永泰裕、协和信、乾盛亨、长盛川等19家先后歇业,但票号总数始终保持在23家以上。特别是又有一些清代前期就致富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巨商富贾,以其丰富的商场经验和判断,也加入了票帮队伍。如榆次常家的大德玉、大德川,太谷曹家的锦生润,祁县乔家的大德恒、大德通、大德源,都在光绪年间改组为票号;祁县渠家在同治年间创办两个票号之后,又在光绪年间将长盛川也改组为票号;旅蒙商中的著名商号大盛魁,也在光绪年间创办了大盛川票号。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这些大的商家看准了此时票号的商机和高额利润;二是恰克图贸易和茶叶、丝绸贸易减退,其资金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不管如何,这些巨商富贾加人票帮队伍,对壮大票帮实力无疑有着重大影响,也是票帮走向极盛的重要象征之一。
  同治、光绪年间,票号的营业地域进一步扩展。上海成为国际和国内贸易的中心,山西票号大举进军上海,各家票号都在上海设有分号,1872年(同治十一年)就达到22家,并成立了山西汇业公所作为同行组织。同时,票号向沿海各口岸城镇推进,在杭州、福州、厦门、营口等处也相继设立分号。汉口开埠,商业复兴,票号大增。这一时期,票号还发展到云南、贵州、广西、甘肃、归绥、吉林等边远地区城镇。票号设立机构的城镇已达到54个,比道光、咸丰年间增加了1倍。特别是合盛元票号,冲破重重困难,经日本政府批准,于1907年4月(光绪三十三年)在日本设立支店,又在东京和韩国仁川设出张所,当年和次年在中日之间汇兑业务即达2000万日元以上。
  其间,在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还有山西票号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页:在慈禧、光绪西逃经过太原、晋中之时,票号曾捐赠大额银两济急;慈禧、光绪逃抵西安后,即传旨各省,令所有上解京饷款项,一律改为电汇山西总号。一时间,山西平遥、祁县、太谷票号成为清政府户部的临时代理金库和总出纳。慈禧、光绪回京后,北京秩序略转正常,便鼓励山西票号在京分庄很快恢复营业。山西票号的声誉也空前高涨。
  光绪年间,票号赢利大增,分红丰厚,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决定赢利的因素;首先是汇兑、存贷业务发展,营业收入增加;同时汇费和放款利息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在因素。在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初,票号对工商业汇款汇费普遍上升到二三分,高者七八分,即达到2%一8%。而在此以前,汇费一般只有四至六厘,高者七八厘,即4%0—8%0。这一时期,由于放款利息提高,存放款的净收入增加更多。据日升昌14个分号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的资料统计,这一年存款支出利息194458两白银,放款收入利息285063两,存放相抵后,净收入达90605两。因此,票号获利很大,分红很多。祁县乔家1884年(光绪十年)将大德通改组为票号,资本为10万两,很快大获其利。到1888年第一个账期(4年1个账期)届满,赢利总额为24723两,资本利润率为24.72%,每股分红额为850两。此后资本逐步增加,赢利、分红逐期迅速攀升,每个账期每股分红额达3千两到6千多两。到第六个账期即1908年,资本达到22万两,赢利总额达到743545两,资本利润率高达413.08%;每股分红1.7万两,相当于第一个账期分红额的20倍。太谷曹家的锦生润,1903年改组为票号,资本3.2万两,当年赢利7380两,资本利润率为23.06%;到1906年,资本增至6.4万两,赢利达到51948两,资本利润率增至81.17%。其余票号在一个账期内每股分红少者七八千两,多者一二万两。如大德恒1万两,协成乾1万余两,日升昌1.2万两,百川通高达2.23万两。
  在同治、光绪年间,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形势危机不断,日趋严重,晋中票号身处逆境,屡受重创,险象环生,反而走向极盛,其最大的商机主要来源于时局的危机,因此是一种畸形的繁荣,夕阳的灿烂。当时票号业务大增、获利丰厚的特殊因素有三:
  承汇巨额进出口商款于内地和口岸之间
  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占北京)以来,列强全面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通商口岸由上海等5个城镇扩大到37个,资本主义通过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1862年(同治元年)到1893年(光绪十九年),年均进出口货值达到15370万海关两,比咸丰年间增长103.28%;年均-人超985.7万海关两, 比,咸丰年间增长146.48%。到1894年,进出口总值达到2.94亿两,1901年达4.38亿两,1905年达6.74亿两,1910年达8.43亿两;这15年中,又增加1.9倍,入超更为严重。外国在华经营贸易的洋行,1882年为440家,1892年为579·家,1913年增加到3805家。这样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和这么多洋行生意,需要把洋货从口岸销往内地,把在内地收购的土特产运到口岸,这种口岸与内地埠际间的大量货币流通,完全由票号承担汇兑。