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魂 系 山 西

魂系山西目录

魂系山西序言

第一篇
黄河文明源山西

第二篇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第三篇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第四篇
数千古名将还看山西

第五篇
根在山西

第六篇
神秘黄土地三晋佛与道

第七篇
戏曲摇篮话三晋

第八篇
诗情画意谱三晋

第九篇
三晋雄文展磅礴

第十篇
晋商称雄  享誉天下

第十一篇
三晋古建甲天下

第十二篇
原汤原汁  山西民俗

bt-04.jpg (11667 字节)

  “其于勇武,则有叙唐之薛家、宋之杨家及救青辈者,……盛行于里巷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频频出现在历代小说中,盛行于里巷间的武将列举一番,人们惊喜地发现,这几位武将皆出自山西。其实,如果翻翻中国名将史册,人们则会有更大的惊喜,中国历代名将大多出自山西,孟明视、豫让、廉颇、卫青、霍去病、李牧、纪信、关羽、张辽、徐晃、斛律光、尉迟恭、薛仁贵、杨业、呼延赞、狄青、任环、杨博……这些忠臣良将,抛头颅,洒热血,把为将之德,为将之功推向顶峰,建立盖世功勋。

  数忠臣良将,还看山西!



一、自古山西多名将

  和着中国历史“分久必会,合久必分”的轮回脚步,多少帝王踏着山西这块土地登上了西安、洛阳、北京的皇帝宝座;那令万民膜拜的金銮宝殿又撩拨得多少枭雄勇夫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从山西兴兵造反。山西这个天下“第一军事要地”成为皇朝更迭兴衰的角逐场。在那个“文死谏,武死战”的年代里,这无疑给了一代代山西武人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他们各择其主,舍生忘死,在王朝复王朝的厮杀拚搏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世人杰。

  伴随着中原的周期性改朝换代,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如潮水般南下,与中原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山西就恰恰处在中原古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战争频仍,烽火连绵,这也注定了山西武将纷涌,名将辈出。

  黄土文化的熏陶,朔北大风的锤炼,尚武民俗的影响,铸就了山西武将忠义智勇、笃厚强悍。由此,我们便不难想象关羽一手秉烛读《春秋》,一手横刀视群雄的英姿;我们也不难理解尉迟恭气质何以如此刚烈,性格何以如此豪放;我们更不难体会杨家将虽然一个个死在忠勇之上,却依然世代忠勇的深刻内涵。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皇权争夺战早已偃旗息鼓,农耕人与游牧人的争斗也早已成为历史,而这首在山西响起的武魂颂,却久久回荡,不绝于耳……



二、卫青、霍去病:笑谈渴饮匈奴血

  山在悲鸣,水在低吟。公元前 117年的一个阴风习习的日子,一副巨大的灵柩在士卒们的护送下缓缓前行,沿边五个郡的匈奴移民身着黑甲在路两旁含泪相送,从长安一直到茂陵汉室皇家墓地。那里,一座形似祁连山的陵墓正默默地等待着它的主人。安卧在灵柩中的,是年仅24岁的汉朝猛将霍去病。

  十一年之后,又一位汉朝名将卫青被葬在汉室皇陵之中。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两位将军活着曾是大汉帝国的青山白玉柱,驾海紫金梁,死后雄风犹存,在冥国之中守护着汉王朝的百年基业……

●汉朝第一将——卫青

  祖籍河东平阳的卫青出身微贱,少年时曾给人家牧羊,长大后做了汉武帝大姊平阳公主家的骑奴。有人给他相面,说他命好,将来有封侯的福相。他听后失笑说:“我生为人家的奴隶,能不挨打受骂就已经很满足了,哪会有什么封侯的事呢?”卫青后来因战绩辉煌,果真被封为侯爵。然而,与其说卫青命好,不如说卫青舍得拼命。他一生曾七次出战匈奴,哪一次胜利不是用性命换来的?

