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 商 历 史

晋 商 简 介
晋 商 性 质
晋 商 衰 落

成 功 之 道

晋 商 精 神
经 营 意 识
组 织 管 理
心 智 素 养

山 西 票 号

历 史 背 景
产 生 年 代
票 号 发 展
业 务 范 围
票 号 终 结

山西票号分布图

著 名 商 号

大 盛 魁
大 德 通
日 升 昌
蔚 泰 厚
蔚 丰 厚
天 成 亨
合 盛 元
协 同 庆
六 必 居
广升药店

晋 商 名 门

祁 县 乔 氏
祁 县 渠 氏
平 阳 亢 氏
平 遥 李 氏
榆 次 常 氏
太 谷 曹 氏
介 休 范 氏
介 休 候 氏
介 休 冀 氏

石 王 氏
蒲 州 张 氏
蒲 州 王 氏

晋商家族文化

晋 商 名 人

大同薛氏三兄弟
乔家大院的主人
开明富商渠本翘
由商而官展玉泉
独辟蹊径范世逵
盐商祭酒杨继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
远见卓识李宏龄
票号始祖雷履泰
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贾继英
豪门国戚孔祥熙

晋商与社会文化

晋商与社火
晋商与戏曲

晋商与晋剧
晋商与武术
晋商与科技
晋商会馆文化
晋商家族文化
晋商与茶文化
晋商与古籍文物
晋商与饮食文化

晋商史料研究

抱愧山西
晋商批判
晋商与政治
晋商惨败深思录

浅议晋商与晋商文化
晋商走向衰败原因分析

更多史料请看晋商文化

晋中商帮兴衰史略

  第一章:成长(明代):1、晋商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共同商机;2、晋中商人的成长和活动情况;3、明代晋中商人在晋商中的地位
  第二章:崛起(清代前期):1、历史性的机遇;2、晋中商帮崛起的历程;3、晋中商帮崛起后的经营活动和特色
  第三章:鼎盛(清代后期) :1、进入鼎盛期的经济背景和主要标志;2、在鼎盛期的突出表现;3、茶商在中俄恰克图贸易中的曲折道路;4、票号在逆境中走向极盛;5、支持和投资近代工业交通
  第四章:衰败(民国时期):1、屡遭重挫,急剧衰退;2、在故乡本土和内蒙的生存延续;3、在日军侵华的全面打击下覆没

第一章第二节:晋中商人的成长和活动情况

  关于明代晋中商人情况的文献记载甚少,口碑传说已几乎不可能流传至今。仅从迄今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看,晋中商人在明代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活跃,特别是从明代中叶开始,在嘉靖、万历年间,已成为晋商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由边转内、寄籍扬州的晋中盐商
  明代实行开中制,有一些晋中商人纳粮中盐;后来,纳粮中盐改为折色制后,其中一些商人又从边商转为内商,寄籍扬州,成为望族。
  如太原阎瑶楚的祖父和父亲,先是纳粮报中于北方边镇,换取盐引,“以太原望族贾淮上鹾盐”,到明中叶开中制由纳粮改为纳银后,又由边商转为内商,“举家迁居扬州”(《阎古古全集》)。
  又如太原人王全,“其先居太原”,寄籍扬州,“以为贾人祭酒”(《太涵集》卷四五),曾经作过盐商的行会领袖。
  代州(明代属于太原府)籍商人在扬州经营盐业的有杨继美、冯天棣、冯忠、冯忠植等人。杨继美生于1530年(嘉靖九年),卒于1591年(万历十九年)。其先祖于明初戍边,以军功升旗牌官,遂隶籍代州振武卫(在今代县),五传至杨继美。杨继美以先辈所留数千银两为资本,经营盐业于两淮,成为著名富商。他为人豪爽,乐善好施,喜与读书人交往。有一次,朝廷派官视察两淮,召见盐商,所问众盐商皆对答不上,惟有杨继美对答如流,众盐商钦佩,便推举他为盐商祭酒。杨继美在其子杨恂于1579年(万历七年)中举后,结束盐场事务,返回代州,以度晚年。代州另一盐商冯忠的祖父冯盛,在明永乐年间朝廷徙大户实边时由山东寿光迁代州。冯盛次子冯天禄,生于1516年(正德十一年),曾“从祖父贸迁秦梁间”,后“商淮浙间”,三世业鹾,成为巨商。冯天禄生4子,长子冯忠、三子冯惠业鹾,二子冯恩、四子冯愈业儒,发展成儒商家族。冯忠生于1537年(嘉靖十六年),卒于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挟资治鹾:于扬”,“总南北鹾事四十余年”,“初挟资颇微,后数盈万”。冯忠的商业才能曾得到大司马吴公赏识,令其董齐鲁、淮浙各盐场十余年,后来大司马吴公“老倦于贾”,冯忠向他借资归吴殖盐自己经营,并曾聘请掌柜经营浙盐。掌柜孙某经理浙盐时,“因游荡,废忠白银五千两”。这些情况说明,冯忠经营淮盐,既是制盐者,又是坐商,而且资本积累颇丰,已经家大业大。冯忠去世后,又由其四子冯宾期及侄儿冯明期“业贸淮扬,以盐鹾佐国家缓急”(《冯氏家谱》)。
  明代山西盐商中有河东盐商、长芦盐商和淮浙盐商。这些盐商中平阳人最多,其次是泽、潞和大同人,应该说晋中人也都有涉足,但迄今尚未找到晋中人业长芦和河东盐的记载。即以淮浙盐商而论,嘉靖、万历时寄籍扬州的山西盐商达数百人,籍隶晋中者虽然少一些,也应占有一定比例。但由于资料缺失,这方面的情形尚难详述。

