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城旅游

晋城揽胜
蟒  河
历  山
炎 帝 陵
砥 洎 城
古村郭峪
柳氏民居
皇城相府
王莽岭·锡崖沟
长平古战场遗址

山西旅游

山西旅游概述
山西民居
山西土产
旅晋游记
山西百县概览
山西历代长城
三晋名山漫谈
三晋文化名城走笔

山西旅游景点分布图
山西省风景名胜一览表
山西省历史名胜一览表
山西旅游景点门票价格

山西人文及旅游视频专辑

太原旅游

太原揽胜
晋  祠
天 龙 山

崇 善 寺
双 塔 寺
崛 围 山
窦大夫祠
龙山道教石窟

大同旅游

大同揽胜
云冈石窟
华 严 寺
善 化 寺
九 龙 壁
北岳恒山
悬 空 寺
觉 山 寺
大同火山群

晋中旅游

晋中揽胜
绵  山
古城平遥
古城祁县
双 林 寺
石 膏 山
张壁古堡
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常家庄园
渠家大院
何家大院
太谷三多堂
孔祥熙宅院

朔州旅游

朔州揽胜
应县木塔
崇 福 寺
广武汉墓群

旧广武古城
新广武古城

临汾旅游

临汾揽胜
尧  庙
小 西 天
广 胜 寺
东 岳 庙
壶口瀑布
苏三监狱
霍州署衙
丁村民居
洪洞大槐树

运城旅游

运城揽胜
永 乐 宫
普 救 寺

小 浪 底
五 老 峰
王 官 谷
开元铁牛
黄河古渡
古城新绛
解州关帝庙
常平关帝庙

中国宰相村
飞云楼与秋风楼

忻州旅游

忻州揽胜
五 台 山
雁 门 关
赵 杲 观
芦 芽 山
禹 王 洞
娘 娘 滩
杨忠武祠
古城代县
阎锡山故居
奇村温泉·顿村温泉

长治旅游

长治揽胜
灵 空 山
黄 崖 洞
老 顶 山
仙 堂 山
太行大峡谷

阳泉旅游

阳泉揽胜
藏  山
娘 子 关
百团大战纪念碑

吕梁旅游

吕梁揽胜
庞 泉 沟
玄 中 寺

古镇碛口
北武当山
武则天庙

1
晋城旅游景点介绍

  晋城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蟒 河历山炎帝陵砥洎 城古村郭峪柳氏民居皇城相府王莽岭·锡崖沟长平古战场遗址

  晋城其它旅游景点介绍:

  析城山:又名析津山、圣王坪、东坪。在阳城县西南部,横河、西交、杨柏三乡交界处。旧志:山峰顶平、四周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故名。山体呈南北走向,长达20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属太行山脉西南端。岩溶地貌发育,多溶洞、溶蚀洼地、石柱、平谷、岩溶泉等。峰峦挺拔。原始森林茂密,栖有豹、麝、野猪等禽兽。盛产核桃、木耳、山萸肉、菖蒲等。山顶宽广,有汤王池,附近建有汤王庙。牧草肥美,水源充足,宜于放牧,出产胭脂花,现辟为析城山牧场。旧志:山东有龙洞,深不可测,曾有人入其中,行二三里,闻水声奔激,骇而出。

yunmeng.jpg (85998 字节)

析城山汤王池

  云蒙山:一作云梦山。在阳城县城西南38公里,横河乡西南边,与垣曲县交界处。该山四时岚气弥漫,常似笼雾,故名云蒙山。山体南北走向,属太行山脉西南端。主峰海拔1954米,为阳城县最高峰。山势雄伟,峰峦交错,云雾弥漫,千奇百怪的峰峦似海洋中的岛屿,出没于万顷林海之中,蔚为壮观。有丰富的原始森林资源。古树参天,藤灌密集。松、桦、椴、槐等上百种树木遍布山间。豹、麝、野猪和寒号鸟、黄鹊、斑鸠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林中。有公路可通山下,木材外运日多。登其巅,其雄峻实为罕见,旧志云;“南视诸峰,如海中岛屿,出没波涛,怪状奇形,难以曲绘,东西峦峰嗟峨交错。……由巅缘壁而下,危蹬凌空,令人股栗。至第一龛,石洞栖霞,烟云变化,日更万态。地周数方,岩是乳窦,滴水一泓,可饮数百人。二龛梯壁如前,谷弥深邃。三龛尤险,游者罕至。惟三龛有楼宇、石床、丹灶。从此而上,履峻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回视来梯,峭壁插天,不能以寻尺计。”古人云:“已下石梯三百级,置身犹在白云巅。”为待开发的旅游佳境。

yunmeng.jpg (85998 字节)

