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抱团闯市场的山西老乡06

从大槐树下走出的洪洞保姆月嫂们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守在家中,围着灶台”,传统意义上,孩子、老人、灶台,就是农村妇女的“一亩三分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农嫂们走出家门,耕种的同样是“孩子、老人、灶台”这份责任田,却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洪洞大槐树下就走出这样一群“婆姨”,她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拿着让白领们艳羡的高工资;虽然平凡普通,却坦坦荡荡把“伺候人”当成一份职业;虽然干起活来没日没夜,却依然甘之如饴……

我能放下身段

    “宋绍迁,34岁,洪洞县辛村乡登临村人。入职时间,2014年。性格开朗,吃苦耐劳,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新生儿的喂养和护理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产褥期的一切技能和护理,擅长月子餐的制作。客户反馈良好。”照片中的月嫂,30出头,穿着粉红色制服,个子不高,透着一股精干。

    这张太原市贝亲好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简历,概括了宋绍迁近一年来的辛苦努力。2013年,看着两个孩子都已能适应小学生活,十来年一直围着孩子、老人、灶台转的宋绍迁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可没想到,丈夫先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你出去孩子咋办?又没啥文化,能找下啥正经工作?”这门缝里瞧人的话,激起了洪洞“婆姨”的那股泼辣劲,宋绍迁把孩子安顿给婆婆照顾,便出门闯荡了。

    初中毕业,又没啥技术,这个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婆姨”,在浙江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加工玩具的“人肉机器”。“没日没夜,挣得还不多。”干了几个月后,宋绍迁决定还是回到距老家洪洞较近的省城太原碰碰运气。

    直到2014年春节,村里人拜年串亲戚,她偶然听一名当月嫂的同乡说,月嫂在城里很吃香,一个月少说也拿四五千。“端盘子怎么也是份正当工作,可当月嫂、保姆,整天低三下四,干的是伺候人的活计,好说不好听啊!”虽然知道村里不少小媳妇都在外头干家政,但“究竟是继续端盘子还是改行当月嫂”这个问题,还是让宋绍迁纠结了一个多月。可想到自己四处求职碰壁,她最终决定放下身段。2014年初,经同乡介绍,宋绍迁接受了母婴照护专业培训。

    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可宋绍迁在接受培训时才发现,当月嫂不是想象中给产妇做做饭、给孩子洗洗尿布那么简单。“城里人坐月子都很讲究,跟我经历的完全不同。”猪肝蔬菜粥、五谷饭、炒芝麻菠菜山药、红枣银耳汤……单是一天6顿几乎不重样的月子餐,就够她费脑筋琢磨的。如今,宋绍迁做起月子餐来是驾轻就熟,除了固定菜谱,还能根据产妇喜好、食材颜色等,做出全新的搭配。

我愿将心比心

    “客户住在沧州,孩子已经两个月大了,你是新手,先照顾大一点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宋绍迁正式“上岗”,家政公司经理一介绍客户情况,她才意识到第一单工作就要远去河北。当天下午2点多,宋绍迁坐上了客户的车,直到晚上8点还没有到地方。

    直到产妇抱着小宝宝出现在面前,宋绍迁的局促不安才有所缓解。虽然相互还不太熟悉,她还是利索地洗手、换了身干净衣服,然后接过宝宝轻声哄了起来。原来,产妇是从太原外嫁到河北沧州的,父母都抽不出时间,只好从信得过的家政公司请个月嫂到沧州照顾。

    “干我们这行,干活利索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能将心比心。毕竟生孩子是人生大事,产妇正是需要帮助、理解的时候。”熬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宋绍迁和产妇相处融洽,两人一起照顾宝宝。有时产妇情绪不好,她便适时讲个村里的笑话,以免情绪影响产妇的奶水。出于安全考虑,当初丈夫曾叮嘱她不要接太原以外的活儿,因此这次在沧州一呆就是近两个月,宋绍迁一点口风都没敢露。两个孩子到了太原,丈夫想让她请一天假陪陪孩子,她只好推脱说雇主身边离不了人。心里惦念孩子,只能晚上悄悄看看手机里的照片。

    “其实月嫂课程教的基本都一样,不同的是月嫂的态度和对孩子的细心程度。孩子跟孩子不一样,想要照顾好就得先观察好。”宋绍迁说,一般宝宝晚上不怎么闹,她曾照顾过一个宝宝,晚上哭得特别厉害,从深夜一直哭到凌晨四五点,妈妈起床喂奶几次,孩子依然哭闹。一两天后,宋绍迁发现,因为妈妈奶水不足,每次起夜孩子吃不饱,很快又会饿醒,所以才哭闹。此后,每次晚上,宋绍迁都会估摸着时间,提前温好奶粉,宝宝也好带了很多。“宝宝的爸爸妈妈觉得我可厉害了,我心里也很有成就感。”宋绍迁说。

    许多月嫂只瞅准这个行业能挣钱,并没有考虑自己能否干得了。虽然照顾孩子看起来就是做些洗洗涮涮的小事儿,但就是这些小事上做得比别人好点儿,把细节做好了,人家才更愿意请你上门,也才算是成了合格的月嫂。

我懂来之不易

    33岁的安珊珊和宋绍迁是同村人,两人的丈夫还是同学。去年年初,在同一个家政公司碰到时,两人都笑了,直说“缘分不浅”。目前,安珊珊是家政公司里最年轻的月嫂。

    与宋绍迁四处碰壁后才选准月嫂这个职业不同,安珊珊对于家政行业一点也不陌生。这是因为安珊珊的婆婆郭阿姨就在省城一户人家家里做保姆,因为人品好、干活儿精心,和雇主处得像一家人。