  二、活跃于边地贸易市场上的晋中商人
  
  在明代,晋中商人除纳粮中盐外,还较为广泛地参与了北部边地的贸易活动。首先到边地经商的,应该是纳粮报中兼营丝布、茶叶、杂货副食的商人,或一些无力纳粮报中的小本经营者。在永乐年间定点开设马市、特别是成化年间复开马市后,则有更多的人投入汉蒙之间的边贸,并积极参与了新形成的大同、张家口、杀虎口边地市场活动。
  在明代大同的边贸市场上,“商贾皆出山右人,而汾、介居多,踵世边居,婚嫁随之”(清顺治《云中郡志》卷二)。平遥人冀成,于1427年(宣德二年)由平阳府临晋县迁入城内上西门街,明末时其一支迁至平遥大羌城村,“累于食指,服贾边地”(《冀氏宗谱》),传到五世冀怀玉,已成大富之家,在1637年(崇祯十年)所立墓志中称:“先世积德,家道兴隆,邑称巨室。”冀氏服贾边地之时,张家口尚未开市,应在大同市场。
  明代较早到张家口经商、后来成为著名大商人的晋中人,有介休范家。张家口自1571年(隆庆五年)“北虏款贡以来,始立市场”(《明经世文编》卷六《梅客生奏疏》)。当时任宣大总督的蒲州人王崇古广招四方商贩参与交易,于是山西商人到了张家口。此后,张家口逐步发展成一个繁荣的新兴市场。其中最大的商贾8家,均为山西人。据道光《万全县志》记载:张家口“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本朝(清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后,承召人都,宴便殿,蒙赐上方服馔。”又据嘉庆《介休县志·人物》记述:当时清朝“将授以官,以未谙民社力辞。诏赐张家口房地,隶内务府籍,仍互市塞上”,成为皇商。八大商人中的范永斗即是介休张原村范家第八世传人。据1996年版《介休市志》记述:“介休张原村范氏,早在明代其远祖范至刚就开始市易边城。历经8世到范永斗时(清初),已成为操纵张家口一带贸易的‘八大家’之一。”(第十一编《商业》)又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述,范至刚“七传而至肖山(范永斗字肖山),家大起,贾于边城,以信义著”。自明代张家口开市至清初仅60余年,可知范家在张家口开市之初甚至之前即已进入边贸。张家口边贸中,不仅有蒙汉互市,而且辽东女真族也遣人“往来张家口卖马买货”(《崇祯长编》卷一),与女真人交易时“皆此八家主之”,这就使范家不仅获得厚利,“家大起”,而且与女真族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直到清入关后成为皇商。
  在张家口八大商人中,还有榆次人翟堂。据1996年版《榆次市志》记述,入清后他所办的商号经营项目有烟丝、土布、茶叶、绸缎,其余情况不详。其他6名商人中是否还有晋中人,待查,即使在八大家中只有范永斗、翟堂两名晋中人,也说明晋中商人在明代后期边地贸易中确已崭露头角。
  在杀虎口市场上,也有晋中商人。天启年间,杀虎堡守备麻岌的家丁张库,私市蒙马,麻岌以盘诘致死,反要嫁祸于商人,就有太谷商人侯朝快将守备麻岌告到大同巡抚衙门,“岌持恶淫刑,引故勘平人”,巡抚奏报皇帝,皇帝主持了公道(《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一)。
  关于明代晋中商人参与边贸的记载,还有万历年间,“榆次人李孟明,与虏私易马尾”(《万历武功录》卷七《俺答列传》)。
  辽东马市是开放最早、时间最长的边地市场。据明人葛守礼(嘉靖进士)说:“辽东商人,山西居多,而汾州过半。”(《葛瑞肃公家训》卷上)太原府也有辽东商人,光绪《山西通志》卷一四二就记述,明代盂县人杨一魁“少商辽东”。
  辽东市场上的商人是“汾州过半”,大同市场上的商贾是“汾、介居多”,而在张家口市场上称雄的八大家中,又有介休范氏、榆次翟氏。这就足以说明,明代山西盐商中虽以平阳商人为最,但在明后期的边贸市场上,晋中商人已占据重要地位。而在晋中边贸商人中,当时又以汾州府商人领先。
  
