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
||
|
为了尊重历史风貌,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保护,我市划定了五片历史文化街区、五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13类58项 203处历史建筑,五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南华门、东三道巷、明太原县城、矿机宿舍、太重苏联专家楼,这五个片区被认为最能反映太原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展现了太原城市建设不同历史阶段的风貌特色。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是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优秀建筑和名人故居;是建筑类别、样式、技术和工艺等具有特色或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是反映地域特点或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建筑物;是各行业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01、明代晋王府的正门 02:阎氏家宅的别墅院 03:清代驻扎官兵的“精营” 04:南华门之赵树理故居 07:苏式老建筑风貌依旧 08:太重苏式造型专家楼 09:晋阳之风“凤凰城” 10:同蒲铁路专家楼 11:东三道巷院落深深 |
|
明代晋王府的正门 |
||
|
省城太原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位于杏花岭区的南华门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说起南华门,就是现在赵树理故居那一片,即五一路以东和府东街以北,可在明代,这里却是晋王府的南宫门所在。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太原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他的第三个儿子朱棡为晋王,驻守九边重镇太原。晋王朱棡受封之时,年仅13岁,由于年龄小,当时并未就藩。依照明代的制度,藩王不能留在京城,必须赶赴封地开府守边,所以,晋王受封不久,明太祖即命永平侯谢成赴太原兴建晋王府,并扩建太原城。 永平侯谢成是晋王的岳父。据史料记载:“洪武四年,太原古城修建晋府宫殿,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建于府城。”可见,当年永平侯曾将晋王府选址于晋阳古城这一龙兴之地,不料,太原多风,“一夕大风”便“木架尽颓”,以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不宜在此兴建王府,不得已便重新选址。 经过再三勘察,永平侯为朱棡这位深得皇帝器重的三皇子,终于选定了修建晋王府的最佳位置,即城外东北方的一片开阔地,在宋建太原城的城墙外,后来是明代扩建的城区东北角,也就是今天的精营街一带。 当年的晋王府,通过大兴土木,耗银如多,建成后的晋王府,方城四门,南北中轴,殿宇雄阔,建筑华丽,是明代诸藩王府中规模最大的王府。其富丽堂皇,犹如一座小皇宫。有宫城、外城两座城池,突出的南北中轴线上,有高大的主体建筑,周围对称有众多的房屋,格局类似皇宫,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其巍峨壮观正如晋王所愿,有府门4座,按照方位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和北面的“后宰门”。 “南华门”是晋王府的正门,“南华门”的历史就此拉开了序幕。位于中轴线上的“南华门”,坐北朝南,与府内主体建筑的朝向一致,承接着最充足的阳光照射。高大的门楣、粗大的门柱,叠置的斗拱、鲜艳的色彩,充分显示着晋王府的豪华和气派,代表着府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当年的“南华门”,人们习惯称作“南华门街”,属于晋王府的宫城范围,是晋王府通向外城的必经之路,又是王府正门,因此,在城中占据了重要的优势地位。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永平侯扩建太原城,在宋建太原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将晋王府圈在城中,建成一座城周12千米、城墙高7米、城门8个的坚固砖城。仅从城头的四个角楼、城周的92座小楼、城壕深10米,足可以看出明建太原城的坚固程度。 如今的东华门街、西华门街和南华门街,这三条小街正是当年晋王府宫城的“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这三门分别通往外城三个城门的走道。当年晋王府的宫城外围还建有四道城墙,叫萧墙,所在地现在已成为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和上肖墙等街道。 ■ |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张锦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20 ) |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