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魂 系 山 西

魂系山西目录

魂系山西序言

第一篇
黄河文明源山西

第二篇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第三篇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第四篇
数千古名将还看山西

第五篇
根在山西

第六篇
神秘黄土地三晋佛与道

第七篇
戏曲摇篮话三晋

第八篇
诗情画意谱三晋

第九篇
三晋雄文展磅礴

第十篇
晋商称雄  享誉天下

第十一篇
三晋古建甲天下

第十二篇
原汤原汁  山西民俗

bt-12.jpg (11677 字节)

  当你踏上山西这片沃土,那苍老的窑洞,火红的社火,浓烈的汾酒,还有那醇香的老陈醋……会使你深深感到:山西民俗,这土生土长的“山药蛋”,才是原汤原汁的黄土文化。



一、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在中国,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话便是:“吃了饭没有?”但是饭是什么?南方人说的“饭”就是大米,而北方人说的“饭”就是面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吃饭就是吃面。事实上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太原道注:相关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之各地土产)

●娇儿宠称多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塔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 280种之多。

●面食文化中有山西人简单而又丰富的人生理解

  山西人的日常面食可分为以下几类:

  蒸制面食: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考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

  煮制面食:山西的煮制食品极为丰富,因其制作方便,又可场菜结合,方便实惠,因此流传甚广。面条类有扯面、龙须面、刀削面、转盘剔尖、刀拨面,包皮皮等。山西老百姓哪一天没吃顿面,似乎这一天就没吃饱。

  在煮制面食中,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山西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深受人们喜爱。在今天北京,汇集大江南北的风味菜系,但山西刀削面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大街小巷不时地可以看到山西刀削面馆。

  煮制食品中,还有很多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手工煮食,如猫耳杂、小撅片、捻鱼、豆面流尖、煮圪塔。

  除此之外山西面食还有煎烤制面食,如烙饼、煎饼、锅贴儿、水煎包、焖面、焖饼等,还有炸制类食品,如麻花、油糕等。

  山西人对面真是情深意切。当然这种偏爱中也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过生日吃拉面,取长寿之意;过年吃“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孩子到学校上学第一天要吃“记心火烧”,希望孩子多一个长学问的心眼……这些面食已不再是仅仅作为充饥的食物,而已成为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日本友人明星食品株式会社长卜厚昌元先生考察山西面食后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确实,山西作为面食的集大成者,对中外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下关中留西洋的山西面条

  陕西歧山挂面一直誉享中外,它是山西面食的一个分支。清代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干里迢迢,去歧山做挂面生意,字号叫“顺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过去的皇家贡品,如今蜚声海外。

  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人也喜欢上了面条,将面条种类发展到了四百多种,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细者如丝。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面条的引进把游牧文化对于面粉的单一塑造——面包,拓宽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像西方人说的:既多了一种吃的方法,又解决了面粉的储存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意大利不仅成为空心面的出口国,而且向我们大量出口生产面条的成套设备。看来,我们的“擀面杖”面临的现实是何等严峻。



二、醋乡话“醋”

  红花好看绿叶配,山西面好吃,还得醋来调。醋的选择既是为了佐餐调味,又是黄土地的特色,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友情。”

●介休出了个“醋仙”,名叫王来福

  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之久。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齐民要术》中总结的22种制醋法,有人考证认为就是山西人的酿造法。其中“秫米酢法”便是“山西老陈醋”的酿制方法。

  到了清初顺治年间,介休出了一位“醋仙”,名叫王来福。他在清徐城关开办了一个“美和居”醋坊,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艺,大胆改革、创新,“冬捞冰,夏伏晒”,终于创出了山西“老陈醋”名牌,使老陈醋一举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

●醋缸为何要跟自“爷爷”走

  作为醋的故乡,在民间至今有做醋的遗风。如果您到山西的乡村僻壤盛夏一游,你会发现,老乡们在烈日之下,放一口麻纸闷着的大缸,在用“老醯儿”(制醋的醴子)晒醋,而且醋缸需不断地搬动,因为醋缸要跟着“爷爷”(太阳)走。看到此情此景,过去山西“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的场景定会跃然眼前。

  确实山西是制醋的大本营,现在全省有一百多家醋厂,著名的除清徐老陈醋之外,还有陵川玉泉老陈醋、壶关辛寨老陈醋、榆次南堡老陈醋。品种有老陈醋、名特醋、双醋、陈醋、特醋、晋醋、味醋、熏醋等。同一品种的醋,根据使用原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又可分出各种各样的品种类别,真可谓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醋更香。山西人善制醋,是因为山西人爱吃醋,而山西人爱吃醋也真可称为全国之最,在山西民间有无醋不成味之说。

●山西人为何被称为“老醯儿”

  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称。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因此,吃醋也不叫吃醋,而叫“吃醯”。由于山西人对酿醋的特殊贡献,再加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了。

  “老西儿”对醋的贡献确实应大书特书,因为醋的作用真是太多了。醋内除含有大量醋酸外,并含有钙、铁、乳酸、甘油、氨基酸及醛类化合物。醋不仅是调味之首可以入味,还是人体健身佳品。在食用方面,它能溶解食物中的钙和铁,使人体易于吸收,也可以用于腌制萝卜、白菜、大蒜等食物。在医疗方面用醋入药,有生发、美容、降压、减肥之功效。清乾隆四年京师大医院集中全国名医,为治疗宫妃郁血病而炮制的“定坤丹”,其中所采用的二十多味中药,都是用老陈醋炮制的。

●“吃醋”的由来

  几千年来,人们发现醋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用途,吃醋确实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然而关于吃醋还另有说法,这种“醋”的产生据说源于唐朝。唐太宗要为一位名叫唐玄龄的大臣纳妾,大臣之妻横加干涉。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妾中选择其一。大臣之妻也确有几分刚烈,拿起毒鸩之酒一饮而尽。当大臣之妻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是醋,从此便留下了这段“吃醋”的佳话。所以,才有了后人“失意“之人视“得意”之人而能有“醋意”,此也许与西方人谓东方人之“东方人的妒嫉”不无关系。