雾笼云蒙山

  小尖山:在阳城县城西南27公里,李圪塔乡东北边。因山似帽尖而得名。主峰海拔1692米。山体由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溶蚀侵蚀中起伏中山,属太行山脉南段。山势高峻,断崖高耸,如削似壁,登百余级石梯可至山顶,有古庙。森林茂密,古树参天,为旅游佳境。

  佛子山:太行山脉南端的最高峰——太行第一峰,名佛子山、佛头山,俗称佛山,位于陵川县城东北20公里,主峰海拔1745米,因山形似佛头,故名。佛子山雄踞太行绝顶,山势挺拔突兀,奇异险峻。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具泰山之雄伟,兼峨嵋之秀丽。山中有古寺栖云寺。登临绝顶,极目远眺,但见云海苍茫,群山点点,200里外的黄河如在山下,向东远去,太行风光尽收眼底,确有“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势。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长期生活于陵川,并多次登临佛子山,留有“俯视中州九千四百八十仞”之语,又即兴吟有《太行游记》一诗,其中“佛山之高,黄河可睫”,向为登临北山的文人墨客所传唱。佛子山周围的太行群峰也都神采飘逸。自从晋武帝发出“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感叹之后,慕名亲临太行的文人名士历代不绝,并留下了许多感叹和赞美太行风光的佳句,而佛子山作为太行第一山,又是他们登临必到之处。李白的“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填岩凌穹长”;杜甫的“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白居易的“天冷月不光,太行峰苍茫。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韩愈的“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司马光的“象帝胚浑散,愚公辙迹开。横行四极外,蹯踞九河偎。峁郁天关近,峥嵘地轴回。阿崖明草树,阴壑转风雷。波沓群峰涌,云奔峭壁来”等等,这些珠几秀章,为佛子山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黄围山:位于陵川县城东南30公里处。相传古时候,有一黄梅老祖(道教祖师)从河南双塔寺到此修行,人们就把黄梅老祖修行的山叫做黄梅山,后演变为黄围山,把黄梅老祖修行的山峰叫做祖师顶。黄围山长约20公里,主峰海拔1447米,巍峨奇秀,孤峰插天,登顶远眺,可见黄河。山间有一大洞,山腰有两个透空小洞,由此而上可达主峰祖师顶。这里就是陵川有名的八景之一“黄围灵揪”。挺拔的松柏,茂密的灌木,把黄围山装点得分外妖烧。深秋时节,红叶满山,更给黄围灵湫增添了几分俊逸的色彩。整个黄围灵湫由宫院、天桥、顶庙三部分组成。黄围宫院背山面壑,座北朝南,分上下两个宫院,共有宫宇60余间,堪称深山密林中的宏伟建筑。上宫院的藏经楼三檐迭出,结构精巧,金碧辉煌。藏经楼两侧耳房的造形极其罕见。东耳房面宽进深各三间,前檐用十二棱柱顶屋,柱础雕刻精细。下宫院有灵湫洞一座,洞口高宽各2.5米,洞口两侧有2.5米宽、3.5米长、2.5米高的配房两间。洞内全长500米,均宽26.2米,总面积13100平方米。洞为青石顶,通风良好。洞内清泉潺潺,有长期滴水形成的钟乳石,有的通体通红,有的青翠欲滴,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金碧辉煌。或云,或龙,或虎,或马,或象,也有如佛僧、道士形象的,斑斑点点,随处可见。洞口有石雕塑像3尊,威严吓人,为灵湫洞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经宫院沿羊肠小道迤逶而上,可达山腰的两个透空小洞,如两轮明月横挂山间,此即为“天桥”。主要建筑有奶奶殿和十王殿,分别建在桥上和桥下。依山而建,规模虽小,但雄伟壮观。顶庙屹立于挺拔陡峭、高插天际的黄围山巅,巍峨秀丽。经天桥攀缘数里,再登183级灰砖台阶,就是祖师顶,顶庙就建筑在这里。主要建筑有真武祖师殿、玉皇殿和配殿。山门建筑宏伟,前柱立于石狮之上,石狮雕刻精细。石狮之上有莲花柱础,形制别致。真武祖师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前檐有两根石柱,石柱上各雕飞龙两条,游人至此,大有随游龙腾空成仙之感。玉皇殿面宽进深各三间。诸神像仆伏于地,大有乞求游人帮扶之态。纵观黄围灵湫,祖师顶以道观为主,天桥及宫院以天然洞穴和佛寺为主。佛道合流,道教气氛浓烈。风格上,既有雄俊豪迈之态,更有凌飞飘逸之势。从文化和景观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太行山的独有特色。

