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走马黄河系列

一、守望护城楼  二、落日墙头渡  三、拜谒池神庙 
四、徜徉蒲州府  五、漫步风陵渡  六、深入长处乡
七、祭扫后土祠  八、雨中望龙门  九、老插牧羊人
十、遭遇樊二牛

走马黄河——漫步风陵渡

  6月30日上午,抵达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山西最南端的风陵渡。

  过黄河公路大桥,西去数里,是著名的潼关。

  潼关古称桃林塞。杜甫曾有诗曰:"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安史之乱中,潼关守将出关迎敌,大败,大军伤亡二十万。最终造成长安失守。

  潼关西望,是渭河入黄河处;正北方向,浩瀚黄河漫漶而来。

  黄河汇合了它的第一大支流渭河与第二大支流汾河,冲激潼关尔后滔滔东去。

  潼,冲激之意。《水经河水注》:"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山西晋南,古来富庶的河东,文物古迹景点密集,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处在山西最南端的永济也不例外。甚至由于这里是古蒲州府、河中府所在,名人名胜还更多些。

  参观罢解州关帝庙,南来进入永济县境,王西兰不无自豪地给我介绍他的家乡,果然是"如数家珍"。

  有写下《登鹳雀楼》千古绝唱的王之涣,有号称"诗佛"的王维。王维固然是"太原祁人",但祁县只是他的祖籍,王维确然是在永济古蒲州成长的。

  沿途经过一个"虞乡",王西兰说,这是柳宗元的故乡。在公路上随便一指,那里有个"王官谷",那是司空图隐居著述《诗品》的地方。

  我半是由衷半是玩笑说:

  我到晋南来就不敢下车嘛,一下车,脚下就要踩着"文化"啦!

  王西兰微微一笑,竟无一句谦词。俨然正视车辆前方,后脖颈一带现着笑涡。

  6月29日游览参观过普救寺、鹳雀楼之后,30日上午西兰派车载我去考察黄河风陵渡。西兰本次生病,与脑血管疾患有关。用药之后,直是瞌睡。回到永济,且让老兄好好睡觉者。西兰不陪我,河东大地上的古迹名胜照样沿途涌现,扑面而来。

  车子奔风陵渡,方向南偏西。左手里,中条山拔地而起;山势高峻处,峨然有一座"五老峰"。右手一带,黄土塬地沃野平阔,高速公路边,指示标牌大书曰:"杨贵妃故乡"。杨贵妃不是四川人吗?那也是娘娘的祖籍罢了。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却是在永济长成倾国倾城容貌的。公路前方,即将抵达黄河风陵渡大桥了,视界里隐隐凸现一道岗峦,却又是著名的首阳山,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的地方。

  上午9点半左右,我们到达风陵渡。车子缓缓开过黄河公路大桥,桥的另一端就是陕西潼关地面了。

  风陵渡,因为"风陵"而得名。这里有一座风陵堆,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人物"风后"的陵墓。风陵渡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万里黄河上最著名的古渡口之一。在历史上,运城盐池出产的食盐主要就是经由这里出口到周边各省的。直至70年代这儿建成黄河公路铁路大桥之前,传统的船筏摆渡始终是人们跨越黄河的主要方式。

  钢铁与混凝土这些现代建材使用现代技术建造了桥梁,天堑变作通途,曾经繁盛数千载的渡口一朝冷落。与渡口的繁荣息息相关的口岸文明,也必然地命定地衰落了。

  过了风陵渡大桥,我们的车子沿着黄河南岸西行数里,来到与风陵渡同样著名的潼关。

  潼关几乎只剩下了一个地名。这里没有了任何关城的模样,甚至找不到一块古老的城砖。没有一段关墙遗存,甚至没有一个象样的村镇。黄河边的大路上,矗立着一个简易铁皮搭建的牌架,牌架上赫然书写道:老潼关酱菜厂。"潼关",只剩下这样一个厂子这样一种产品的广告作用。

  我们下了车,离开公路,来到黄河岸边。

  出晋陕大峡谷之后的黄河,宽阔浩瀚,从正北方缓慢沉着漫漶而来。西边不远处,是渭河入河口。汇聚了汾河以及渭河的黄河,向南涌流,冲激潼关;当河水受到潼关高耸的土塬关山阻挡,北来的黄河这才折头向东。宽阔的河身也得以收束,从公路和铁路大桥下滔滔东去。