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汾酒以晶莹剔透之色,纯正绵长之香,美味生津之味三绝,被誉为“仙酒”、“玉液”。长时间储存不浑不沉淀,且储存越久越绵冽可口。1916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几十年金牌不倒”。

  汾酒的酿制,据杏花村的碑文记载,创始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相传山西是我国白酒的发源地,后来,白酒传入陕西,再传到四川、贵州,然后传向祖国四面八方。据考,杏花村汾酒首先由单纯酿造变蒸馏提纯,产生了酿酒业的一场革命。所以专家断言:汾酒的历史在我国酿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汾酒之所以浓郁芬芳,质量完美,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独特的水质、工艺和酒曲。

  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傅山为杏花村的井水亲笔书题“得造花香”四个大字。当地百姓多年来也体验到,用这眼井的水煮汤即使釜底高温,汤水沸腾也永不溢锅,用壶煮水,经久不生水锈。

  汾酒生产经过千余年的不断摸索,形成了汾酒生产的特有的“固体地缸分离发酵,清蒸二次清,清字当头,一清到底”的传统工艺。

  汾酒生产所用的发酵“母体”——酒曲中,有一个适应汾酒生产的微生物系。现在保藏有汾酒重要微生物菌株二百七十四株。这些特有的微生物群,是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汾酒品质优良的又一秘密武器。

●《水浒》中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

  竹叶青酒是汾酒的姊妹花,它同汾酒一样具有古老的历史。

  《水浒》中写道:“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可见,竹叶青,很早以前就成了宫廷御酒。

  竹叶青酒是以汾酒为原料,配以陈皮、砂仁、当归、零陵香、公丁香等十余种名贵药材和蛋清、竹叶、冰糖浸泡而成。经科学鉴定,具有和胃、除烦、消食的功效。药随酒力,穿筋入骨,对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和关节炎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知名度不在汾酒之下。

  当地老年人传说,古时候的竹叶青酒是单纯的竹叶浸泡的,以使酒色青黄。该酒饮用时清爽怡人,所以也叫竹叶酒或竹酒。

  这使人想起汾酒过去也曾叫杏花酒。相传那时杏花村杏树如云,到杏花开放时节,连汾酒都带有杏花味儿。后来,于夏山的山洪暴发,冲淹了杏林。现在杏花村仅有的北门外的一棵古老的杏树,可能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可以想象,在很久以前,这里可能曾是竹林茂密的幽境。不知是什么变故,后来只留下寥寥几丛翠竹,反倒为人们平添了几分怀古之幽情。

●茅台老家在山西

  早在二百年前,山西盐商到边远的贵州省经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黔晋相距九千里,盐商携带汾酒不便,就在贵州用当地的水和玉米、大麦,采用汾酒的酿制方法造酒,没料到贵州的泉水独特,生产出的酒别具风味,从此茅台酒就成了山西盐商的私酿酒。当地诗人吟“家唯储酒买,船只载盐多”即指此而言。因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源于汾酒,因此就有了“茅台老家在山西”的说法。

●把酒临风杏花村,他风道骨亦悠悠

  俗语说,“好酒不怕巷子深”。杏花村的美酒也吸引了八洞神仙来此光临,众神饮酒后在一条大街各栽下一棵槐树。后来,这条街便被人们称为八槐街,如今的杏花村酒厂就坐落在此。

  据悉“酒仙”李白也曾狂饮杏花村,如今,曾令太白“醉他无归心”的杏花村,仍满街美酒飘香。您若有雅兴,站在那杏花名园,把酒临风,数杯佳酿落肚,也一定会宠辱皆忘,乐不思归。

●酒和醋是山西文化“物”的媒介,是生命追求的两个极点

  山西除了杏花村的汾酒、竹叶青外,还有祁县“六曲香”,潞城“桑洛酒”、平顺“甘泉酒”、代州“黄酒”、太原“高粱白”等名酒。一个日本友人曾写道:“温和的气候水源,使山西名酒代出,成为中国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确实,吕梁地区出土的陶瓶、陶杯,西周时期出土的铜爵,现存省博物馆的“龙纹”见就都记载了这块土地上酒文化的悠久历史。

  山西酒作为一种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物的媒介,和醋一样被山西的山山水水赋予了神韵。从汾阳杏花村酒厂到清徐老陈醋的作坊相距不足百里。”说来酒和醋也是“堂兄弟”,然而,酒创造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而醋的强身健体给予人类的是现实的物的境界。中国士生土长的宗教要算道家与儒家了,道家的得道成仙与酒的关系有据可查,儒家的功名观与醋的实用也许有某种巧合。人们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功名在身时,外儒内道,而在野时外道内儒,可能与醋文化和酒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从酒到醋虽说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是人类务实精神的回归。

  酒与醋的外延,无论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还是沉淀,自有后人来评说。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打破两种文化的超平衡,在酒文化和醋文化的消长与回归中找到新的契机。期待山西古老文化的复兴。



四、飘逸着黄土清香的风味食品

  山西的风味小吃和山西黄土地一样古朴,纯正,由于较少受到外来食文化的影响,这里的风味小吃几乎是真正的原汤原汁,当你品尝它们时,不会没有“柳暗花明”之感。

●真正的“长寿汤”——太原“头脑”

  每年“白露”之后,“立春”以前,是太原“清和元头脑”上市季节。人们迎晨曦,和薄雾,赶来清和元,端起一碗热腾腾的头脑,顿时气血两通,热量倍增。古往今来,不少太原老者,年年坚持喝“头脑”,虽岁至古稀,仍神采奕奕,鹤发童颜,因此,人称“头脑”为“长寿汤”。