  三、向京师和其它地区开拓的晋中商人
  
  明朝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并很快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和北方的商品集散中心。晋商在明代就已进军京师,成为北京商界首屈一指的商帮,其中也包括晋中商人。晋中平遥的颜料商,在明代中叶就在京城前门外北芦草园创建了会馆,原名平遥会馆,又名集瀛会馆,后改称颜料会馆。 1741年(乾隆六年)会馆碑载:“我行先辈立业都门,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长,自明代以至国朝,百有余年矣。”清代创建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财东平遥达蒲李家,明末已在京、津两地开设有颜料庄。
  晋中商人还参与了往北京贩运煤炭的贸易活动。《娱目醒心编》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在景泰初年,山西太谷商人房氏,往北京贩运煤炭10大船,值银 28000两。由于适逢北京煤炭奇缺之时,竟获利银10万余两。
  清雍正《山西通志》还记述,明代汾州朱姓商人曾经“商关中”。明代晋商在关中者以平阳、蒲州为多,这一记述说明汾州人也涉足关中。咸丰《汾阳县志》还记述,明代汾阳县商人贾守亭,曾在江浙、湖广一带经商。明代《算学宝鉴》的作者、汾阳人王文素,在成化年间曾随父亲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王文素自幼聪颖,学识渊博,以毕生精力研究数学,在数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他的巨著《算学宝鉴》在当时全世界数学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全书1200多问中,既含高深的数学问题,又密切联系实际,无不与田亩、堤坝、购物、课税等生活内容密切相关。所举之例,米、麦、棉、肉、马、牛、羊、鸡、绫、罗、麻、绢、人参、红花等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税种、税率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书中所列“假令秦至燕2880里”的例题,以当时翻山越岭渡河的路程,与现在西安经郑州至北京的火车线1200公里相比,差距如此之小,也绝非偶合。王文素的数学智慧中饱含着晋中以至山西商人积累的丰富经验,反过来也说明了晋中以至山西商人在当时的活跃程度。
  从20世纪末期出版的有关县志所提供的资料中看,除介休范氏外,还有一些在入清以后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早在明代就已开始商业活动或发迹。
  祁县渠家虽然是在清乾隆年间十四世渠同海走西口致富的,但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其先祖渠济就带领渠忠义、渠忠信两个儿子,往返于潞州府长子县和祁县之间,贩卖土特产,以潞麻、黄梨交换红枣、粗布,并从长子移居祁县。渠家在明代的商业活动历经 200余年,只不过时运未济,未能发迹而已。
  介休北辛武村冀家的商业活动从明正德年间十世冀忠开始,历经数世,到清前期康、乾间传至十四、十五世,已成显赫的商业世家。
  榆次聂店王家,最初发迹也在明万历年间,极盛于清乾隆年间,最富时拥有资产1000余万两白银,当铺、商号遍及东北、华北、江南。
  太谷上庄王家(四隆堂)和城内孙家是清代著名大商,也是在明代即以商业起家。
  灵石静升王家,大富在清代康熙年间,但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开始经营典当业和京货业。
  寿阳的明代财主有段王村孟家和景尚村张家,绵延入清。
  上述介休北辛武冀家、榆次聂店王家、太谷王家、孙家等商业世家,在明代虽未大富,但已发迹,其商业活动应该不只局促于本县,甚至有可能已向省外开拓,贸迁四方。但目前尚缺具体资料佐证。
  明末清初。榆次常家八世常威也已开始北上张家口,贩卖榆次大布,不久即在张家口开没了常家最初的店铺“常布铺”。类似常威这种在明末清初外出谋生和经商的情况,新编各县县志中虽少具体商人的实证,但不乏笼统记述。如《平遥县志》、《祁县县志》等都述及,在明代末年本县商人即从大同分东、西两口进入蒙族牧民地区,成为旅蒙商;还有一批南下川贵、湖广、闽浙,被通称为“下四川商”。
  