  卫青本姓郑,是平阳吏郑季和平阳侯的姬妾卫媪的私生子,随了母姓。他的三姐卫子夫是平阳侯家的歌妓。一次,汉武帝到平阳公主家,发现卫子夫美丽非凡,便为之倾倒。卫子夫很快被召入宫中,深受宠爱,封为皇后。(太原道注:有关卫子夫参见本站山西名人)

  由于卫子夫贵为皇后,卫青进宫做了侍中。汉武帝原只是为讨好卫皇后,却不料为汉王朝召来一员顶天立地的大将。

  这时,汉武帝正在实施他反击匈奴的伟大战略。卫青的出现,加快了他这一伟大战略的实施。卫青接连奉命出征,均大获全胜。汉王朝自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这样扬眉吐气。捷报入京,满朝欢呼。

  卫青凯旋还朝,公卿以下皆到马前拜迎。汉武帝为了表彰卫青的功劳,将他的五个儿子全封为列侯。卫青却上表辞谢说:功本是将士之功,应该封赏他们。我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他们寸功未立,怎么接受皇上的分封呢?

  朝廷上下一片赞誉之声。

●骠骑大将军——霍去病
●汉武帝十分喜爱霍去病这员小将,为他修建一座豪华的住宅。霍去病推辞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自古英雄出少年。公元前 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霍去病也是平阳人,是平阳县吏霍仲儒与卫青的二姊卫少儿的私生子,能骑善射,当时已是汉武帝的侍中。

  霍去病血气方刚,奉命孤军深入胡地,追杀数百里,大败匈奴,初露锋芒。

  又过了两年,刚满20岁的霍去病率骑兵万人出陇西,入胡地,历经五年,打过焉支山、居延海,直插祁连山下。

  河西匈奴被迫放弃焉支山和祁连山这两道天然屏障,他们悲歌道: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无蕃息!
  亡我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歌子传入内地,霍去病声威日盛。汉武帝要为他营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试看大汉王朝,何人横刀立马,所向无敌?唯有卫青、霍去病
●被卫青、霍去病打得一败涂地的匈奴人横跨欧亚大陆,创建了匈牙利


  河西的匈奴惨败后,塞北的匈奴仍继续入侵。汉武帝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分道出征,并派十万步兵随后跟进,几乎是倾国远征。

  卫青挥师追过大漠千余里至赵信城,匈奴单于远遁;霍去病穷追猛打,大败匈奴左贤王。匈奴连遭惨败,元气大伤,残余遁往漠北,谈卫、霍则色变,轻易不敢窥汉。

  作为这场反击战最高决策者的汉武帝由此一跃而为千古一帝,堪与秦始皇媲美称雄。但是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的南征北战,东拼西杀,汉武帝也只能枉有兴国之志,却苦无左膀右臂的鼎力相助而对天空叹了。

  有趣的是,被卫青、霍去病打得一败涂地的匈奴人,后来居然横跨欧亚大陆,创建了匈牙利。

●卫青功高盖世,做了汉武帝的姐夫,当年主人的仆人一跃而为主人的丈夫

  汉武帝十分清楚卫青、霍去病对于大汉帝国意味着什么,因此对他们宠幸备至,爱护有加。

  当时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侯中选择丈夫,许多人都说大将军卫青很合适。平阳公主笑着说:他是从我家出去的下人,过去常当我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都封了侯,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势力更大的呢?只有他才能配得上您。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姐姐,现在他又娶我姐姐。认为这桩婚姻很有意思,当下允婚。时迁事移,当年的仆人就这样做了当年主人的丈夫。

  卫氏一门势倾朝野,当时京城有歌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意思是说卫氏一门的显贵全靠了卫皇后。其实不然。在两汉时期左右朝政的宦官和外戚,大多是靠裙带关系窃居高位的,而卫青、霍去病却是在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之后才升入高位的。正因如此,既使后来卫皇后失宠,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丝毫未受影响。

