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走马黄河系列

一、守望护城楼  二、落日墙头渡  三、拜谒池神庙 
四、徜徉蒲州府  五、漫步风陵渡  六、深入长处乡
七、祭扫后土祠  八、雨中望龙门  九、老插牧羊人
十、遭遇樊二牛

走马黄河——拜谒池神庙

  黄河从内蒙古高原折头向南,劈开黄土高原丰厚的黄土层,沿晋陕大峡谷千里南下。

  如果说,在中游地带,黄河曾经滋润灌溉了银川前套与内蒙后套,那么,黄河流经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地带时,并不曾滋润灌溉这片土地。它无情地在黄土高原上犁开一道深沟险壑,呼啸而下。

  千百年来,黄河冲刷携带了黄土高原无数的沃土泥沙,造就了下游广袤的冲积平原。

  对于古老的山西陕西而言,黄河只成为两省之间的天堑。

  倒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肥美了陕西关中平原,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泽润了山西晋中盆地与晋南盆地。

  6月27日,我在太原休整后出发南下,计划重点考察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黄河。

  本次中青社策划的走马黄河行走文学创作,八名作家在出发前大致确定了各自的写作范畴。或依据个人早先的积累,或尊重各人的最终选择,当然也有整个策划的总体布局要求。

  我的选题主要在于民歌民谣民俗民间文化方面。这是一个相当广博极其浩大的范畴。在有限的时间里考察了解、亲历目击,目标选择十分关键;将来在有限的篇章内介绍给读者,文字再现同样十分关键。

  出发前,我有了一些基本的构想;行走途中,若干想法逐渐成熟。

  沿了万里黄河,就民歌来说,大致呈现如下的分布格局:

  黄河由上游进入中游,流向由向东转而向北,青海、甘肃、宁夏交界地带,盛开着著名的花儿。

  黄河由上部中游折向下部中游,从内蒙古高原南下,山西、陕西、内蒙三省交界地带,流行着风格接近的信天游、爬山调与蒙汉调。而民歌已经出现向戏剧进化的趋势──"二人台"是这种进化的成果。

  黄河由中游进入下游,从晋陕大峡谷笔直南下的黄河甩头向东,直奔大海。这里,晋陕大峡谷的南端,山西、陕西、河南又一处三省交界地带,民歌已经基本消失,而进化成为古老的秦腔、蒲剧与豫剧。

  ──民歌在那儿是不是基本消失了?民歌转化为戏剧还有没有踪迹可寻?戏剧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曾经和正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上述问题自然是我所关心的,至少也是希望得其究竟的。

  于是,山西晋南,又一个"鸡鸣三省"之地,成为我的考察目标。

  第一段考察结束,我从河曲回太原休整了几天,然后购得车票乘火车奔赴我省晋南。买到车票后,我与运城地区文联主席王西兰兄电话取得联系。在电话上得知西兰兄正在他的家乡永济养病,这真是太过冒昧了。西兰却十分热情,连称无妨。并且说省城作协几位朋友中,我是他唯一不曾接待过的。前几年我发表在《黄河》上的《晋阳酒徒》,他与身边好友都读过,相当喜欢,晋南的酒徒们也都希望和我一会,大家好煮酒论一回英雄。

  上午十点的车次,与家人从容告别;抵达运城将在晚餐时分,接站也方便。待我兴冲冲赶到火车站,机关的汽车刚刚调头离去,车站竟然广播通知说:本次列车停运。也不告知原因,也不表示道歉。只要大家去办理退票,不收大家的退票手续费就算是高抬各位了。

  排队许久,退票口说转乘车次无须退票;售票口那里又排队一回,说卧铺票不能转签。来回折腾个把钟头,我才重新买得下午两点多的车票。时间不当不正,还得回家吃午饭。本来与家人严肃告别过了,突然又敲门进屋,演话剧似的。而且喜笑颜开告别了,怒容满面返回来。演的是川剧"变脸"。而且运城方面还得通知过去,我一个好人给折腾病了,但愿抱病准备接待我的王西兰病人给折腾好了。

