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晋阳之风“凤凰城”

 

 

 

 

 

  沿着滨河西路一路南驶,至晋祠方向折向西行,顺着古城营村那条公路,行驶约三五百米,一座小城呈现眼前。路还是旧时的小路,街还是旧时的大街,小城中保留着旧时建筑,这就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明清太原县城。

    中国古代城市多选土地肥沃、便于防守、交通发达、依山傍水之地,明清太原县城地处西靠龙山、东邻汾水的平原开阔地带,地肥水美,交通便利。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创造了早期的人类文明。后历经数代繁盛,直到宋初,向为晋阳文化的核心区域。宋、元时设太原道,明清设太原府。因洪水原因,明代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选择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建立城池,即明代太原县城。

    坐落在太原市晋源区古晋阳城西南隅的明清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其历史文化街区西起城垣西城墙,东至古县城东门,北起城垣北城墙,南至龙天庙,面积约118公顷。古县城依然保留着明清小城的格局,城垣、城门、衙署、庙宇、民居、道路等,框架完好,处处散发着历史的厚重。

    明清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之上,规模虽不大,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但其小城的结构较为完整、明清风格尚存。县城的四座城门中,现存有西城门洞和北城门洞,南门处只剩下一坨城墙黄土,东门处已毁无痕迹。保存最好的是西城门,门洞城墙齐整、垛口完好,瓮城的土墙呈北高南低之势,在门洞前两侧对称矗立,绿树相伴,门洞上方“望翠”二字,仿佛遥望着西边连绵叠翠的群山,古城雄姿犹现。北城门洞则风化严重,城墙损毁,城砖凹凸,土墙裸露,杂草丛生,尚留有瓮城的一个门洞。在北城门洞上方有“德化”二字,意即“以德化民”,表示上者以德行使百姓臣服,以恩惠来感化百姓。从城墙来看,古城的西北隅留有残垣,还保留有一段南门的护城壕,如此残垣土垛包含着许多无声的历史信息,是明清太原县城的重要物证。

    现存的明清太原县城,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人称其为“凤凰城”。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曾有九街十八巷,四大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如今四大街依然纵横交汇,东西大街、南北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仍被人们称为“十字街”。十字街口地势略高,中心凸起,犹如凤卧大地、凤腹高隆;北大街伸展向北,瓮城门洞东开,象征凤首北向、顾盼朝阳;东西大街舒展弧形,对称左右,犹如凤翼平俯、双翘蓄势;南大街南向延展,龙天庙坐落端头,好似凤尾微收、驻足人间。

    古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今保留下来的祠庙、民居仍占旧城古建筑的一半以上。据有关资料记载,四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多座。

    步入明清太原县城,满目新居老宅,老民居、老街道、老寺庙,绵延流淌着晋阳的历史文化。

 

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张锦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