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闯市场的山西老乡 |
||
|
01、太行山里走出的沁县护工 |
|
01、太行山里走出的沁县护工 |
||
|
医院里流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是患者的家属,也不是医生、护士,却担负着照料患者生活起居的职责。他们以此谋生,同时,也为患者家庭排忧解难。他们陪伴在患者的床前,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甚至几年。他们的名字叫“护工”。 据调查,活跃在我市各大医院的护工,多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女性居多,其中也不乏男性。多数操晋东南口音,其中来自长治市沁县的至少有千余人,沁县新店镇太里村的张凤兰便是其中一员。 45岁的张凤兰,来太原做护工已经6年,先后在省城各大医院护理过二十多位患者,老家的亲戚朋友,经她引荐来太原做护工者每年都有不少。 病房就是她的家 中等个头,微胖身材,圆圆的脸上慈眉善目,笑起来眼睛弯弯。“我普通话说不好,不过刘爹能听懂。”“刘爹”就是张凤兰护理的老人,脑梗、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说话,进食全靠插胃管输营养液维持……4年来,刘爹一直在太原住院治疗,生活起居一直由张凤兰料理,全天24小时。 记者见到张凤兰时,她正在病房里,一边和刘爹说话,一边不停地给刘爹活动四肢,时而把刘爹扶起来,让他站一站,时而用手撑起刘爹的腰,像哄小孩一样,把刘爹向上举高高……虽然个头不高,但敦实的张凤兰始终是刘爹的依靠。 “刘爹小脑萎缩,身体各脏器功能日渐衰退。所以一有空儿,我就要帮他活动,为加强他四肢的锻炼。天气好的时候,我会用轮椅推他出去转转,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刘爹虽然不能说话,但听力没问题,心里啥都清楚。”张凤兰说,这几年来,她不用租房子,病房就是她的家,刘爹如同家人。 听着记者和张凤兰聊天,刘爹不时“偷看”。张凤兰对他说:“这个女记者好不好看?”刘爹瞟一眼,不好意思地笑笑。“刘爹现在老了,但你看他这个头这底版,年轻时一定是个大帅哥。”张凤兰的话逗得刘爹呵呵地笑,口水流了出来,张凤兰赶紧拿毛巾给他擦拭。张凤兰说,她要不停地和刘爹唠叨,陪他说笑,想办法逗他开心,就是为了刺激他的大脑,尽量减缓他的痴呆进程。 原来,这也是护工的职责所在。 渴望理解和尊重 每天清晨6时,张凤兰会准时醒来,给刘爹换衣服、翻身、擦身、洗脸……7时左右,医生、护士开始查房。她会按医嘱,定期给刘爹喂药、喂水;插胃管或输液体时,她要时刻观察、调整液体及滴速…… 夜深人静时,刘爹渐渐入睡了,听到“呼噜、呼噜”轻微而均匀的鼾声,她才会稍微放松地睡下,午夜以后还要起来帮刘爹翻身、小便。 护工是份“磨人”的工作。拾收大小便、洗脸、换衣……即便在晚上,一般也很少有连贯的睡眠时间。有一次刘爹一晚上拉了五六次,她几乎整晚没睡,起来五六次收拾换洗。张凤兰说:“有时刘爹痰咳不出来,我就会用抽纸一点点把痰从口中沾出来。刘爹大便干结时,我得戴上一次性手套一点点抠出来……做这些,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绝不能嫌脏嫌累。” “刘爹就像小孩儿一样,喜怒无常,心情不好时,我就成了他的出气筒。”张凤兰说,刘爹不高兴了,就会发脾气,揪她的头发,撕扯她的衣服……为此,她也会觉得委屈、心酸,但想想干的就是这份工作,吃的就是这碗饭,也就不多计较了。 和张凤兰一样,许多护工在工作中,都有过辛酸和委屈。一个同乡护工在24小时陪护时,患者一晚上小便十多次,她就得守着随时接尿,其间她困得实在受不了了,打了个盹,第二天竟因此被辞退。还有个老乡,因护理的患者发现钱丢了,便硬说是护工偷的…… 张凤兰说,护工们大多念书不多,文化不高,但他们希望自己事事做到位,尽量不让别人说“闲话” ,渴望得到患者 和家属的理解、尊重。 家属也未必能像她 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的王石磊是刘爹的主管医生。他告诉记者,因两度脑梗,造成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基本丧失,刘爹属于偏重型的老年痴呆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眼神、点头或是手势来简单示意。对这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患者,日常的护理非常重要。如果护理不周,很有可能出现双下肢血栓、尿道感染、褥疮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今年3月份,老人从博爱医院转到我们医院,当时向他的家人询问病情,家人却一问三不知。后来,还是护工张凤兰才把情况详细说明。”王石磊说,入住医院以来,老人没有出现过高烧惊厥和褥疮。每次去查房,老人浑身上下都是干干净净,这主要是护工的功劳。护理这样的病人,不是件容易事,一般家属也未必能像她这样。 一个“走”让患者泪崩 刘爹家在吕梁,儿子一个月来太原看望一次,在太原的生活及所有开销,都由张凤兰全权负责。张凤兰说:“这家人没把我当外人,给的工资也不低,对我很信任。