  棋子山:又名谋棋山,位于陵川县城东北10公里。山势平缓,由北向南6公里,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布满了黑白分明的小石子,圆滑光洁,像围棋子。山石上有巨人的脚印。山间有一岩洞,可容数人,在岩洞的墙壁上,隐约可见有围棋的水纹痕。整个山体山青水秀,松林蔽日。相传,殷商沦亡后,箕子避难于此,并在这里发明了围棋,与仙人对弈,此山故名谋棋山。周朝建立后,周武王曾向箕子访道于此,留下了巨人脚印。90年代初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杨晓国先生在对陵川棋子岭专程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其他资料,得出了棋子岭就是围棋发源地的结论,并以《围棋发源地在陵川》为题,先后在日本《读卖新闻》、新加坡《星报》、香港《大公报》、台湾《中央日报》进行了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为了纪念围棋发源地的发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1994年6月1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棋子山邮票,并在棋子岭设立了“棋子山邮电局,发行首日封。从此,棋子山作为围棋圣地,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围棋的人民心中。谁想领悟围棋的奥妙,就到棋子山来,这里将给你无穷的启示和遐想。

  拴驴泉:位于晋城市南30公里处的栓驴泉水电站区域内,这里有山有水,景色如画,林林覆盖率较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景区内,水上风光旖旎,堪与“三峡”、“漓江”媲美,鲤鱼山更是在全省独一无二,集险、俊、秀、美于一体,每逢节假日,游人在此泛舟钓鱼、野炊,很是惬意。

  “长平之战”古战场: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赵军40万人被全歼,秦国从此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战地故城长平在今晋城高平市西北隅。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弃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很,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长平之战遗址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常有戈、矛、箭头等文物出土。近年来,高平市对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许多重要的发现。1995年5月,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尸骨坑现已原地保护,不久就会对游人开放。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照;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新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
  慧远(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自幼丧父,与叔同居。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净影寺。开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不久圆寂于净影寺,终年70岁。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是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内佛坛宽大,现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寺外有唐代惠丰大师石塔一座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明代藏式塔各一座。
  新寺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场。寺分三院,一院为藏经楼,二院为大佛殿,三院为大雄殿。藏经楼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700函5000余卷,惜经兵燹火灾,散落殆尽。二院大佛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罗汉名号。大雄殿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正在修复中。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
  其他如掷笔台、款月亭、唐经幢、窦乳泉等都为游人讲述一段清幽、神奇的故事。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红墙绿树,与隔河相望的珏山一起,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山水寺观浑然一体,俯拾古今,颐养性情的林泉胜地。