  后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霍去病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故旧,多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可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自从出了卫青、霍去病,汉王朝再也不用被迫将自己的血亲骨肉送往荒漠去讨好匈奴了。虽然汉朝也演出过“昭君出塞”这样的历史名剧,但与当初汉高祖时卑躬屈膝的“和亲”相比,“昭君出塞”所显示的则是大汉帝国强盛的国势与大度的胸襟。这种强盛与大度,曾经给中华民族注入过多少精神力量,的确难以估量。

  今天,每当我们十分自豪地谈起大汉民族时,可曾想到,我们的自豪是从卫青、霍去病那里开始的……

  然而,这两位有着盖世之功的山西名将,却没能在自己的家乡为后人留下一个可供凭吊、祭祀之处,哪怕是故居的一片瓦、一根草,他们的后代子孙也不知散落何处……(太原道注:有关卫青、霍去病详细情况,参见本站山西名人栏目)



三、“武圣”关羽

  试问历史,试问天下,何人立马横刀,所向无敌;跨天接地,纵贯古今?

  唯有关羽!

●千古一将——关羽关云长@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这位故乡河东解州的千古名将,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因杀死侮辱民女的县尹而亡命天涯。从此,“桃园三结义”——与刘备、张飞结义起事,“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降汉不降曹”——刘备谋诛曹操不成,兵败投奔袁绍,被曹操俘虏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诛颜良,斩文丑”——为报曹操知遇之恩,助曹操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得知刘备下落,不畏艰险前去寻找;“火烧赤壁”——关羽率一万水军在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勋;“水淹七军”——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活捉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败走麦城”——一孙权派人抄关羽后路,关羽兵败麦城,壮别人世。

  关羽的一生,忠肝义胆,诚信磊落;咤叱风云,横扫千军,堪称英雄人杰,令万民景仰。

  传说关羽死后,孙权将其首级放入一匣内献于曹操。曹操开匣观看,只见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曹操大惊失色,说:“关羽活着可怕,死而复活更可怕。”急忙命人设牺礼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并亲自率百官前往拜祭。

  关羽显圣惊吓曹操,只是后世人的夸张渲染。不过关羽死后的确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关羽死后,朝代每更迭一次,关羽就官升一级,直至清代登峰造极。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如此看重区区一名战将的关羽呢
●皇帝见了关帝叩头跪拜


  关羽生前只被封作“汉寿亭侯”,仅仅是一个“乡镇级”待遇的赐封,死后却声名鹊起,封号不断升级,奇迹般地跨跃了时代,跨跃了历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

  宋代,默默无闻了 800多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昭烈武安王”,后封“崇宁真君”。

  元代元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代,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帝圣君”,这位死了1000多年的三国名将终于登基“称帝”了。

  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加封在清代达到极盛,尤以清顺治皇帝对关羽的封号为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护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4字之多,关帝的荣誉超过了人间所有的帝王。

  顺治皇帝长达24字的谥封使他的子孙们望而却步,但也还是有想出新招儿的后来者,那就是咸丰皇帝对关羽三代的加封:封其曾祖父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并对其夫人加以诰命。

  这一切固然缘于关羽“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事以仁,作战以勇。”可关羽之所以能够在清代受到特别青睐,则另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

  清入主中原以后,急需找一位忠勇的“替身”来稳定人心,为其长期统治中原服务。在可供选择的历代名将中,岳飞忠是够忠的,杨家将勇也够勇的,可他们都是以抵抗外族侵略而著称于世的,自然不能入选,于是便选择了关羽。关羽因此而幸运地成为“千古一帝”,掌管天界、地界、人界,并被尊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成为中国人的“武魂”、“万世人杰”。连万金之躯的皇帝,见了关帝都要叩头跪拜。

  这里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将关羽推崇到极致的清王朝,居然在关帝庙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简直荒唐之极。鸦片战争中,清“扬威将军”奕经在西湖关帝庙卜得一枚上上签,即“伏魔大帝”显灵,某月某日某时出兵即可全胜,于是奕经照此择日择时贸然出兵,“伏魔”未成,却全军覆没,导致一纸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定。