我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要对得起良心,就得全心全意照顾好刘爹。涉及刘爹的开销,我每花一笔都要留好票据、做好账目明细,每月他儿子来时,我都会把账本交给他查验。”2014年春节,刘爹回吕梁老家过年,张凤兰回沁县。年后,刘爹听说张凤兰要来接他回太原,早早在窗口眺望,当风尘仆仆的张凤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拉着张凤兰的手哇哇大哭起来。 “刘大爷,您家人和张凤兰,谁对您好啊?”记者问,刘爹伸出手指指身旁的张凤兰。“张凤兰要走了,换个护工照顾您,行吗?”听罢此话,老人不停地摇头摆手,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您别急,她逗你玩呢!我不走,我不走!”在张凤兰的安抚下,刘爹的情绪才平静下来。 张凤兰带出百余老乡 张凤兰的老家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沁州黄小米驰誉全国,但没有什么矿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沁县人以性格绵善、做事细致、待人体贴著称,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地域性格,才让众多沁县护工在太原站稳了脚跟。如今,张凤兰的爱人、大姑子都在太原当护工。这两年,经她介绍在太原当护工的沁县老乡不下百人。 记者从沁县政府官方网站了解到,当地政府把外出务工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外出劳动力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并与太原、北京、广东等地妇联、卫生等部门联系,为劳动力有序输出牵线搭桥,鼓励农民走出家门、赚钱致富。 几年前,沁县老促会对该县松村乡后庄村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该村共626人,劳动力215人,其中在太原、长治务工者达200人,其中女性42名,全部从事家政和护工服务。该县2010年的数据显示,全县共2.62万人长期外出稳定务工,人均收入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倍。 有“证”的护工受欢迎 “以前在老家靠种地维持生活。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了,上大学了,花销多了,光靠种几亩地实在难以维持。开店、摆摊,做个小生意,不是没想过,可那需要投资。靠天吃饭的农民,没有钱去投资,只能凭自己的辛苦去赚钱。”张凤兰说,当护工虽然辛苦,也会有委屈,但总的来说,只要付出,收入还算不错,而且护工市场需求量也大,只要实心实意护理病人,主家能满意,就不愁没活干。 张凤兰拿出山医大二院给她颁发的“护工培训合格证”骄傲地说:“我是经过正规医院培训合格的护工,培训考核时,我的分数还是最高的。” 省城的护工市场虽然需求很大,但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不同的病人,有着不同的护理要求,所以多数患者和家人还是倾向于经过专业培训,有资质、有经验的护工。但目前的市场上,还是未受过正规培训的护工居多,而且大多来自教育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人力资源输出型县域的农村地区,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边干边学的有效培训,是医疗护理市场发展的未来需求。 快评:性格里面出产业 薄 鸿 沁州黄,味甘,性凉,有健脾和胃、除热解毒之功效。 沁县人,心细,性绵,有待人温和、体贴入微的好性格。 沁县土地贫瘠,但种出的小米名扬海内,沁县矿产贫乏,但性格里蕴藏着财富。 做护工不容易,起早贪黑、忍气吞声,累还是其次,得罪人麻烦就大了。闹好了,顶多被人点个赞,闹不好,身心双重受打击。 伺候人的活儿,城市人向来看不起,面子问题让商机从太原人身边溜走。说句俗的,这是历史的选择。历史造就了温润脾胃的沁州黄小米,也造就了温柔体贴的沁县好性格。 性格里面出产业,做销售就要那胆大皮厚能吃苦的,当财务一定要细致耐心人“机密”,搞科研那得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干护工还得这温和体贴的知心人。 所以说,做经济不能只瞄准了工农商,民风、民情、脾气、秉性,都有文章可做,在市场面前,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欠缺一点眼光。 ■ |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郝晓炜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3-09 ) |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抱团闯市场的山西老乡系列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