  玉皇庙:玉皇庙,位于晋城市区东北13公里的泽州县俯城村北山岗上,居高临下,气势轩昂,是古代泽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宇。其间的300多尊道教诸神泥塑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诸神系统。尤其是二十八宿泥塑,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反映了中西雕塑艺术合流的轨迹,是一座奇特神妙的道教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在道教诸神中,由于“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位置最为尊贵,故本道观称作玉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庙分三进,头道山门、二道山门、诸神享亭、玉皇殿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32米,计有殿宇楼亭110间,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是一所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山门造型为单檐悬山顶,琉璃装饰,与钟鼓楼顶上琉璃孔雀兰构件相互增辉,十分鲜艳。享亭单檐歇山顶,斗拱出现龙头象鼻,有侧角升起。诸神殿居于中院正中,木构楼阁,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古雅朴实,塑有成汤像。东西配殿有东岳、三王塑像。东西两侧分别为药王殿、五道殿、高谋祠,内塑药王、五道将军、文王夫妇。南殿,西为地藏菩萨殿,内塑十殿阎君;东为六瘟殿,内塑六瘟神像。后院大殿为玉皇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板门直棂窗。窗台下垫角为水磨石,浮雕花鸟。檐柱柱础为覆盆莲花,柱为圆木,上有卷刹,侧角升起,斗拱为真昂四铺作。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美观,雕刻精细,显示了宋代庙宇建筑的独有风格和泽州先民的艺术才华。正殿内塑有玉皇大帝、普天星君。左右偏殿分别为三垣、四圣塑像。东西廊房为九曜星、六太尉和十二辰、二十八宿塑像。在这个雕塑群中,从天皇、地皇、人皇到神、鬼、人;从风伯、雨师、种桑、养蚕到文贞、武道、中王、马祖;从高谋奶奶求子保婴到华陀、扁鹊劝善送瘟。举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神仙世界中有所反映。道教世界中的诸神生灵都以泥塑的形式艺术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在玉皇庙的艺术世界里,成就最高的,当属二十八宿。它是我国元代艺术大师刘銮塑造的。刘銮,又名刘蓝、刘元,宋末元初人。元初,忽必烈令尼泊尔大雕塑家阿尼哥监修元大都护国寺,刘銮参与了这一修建工程,并把古希腊雕塑艺术和我国的传统艺术结合起来,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使我国的雕塑艺术达到了新的发展。他雕塑的二十八宿,内容奇特丰富,布局严谨合理,思想新颖大胆,情态生动逼真。他第一次将天文学中观察天体运行、四季变化、经纬定位的28组赤道星座与唐代五行家袁天罡确定的28种动物同金、木、水、火、土、日、月合于人,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虚日鼠”、“元金龙”等行星人虫神话人物,成为我国雕塑艺术中的奇葩。
  此外,在玉皇庙的艺术世界里,还有唐经幢、宋碑刻、元塑像、明亭台、清楼阁等文物,院内双柏挺秀,木瓜芬芳,名贵花卉四季盛开,给游人以艺术的享受。

  羊头山石窟:羊头山在高平、长子、长治三县交界处,山巅刻石,状为羊头,故名。羊头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脉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于其间。
  羊头山梵刹,名曰清化寺,据记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并改额清化。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原有规模及顺序已不可考,现状可分为九区。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千佛碑一通,石塔四座,皆魏至唐物。主峰极顶列为首区,有石塔两座,佛龛一区,龛为三块巨石叠成,下为卧羊,中为佛龛,上为瓦陇式屋顶,龛内佛像结跏而坐,面型衣饰皆属北魏风格。
  西南山巅(亦称右峰)“八十八佛”窟,距羊头石龛二百余米,列作二区。窟龛三个,分上下两层。前窟南向平面方形,门外二金刚侍立,窟内正面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而坐,菩萨侍立主佛四周,雕龛八十七个,内各置一佛,皆坐式,连同主佛共八十八尊,窟名由此而来。窟南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面型略秀,身材修长。后窟较高,亦称上窟,窟上石塔已毁坏。塔下一窟,方形,窗门南向,三面雕像,正面和西侧主佛已不存,尚存东侧一佛二菩萨和西隅左尊胁侍,面型清秀,神态自若,刻工纯熟而洗练。视其造像风格,与前窟同为齐隋间遗物。
  第三区为千佛洞,第四区为方塔窟区,第五区为圆塔窟区,第六区为多宝龛窟区,第七区为大石窟龛区,第八区为佛山区,第九区为唐代龛区。
  千佛碑,在清化寺址西,四面满雕佛像,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龛一区,内置坐佛一尊;侧面中雕佛像两龛,为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发髻光滑,面相方圆,宽衣博带,肩膀较平,尚存魏碑风格。
  羊头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原为六座,两座损毁,现存四座,分布于山巅和山腰。山巅两塔,南北对峙,十里外皆可望见。山腰两座,一方一圆。此处石塔虽然不大,但造型甚殊,在我国已知的古塔中,尚属奇构。

yunmeng.jpg (85998 字节)

