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走马黄河系列

一、守望护城楼  二、落日墙头渡  三、拜谒池神庙 
四、徜徉蒲州府  五、漫步风陵渡  六、深入长处乡
七、祭扫后土祠  八、雨中望龙门  九、老插牧羊人
十、遭遇樊二牛

作者简介

  张石山,1947年生。66年高中毕业,获得前半生最高学历。后入伍两年当侦察兵,所以善擒拿格斗;复员回太原在火车头上烧火仅有八年,便耍得一柄好铁锨。

  因学写一点小说之类于78年调进山西省作协,三十而立至今二十有二年。

  开初做编辑,84年被提升为《山西文学》副主编,85年接任主编。曾有就职宣言,要为刊物拿回全国奖,本刊发表的河南田中禾的短篇小说《五月》果然登上85--86年度获奖小说之榜首。于是见好就收,全身撤退。88年底以一级作家身份进入山西文学院,写作为生,除此尚无其它吃饭渠道。两年前,我省作协突然有十年一换届之雅事,张某身份因而增加副主席一项条款。不知是它装扮了我,抑或是我风光了它。

  文革蛮荒之后,文坛空旷无人,我趁机于80年侥幸拿过一回短篇小说全国奖,奖金达200元。主持刊物期间,兼而赴北京读文讲所以及北大作家班,好不容易获取学士学位,89年6月份之后又被通知说学位取消。所幸其间又得一回全国奖,奖金竟升到500元。

  本人出身贫农,父亲是苦力工。父亲满意我不晒太阳不扛麻袋可以吃饭,我骄傲父母给我一个好身体粗性格。会吃烟,一天不止两包;爱喝酒,有时量过一斤。吞得大肉,不忌葱蒜辛辣。爱吃面,善下醋,三两面二两醋的水平。牙齿因而甚黑,女士不乐。而秉性贪财好色。贪财,写稿全凭血汗,敢说没巧取过一分民脂;好色,为爱舍身泼命,就算仁者爱人罢。

  平时,多是下棋打牌,写作变成业余。跳得探戈华尔兹,吼得信天游酸曲儿。等等本领,不必一一卖弄。人称玩主,独乐其乐。五十而知天命,凡事渐渐耳顺。

  孝敬父母,获孝子称誉。出乎天性,自量并非表演。最爱孩子,无愧俨然人父。儿子读博士,女儿念硕士,偏怜膝下老三五岁弱女正上学前班。自家误了念书,乐意儿女多认几个字。

  奉行宗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若说希望,但愿忠厚传家久,莫非诗书继世长。

  秉性修练尚未到"从心所欲"之境界,因而讨厌的对象还多;最讨厌的,似乎是"破坏审美"。

走马黄河——守望护城楼

  6月16日晨8时,乘薛家湾开往准旗榆树湾黄河渡口的班车出发。

  路况极差,坑洼不平,虚土泥沟,约70公里路程,颠簸行进4个小时。这段路几乎成为我走马黄河前半程最艰难的段落。

  将近正午12时,在岗梁上望见黄河。班车抵达榆树湾渡口,又用了半个小时。

  榆树湾渡口设有浮桥。浮桥分作两段:一段,由黄河准旗河岸到黄河中心的太子岛;一段,由太子岛至黄河对面河曲县河岸。

  渡口对单独行人收费每人每次一元。

  太子岛上有庄稼地。太子岛下游不远处,是万里黄河上唯一居住人家的河心岛屿娘娘滩。

  "娘娘、太子"云云,传说是汉文帝母亲逃避宫帏迫害的避难之所。

  由于上游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的截流作用,黄河相当清澈。

  黄河南岸山岭,可见古长城段落遗存。有烽火台墩遥遥相望。本地流传"八墩一渡"的说法。

  黄河从内蒙古高原折头南下,在准旗东部入山西偏关,沿内蒙山西边界流至河曲。

  所谓河曲,黄河在此盘曲而过。上段黄河流经县境北界,是山西内蒙边境;下段由县境西部南去,是山西陕西边境。县城一带,北望内蒙准旗,西望陕西府谷,"鸡鸣三省"。这里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走西口的黄河古渡口。至今除了黄河上的浮桥之外,依然有过往内蒙的娘娘滩渡口与过往陕西的墙头镇渡口,机动大木船往来繁忙。

  河曲,古来贫瘠。民歌民谚里曾经客观叙述道: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西口,女人卖风流。"

  近几十年来,至少在表演舞台上,把这民歌民谚的结末两句改作了"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改动成功与否且不论,首先将韵脚丢了。别嘴,刺耳。

  贫瘠山野,民歌丰富。山西爬山调与陕北信天游隔河呼应;更有著名的民间戏曲样式"二人台"唱彻城乡。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出生在这里,决非偶然;这里老太少儿都会唱酸曲民歌,连鸡叫都带二人台味道。

  走马黄河,此处不可不来。

  如果说,黄河从上游跨入中游地段,在青海、甘肃、宁夏交界处兜头北上的折弯地带,孕育了西北魂花儿与少年;那么,黄河从中游向下游折转处兜头南下,在内蒙、山西、陕西交界处,孕育了爬山调与二人台,托举起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蒙汉调",辉煌着民族交往的史诗《走西口》。