    家长里短是非多,和雇主朝夕相处,难免磕磕绊绊,但郭阿姨始终能和雇主融洽相处,这源于她的悉心照料及巧妙应对。

    郭阿姨照料的是一位独居老人,可能是由于子女平时各忙各的,老人的脾气有些古怪,总是有事没事唠叨,郭阿姨一点也不嫌烦,总能陪老人开心聊天。时间长了,老人也变得温和好处了。郭阿姨的淳朴勤劳,同样也赢得了老人儿女的尊重。“郭大姐你过完年就回来,我们可都等着你呢。”每年腊月底,郭阿姨请假回家,老人的孩子不仅帮她买好返乡的火车票,还会亲自送她去车站,叮嘱她早点回来。在与雇主其乐融融的相处中,郭阿姨对这个家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让她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家政小事传大爱,家政职业非但不卑微,而且崇高和神圣。

    安珊珊之前的工作是照顾一位生第三胎的产妇,她到了客户家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孩子也需要照顾。安珊珊没有多计较,每天照顾好产妇、婴儿后,总要顺手把家里收拾一下。由于客户是南方人,安珊珊做的第一顿饭就不合产妇的口味。担心产妇营养不足,安珊珊详细询问客户的饮食习惯,调整自己的做菜方式,搭配出了适合产妇口味、又兼具营养的月子餐。这样的任劳任怨,最终得到了孩子父母的认可。

    “我不怕干活,不怕吃苦,我只怕,干的活得不到雇主的认可。”采访中,几位洪洞“婆姨”没有抱怨过一句“伺候人”难做,相反总是在说生怕自己的工作没有达到雇主要求。

    作为省城管理最为规范的家政公司之一,贝亲好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李爱红表示,在她的公司登记的300余名月嫂中,一半以上来自洪洞县,年龄从33岁到59岁。这些洪洞“婆姨”虽然普遍都是初中学历,却格外珍惜月嫂这份工作,学习培训起来都有一股子韧劲,肯动脑子肯下苦功。尤其是这批“80”后的年轻媳妇,接受能力强、上手快,更受客户的欢迎。

多为单打独斗

    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日趋严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家政从业人员越来越“吃香”,对家政人员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有需求就有市场,家政行业大有可为。

    省家政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我省家政行业从业人员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目前登记在册的家政企业有969家,从业人员已达到12万人,创造产值15亿元。虽然没有特意统计相关从业人员的籍贯,但以洪洞、武乡、沁县以及吕梁市人居多。如果按其中1/4为洪洞人的话,那应该有近3万洪洞人在干家政工,创造产值近4亿元。记者就此咨询了洪洞县有关部门,遗憾的是,当地并没有统计过这群数目庞大的外出务工家政人员。洪洞是我省人口第一大县,2012年登记在册人口达74万人,洪洞县的家政人员外出务工还处于个人单打独斗和邻里结伴的“初级模式”。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省的一块劳务品牌“天镇保姆”,那里的保姆在北京创出了一些名堂。

    天镇,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几乎没有大的工矿企业,总人口21.85万,按照国家最新贫困标准统计,该县贫困人口高达7.38万,其中约有2.6万名贫困妇女。为扭转这一局面,从2012年起,天镇县实施“雨露计划”,找准市场缺口,对农村贫困妇女进行家政技能培训,小到坐姿、站姿、沏茶倒水等礼仪细节,大到菜肴烹调、家居保洁、家用电器使用,以及老、病、幼、孕护理等的专业培训和实际操作,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天镇县打造出一支家政“正规军”,并“扶上马、送一程”,不断将这些家政人才输送到北京,赢得了极好的口碑。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天镇县计划输出农村妇女3000人,如果按每人每年收入3.5万元计算,一年劳务总收入超过1亿元,相当于目前全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

    有了“天镇保姆”的成功范例,加上洪洞人骨子里好义负气、强悍敢闯的本性,相信这些洪洞“婆姨”们,也能走出一条更为宽广的路。

快评:观念一变天地宽

                                  

    高山挡住出路,导致封闭保守,山西人守土恋家,“离土不离乡”是渗入骨髓的一种情结。与四川、河南等省份的男女都愿意外出闯一闯不同,在山西,多数人还是觉得“好出门不如歹在家”,尤其是农村妇女,几乎一辈子不曾离乡离土。

    事实上,我们山西人一样有积极开拓的闯劲,有精明的头脑,有踏实宽容的胸怀和极强的适应性。洪洞婆姨们也恋家,每次上完一个岗,总要把几天不多的“假期”留给家里人。她们愿意走出家门,寻找发展的机会,肯放下身段,尝试融入每个不同的家庭,用辛勤的双手,完成了由闲人到能人的惊艳蜕变。洪洞“婆姨”们用事实证明了,观念一变天地宽。

    等不来机会,靠不出收入,要不到饭碗。与其守在家里,当个“闲人”,不如趁着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洪洞“婆姨”们鼓足了勇气,克服村民舆论关、丈夫关、子女关等,迈出了家门。当初,因门槛低、上手快,适合女性,工资通常一月或一单一结,基本不存在要不到薪水,洪洞“婆姨”不得已选择了家政,可如今,家政已经成了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我们有手艺,到哪里都难不倒。”她们的身上或许有永远挥不掉的“土”味,但更有自信、有胆量、有想法,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走出了自己的美丽人生路。

    “贫困主要因为思想保守,信息不通,只有走出去,发展的机会才会多。”走出去的洪洞“婆姨”,有了这样的见识。

 

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魏薇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3-0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抱团闯市场的山西老乡系列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