  “清和元头脑”,由黄芪、煨面、羊肉、莲菜、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故称“八珍汤”,又有羊汤加太久腌韭菜做引,亦称“十全大补汤”。

  “清和元头脑”创始于明末清初,它的起源和发展与著名医学家、诗人、书法家傅山有直接关系,“清和元”饭店曾经留下过傅山先生的手迹,即“清和元”的牌匾:“清和元头脑羊杂割”。

  这“八珍汤”(头脑)是傅山为了使母亲健康长寿,亲配而成,后来才流传于市面。傅山手书的“清和元头脑羊杂割”,含有“杂割”“清”和“元”的“头脑”的意思。这种“八珍汤”所以称为“头脑”,还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来,明末清初,傅山不甘受外族统治,总是希望早点儿天明,传说他曾给卖“头脑”的店主出主意,叫店铺在门上挂灯笼,天亮前就卖“头脑”,象征“天不欲明人欲明”的决心……

  傅山先生留给我们的“八珍汤”,作为山西太原的一种著名滋补药膳,越来越受到中外朋友的欢迎。前来参观的法国朋友聚餐清和元后,赞不绝口,并说:“希望你们到巴黎开这样的一个饭店”。

●《夸土产》里独占鳌头的平遥牛肉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唱的山西名歌《夸土产》,歌声沁人心脾,歌中唱道:“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莹莹……”。这里唱的“平遥牛肉”就出产于山西平遥。

  早在明代中期,平遥牛肉便闻名于世,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平遥票号与商行的崛起与发展更是名声大噪,许多达官贵人更把它作为待客的佳肴,每宴必备。本世纪初,远销到北京、天津、西安、太原等大城市。那时,每年中秋节后,冬至以前,各地行商便云集平遥,贩运牛肉,动辄数以千斤。

  平遥牛肉观之颜色红润、鲜嫩;吃起来绵软,咀嚼不费齿力;水份少,耐储存,不变色味;另外还有一大特点是不开刀不窜味,用刀一拉,香喷喷的肉味才散发出来。

  平遥牛肉工艺独特,而且制做平遥牛肉所宰的牛也独具特色。一般认为牛越老其肉越不容易软,独此以宰老牛加工。他们的经验是:牛越老越香,软与不软则关键在腌煮技术。

  过去,平遥牛肉随着晋帮的马蹄声与《夸土产》的歌声飞出了娘子关。今天,平遥牛肉已靠集团化生产跨出国门远销国际市场,成为食文化的使者。(太原道注:相关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之各地土产)

●临猗酱玉瓜风靡巴拿马博览会

  当你买回一袋酱玉瓜,用清水将表面一层深褐色的面酱洗去,就能看到玉瓜呈现出又黑又亮的光泽。切成细丝,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入口品尝,则咸中带甜,清脆爽口。

  山西作酱历史悠久。太原的府酱(又称腐酱),曲沃的面酱、襄垣的黑酱,均负盛名。在制酱历史悠久,工艺考究的基础上,各种酱菜也就应运而生了。临猗酱玉瓜就是其中著名的特产之一。其起源于1906年临晋镇东关酱菜园,1914年参加巴拿马赛会,获金牌奖,因而又称“金奖酱玉瓜”。

  酱玉瓜是以玉瓜和面着为原料,腌制而成的一种酱菜。生产过程长达半年之久,味道鲜美,除畅销国内外,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

●“华夏第一饼”——闻喜煮饼

  闻喜之所以出名是由于汉武帝曾于此闻报喜讯,但许多人不知这里还有历史名产——闻喜煮饼。

  闻喜煮讲始创于何时,说法不一。但至少在清嘉庆年间已远销天津、北京、海南岛、广州等大城市。那时,晋南各县的大集镇,一般经营食品杂货的商号,差不多门前悬挂的招牌上都写有“闻喜煮饼”四字,其实,他们大多是自行加工仿制,但闻喜煮饼的先声夺人,我们也从中可知一二。

  地道的闻喜煮饼有三大特点:第一,拿一个煮饼用手掰开,便会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层和红白分明的馅子,能够拉二三寸长的一窝丝;第二,吃起来酥沙,不皮不粘,甜而不腻,越嚼越香,微带一丝桦柏的芬芳;第三,储存百日,风味不变。

  如今,到晋南旅行的客人,饱览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之后,一定会买上一盒香甜酥沙的闻喜煮饼以飨邻里。

●乾隆御赐的北京“都一处”烧麦馆

  北京前门大街,有一家历史悠久的“都一处”烧麦馆。

  这“都一处”字号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清乾隆年间的一天,万岁爷外出私访,来到前门大街,时已夜深。皇帝因饥渴来到一家小酒店。店主端来一壶酒和一盘“烧麦”,乾隆觉得味道极其鲜美,龙颜大悦。几天后,御赐小酒店的老板“虎头匾”,上写三个道劲大字“都一处”,是谓夜深而仍待客者唯此一处之意。“都一处”烧麦顿即风靡京城。

  当年给乾隆端酒送菜的王老板就是山西人,他得以出名的“烧麦”就是山西农村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不过,不叫“烧麦”,而叫“稍梅”,取其形状犹如一朵雪梅舒瓣盛开的意思。传到北京后,由于口音变异叫为“烧麦”。

  稍梅的制作工艺很是复杂,老师傅们说:“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包馅打花难”。旅游晋地的客人,切不可忘记去看看稍梅的传统工艺,再品尝一下稍梅的正宗味道;因为乾隆这个“大美食家”是不会轻易赐予山西稍梅一块虎头匾额的。

●三晋美食城,家珍教不尽

  山西风味食品除以上介绍的之外,还有洁白娇嫩,形似含苞待放之白莲,素有“饮食行花”之称的芙蓉鸡片;有形如玲珠宝塔,色似夕照霞光,人口香酥脆利的“宝塔披露”肉饼;有皮薄馅嫩,香味浓厚,油而不腻,风味别致的“认一力”蒸饺;有色泽鹅黄,酥香暄软,松嫩爽口的葱花脂油饼等等。