《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提供了一位外国人的说法:“与内地各省的汇兑业务,以及中国人对交易所签发的票据,全部都经过山西票号。”当时上海等口岸,虽有外商银行,但专任“洋商之事”,还有钱庄经营本埠之事,埠际之事,则全靠票号。因此,汇兑款项大增。由于进出口货物在流转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若干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的资金往来有不少也需经过汇兑,因此由进出口贸易发生的汇兑总额,实际上远远大于进出口总值。
  承汇由各省向江海关道集中的巨额赔借各款
  中日甲午战争之时,清政府为筹措军费曾向汇丰、德华、克萨银行借款1.2亿两。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日本侵略者索取的赔款及费用达2.3亿两。清政府为交清赔款,只得再向俄法和英德四国的银行财团借款。两次借款,合计外债高达3.5亿
两,还款期限分别为20年、36年、45年。其中单是向四国借款,每年偿付本息即需1200万两。除户部从京饷中拨200万两外,所缺1000万两加派到15个行省、18个海关和盐道摊还,由各省关按期汇交上海江海关道衙门,再交付各国在华银行。这项汇兑业务由票号承担。
  庚子事变后,1901年签订《辛丑各国和约》,规定赔款4.5亿两,转为39年摊还的债款,年息4厘,总计共需支付9.8亿多两。庚子赔款加上四国借款等,各省摊解额由1895年的1056.1万两增为1902年的4772.4万两,增加了3.52倍,初次摊派各省即达1880万两。当时对这种情况的评论是:“款目之巨,旷古罕闻;限期之迫,转瞬即届。”于是汇兑摊给各省、关和盐道筹集的赔借各款,就成为票号汇兑的巨额业务。
  1862年(同治元年)到1893年(光绪十九年),各票号年均汇兑官款2544005两。而从1894年到1911年,年均汇兑官款7881359两,增长2.1倍。票号的汇费收入和利润当然也会相应巨额增长。国家和民族所遭的不幸,反而成为票号发展极盛的原因之一。
  清政府财政拮据,陷入困境,又为票号增加了新的业务和收入
  甲午战争之后,向外国的赔借各款所付本息,在清政府岁人和岁出中的比重,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就已占到25.9%和22.8%,到1905年达到41%和31%,财政收入近1/3交了列强。此外,各省和海关税收短绌,应解京饷经常欠解或不能按期解到,造成日常开支经常人不敷出。于是又出现了各省关向票号借垫解饷、户部向票号息借商款和各衙门在票号存款生息的新业务。
  票号为各省和各海关汇解官款,始于咸丰年间,以后屡禁屡开,渐成惯例。从1862年(同治元年)到1893年(光绪二十九年),30年间票号汇兑京饷、协饷即达7351万两。其间,各省关向票号借垫解饷始于粤海关。1865年(同治四年),粤海关被指派京饷20万两,限农历五月前解第一批10万两,但“将库存银两尽行搜括,尚不能凑成巨数,只可向殷实西商协成乾等银号筹议借垫,先出汇单,凑兑各款,速资拨解,随后再由税收归结”。(清档,两广总督瑞麟等同治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奏折)自此开始,各票号为各省关特别是闽、粤大量垫解京协各饷。据统计,1864—1908年共垫解1794万余两。
  “息借商款”,实际上就是政府向票号举债、贷款。如1894年,因甲午战争军费浩大,户部向各家票号借款100万两,期限二年半,月息7厘。同时奏准各省督抚息借商款。如湖北向日升昌等借款14万两,二年半归还,月息7厘。江西息借商款23.9万两。
  户部和各省藩库之款,历来不许外储。但从光绪年间开始,为维持财政,开始打破成例。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户部提出白银100万两,交存票号生息,存款利息二说3厘,一说5厘,存期8个月。1906年,户部在存义公、大德恒、大德通、义善源等票号存款206万余两,占到户部在银行业界存款的29.75%,一般为月息3.5厘至5厘。户部之外,其它衙门的暂时闲置资金也有一部分存于票号。1906年至1907年陆军部在大德恒、大德通、存义公等票号存款154万多两,占到该部存款总额的31‘4%。其它衙门和各省、关都有类似的情况。在已经建立了大清银行之后,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官款存放于票号,自然对票号的经营大有益处。
  此外,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曾发)行“昭信股票”(公债),举借内债,不少票号曾经作为代理商募集债款,并认领了一定的“股票”。
  以上三条正是票号在清末业务量大增和赢利、分红达到顶峰的非正常的特殊原因。


摘自《文史月刊》2006年第01——09期,作者:侯文正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2-09 )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晋中商帮兴衰史略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商文化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