  四、晋中本土商品生产和商业的发展
  
  整个晋中地区,在明代前期并未完全摆脱战乱局面。明代共历276年,到1541年(嘉靖二十年)已建国104年之时,尚有蒙族俺答部长驱直人,劫掠汾州、太原两府各州县,甚至威胁到作为山西会城的太原城。尔后,在1572年(隆庆六年),即明朝建国131年,又有俺答部长驱直入,重演了嘉靖年间的动乱。这两次俺答入侵,时间均延续一年以上,晋中的汾阳、文水、孝义、介休、平遥、太原、祁县、太谷等地,无不受其侵扰,生灵涂炭,财产损失,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在这种不安定的环境中,晋中在元末遭受战乱破坏的经济恢复的步伐很慢,商品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也很缓慢,直到万历年间,才开始繁荣起来。
  晋中汾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逊于平阳府,但却好于晋北和其它山区。在明代后期,晋中的农业生产恢复较好,特别是万历年间,开始学种棉花和织布。1591年(万历十九年),汾阳知县刘衍畴擢升汾州府台后,“购木棉籽种,散给民间,教之树织”(咸丰《汾阳县志》卷四),这是晋中一带种棉之始。当时太原府也大力购买棉花,散给农妇,教纺线织布。据明吕坤《实政录》卷二《民务》记述,“府掌印官提取木匠十数名教习省下木匠,令做纺车、织机市卖。再行卫县衙门督令约正……不分军民但系无事妇人,开报到官,先动官银,买净棉千斤,每家一斤,掌印官记一簿籍,散令纺线。……花及纺尽,卫县于宽大处所,仍移文榆次等县,送织机,有二三十人教民织布,将纺线之家男妇,定日向,机匠学织,一年而千家能纺织矣”。纺织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棉花的种植。太原府南平川各县如平遥、太谷、榆次、祁县、徐沟、汾阳、孝义等县乡“无不纺织之家”,连北边的代县也设立了纺织局。
  汾州府和太原府教民种棉和纺织,发展了商品生产,促进了商品流通。孝义县“男女皆能纺织,所制棉布鬻于西北州县外,而棉花则出真定等处,经平遥东来,南行灵、隰”(乾隆《孝义县志.物产民俗》)。“榆人家事纺织成布,……而专其业者,贩之四方,号榆次大布,旁给西北诸州县。其布虽织作未极精好,而宽于边幅,紧密能久,故人咸视之”(同治《榆次县志·物产》)。由此可知,榆次常家常威到张家口贩卖这种幅宽、耐磨的榆次大布,受到欢迎并不是偶然的。
  明代,介休的陶瓷、琉璃制造业,平遥的颜料、瓮布(经缩水处理的棉布)、丝绢、麻履、毡帽和元代就已有一定规模的推光漆器生产,都已相当发达。
  太谷广盛药号(广誉远的前身)兼作中成药生产,创办于明代。祁县生产炖肉粉、卤肉粉、五香粉的裕丰堂,创建于明初。这些都是采用“前店后坊 (场)”模式的范例。
  明代属平阳府、现属晋中的灵石县,在万历年间有铁炉58座,新、旧磁炭窑共59座,水磨47盘(万历《灵石县志》)。
  本土商品生产的发展是地方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从宏观上看,在全省、全国的交通和商品流通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晋中是晋南与晋北、晋东与晋西交通道路纵横交错之处,并因此延伸为晋冀、晋豫、晋陕、晋蒙之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但从元代开通北京至陕西的官道,明代迁都北京,以及实行开中纳粮等政策,使晋中在交通和商品流通中的位置更显重要。从灵石、介休到平遥、祁县、太谷、榆次,以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都处于交通的大十字上,北路的忻州等地也处于通往边镇和边地的要路上,所有贩卖粮、棉、布、丝、盐、茶、铁、畜产品和其它百货的运输都要途经这些地方,使这一带县城和交通要道上的集镇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旅栈、货栈和商号迅速增加,还有不少城镇成为大范围流通的商品集散地。平遥城在晋中最早成为棉花、旱烟、麻油等的商品集散市场。祁县、太谷、榆次和介休、孝义、汾阳的情形也大体相同。介休的张兰镇、祁县的贾令镇、子洪口等,也是从明代就发展起来的。在明代,太谷人已有“商贾勤于贸易”的习俗(民国《大谷县志》);汾阳则“其地商贾走集,民物浩穰,俗用奢靡相交……”(明万历年间冯琦撰《新设汾州府碑记》)。当铺、钱庄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万历年间,灵石全县已有当铺46座(万历《灵石县志》)。同期,文水县城内阜丰永号创立,经营粮食兼钱行,到明末清初已有股本4000吊,从业人员20余人。灵石和文水,在当时相对于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祁县、太谷、榆次而言,还是商业发展滞后的县份,可知当时晋中平川各县商业发展的水平了。


摘自《文史月刊》2006年第01——09期,作者:侯文正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2-09 )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晋中商帮兴衰史略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商文化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