  另外,石子饼、子推饼、羊肉泡馍、高平烧豆腐、鸡蛋醪糟、灌肠、太谷饼、老豆腐、凉粉、羊杂碎、晋阳一窝酥等等也是颇有吸引力的风味食品。如有机会,来山西走走,一定会使您大饱口福,惬意而归。



五、穿衣着装在山西

  在山河相间的三晋大地,你看不到花枝招展的服饰,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打扮却另有一番情调,可千万别小觑这里面的学问哟。(太原道注:相关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之衣食住行)

●一辈子不离身的兜肚肚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不论庄稼汉、妇女们,还是娃娃们,一年四季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兜肚肚。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布兜肚;自此以后外婆家、亲戚们年年生日要送兜肚肚;及至长大成人定了亲,媳妇也要送兜肚儿……。年复一年,日子变了样,但兜肚的习惯却没走样。

  一块尺把长的菱形布,绣上花草图案、麒麟送子、五毒艾虎等吉祥图样,上端缀个套环套上脖颈,下面两头束带齐腰束住,一年四季不离身。后脑勺留一撮“长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红兜肚,活泼可喜,不用担心肚寒;庄稼汉们小憩田头,烈日之下,脱掉外衣,露出精美的兜肚,既有一番情趣,又炫耀了自家媳妇的女红;媳妇们穿上兜肚,给孩子喂奶不用担心肚子受寒……。确实,兜肚既是美观的装饰品,又是和胃暖肚的保健品。

  关于兜肚,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兜肚,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而今兜肚的用场可能已超出了先民的初衷。山西人不仅用它来护身,而且也把自己祈盼安康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都寄托在这小小的兜肚上。

●令人爱不释手的童鞋童帽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山西人所穿戴的帽鞋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然其精品首推童鞋童帽。

  儿童鞋帽绝大多数是以动物、植物、昆虫等形象为造型基础的。因为这些动植物伴随人类走过了漫漫长夜,它们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喜欢用祥物瑞兽缝制鞋帽就是基于原始人类对动物植物的崇拜。传统观念认为龙、麒麟能给人带来吉祥因而备受崇敬,狮虎等瑞兽有镇邪护子、佑福祛祸的神威,因而深得人们厚爱。尤其是男孩子穿戴上这类造型的鞋帽,生龙活虎,有一种阳刚之美。以鱼莲、蝴蝶、蝙蝠、桃等形象缝制的鞋帽,是人们借自然界之形象,按照自我的理解、想象,以谐音、寓意的传统艺术手法进行加工、改造、组合,达到寄托人类共有的企盼福寿绵长之意,让女孩子穿戴上更揭示出严肃郑重的文化内涵。

  母亲们在缝制鞋帽时,从保护身体、美化装饰到适应环境、方便生活均考虑得周密细致。一项虎形帽,虎头、虎尾、虎爪、虎皮,立体的、平面的,把传统的绣、织、彩绘、挖补、堆贴汇集于这个有限的形体上,具有将实用与装饰融为一体的效果。帽的前额为瑞兽的面部,由于虎首是多层叠缝,形成一定的厚度,极似头盔,戴上它不仅威武、壮观,也会自然缓冲碰撞;帽尾以两叶缝合,犹如鱼尾,遮颈护脖,柔美舒适,利于活动;两耳后缀双带,系之颌下以防风大吹落。高翘的尾巴与头呼应,还便于手捏提捉。特别是属巴末端根部缀一对响铃,随行走悠悠摆动,发出富有节奏的铃声,不只好看好听,还是腿脚缓慢的老奶奶闻声寻人的好“向导”。

  一双“乖俊”的虎头鞋,鞋头以浮雕式手法堆绣出虎首,这便加固了鞋的耐磨程度,鞋跟上方弯曲的小尾巴既是虎体结构的组成物,又是便于穿鞋的提带,那平展于鞋底两侧的虎脚加宽了鞋底,为初学走路的孩子增加了稳定感,如此构思真是妙不可言。这些平凡的实物中融入的美学价值、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实用功能真令人折服惊叹。

●十八般兵器头一件——布腰带

  山西的老农,大都喜欢在衣服外面勒一条布腰带。布腰带有用粗布做的,也有用细布做的,一般六尺多长,二尺多宽,在腰间能缠两圈多。布腰带有青色的,也有蓝色的。勒布腰带的好处极多,也饶有风趣。

  布腰带可以当作衣服,带子一勒,衣服严实贴身,再大的风也钻不进去。有人少穿一件衣服可以,勒带子却少不了,故有“三棉不如一缠”的谚语。

  布腰带对庄稼人用处很广,庄稼人地里干活,碰上些野菜野果,遗漏的苞谷棒子,未挖净的红苕小零碎、绽开带子一包,稳稳当当就背回来了。

  布腰带能当摔子、毛巾用,赶车的一进客店,解下带子往身上打得“啪啪”响,不用招呼,店主便知道客人来了。劳动时拿条毛巾擦汗,容易失落,而腰间的布带子挽得留一截,擦汗时既方便又丢不了,所以有人割麦天还勒着带子。

  布腰带的用场太多了。它作为老一代农民的装束,与农民形影不离。山西老一辈农民熟悉它,也不愿遗弃它,因为它恰如一页历史,记载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山西服饰“数来宝”

  山西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创造出的不仅有兜肚、童鞋童帽、布腰带。那精巧的马甲、绣衣;古朴的围嘴、耳套;色彩鲜艳的花鞋垫、百折大花裙;精巧别致的绣花鞋;还有那老汉头上的羊肚肚手巾,腰里别的旱烟袋……无处不表现出山西人风韵独特的服饰艺术风格。真乃:

  红粉蓝绿青紫色,
  棉毛皮丝绸麻做。
  裤子做到胳肢窝,
  新婚胜似小登科。
  晋北老汉“毛窝窝”,
  晋南大娘“土布袍”。
  巧手编来“中国结”,
  真情纳出“踢山倒”。
  隆冬到,戴毡帽,
  夏天头上顶青草。
  花花哨哨数童帽,
  南北汉子手巾包。
  红主腰、红腰带,
  反穿皮袄敞开怀。
  腰里别着大烟袋,
  三晋服饰怪怪怪。



六、山西工艺品揽胜

  山西工艺品是山西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融汇了山西人世世代代的智慧,也融汇了山西人质朴而又坚定的人格力量。从以下介绍的这些工艺品中,你会深深感到山西人不仅具有北方人的憨实,更具有南方人的精细。

●北京故宫顶上那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就出自山西

  遍游历代皇宫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金碧辉煌的顶部,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示出庄严高贵而又雍容华贵的色彩。

  黄色,是皇权的象征。皇室建筑的屋顶,有似权力的顶峰,因而用黄色琉璃装饰。这些黄色的琉璃瓦就来自龙气十足的山西。

  从中国历史上的元大都皇宫、清沈阳故宫,到西方现代的日本琦玉、美国佛罗里达,金碧辉煌的中式古建筑到处都交映着琉璃之光。

  琉璃,旧称绿货,是一种带彩的陶瓷,为我国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品之一。

  琉璃发明于山西,无论是质量、造型、色泽,均数山西最佳,所以,在全国久负盛名。琉璃制品就其种类可分四种,即:琉璃砖、琉璃瓦、“法花”(建筑物上琉璃装饰品的统称,如花脊、走兽、兽头人物、飞禽等)及家庭室内陈设品。

  山西琉璃的特点是:光亮如镜,颜色鲜艳,永不变色,防腐防潮,坚固耐久。其生产工艺,大致与瓷器相同,先配料制坯,配色上釉,然后装窑嫩烧。其中以配料、配色、上釉最难掌握,是为绝技。琉璃工艺品,既是一种优美的装饰品,也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建造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建造我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物,琉璃制品更是必不可少。在那高大建筑物的屋脊、飞檐上,配以琉璃的装饰,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即使久经风吹日晒,仍葆色泽如新,光彩夺目。

  历史上山西有三家制作琉璃最为出名,即河津县吕家,太原市南郊马庄苏家,阳城县后则腰乔家。现在,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众多的山西琉璃产品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太谷灯爱煞人

  太谷灯起源于五百年以前。据《太谷县志》记载:“正月十四、五、六,城市乡镇灯火最盛,士女聚观,车马填塞,有尽夜不能归者。”当时的彩灯有“十三太保”、“二龙戏珠”、“十二属相”、“宫灯”、“圆灯”等几十种,达四五千盏之多。长期以来,这些灯经过民间艺人的精心改造加工愈加完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造型纤巧,雕画细腻,栩栩如生。彩灯有的龙嘴吐穗,鹤足支立,鹿角衔顶;有的凤凰开屏,玉兔东升,嫦娥奔月;有的美女起舞,足登云彩,飘飘如仙;有的则是奇花争艳,红杏出墙,情趣横生……正像太谷秧歌《大观灯》中所唱:“日行千里一盏灯,二郎担山两盏灯,三战吕布三盏灯,四郎探母四盏灯,我现的是白菜灯,青枝绿叶青菜灯,红瓤黑籽西瓜灯,猴子老虎绣球灯……”

  1994年西安举办的“郁金香”国际灯会上,太谷灯越黄河,过华山,挂到了西安城。

  灯的艺术是人类对日月崇拜的转移,是融民俗宗教娱乐于一体的产物,山西这块土地其宗教仪式多种多样,最早的元宵节掌灯即源于佛道两家。山西作为文化大省理应成为民间彩灯艺术的一盏明灯。

●古香古色的大同铜火锅

  大同位于塞上高原,寒冷期较长,人们善用火锅,而铜火锅又是火锅中的珍品。其中“龙戏凤”火锅,龙飞凤舞;“鱼伴莲”火锅,生意盎然;“腊梅”火锅,奇花怒放;以大同九龙壁为图案的镶银火锅,更是色彩斑斓,雍容华贵,不仅是大型宴会的高级食具,也是装饰陈列的名贵工艺品。

  大同铜火锅历史悠久,古有“五台山上观景,大同城里买铜”的说法。大同古属游牧之地,人们流动居住,铜器为炊,较为方便耐用,再加之气候寒冷,使用火锅,既可作食具又可取暖。久而久之,铜火锅就自然成为家家户户必备之物,并演变为著名的地方工艺品。

  今天的大同铜火锅既有精密延压技术,又有美工设计和錾雕工艺。特别是錾雕图案这道工序,难度大,精度高,各种花纹需用小锤铜器千錾万凿而成,其做工精细不亚于刺绣。火锅内壁均用纯锡镀过,既可防锈消毒,还可保持食物原味不变。

  如值寒冬腊月,朔风呼啸,人们围着火锅团团而坐,品尝着山珍野味,真能让人嗅出一股游牧民族的遗风。

●平遥推光漆器历数百年仍光洁如新

  平遥推光漆器。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商周,历经春秋战国,初具雏形。到汉唐,特别是盛唐时期,其规模与水平已“卉耀英华”。到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产品风靡全国,出口美、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平遥推光漆器是在木制品上着漆,并以手掌推出光泽,然后用彩色金漆精工描绘出各种图案的工艺性高级油漆器具。这种漆具,漆光斑斓辉煌,映影如镜,外观古朴典雅,异彩纷呈,画工深厚,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笔法细腻,质地精良,耐热防潮,坚固耐用,历数百年仍光洁如新。沸水浇烫而不起皮,烟头烧炙而不留痕,实为艺术和实用合为一体之佳品。难怪中央工艺美术馆辟有专门展厅陈设展览。

