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抱团闯市场的山西老乡02

五万万荣县防水工闯天下

 

 

 

 

 

  提起万荣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笑话和苹果,这两样“标志性”产品足以让万荣人骄傲自豪。但您可知道,近年来,万荣又被另一个光环笼罩——“中国建筑防水之乡”。能吃苦、办事牢,凭借着好手艺、好口碑,“万荣县防水工”成了一张响当当的行业名片。据统计,近5万万荣人从事建筑防水这一行,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目前,约有4000万荣人在省内做防水的活计,大部分集中在太原。经过30多年的历练,万荣人已成为全国建筑防水行业的“掌舵人”。这个群体如何发展壮大?他们创业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带您揭晓谜底。

1 当小工的日子难熬

    坐在记者面前的他,姓李名有枪,来自万荣县光华乡丁村,今年38岁,山西大圆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年发福,脸上略带沧桑,本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显得老成。曾经的他,也是众多防水工中的一员,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打拼,如今已拥有一家员工100多人的公司,年收入可达上千万元。“都是赶上了好政策,我干防水的这10年,也是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辉煌10年,真得感谢政府、感谢党。”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李有枪却凭借着灵活的头脑、能吃苦的劲儿,在省城太原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

    “家里人多底子薄,生活实在不好过,作为老大,我心里始终像压着一块石头。再怎么苦、怎么难,也得出去闯闯,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愿望。”2000年左右,23岁的李有枪孤身一人来到太原,在同村人的帮助下做起了建筑防水这一行。当小工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三伏天,在屋里坐着都会汗流浃背,何况是在室外40摄氏度的高温下作业,但李有枪没喊过一声苦;前些年,做防水处理的大部分是旧楼,没有电梯,他和老乡不得不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施工材料到楼顶,没有歇缓的时间就得开始施工,常常边喘气边干活,到晚上累得半死,把自己往床上一扔,根本没时间想太多……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不安分”的李有枪开始寻思着“单干”,准备告别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元的日子,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 骑着自行车闯天下

    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一穷二白,就敢骑着一辆自行车开始揽生意。”说起当年闯荡的往事,李有枪自己都感到有些“传奇”。刚开始,他挂靠在一家老乡的公司,活儿都是自己去揽,至于有无收获,他其实心里一点儿底儿都没有。那段日子,一辆自行车承载了他所有的梦想,每天穿梭于太原的大街小巷,一丁点儿机会也不敢放过。

    打铁还得自身硬。李有枪说,防水的活儿学起来上手很快,有灵性的人个把月就能出师,但如果想把这活儿做精,其中的说道还真不少。“安全、速度、质量”是三个关键,能做到这些,防水工作才能做好。施工过程中,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安全绳要牢之再牢;质量也至关重要,一般情况,旧楼改造用的材料是沥青防水卷材,外层是锡箔纸,可以反光反热,里层是包有网格布的沥青,维修过程中,需要用喷灯烤化沥青,然后粘在裂缝墙体处,工人不仅要躲避高温及刺目的阳光反射,还得防备被喷枪中的烈焰烤伤。“这真是个技术活儿,作业时身子要低,心更要细,一般工人做不来的。”就是凭借这副“好身手”,2004年的时候,他承揽了市内某医院5000平方米旧楼改造的工程,两个月时间挣了15万元,为自己掘到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2008年,李有枪的公司正式成立,在成功的道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太原科技大学、市公安局、国税局、市中心医院等多家单位的旧楼改造工程都留下了李有枪和他公司成长的足迹。2014年,公司员工已有120余人,年收入达一千多万元。“去年,我在老家盖了新房,连装修下来花了80万元,房子在村里数一数二,我也算混出了人样!”小有成就的李有枪,说起这些时满满的幸福感。

3 “防水之乡”名扬四方

    交谈中,记者深深感觉到,李有枪的满足感不仅源于自己的成功致富,解决同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回报社会也是他幸福的根源。

    “要说大本事咱没有,但富裕后为老乡和社会做点儿事的心思一直都有。”在外打拼的十多年,李有枪却心系家乡,修路、捐资建学校,他认为都是“分内事”。每年,如果村里有年轻人希望出来闯闯,他都会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历年来,陆续有二三十位老乡通过他走上了建筑防水这条道儿。“我们村有500多人,200人在外干防水这活儿,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以老带新,繁荣建筑防水事业!”听听,这就是万荣人的口气。