羊头山石窟局部

  崔府君庙,位于陵川县城西15公里的礼义镇东北山岗上,是为祀奉长子、滏阳县令崔珏而修建的,是我国现存仅有的汉唐高台式建筑,历史价值较高。

  景德桥:俗称西大桥,横跨晋城西门外的白水河上,因通沁水、阳城一带,曾称沁阳桥,是我国稀有的古桥之一。开始修建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明昌二年(1191)落成,前后施工11年。桥身长30米,宽近6米,全部石砌。单孔大券,高37米,跨度16米,大券两侧各有一小券,用以分洪。桥面两边,石镌海兽、水波等花纹图案,券门上刻龙头,颇精致灵巧。

  开化寺:位于高平县城东北17公里舍利山腰。五代后唐庄宗年间初建,取名清凉若(“若”是佛教用语)。宋代改称开化寺,为山西著名古刹。寺一进二院。前为钟楼,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演法堂,均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所建。以后历代均有修葺,但大雄宝殿斗拱仍保持宋代形制。殿内四壁满绘佛教故事,笔法精细,技艺高超,绘成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寺内历代碑碣及寺外的三座石制高僧墓塔,也都保存完好。

  金峰寺:位于高平县西山之腰,旧时僧人众多,为高平县三大寺庙之一。寺内院落层叠,楼阁相连,古木参天。大雄宝殿金碧辉煌,佛雕塑像栩栩如生。殿前牌匾、碑碣、书撰皆出自名流之手,艺术价值很高。

  海会寺:在山西阳城县东15 公里的大桥村。唐乾宁元年(公元894 年)创建,初名郭谷院,因寺有泉龙泉,唐昭宗改额龙泉禅院。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寺僧宗佑重修,改称今名。背依樊山,面临大川,佛殿、经堂计有六十余间。寺内有琉璃双塔对峙。一建于唐末,宋代重修,八角十级,高20米,每层辟有拱门,壁面满镶三排规整的小佛像,工艺精巧,造型古朴。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角形十檐,十三层,高50米,底层方形,周匝置栏墙,上层辟门,斗拱支檐,八面镶置琉璃佛像和花纹图案,第十层置平座檐柱栏杆,构成美观楼阁。塔内有梯可盘旋而上,塔身饰以绿蓝色琉璃,色彩鲜艳夺目。

  二仙观:在山西晋城市东南12.5公里太行山中峰下。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至政和七年(1117年)。寺前山门已毁,现存东西配殿各十间。中轴线上有乐台、香亭均属明清建筑。最后正殿三间,左右各跨垛殿四楹,还是宋建体制。殿内木制“天宫壁藏”,雕刻精致,金碧辉煌。后槽的仙台上塑二仙姑泥像,两侧立胁侍四尊,眉目清秀,身材修长,为宋塑中的佳作。

  东岳庙:俗称东大寺。在山西晋城市东北18公里高都镇。创建于金大定年间。现存山门、东西廊庑、大齐殿、藏经阁及两侧垛殿等。其中大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重建。大齐殿内奉齐天大帝,殿前月台上建卷棚顶抱厦一座,殿身面宽三间,单檐悬山式,前檐一间为敞廊,廊柱上刻有金大定年间布施题记。檐下斗拱整洁,殿内梁架规整,屋顶上三彩琉璃剪边。殿内泥塑五尊,基本完好,虽经明代重装,衣饰、相貌仍不失金塑风格。神台基座束腰须弥式,满雕力士及各种花纹图案,镂工精致。板门四周,立颊、门额、门槛皆为石质,形制苍古,比例适度,上雕线刻荷花、牡丹、化生童子等各种纹样,图案精细,刀法洗炼,堪称金代佳作。