  北起山西大同、南至山西蒲州的铁路,自当年的山西督军阎锡山建造之初就叫"同蒲路"。太原以北,叫北同蒲;太原以南,叫南同蒲。

  南同蒲铁路,沿了汾河谷地建造。"路是人走出来的",但大地上的许多路,倒是河流替人开辟出来的。许多古驿道古栈道都是沿了河谷开凿修建,当今许多公路铁路也莫不如是。

  在5月底出发奔走马黄河时,目标是青海,车次在晚间,心理上就不曾注意汾河沿线。二次出发走马,计划到晋南,要看渭河与汾河进入黄河的交汇处,时间又是白天,对车窗外的汾河便无形中多了几分关注。

  汾河无水。

  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著名的"水灌晋阳";汉武帝曾经驾幸汾荫在汾河上"楼船箫鼓";隋炀帝更带领十万人役溯汾河而上到汾河源头宁武度假游玩;直至明朝永乐帝修建北京城,管涔山砍伐的圆木还能编成千根一组的大木排,由汾河而到黄河、再由黄河入运河,发往北京……

  汾河却是多年无水了。

  尽管如此,汾河曾经泽润过的晋中晋南盆地上,古人建造的文明依旧辉煌。

  "金太谷,银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平遥古城,三晋票号;介休名胜绵山,灵石王家大院;洪洞广胜寺、飞虹塔,著名的"苏三监狱",更为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到临汾古平阳,那是伟大的尧帝建都之地,几乎始终被认为是传说的尧都,刚刚有了考古学上的惊人发现──尧帝的都城遗址被发掘出来……

  从开发旅游的角度而言,山西的南同蒲铁路本身就是一条旅游黄金线。

  说山西只是出产煤炭、山西家只会挖煤,是当代山西人自己的愚蠢造成的。是山西的领导决策层的失误错位造成的。

  千里汾河多年无水,千里汾河谷地挖煤炼焦浓烟滚滚。

  山西人均收入位列全国倒数第一,污染程度则位居全国正数第一。

  我的心情不由十分沉重。莫非曾经辉煌过的就难以再次辉煌?莫非我们只能象阿Q似的卖弄夸耀"先前阔"?

  而我们到底不能数典忘祖。

  过于悠长的历史、极其辉煌的文明,如果可能成为当代沉重的背负,那么也可能成为催发新生的丰饶的土壤。

  临汾过后是侯马。考古学上著名的"侯马盟书"在这里发现,证明了这里就是在春秋时代称霸华夏的古晋国的都城新田。

  南下的汾河至此折头向西,将经由新绛、稷山、河津,在禹门口以下入黄河。

  南同蒲铁路则继续往南,经闻喜、夏县、安邑而达运城。

  闻喜,产生过华夏历史上堪称最风光的大家族"闻喜裴氏"。隋唐以降,裴氏家族单是三公宰相阶级的人物就出过六十余名,何况还有皇后数十、将军成百。

  夏县,是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的故乡。

  安邑,更是伟大的大禹的故都啦!

  而运城,我本次考察的第一站,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盐池。

  运城盐池,漫漶百里,是中国古来北方的盐都。上古三王尧舜禹所以建都晋南,古河东所以诞生成长起华夏文明的"直根",除了因为这里物阜民丰,绝对还因为这里有一座巨大的盐池。质言之,是这座盐池造就了中国上古辉煌的前三王时代。

  这里当然地有一座"池神庙"。

  到运城,不能不来看盐池;看盐池,不可不拜池神庙。

  池神庙,左手供奉太阳神,右手供奉风神。太阳烘烤而风来搅拌,助盐卤尽快成盐。

  池神庙的主神,则是伟大的舜。

  相传,舜帝曾经弹奏五弦琴歌赞南风: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我来拜谒池神庙时,值阴雨霏霏。百里盐池在视界里一派蒙胧。

  池神庙遗址上,历代碑碣组成一座规模相当的碑林。石刻的文字纪录着不该磨灭也不会磨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