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横越三晋去旅行 |
仙堂圣境 |
告别灵空山,车子便从沁源县驶出,拐上208
国道,一路朝襄垣县驶去。
据史料记载,晋东南的襄垣乃是我国县以上地名命名以来,注入版图而延续至今未变的两地名之一(另一处是四川的成都),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所在地。古韩大地,也因其境内的佛教胜地仙堂山而远近闻名。
仙堂山,位于襄垣县城东北25公里处,属古韩八景之冠,并早以它那独特的风格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它既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佛教胜地,更是一处迷人醉客的自然风景区。
我们在山门前下车,徒步沿人工修筑的小路攀登而上,过朱砂洞到达东望景亭,立于亭中眺望,仙堂山里的仙堂寺、刘龙碑亭、娲皇宫、法显雕像等景观便一揽无遗。这里三面环山,各个景观傍崖临渊,远望近视奇松峥嵘,仰观俯视青山叠翠。虽值夏日酷暑,但在这里却有中秋气爽之感。阳光在这里显得清爽而温和,微风吹来,只见反射在片片树叶上的阳光闪闪烁烁,不闻风声。这里不象灵空山那样松涛阵阵并于阵阵松涛之中给人以壮怀激烈之感,与灵空山相比,仙堂山到显得娟秀和静谧,象秋日的天空祥云缭绕,惠风和畅。在偌大的一个空间内,静的甚至掉下一根绣花针你都能听见其响动。同行的小挚耐不住地朝远处扯喉大喊,但仿佛这里的山崖林木有着吸音的功效,竟听不到一丝的回响。正如古人所云:“此是蓬莱真境界,更于何处觅仙堂”。
仙堂山的主体景观是位于山坳一侧的仙堂寺,它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约有1600多年的历史。来到仙堂寺下,挂在面前的首先是一长达数十公尺的陡峭的台阶斜跨山涧直通寺门。拾阶而上,仙堂寺犹如悬在头顶。据寺门口的古碑记载,由于当时山上无路可攀,建寺所用之青砖碧瓦,全是用羊群驮上山去。登上寺门前的平台回首南望,我心里仍惦记着那株长在寺对面半山坡上的“仙堂奇松”,它奇就奇在一棵耸入云霄的树干上竟分别长出两种豁然不同的枝叶。传说这是一对有情人在这里徇情而致,想必在这佛教圣地也有这人类永恒的主题被这奇松演绎的淋漓尽致。
仙堂山既是名山,亦有名人,就因为这里曾经出过东晋高僧法显法师和明朝吏部尚书刘龙,也为仙堂山增添了更加浓郁的传奇色彩。
一部古典名著《西游记》曾把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传的家入户晓,但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唐以前的东晋,我国就有一位高僧法显早在玄奘之前就由仙堂山“仙去”,成就了西行取经的壮举。他不但跋山涉水,漂洋过海周游了东南亚31国,据说还是第一个到达美洲大陆的探险者,与其说来,不知比那个哥伦布早了多少年。
法显本姓龚,约在晋成帝咸康元年,出生于襄垣的一个小山村里,3
岁时由父亲抱着送到仙堂寺,12岁正式削发为僧。在这里,法显伴着青灯古寺度过了他几拾年的修身养性的法门生涯。眼看着自己年龄有长,又发现现存的经书多有误舛,法显便萌生了矢志天竺,西行取经的念头。他深知西行路途的遥远和艰辛,但西行取经的夙愿还是使他横下决心带领慧景等僧人取道长安西行而去。在仙堂山山门内生活区后立有今人修建的法显生平展览馆,这里有法显西行的人物雕塑故事,路途中法显涉过漫漫沙漠、穿越原始森林、攀登皑皑雪山,到达天竺后,又历经大洋风暴回到祖国,前后经历14年艰难跋涉,出生入死的取经生涯,取回了大量的梵本佛经。归国后,他寓居于南京道场寺先后翻译出百卷万言佛经《大般泥洹经》、《杂藏经》等六卷本经卷。并将游历手记撰写成《佛国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就在仙堂寺西北方向娲皇宫制高点的一侧的悬崖峭壁上,今人为纪念他的功绩,雕刻了法显法师的10米高的站像。从仙堂寺远远望去,法师的高大雕像显得是那样的威严和肃穆,仙堂山也因为有了法师的存在,才坚守住了它千年的灵性和神奇,法师也在这里耸立在悬崖峭壁之上,凝视着这千年的古寺,也笑看着山外一代又一代的人间红尘。