●澄泥砚、台砚立文房佳品之林

  在延绵数千年的华夏文化中,砚是文人骚客必备之物。端砚、歙砚、澄泥砚和洮砚,并称我国四大名砚。在石砚发明以前,人们都是烧泥为砚,而以汾水澄泥之砚最优。可谓文人墨客辈出之地,必有名砚相伴。

  山西绛、泽二州产的澄泥砚于清代失传,实为憾事。近年来,为继承和发扬古代艺术遗产,在当地重新开始研制澄泥砚并试制成功,使澄泥古砚重放异彩。它“以纯为体,以精为用”;“质坚而腻,坚而不燥,腻而不滑,现若碧玉,抚如童肌,贮水不涸,历寒不冰,性温绵润,不伤笔毫”,实为文房佳品。

  五台山台现是名砚中的后起之秀。其石质坚实细腻,纹理天然玉成,精雕细琢而成现,古色盎然,如晶似玉,典雅美观,润笔生辉。

●“雕漆绝技”新绛云雕

  新绛云雕是一种饰有五彩祥云图案的雕漆工艺制品。它造型古朴雅致,漆光晶莹照人,雕刻精细入微,图案层次鲜明。特别是云雕案桌,只要眼盯着桌面观看十多秒钟,便会觉得那绮丽多姿的彩云图案宛若天上祥云在徐徐飞动,形象逼真,巧夺天工。

  云雕漆器,工序多,工艺精,要求严。制作时,首先在作好的案桌、提盒、茶口、犀板等器具的坯子上,以不同颜色的漆层相间涂刷堆起,一般要涂刷七十到八十道,然后用利刀剔刻出图案花纹。剔刻斜刀深约五毫米,刀口上宽下窄,呈现“V”状。经精工剔刻,从刀口上显露出不同颜色的花纹,其图案多是各种形态的美丽云彩,故称云雕。

  据说。云雕创始于元代浙江嘉兴府的名漆匠张成之手,后失传。1913年,一外国客商带着一些破旧的云雕漆器来到山西新绛,寻求漆工修理。当时,新绛县仅有一家油漆铺,由薛仙基、王思恭、赵月普三名漆工经营。三人揽下了这复修云雕器具的活计,他们一边修,一边观察研究云雕的形状、图案、结构,通过刀口,研究漆层的厚度、漆片和刀工,并开始仿制云雕漆器。从此,有了风格独特的新绛云雕。

●“千金之宝”侯马蝴蝶杯

  “蝴蝶杯传家宝千金难买,将美酒斟杯内彩蝶飞来”,这是山西古典蒲剧《蝴蝶杯》中的一段唱词。它说的是太原公子田玉川,与渔家姑娘胡凤莲难中相遇,一见钟情,田玉川以传家之宝蝴蝶杯相订终身,锄奸报仇的故事。这里所说的“酒满蝶飞”的蝴蝶杯,就产自春秋晋国都城新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侯马市。

  侯马蝴蝶杯,造型古朴,设计奇绝。一支腰细脚宽的高脚细瓷杯座上,像一只反口金钟形玉色酒盅,杯沿镶金,光彩夺目;外壁二龙戏珠,彩色斑斓;内壁婷婷花朵,妖娆美丽,被誉为“千金之宝”。斟酒满杯,便见一彩蝶从杯底泛起,起落于花丛之间,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杯酒饮尽,彩蝶顿逝,是为“杯满蝶现,酒尽蝶隐”之酒具佳品,誉冠神州。

  蝴蝶杯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其制作工艺,早已失传。近年来,侯马市陶瓷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从当地民间获得祖传蝴蝶杯一樽。他们精心研究,深入发掘,弄清了古代艺人运用娴熟的“杯满蝶现,酒干蝶隐”的光学原理。又从全世界一万多种蝴蝶中,挑选最美丽的品种彩绘制作,终于使古传“宝杯”再现于世,成为名扬中外的工艺精品。

●民间艺术之花——山西剪纸

  山西剪纸在汉代就已出现,到宋代已广为流传。它取材于当地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虫鸟兽和表示福禄吉祥谐音等题材,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山西剪纸内容丰富,花样繁多,计有“四季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鹊闹枝头”、“凤凰展翅”等数百种。主要用于喜庆节日,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装饰,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

  干百年来,剪纸在山西民间广泛流传。劳动者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美,再用自己的双手以简单的对比、强烈的印象、流动的线条再现美,因而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们把它誉为民间艺术之花。

  山西的剪纸制作主要分布在雁北的广灵、灵丘、怀仁,晋中的汾阳、孝义,晋南的浮山、洪洞、临汾等地,其中以广灵和浮山最为著名。

  广灵、浮山等地的剪纸艺术品,画技娴熟新颖,笔法刀刻灵活有力,人物形象逼真,并善于使用夸张的手法,许多剪纸多次参加省内外美展,并经常被报纸杂志所采用,还有许多珍品被收藏于北京故宫,有的还远销海外。(太原道注:相关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之民间艺术)

●心灵才能手巧

  山西工艺美术品举不胜举,除上所述,还有雕工精致细腻,色泽形态俱佳的太原玉雕;洁白匀称,光滑细腻的潞城草帽辫;古色古香,以假乱真的太原仿古铁器;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童趣盎然的山西炕围画;高洁明朗,小巧玲戏,色彩典雅,刻工细致的皮影艺术;刀术细腻,构图饱满的晋南木版年画;工艺精细,造型别致的稷山螺钿等等。这些都是山西工艺美术品中的灿烂奇葩。俗话说心灵才能手巧,山西人的聪明才智,在工艺品的制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七、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礼仪

  一个新生命从孕育到诞生,再到长大成人,其间礼仪繁多,从带喜庆色彩的红喜事到热热闹闹的白喜事,山西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仪式和礼赞。