  在我行走的全过程里,有许多人关注着我的行踪。许多人里有一个鲁顺民,祖居山西河曲,现在《山西文学》供职。遵照我们的约定,我还在呼和浩特时,就与他取得电话联系。尽管我在河曲人头也颇熟,我还是感激他的相对超常的关注。好比走马黄河绕不过河曲去,路经河曲甩不开鲁顺民。

  卡着我的行程,小鲁先我一日回到河曲。

  当我穿越了黄河上游两省两区,将要走完本段行程最艰苦的内蒙准旗路线,在鄂尔多斯高原已经看到娘娘滩一带黄河时,手机有了信号。鲁顺民正在河曲黄河南岸守候。当我从准旗榆树湾渡口步上黄河浮桥,行至河流中间的太子岛,鲁顺民从南岸浮桥迎面走来。我回到了山西,有一位山西弟兄在省界迎候我的归来,我的心底陡然掀起一个热浪。热浪扑上喉头,又缓缓周流全身。如身边的黄河,融融泄泄、汩汩淳淳。

  多谢县里领导盛情,摆酒为我接风洗尘。这是我走马黄河以来,第一次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正式接待。我不由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回家"感觉,我无法拒绝家人的情谊。

  当天晚上,鲁顺民用摩托带了我,到县城北边他的故乡村庄去看夜里黄河。

  鲁顺民的村子叫个"护城楼"。护城楼村只有三五十户居民,古来聚集些使船摆渡、拉纤航运的河路汉。村庄西侧不远处,便是著名的西口古渡。古渡口河神庙千百年来供奉着治水大禹,香火鼎盛。我到河曲几次,朝拜过大禹、瞻仰过古渡,竟是不曾东来几步,见识一回护城楼。

  护城楼村,就在县城北界的城墙根底。城墙早已毁败,在残存的墙体上开凿出一处门洞,供人们进出往来。城墙之外,先是一道古长城,当地百姓称作"边墙";边墙之外,就是黄河。在黄河与城墙之间,狭窄的河岸上,散落一些院子。有的人家,因地制宜,干脆就在古长城的墙体上开出了窑洞居住。大家直接居处于"历史"之中。

  下到河边,以手探水,河水微带凉意。小鲁讲,直到90年,村民还乐意吃黄河水而不吃自来水。如今,河水污染,失去了大家熟悉的甜味儿。夜色里,黄河宽阔平缓,对岸内蒙准旗的村落灯火点点。

  鲁顺民介绍说,护城楼为明代建筑。本是黄河边上长城的一座关城。通体明砖建造,拱碹结构,有九洞十八窗。实为古长城上遗存无多的大型珍贵古建。犹为珍贵的是:就在这座明代古建的上部顶端,于清朝年间又增修了一座玉皇庙。"明修长城清修庙",护城楼成为两朝截然不同民族政策叠加积垫的一个具像。

  只因将近夜半,黑黝黝的护城楼巍峨高耸,在缀满繁星的天幕下呈现一帧剪影。鲁顺民说,他出生的胎衣埋藏在护城楼下。护城楼护卫着他的宿命,护卫着全村百姓此刻安谧的梦境……

  第二天上午,小鲁带我来正式参观护城楼。

  护城楼石碹拱门顶部,明代石刻额脑上的字迹模糊莫辩。建筑最高处,是清代玉皇阁;建筑怀抱里,九窑十八洞的中央心脏部位,是不知开辟于何时的吕祖庙。庙里有几个和尚在给善男信女们掣签问卜,收取香火布施。

  与一位年老的和尚攀谈,老和尚一个劲夸赞道教的吕祖灵验。问他佛号,原来出家仅有一年,尚未受戒。如何来此处看管香火?竟然是五台山派来。

  和这大有来头的不曾受戒的老和尚话不投缘,我与小鲁准备到黄河边摄影留念。转过一侧,护城楼上搭了脚手架,正在施工。乍然一看,拙朴的古建给糟蹋得不成样子

  ──上端,刷了将近两米黄色,往下,泼血似的盖满了红色。加之建筑上的垛口箭洞,仿佛是黄教布达拉宫一角。半墙位置,捣毁古砖厚墙,开凿了一个裂孔,说是要修建什么卫生间!

  一个戴眼镜的年青和尚在现场指挥施工,遭我们质问之下,满口胡缠狡赖。乱泼颜料、佛头作粪,说是旧貌换了新颜,利于旅游收取门票。为什么要捣毁城砖、破坏文物?竟拿什么"上级指示"来唬人。整个一位"贪、嗔、痴",佛门不幸,秃头顽劣。

  鲁顺民涌血遮面,暴跳呼喊,真是急了。

  而护城楼下,看似闲坐晒太阳的村民老者们,不骄不躁。大家已经不满多日,酝酿了计谋方略。先由当年老村长出面交涉,制止了和尚们的继续破坏。假如有关方面不采取措施,早年出没黄河风浪的河路汉子们将自行采取措施。

  浩瀚黄河在村边静静流淌。

  古老长城穿村而过。

  孩子们在灿烂的阳光里嬉戏。

  妇女们在责任田里耪地锄苗。

  哪里有狗叫,声如铜锣;谁家鸡鸣,果然声闻三省。

  护城楼与这一切交融成一派和谐;

  这一切守望着护城楼。

请看下章:落日墙头渡

本文作者:张石山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2-07-2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