    李有枪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发迹背后隐藏着一个商帮崛起的秘密。万荣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一个农业大县,40余万人口,农村劳动力约18.9万人。2008年,随着“中国建筑防水之乡”头衔的诞生,这个以笑话和苹果闻名的县城有了新形象,“万荣县防水工”也成为一张响当当的行业名片。据统计,有近5万名万荣人在外从事这一行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受区域环境的影响,从我们万荣走出去的年轻人,出门创业学本事自然首选建筑防水行业。”万荣县职介中心主任李晓斌坦言,防水工程这一“品牌”,如今实实在在成为万荣人的强项,“吃苦耐劳、办事执着、脑勤手巧”则是万荣人成功的秘诀。

4 “笑乡人”劳务品牌强

    说起万荣的建筑防水行业,李晓斌如数家珍:“‘中国建筑防水之乡’的美名其实得来不易,是万荣人共同用心血换来的。”上世纪70年代末,宝井公社坑西大队从外地引进了微沫剂制造技术,生产的微沫剂销往全国各地,效益较好,许多村民因此致富。1980年,光华乡杨蓬村村民从外地引进建筑防水材料——焦油塑料,其工艺简单,较三油二毡成本低、利润高。因此,光华、荣河等乡镇遍地建厂,发展迅速,当时民谣曰:“下了谢村坡(荣河地界),工厂赛猪窝;一根棍,两口锅,一夜就赚一万多。”这是当时万荣人致富的真实写照。随后,建筑防水业在这片土地上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化工建材企业10家,全年工业总产值12.9亿元,利税9643万元。

    “防水建材业已成为我们县成功就业的支柱产业。”李晓斌说,“万荣县防水工”的品牌效应持续发酵,现如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以防水为职业的高达80%之多。久而久之,掌握这门技术的高手也越来越多,万荣人已成为这个行业的象征性“符号”,优势更加明显。“现在一个普通防水工的日薪就有二三百元,不光省内有4000多人干这个活,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提起‘万荣县防水工’,那也是响当当的。”

    李晓斌告诉记者,当地人社局努力把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向农民覆盖,引导农民外出就业。2012年,在“防水工”和“外加剂操作工”两大劳务品牌基础上,又申请注册了“笑乡人”劳务品牌,培训了一批“人人能讲万荣笑话、人人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村劳动力,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数据显示,历年来,万荣职介中心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余人次,其中,从事防水建材业的务工人数达5万余人,逐步形成了以防水建材为品牌的务工队伍,在全国创办、领办防水建材企业860余家,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万荣县防水工”在劳动力市场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快评:人家不仅有“笑话”

                                 

    记得前些年,有张风传全国的万荣名片:

    中共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万荣县

    地方国营水泥厂支部书记兼厂长

    王二旦电话:代销店老李喊

    写到这里,想必读者会“扑哧”一笑:万荣人也太逗了!哎,你还别说,笑话谱写经典,笑话创造奇迹!试想,有哪个县,哪个市,甚至哪个省,能将“笑话”转化为生产力,能用“笑话”拉动 GDP 但在万荣县,这个“笑话”是一种文化产业,在这点上,人家够牛!

    提起万荣,还不得不提“七十二争(当地读音为 zèng)”,这 个“zèng”字是当地的一种土话,代表了当地百姓的耿直、倔强以及略带狡黠的幽默。一个“zèng”字,又精准概括了万荣人的精明强干,用精明强干创造奇迹——这就是万荣精神。

    短短30多年,一个商帮形成;短短30多年,一个奇迹诞生。5万人的“建筑防水大军”,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成为行业引领者,这绝不是一个“抱团”就能形成的“气候”。“万荣人‘一根筋’,办事认死理,人人有种不服输的劲儿!”采访中,“万荣县防水工”的话一语道破成功的秘密,同时,这些话也深深感染着笔者。成功是什么?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里程碑。人家万荣人有的不仅是“笑话”,那股永不服输、执着前行的精神,或许是留给子孙后代一笔不朽的财富!

 

文来源:;本文作者:李晓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3-0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抱团闯市场的山西老乡系列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