●关公的神力,均源于他的忠义仁勇;而他的忠义仁勇,则源于山西老百姓的赋予
●关公是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


  千百年来,经过戏曲文学的铺演转述,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深深地浸透着中国的民间文化。通过民间的通俗信仰,关公开始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

  皇家拜他。因为他是顶天立地之神,皇家拜他便可江山稳固,社稷千秋。

  官员拜他。皇帝都拜,下僚岂敢怠慢?只要关公一点头,保你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官儿越做越大。

  商人拜他。关公挂印封金,不取不义之财,又神威无比,不仅可以剪除不义之徒,保证平安发财,又可保你已发之财。

  武士拜他。因为关公是“华夏第一奇勇”,“威震天下”,不仅是武人之楷模,又可以点石成金,使你武艺超群,战无不胜。

  文人拜他。因为关公是圣人,识文知书,又深知耕读艰辛,且宽厚仁慈,大义参天,不枉埋天才,保你得官得财。

  农家拜他。因为关公是神,又是天上的龙,能兴云布雨,且又有人间经历,知道农家诸事,体谅农家疾苦,一求则灵。

  所有的人都有希望从关公那里得到自己的寄托。也只有求他,才会有自己的希望,因为关公是一个“全方位的万能之神”!

  从古至今,民间崇拜关公之风愈演愈烈。进入现代工商社会以来,人际关系日渐复杂,难以预料的因素也日趋增多,现代人对此深感恐惧焦虑,急需寻找一种稳定的力量来安慰动荡不定的心境。而关公是当前民俗信仰的综合象征,正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而长期被人崇拜的万能之神关公,越发使人迷信,谁能阻止得了这一历史流传下来的心理需要呢?

●黄皮肤的中国人视关公为神,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也崇拜关公
●里根夫人拜关公,保佑丈夫竞选成功
●泰国法庭开庭前宣誓的对象不是国王、元首,而是关公


  关公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文化圈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势头。

  在拥有2040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达 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妈祖。

  始立于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主的民间组织,各地分组织达 143个,遍布华人涉及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其中最盛者当数泰国。泰国法庭开庭伊始,全体成员要起立向关公宣誓,表示对关公忠诚之心后,方可开始有关程序。

  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关公文化时出新闻。据美国新闻媒介透露:里根夫人南希为丈夫竞选,曾专程赶到旧金山、洛杉矾等地向关公神像乞灵,求其神力保佑丈夫竞选成功。

  关公文化遍地开花,然而世界各地众多的关公崇拜者们却很少有人知道关公文化根在山西!

●台湾现在有关帝庙3000余座,然而真正的关帝庙在哪里呢?当他们看到解州关帝庙,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

  自汉后,解州关羽住宅被“乡人慕德”为祠以后,天下共起拜祀关羽,由统治者屡予加封,关帝庙遍及海内外。清代,仅北京一地,专供关公的庙宇达 116座,其数量、规模、拜祀者层次,从业类别都是其它任何神祗无法争匹的。

  关公文化热,导致了海外华人回大陆寻访关帝祖庙热。

  真正的关帝祖庙究竟在哪里呢?

  当许多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着建筑宏伟、气势壮观的大殿牌坊时,激动得流下热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许多人还特地用红布悄悄地包上一撮关庙圣土带回去,作为真神拜祀。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最大的一座关帝庙,号称武庙之冠。它始建于隋代,宋明时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俨然是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风貌;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宁殿。此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为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根精雕蟠龙石柱。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唯有这座武庙独有龙饰者。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据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另一只脚踩在中条山上。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登上中条山查看一番。(太原道注:有关关帝庙详细情况,参见本站山西名胜栏目)

  一年一度的关公金秋大祭,是解州关帝庙最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这天,关帝庙旗幡招展,烛焰腾腾,鼓乐悠扬,许多海内外香客向关公行四拜三叩大礼之后,便上香、进俎、献祀文、敬酒、上布施……整个祭祀活动肃穆庄严,古朴典雅,关帝圣君塑像似乎在香烟缭绕和丰厚的祭品中,欣欣然拈须撩袍栩栩欲动,预备给海内外善男信女们足够的财运和福气。