  岱庙:在山西晋城市西南13公里冶底村。创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金大定年间改建,明嘉靖时重修。山门内有东西廊庑,中有方形水沼,沼北建重檐十字交叉脊的钟楼一座,总体平面沿袭古制。楼北后院东西配殿各三间,正中为大齐殿,殿侧各有垛殿三楹。大齐殿为三开间,柱上有金大定五年(1165年)布施题记。殿内彩塑齐天大帝及侍者,均经清代重装。板门四周都用青石雕花,图案为牡丹、宝相、荷花、化生童子等,构图严谨,刀法纯熟。门墩石上雕石狮一对,形象生动,技法尤精。

  崇寿寺:在山西晋城市北18公里郜村东端。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称今名。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观音及十八罗汉,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小院一区,东为菩萨院,有三大士殿;西为关圣院,有关帝殿。释迦殿为宋代遗构,前檐石柱有宋宣和题记,门额石上有金正隆间刻字。寺内有唐代八角形石幢两座,通高四米,须弥座上雕宝装莲瓣及石狮,幢身刻陀罗尼经,宝盖为璎珞花纹,镂刻精细。寺内后院还保存有北魏造像碑一通,雕屋形龛及一佛二菩萨;另有宋、金以来石碑十二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二仙宫:在山西高平县城南14公里西里门村二仙岭。相传晋时有两姊妹,生母病故,不堪继母虐待,常仰天痛哭,感动天神,下降黄龙,二女乘龙升天,遂成为仙女。她俩关心民间疾苦,遇有求雨、求药、求子女者,有求必应,上党一带辗转流传,极为崇信,遂建庙祀之。始建年代不详,金、元、明、清各代均有重修。现存山门、东西廊庑、中殿、配殿、后大殿等建筑。中殿年代最古,结构简洁牢固,为金代遗构。庙内有金代石碑一通,载仙姑灵应事迹;清光绪五年碑详述光绪三年灾情及民间生活疾苦,是研究历史灾荒的重要资料。

  仙翁庙:又名纯阳宫。在山西高平县城西北10公里伯方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当地著名寺庙。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现存前部为山门、钟鼓二楼,后部有乐亭、仙翁殿、东西配殿和走廊。仙翁殿内奉吕洞宾,尊称仙翁,并以名庙。殿宽五开间,悬山式,殿顶琉璃脊兽完备,龙、凤、花卉、力士等,比例和谐,制作工精,色调纯朴,堪称明代琉璃中的佳品。正脊鸱吻背面,留有嘉靖十七年铭记,为琉璃烧制与殿宇重修年代。

  圣姑庙:又名万寿宫。在山西高平县城西北20公里上董峰村。据《泽州府志》载,“元时马仙姑蜕此,今有石郭”,故名。庙内石碑二十余通,记事颇详。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明、清重修。现存牌楼、三教殿、玉宇(乐楼)、圣姑殿、东西配殿等。其中三教殿为元初遗构,殿内东西墙上遗存部分壁画,内容为诸仙女,面形丰润,衣饰富丽,线条刚劲有力,有如永乐宫壁画,为建殿时原作。圣姑殿中木雕神龛,塑马仙姑卧像一躯,头东足西,合目而睡,姿态慈祥,比例匀称,塑工之佳,可与晋祠塑像媲美。

  定林寺:在山西高平县城东南五公里大粮山。峰峦重选,松柏苍翠。寺侧有定林泉,寺名由此而得。寺址在山之阳,美景宝刹交相辉映。寺中轴线上分列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四进院。雷音殿斗拱支檐,飞檐挑角,雕梁画栋,精巧秀丽,古朴雄伟。后门枕石刻有“元延佑四年四月二十日记”字样。殿前月台上竖有石雕八角形经幢两座,均高四米,刻有经文、仰莲、覆盆,宝珠顶。一为弥勒出生宝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造;一为雍熙二年(985年)造。其后善法、罗汉二堂内建止涓、问津二洞。堂西有定林泉,水从石洞流出,涓涓有声,清澈甘美,终年不涸。从二堂间踏陵石阶而上,有一别致小烷,北为佛殿,西为楼阁,院中耸峙二亭。登高远眺,山水楼阁之胜,尽收眼底。