  黄河的河水,不仅看去一派浑黄,而且泥沙含量极大,几乎是粘稠的泥汤。这样混浊的河水,如此大的泥沙含量,下游河道的淤积绝对是必然的。从更广远的历史向度来衡量,黄河冲刷剥蚀了黄土高原,却冲积铺垫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曾经无数次泛滥,那几乎是黄河的自然属性。

  为减少黄河水患,我们修建了三门峡水库,水库却很快就被泥沙淤填满了。人们又不断地加高加固着黄河堤坝,结果,许多河段堤坝拘束着的河床日渐淤积,河床高出堤坝外的地面达十几米之多。黄河在下游,早已成为一条危险的"悬河"。

  ──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典故。是英雄的智慧的史诗。伟大的大禹"疏导"而不是"壅塞"的治水方略,也许依然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圭臬。

  大家视界里,混浊漫漶的黄河上,悠悠瓢来一叶小舟。那小舟渐渐飘近,原来是特制的一种两个船身的连体小木船。船上坐着一个人,平摆着一辆自行车,那人正在用一种小挂网捞鱼。同行的知情者告诉我,打渔者从潼关这里用自行车载了小木船,到上游蒲津渡一带下水;人与自行车一起上船,沿河往下飘流。一般日子,可以打得十来斤鱼。黄河鲤鱼已然珍贵,黄河里的鲇鱼就更是席上奇珍。

  我们伫足的滩涂上,马铃薯与豌豆苗几寸高低。一位农夫正在挥汗锄禾。我递上了烟草,攀谈了几句。这儿人均地亩少,河岸滩涂上的土地不属于固定耕地。自己开垦了,种些庄禾,希望增加收成。万一黄河水大呢?那就淹了土地,损失了种籽,白流了汗水。农夫说,好几年啦,黄河倒是一直没有发大水。

  为着下游悬河的潜在危险,哪怕仅仅是为着眼前这位农夫的汗水,我真诚地希望黄河不要发大水。而为着黄河不要断流,不要变成一条季节河,我又真诚地有过完全相反的祝愿。

  我知道自己在搬演一出滑稽剧。上阕叫《杞人忧天》;下阕叫《自相矛盾》。

  "潼关酱菜厂"附近,公路旁边,一处没有院墙的院落住着两户人家。一家门口栓条白狗,一家门口栓条黑狗。树荫下,一位中年妇女敞了襟怀在奶孩子。同行的伙伴购买"潼关酱菜"的当儿,我搭讪着进了这没墙的院子。

  我说:你家院子没大门,我可是不敲门就进来啦!

  奶孩子的大嫂笑盈盈地招呼:哪的客人,来院里歇歇!

  大嫂开朗好客,我又问道:你这是第几个孩子啦?

  大嫂急忙扯衣襟、遮奶头:这是俺孙子。

  大嫂不足四十的样子,已经做了奶奶;而她那孙子好生淘气,十来个月大小,不停地嘬奶,拔掉奶头小手也要伸到衣襟里摸着乳房才安生。

  浩瀚的黄河边,于是有人挥汗锄禾,有人泛舟捕捞,仿佛在重现着人类的先祖自古而然的渔猎农耕。

  古老的潼关下,鸡鸣犬吠农家院,有人含饴弄孙,怡然自乐,呈现一幅乡居自在图。

  潼关,历来是古都长安扼控中原的关门锁钥。当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宋代之后移往中原,潼关也就失去了它作为军事意义上的存在价值。

  而北来的黄河永远冲激着这里的关山。关山阻扼,黄河方才毕竟东流去。

  ──有人说,古老的关中文化、河东文化,是熟透了的文化。

  ──我以为,当中国的首都东迁,关中文化、河东文化的精华也随之东去了。东去的文化在发展,在升华,日新月异;相对变化迟缓的古老文化,就愈益古老。古老而封闭的文化,外地人、后来者,已经几乎读不懂它了。

  秦腔与蒲剧,有多少外地人能够听出其中古老的苍凉与浓酽的韵致呢?

请看下章:深入长处村

本文作者:张石山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2-07-2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