出仙堂寺后门北上,刘龙碑亭就立于面前。传说刘龙出生在仙堂山脚下的肖家垛,明朝初年,官居吏部尚书的朝廷重臣刘龙,从小就在仙堂山就读。时年山涧有一只白虎每天背着刘龙越过湍急的山涧到达仙堂寺,刘龙在这里学成走向朝廷,那只白虎也因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变成一尊石兽蹲卧于此。如今,我们来到这里,听导游小姐讲述当年的保国忠良刘龙,在朝廷上刚直不阿,体察庶民百姓疾苦,敢于同当朝专权弄政的阉官刘瑾斗智斗勇的故事,同行的朋友都为之一震。想必是这仙堂圣境的风脉熏染了这位我国古代社会上的一代名吏吧,而他长注史册的英名也使这法门古寺着实增光添彩了不少。此次一路同行的女孩小挚,一路上她那银玲般的笑声和悦耳动听的歌喉在此全无了去处,在刘龙碑亭门前,她将自己美丽的倩影匍匐在白虎石雕的额前,一再要求我用相机给她摄下这难忘的一刻。想必这刚出大学校门的女孩也被这里的主人那种高风亮节所动吧,我不敢懈怠,赶紧按动快门,连她那句“想不到这里在那遥远的古代就有一个‘人民的公仆’”的肺腑之言一同摄入了镜头。
游览完仙堂山,已是夏日的傍晚,蒸腾了一天的烈日也已迭入了山涧,但落日夕阳的回光返照于这仙堂山坳内褐石裸露的峭壁悬崖之上,山内整个是明晃晃一片。微风轻拂,绿叶翩翩,红墙绿瓦的仙堂寺掩没在一片葱茏的绿色之中,刘龙碑亭法显雕像耸立在湛蓝高远的天幕背景之下。时逢月圆时节,当天幕上还没有完全褪去夕阳的余辉之际,一轮如盘的夏月便从葱翠的山峰上走出,来到了这仙堂圣境。
这样美的夜色,谁也想在这里多多留连。原本当晚返回太原,但我们还是要求在这里留宿一晚,趁夜来没事,在这里再次去体悟那仙堂圣境的佛国古韵,领略这山林野趣、人间天堂的感受。
在山门内侧西边的平台上建有供游人吃住的仙堂别墅,当晚我们住宿于此。入夜的仙堂山愈发静谧和圆融,来这里游览的游人不算多,夜晚住宿者就更了了无几了。我们与餐厅约好,就把当地的农家饭菜上来,摆一桌于别墅院内,露天用餐、仰头赏月也不乏是一种美的享受。
一伙年轻人在菜足饭饱之后又来了精神,仨仨俩俩相约步出别墅大院,又一次步入山涧小路。一轮圆月缓然地行走在无风也无云的天空,尽情地把自己的辉光洒向山涧、洒向古寺、洒向这仙堂圣境。我们一直在这山林间待到很晚很晚,溜达累了,找一块大石头坐下来,漫无边际地说些什麽,敞开思想无拘无束地想些什麽,在这仙堂圣景尽情地度过一个欢乐的夜晚。走累了,说累了,索性就箴口不言,静静地去听山林里淡淡的月光中传来的一声声野狍的舔坡声和嚎山猴人唤魂似的颤吠……
仙堂山的夜晚在这盛夏时节里显得格外肃穆和静谧,鼓点似的木鱼声或偶尔一声清脆的磬声从仙堂寺中传出,心也就云里雾里起来了。仰望西崖松间的圆月慢慢地褪掉自己周围那圈尘环,仙堂山的清风,仙堂山的绿色把天地间吹的、绿的洁净而清明。我想,凡来到这里的的人若感悟了这样的夜色,其心境必定不再会被凡俗的尘世所烦恼,待天明从这里走出,便是一个信心百倍的“新我”。 |
撰稿人:驿路牧歌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1-07-06 )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旅晋游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