●生命能偷来吗

  生命的繁衍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因此,人类所有民族对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寄于无限的期望。生活在古老土地上的山西人对此所倾注的情感虔诚而感人。山西各地都有去“娘娘庙”求子的习俗,祈祷“送子娘娘”或观音菩萨能为人们添丁进口。除此之外,山西各地还有许多风趣别致而又为人们虔诚信奉的习俗。如晋南浮山一带,求子迫切的人家,讲究在别人结婚时,索要和偷取新房枕头中象征男孩、女孩的面蛇娃、面兔娃;吕梁柳林等地则时行在正月去多子多孙的人家“偷”灯,“偷”面狗;到了八月十五,则去人家“偷”核桃和枣。

  “灯”与“丁”近音,偷灯意为“添丁进口”,核桃、枣、面蛇、面兔都具有特定的性与生殖的象征意义。人们想偷来别人家多子多孙的福气,偷来新房中生命繁衍的旺盛活力,这种祈子习俗生动而独特。

●生儿要“坐草”,满月要“挂旗”,百日要“上锁”,周岁要“抓周”

  孕妇临近产期,在山西晋中、晋南一带,旧时要在炕上铺谷草或粟秆,另外再准备一捆谷草,让孕妇靠卧其上。这种风俗叫“坐草”,古代又叫“就草”或“在草”。山西河曲一带,从前则要从黄河滩取来沙土,用箩筛过后摊在炕席下。

  婴儿诞生后,女婿去岳父家“报喜”,去时所带的礼物,山西各地都有不同讲究。有的地方带煮熟的红鸡蛋,生男孩带单数,生女孩带双数;有的地方分别送公鸡或母鸡;有的地方带一壶酒,生男孩挂上红绳,生女孩拴上红绸。

  婴儿满一个月,要为孩子办“满月”。这种礼仪流行于山西大部分地区,而且各具特色。山西闻喜等地时兴舅舅家送三尺红绸或红布,生的是男孩,上面便写“弄璋之喜”,“后生可畏”等字;生的是女孩,上面便写“丹桂生枝”,“巾帼英雄”等字,钉在大门上,称为“挂旗”。婴儿的姥姥家还要带去一束谷草,分为数小把,交叉用黄泥粘固在门楣墙上,中间再钉上一柄木勺、一双筷子和一个瓷碗,称为“敝草”。这种风俗实际是山西人借对谷物的顶礼之情,寄托望子成龙之意,让后代有吃有喝,福禄双全。

  婴儿诞生一百天为“百日”,寓长命百岁之意。过百日时,山西雁北、忻州、晋中、晋南、晋东南、吕梁等地,都讲究蒸制“套颈馍”,以为婴儿祈求吉祥长命。“套颈馍”有的地方叫“牛曲莲”、“串玲”,状为圆圈,大的可以套在婴儿的脖子上,小的可以挂在项链上,寓有“拴住”、“套住”之意。

  孩子一周岁时,父母除请客祝贺外,旧时还常举行“抓周”仪式,有的地方又叫“试儿”。一般是把笔、书、算盘、刀剑、丝线、脂粉、玩具等小物品摆放在孩子面前,让小儿随意抓取,借此占卜未来,预测孩子的志趣爱好。

  孩子满周岁时,山西各地都讲究给孩子缝制相形衣帽。孩子穿上这些动物鞋帽,既壮胆辟邪又易养活。

●“脐带锁”、“百岁毛”,养儿育女有奇招

  为把孩子抚养成人,人们想尽了办法,这些办法世代日耳相传,逐渐变成种种虔诚的习俗。

  戴“长命锁”是山西各地时行的育儿习俗。晋南浮山等地有两种特殊的锁。一种是“脐带锁”,家人将孩子出生后剪下来的脐带用红布缠裹缝合,两头缀上纽扣连接起来,类似于红布项圈。再有一种是铁项圈锁。这种锁是用破旧棺材上废弃的七颗铁钉,请铁匠在更深夜静,星斗出齐后,以黑驴蹄子当锤头打成的。小孩戴上它,据说可以驱恶辟邪,康泰无恙。

  山西有些地方为防止男孩,特别是独子夭折,每次理发都要特意在脑后留一撮头发,称为“百岁毛”,又叫“后扯辫”,直到满十二岁才剪掉。

  体弱多病的孩子或者独生子,在许多地方都讲究认干爹干妈。祁县一带称为“认义”,雁北等地则称为“寄宝”。“认义”、“寄宝”的对象一般为多子女的人家或长寿老人,以求人丁兴旺或寿命长久。

  给孩子起奶名,又叫“小名”,也是流行于山西各地的习俗。“歪名好养活”人们认为奶名起得不好听,阎王爷也不想要,因此,孩子就不会夭折。所以“臭臭”“狗狗”等歪名在山西颇多。(太原道注:相关内容参见山西民俗之生育习俗)

●三更天娶媳妇,媳妇哭娘家富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以来,山西的婚姻礼仪要合八字,求婚、定婚、成亲,仪式繁多,其中不乏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礼俗。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要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成为情深意长的儿女亲家。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意含希望女方不要再讨彩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意,表示彩礼少了可不行。

  男女两家定婚后,选择佳期举行婚礼。山西高平地区尤为特殊,婚礼在夜间举行。传说高平人以前娶媳妇也是在白天,因有一家在娶亲途中不巧碰到一支办丧事送殡的队伍,以后高平人为避晦气,便将娶亲改在了黑夜。

  女儿出嫁,山西有些地方有“哭嫁”的风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被抢夺时的哭诉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并非乐极生悲,而是有其丰富内涵的。一是感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宣告结束,二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忍离开娘家,三是对将为人妻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题发挥,大哭一场。新娘的母亲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宁武人的棺材为何不埋在土中