  关帝君果真有灵的话,定会保佑河东大地、山西故乡繁荣昌盛,经济腾飞……



四、尉迟恭:中国老百姓的守户神

  在中国老百姓家中,每逢新春佳节,除叩头跪拜关老爷外,最隆重的事莫过于毕恭毕敬地贴门神了。你不听《白毛女》中喜儿边贴门神边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那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儿小鬼儿进不来。”

  这门神正是唐代名将尉迟恭。

●千军万马持矛攒刺尉迟恭,却伤不到他半根汗毛
●明知有人要来行刺,尉迟恭却大门开,二门敞,躺在床上呼呼睡去……


  身为战将的尉迟恭何以成为门神了呢?

  据传说,由于李世民在争夺江山的过程中杀了不少人,做了皇帝以后,经常在梦中见到恶鬼相斗,往往惊得大叫而起,为此非常害怕。有一次,他把这事告诉了大臣们,尉迟恭便与秦琼身穿戎装夜晚来守卫宫门。说来也怪,自二人夜守宫门之后,太宗果然不再做恶梦。但谁敢保证恶鬼不再入梦呢?太宗便命画工画了二人介胄肖像是于宫门两旁,肖像怒目圆睁,两手执鞭,仪容威武,从此邪祟全消,太宗夜夜安然入睡。二人从此便成为门神。

  这是最正宗、最权威的说法。不过也有人说,在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时,李建成看李世民实力太强,便想除掉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尉迟恭,于是派人前去行刺。尉迟恭得知有人前来行刺,非但没有大门紧闭,重兵把守,反而大门开,二门敞,自己则躺在床上呼呼睡去。刺客见此情景,反而不敢下手了。此事传开,人们都认为尉迟恭有超凡的威慑力,所以才以酣睡之态吓跑刺客。尉迟恭由此成为门神。

  其实,百姓之所以在中国两千年间产生的成千上万的武将当中,独独将尉迟恭与秦琼选来作为自己的守户神,自有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谓门神,顾名思义就是守门之神,它的主要职责是驱鬼避邪,保障满门平安。别看门神“官职”不大,责任却不小,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因此百姓对它要求很高,既要有一夫当门,万夫难入之功,又要有邪崇望而生畏之气,更要坦坦荡荡,一身正气;忠心耿耿,不为财色所迷……条件如此之高,非一般武将所能及。

  如此说来,尉迟恭成为门神可谓当之无愧。

  尉迟恭的家乡山西朔县,地处山西北部,历史上一直是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之处,尚武之风极盛。这里的百姓家里生男孩之后,都要在门口挂上弓箭,意在希望儿子长大后骁勇善射。受此风俗熏陶的尉迟恭焉能不武艺高强,勇猛善战?据说尉迟恭还有一个“善解避(矛肖)(一种长矛)”的绝招,他能在敌军中单骑纵横自如,尽管敌军千军万马,但持矛攒刺,就是刺不到他身上,相反,尉迟恭却能夺取敌人之矛还刺敌人。李世民的四弟李元吉很不服气,定要与他一比高低,却不料一连三次被尉迟恭夺下手中的矛。有如此武艺绝伦的人做门神,何愁大鬼儿,小鬼儿前来搅扰呢?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尉迟恭从小就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因而性格刚烈耿直,嫉恶如仇,将家门交给这样的人,百姓焉有不放心之理?《水浒》英雄“鼓上蚤”时迁虽也算得一条好汉,可他那顽童式的性格使得百姓断乎不会选他做门神,否则,外贼挡不住不说,弄出个“监守自盗”也未可知。

  也许是人间的贪官太多,连神仙们都受到了传染。民间就盛传着城隍爷贪赃枉法、阎王爷收受贿赂的故事,连关帝驾前的周仓也时不时徇私舞弊,做些对不起百姓的事。如用这样的人做门神,百姓家中的财气、运气岂不毁于一旦?尉迟恭则不然,他既投明主李世民,便从此忠心无二,任凭威胁利诱,矢志不移。据说当时李建成为拉拢尉迟恭,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任其挑选,可尉迟恭却始终不为之所动。百姓崇敬的就是这一点,如若像吕布那样屡屡见利忘义,武艺高强又能怎样?