  资圣寺:在山西高平县西南20公里大周纂村。始建年代不详,至迟来代已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寺内古朴葱郁,殿宇巍峨壮丽,饶有古刹风趣。现存山门、南殿、正殿和东西配殿五座主体建筑。南殿宽深各三间,屋顶平缓,脊兽、力士等全为三彩琉璃制成,形制色釉皆精。整个结构还是宋代原作,正殿最大,元代重修过。东西配殿较玲珑,是明代所筑。

  崇明寺:俗称狼谷寺。在山西高平县城东南15公里圣佛山东麓。背依青山,前临深谷。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现存山门、钟鼓楼、中佛殿、后殿及东庑,为两进院。中佛殿内一对“断梁”,为民间匠师因材设计,小材大用,利用两根直径同等长度的小梁对成,断梁正中缝下,用顺伏串承托,两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拱后尾上,并将屋盖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上。据寺内北宋淳化二年及清道光六年重修碑文记载,虽屡经修葺,其规制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

  游仙寺:在山西高平县城市10公里游仙山麓。寺因山得名。山势优美,林木葱郁,寺居山峪,清静幽雅。规模宏敞,周设群房套院,山门壮丽,崇楼杰阁,三进院落,设前殿、中殿和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房和廊庑。创建于北宋淳化年间,金元明清屡有增修。现存前殿仍是北宋原物。中殿金代建,此寺为宋金木构建筑中的佳作。寺外东山坡上有八角七级砖塔一座,是元至元七年(1270年)所筑。

  北吉祥寺: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西隅。创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寺周细流环绕,寺前古柏四株,人称四大天王。寺宇规模宏敞,布局严谨,三进院落,皆用卡墙相隔,原山门不存,现将天王殿称之为山门,两侧有掖门和钟鼓楼,内有厢房、中殿、左右配殿、东西廊庑、后大殿等。天王殿、中殿历史最古,后殿及两厢尚存元制,余皆明清重修。天王殿殿宽深各三间,结构简练,断面规整,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个形制还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原构。寺内碑碣数通,记述寺史及建筑年代等。

  南吉祥寺:在山西陵川县城西20公里平川村。原在宋家川,唐贞观年间奉敕建造,宋天圣年间迁此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寺宇规模完整,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即天王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及厢廊庑。中殿历史最古,宋建;后殿金建元修;山门虽经明代重修,还保存着元代手法;余皆明、清遗构。据碑文记载,宋代“潞城里崔氏寄居平川,年迈乏嗣,自捐资财,创修中央殿三间”,现存中殿确为宋构。

  崔府君庙:又名显应王庙。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据《长治县志》载,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乐平(今昔阳)人,唐贞观进土,为长子县令,有功德于潞地,因而建庙祀之。庙始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规模壮观,山门前平台凸起,两侧石阶对峙,左右配以廊庑。山门高居正中,门侧又各建掖门一道,门楼秀丽,雕刻精巧,与一般佛寺外观截然不同。山门最古,为金时原构,五开间,两层,下层砖砌高台,中柱上装青石门框及板门,门框上线刻花纹,图案秀美。上层施平座及勾栏,粱架现整简洁,结构已具元代爬梁的雏形。屋顶琉璃为明代补制,鲜丽劲秀。这种高台以上的门庑或殿宇,见宇敦煌壁画,实物中少有。

  圣天寺:在山西沁水县城东30公里东郎村北侧。始建于晋,宋元明清各代皆有修葺。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大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中殿内壁画明代所绘。内容为佛、菩萨、胁侍等,着色以石膏、石绿、朱砂、银朱为主,面形秀润,姿态端庄,色调纯朴,工艺尚佳。

yunmeng.jpg (85998 字节)

析城山风光

晋城旅游地图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1-07-15 )

太 原 道 >> 山西旅游 >> 晋城揽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旅游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