  在丧葬中,宁武的崖葬颇为出名。即出殡后将棺材放置山崖石洞中,同闻名世界的悬棺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悬棺是将棺木悬在山崖,而宁武崖葬是将棺材放置于山崖石洞,这二种方式都是“接近上帝”超度灵魂的极好形式。

  生中有死,死中有生。质朴的山西人坚定地认为死后的灵魂可以得到超度。在民间观念中,死和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因此,任何仪式都不是过场,都不是花架子。



八、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节日

  山西的节日种类繁多,且颇具特点。山西是岁时节日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夏历,即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就和山西这块土地有紧密的联系,而岁时节目的产生正是依存于夏历这个基础。

  山西节目有这样的特点:其一,因山西为发祥地,影响全国的节日不少;其二,因多种文化交融,有些节日保留了儒、道、释三家并重的宗教祭祀仪式;其三,因其古老,不少还保留了古朴的风俗仪式……。

●因介子推割股奉君,中国有了一个寒食节

  重耳流亡19年,君臣历尽磨难,然最让人感到悲怆的故事恐怕要算介于推“割股奉君”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重耳重返晋国封赏了跟随他多年的患难之臣时,却唯独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为此隐居绵山,晋文公为请其出山受封,而火烧绵山。介子推和母亲誓不出山,抱木而死。此时正值清明节前一日,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此时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后来绵山就被晋文公下令改名介山,并在此修建介庙,至今介庙遗迹犹存。

  传说晋文公火焚绵山之后,立即派人搜山,但始终没有找到介子推的遗体,只好将“母子柏”处的一截焦树桩带回,以志纪念。后又命人用焦木制成一双木屐,常常穿之在大殿里低头踱步,边走边说:“悲呼,足下……悲呼,足下……”,后人在书信往来中常用的“某某足下”的敬称,就出于此。

  耿介之士介于推后来越来越被人们所崇敬。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三国归晋后,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活动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目。寒食节禁火食寒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禁食的习俗多为一天,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这几天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食品。

●回娘家也有个节日

  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回家报了信,避免了一场灾难。狐偃放粮回来,看到民间疾苦,后悔没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做错事情,所以不但不怪罪女婿,还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以后每到六月初六,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

  农村里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月形的大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丈母娘招待姑爷,要做七、八样饭菜。在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万荣一带要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的精明强干。

●正月初五赶“穷鬼”

  晋西北地区,正月初五,太阳未出山,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雁北一带要用彩色纸剪成人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称为“送走穷媳妇”、“得到有福人”;晋东南民间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旧日晋北地区流传着一副送穷对联,上联是:“爆竹三声,嘣出一伙穷鬼。吓!狗东西,害得老子七死八活”;下联是:“焚香九炷,迎来五路财神。呀!好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活灵活现地刻划出人们“送穷”的心理,也反映出历史上山西人对穷困生活的恐惧和憎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讨好鼠爷的节日——石头节

  “十”与“石”同音,又因为墙基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所以正月初十是为石头节,是民间传统老鼠娶媳妇的日子。

  晋东南地区,习惯用谷物做蒸食,夜晚放置于墙角土穴,供老鼠享用;晋南地区在墙根置放面饼,以庆祝老鼠娶媳妇;忻州地区这天要搓面鱼,捏花轿,蒸熟后放置墙角瓮底,以备鼠郎娶亲……

  在晋北一些地方,晚上忌点灯,忌说话,生怕惊扰了老鼠娶亲,惹下鼠神,一年为患。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想看个明白。大人们便接过祖辈的传说,对孩子们说: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趴在磨眼里,才能看到老鼠娶亲的热闹场面,听到鼓乐声。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当然不愿干了,也就只好睡觉。这个民俗充分反映了历史上民间既恶鼠,又怕鼠的传统心理。

●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阵

  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最具吸引力的当属流行于黄河沿岸的“九曲黄河灯会”。届时人们选一片地域河滩,按规定路线竖起 365根约二米左右的灯柱,灯柱上置五色彩纸制的灯托,意为一年 365天,天天通顺,日日光明。柱与柱之间以绳索或彩灯连接组成九曲通道,阵中竖一高达数丈的柱子,高悬阵旗,入口处搭装彩门,垒燃旺火。及至夜晚,日落灯燃,人们手提自制彩灯,老少相携来参灯转阵,场内笙鼓齐鸣,燃花放炮,各种社火活动入阵助兴,现实的歌声笑语和神秘的祈求福佑心理,把人们带入了这九转三回的世界中。

●数一数,看一看,山西节日有多少

  山西名目繁多的节目真让人目不暇接,欲写不能,然而我们还是想让您了解一下它的概貌。古代农历把冬至当作一年的开始,那么就让您随着我们一道从冬至出发,来一趟山西民间节目的旅行吧!(太原道注:相关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之民间节日)

  冬至九九消寒图,腊月初八吉利粥。
  小年糖瓜祭灶爷,除夕团聚熬大年。
  春节到,放大炮,接神祭祀拜年早。
  游喜神,送穷鬼,人日好运百神给。
  初八祭星敬八仙,初十老鼠要取亲。
  鞭春牛,报春到,一年热闹数元宵。
  万盏彩灯映旺火,龙灯高跷穿街过。
  填仓虫,验丰年,青龙抬头水有源。
  寒食节,不动灶,清明上坟万里遥。
  佛诞节,浴佛身,四月初八祭关圣。
  端午到,悬艾蒿,小枣粽子家家包。
  六六媳妇娘家走,七七织女会老牛。
  盂兰节,奠亡灵,捏面人,放河灯。
  中秋月儿挂中天,瓜果月饼敬神仙。
  重阳登高贯秋菊,养育之恩心中记。
  十月初一送寒衣,开斋节里有奇习。
  古晋遗风浩如海,寥寥数语难道白。

(全书完)


摘自《魂系山西》,李镇西著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09-12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魂系山西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