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东三道巷院落深深

 

 

 

 

 

  古城太原历史悠久,既是北方重镇,又是中原北门。民国初年,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以后,秉承“造产救国”之宗旨,大力发展兵工生产,派亲信、要员进驻兵工厂担任要职。1912年,阎锡山的炮兵司令周岱、34军参谋长阎应禧、兵工厂厂长姜富春等军政要员,合伙集资购置城北的荒草地,开土动工兴建公馆。如今,位于北肖墙坝陵街口的征兵大厦就是当年周岱的周公馆所在地。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兵工厂的领导,如西北机车厂厂长刘以仁、西北机车厂主任赵培基、西北农工器具厂厂长张志贞等,相继在此安家建宅,以后人们陆续建成了一处处家宅院落。院落多兴建在大北门街以东,大北门街即如今的解放路。在东头道巷、东二道巷和东三道巷之间,还派生出几条南北向的小路。如永宁路、永定路、永兴路等。像永定路、永兴路仅宽35米,均为东二道巷与东三道巷的重要通道,路名寄寓生活永远安定、人丁更加兴旺。

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被列为太原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保护范围北起东二道巷,南至东三道巷,西起永定路,东至太原市中心医院宿舍,面积约1.99公顷。一个又一个的院落基本排列整齐,呈“丰”字形布局。街区内居民众多,生活气息浓郁,新旧建筑混杂。

街区的历史建筑较多,但毁损严重,挂牌院落只有13处,是较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院落形式基本相同,占地面积相当。东西宽1516米,南北长22.525米左右,占地360平方米左右。初为一户一院,唯一例外的是23号院,东西宽30米,南北长22.5米,相当于并排的两个普通院落。

旧民居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一进院落,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结构清晰,仍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街坊、院落和街道,建筑雕刻精美。院落外墙以青砖砌筑,整体以灰色为基调,墙体多为“夹砌墙”,即墙身是青砖砌筑,里面夹筑土坯。

一般来说,旧式建筑的大门、台阶、屋顶、装饰等,都能够体现出主人家的身份与地位。在东三道巷街区,门楼装饰最多,也最隆重。保存较好的院落大门有两种,一种叫“墙垣式门”,在院墙上开门洞,门洞墙上的小屋顶即小门楼。这是民宅中采用最多、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大门,常开在院落的东南隅,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没有过道,简单朴素,如15号院、24号院的大门。另一种叫“广亮大门”,院门的台基较高,门扉设在中柱的位置,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内安朱漆大门,在檐柱、檐枋之下,装有雀替、三幅云等饰件,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如7号院、12号院大门。

旧民居屋顶采用木构架,均为两坡硬山式屋顶。屋面覆筒瓦,正脊立花砖,有砖砌搏风。门楼、倒座屋檐两坡等长,正房、厢房屋檐则前坡长、后坡短。梁枋有沥粉贴金彩画。院内装饰有砖雕和木雕,如11号院正房枋下较简单的雀替雕刻,12号院、21号院房屋正立面的山墙上部有少量砖雕。

    院落北房即正房,坐北朝南,高大宽敞,一般为五开间,中央三间为一大间,左右各一小间,是家长尊辈的住处。正房两侧有东西厢房,屋高不及正房,但建筑依然十分讲究,为家中儿女晚辈的住处。南面的南房即为倒座,与北面的正房相对应,高度与东西厢房大致相同,建筑装饰略为简单。正房与厢房的耳房,多用来储存粮食或杂物,作为粮库或库房。院落大门开在东南角,一进大门即为砖雕影壁。东厢房的南边房,面积较小,多作厨房使用,院落西南角为茅房,即厕所。

    在这些老院落中,屋墙磨砖对缝,墙体很厚,屋内高敞,装饰精美。门楣上有木雕瑞兽,木框玻璃窗的窗棂上有简单的花边装饰,屋檐的勾头、滴水配合默契,十分别致。一进大门就能看到院内的影壁,位于正对大门的东厢房南山墙上。影壁上部用砖砌出檐下的椽、枋、垂花、雀替,屋顶上的筒瓦、正脊、吻兽及山墙上的搏风等构件,皆为模仿房屋构件之作,同样用工精巧。在旧民居的屋面上,脊兽、戗兽随处可见,不论是脊兽还是戗兽,都是祥瑞的象征,寓意着镇水避火、吉祥好运。特别值得一看的是24号院正脊的望兽,昂首向天,犹如朝天鸣吼之凤鸟。

    沿东三道巷两侧,居住着上百户老居民,周边有餐饮、百货、水果店等小店面,还有天主教堂和市中心医院,街坊邻里和睦相处,保持着那份宁静、平和的氛围。位于解放路的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主建筑为南北向的礼拜堂,具有古罗马建筑风格,呈十字形布局,色彩以红色为主,间以白线装饰,高大的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成为太原地区清末民初宗教建筑的代表。

    太原市中心医院源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若瑟医院。1958年正式挂牌成立。

    总体来看,东三道巷的很多院子都居住着多户人家,坍塌后房屋改建、翻建的很多,私自搭建现象严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杂院”。但是,这些老院子的历史延续痕迹还比较明显,如23号院门上有“大破四旧,大立四新”、12号院门上有“毛主席的书天天读,毛主席的话句句听”等标语,还清晰可见。从历史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东三道巷街区保留有民国及解放初期的街巷格局、成片的民居院落及建筑风貌,体现了太原地区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传统居住的生活面貌。

 

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张锦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