  最令百姓折服的是尉迟恭为保李世民成就帝业,竟不惜冒“谋反”之罪名,力劝李世民发动兵变,并手刃李元吉,首立奇功。为报明主,如此无所畏惧,引得百姓对尉迟恭崇敬万分,他不当门神,谁当门神?

  于是,尉迟恭力排群雄,登上门神宝座,从此被请入千家万户,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守护神。



五、奇将薛仁贵

  历来为将者,有的忠,有的勇,有的刚,有的烈,有的兼而有之。而若论一个奇字,唐代名将薛仁贵当属第一人。

●薛仁贵寒窑结奇缘

  既是奇将,必有超乎寻常的奇异之事。薛仁贵的一生,都与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妨先来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贫寒人家的小伙子,因家境困窘,便给邻村的一家富户柳员外家做长工。这个小伙子为人厚道,干活一个顶仨,柳家人都很喜欢他。不久,柳员外的女儿柳小组居然爱上了长工。柳员外得知后,暴跳如雷,宁愿让女儿去死,也不愿女儿跟着长工受穷。怎奈女儿吃了秤砣铁了心,后来二人竟然暗订终身,偷偷私奔了。人们或许不免奇怪,说薛仁贵奇,怎么说起了长工的故事?其实,这个长工就是薛仁贵,那位柳小姐就是薛仁贵的妻子柳英环。这类“长工奇遇结良缘”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那不过是贫困中的人因娶不上媳妇,在闲暇时的幻想罢了。这等梦中才会有的美事却让薛仁贵遇上了,你说奇也不奇?

  私奔出来的薛、柳二人无处安身,便在村后土崖上挖了一孔土窑,在里面成了亲。在薛仁贵的家乡河津县修仁村,这孔土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里面除了陶盆、瓷碗、木筷等最基本的度日用具外,仅有一架粗笨的纺车,实在是一孔名副其实的寒窑。

  寒窑东南就是汾河湾。冬天,站在寒窑居高下望,满目都是平展展的绿色河滩,那一垄垄的麦苗,在寒风中保持着自己墨绿色的容颜。奇怪的是,馋嘴的大雁把别处的麦子吃得七零八落,却从不敢飞过这里偷吃。这是为何?原来,为了乡亲们免遭损失,一到这个季节,薛仁贵就拿着一张有二百斤拉力的强弓在汾河湾射雁。只要他张弓射箭,飞得再高的大雁也会被射中。从此,大雁宁愿绕远,也不敢轻易飞过这片蓝天。戏剧《汾河湾射雁》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传说薛仁贵的仁义感动了天神,将他天天去打雁走的那条小路变成神路。

  事有奇巧,现在的汾河湾上有许多小路,每逢下雨、雪消便泥泞难走,唯有一条路光溜溜的,雨后还闪闪发光。说是神仙所为,自然不足信,但它的神奇之处,不免使人们感到有几分奇异。

●年近七旬的薛仁贵,不动一刀一格,竟吓退二十万突厥大军
●薛仁贵为何身着白袍作战


  终于有一天,薛仁贵告别娇美的妻子,离开温馨的寒窑,从军走了。据说当年他就是踏着这条神奇的小路离开修仁村的,在家乡之外更辽阔的天地里,薛仁贵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越发奇勇非凡了。

  据说薛仁贵饭量大得出奇,“一饭斗米肉十斤”。而他的力气更是大得令人咋舌称奇,胳膊粗的桑木做成的弓,他一次就可以拉四张,是军中仅有的“有廉颇之勇,亦有廉颇之食”的人。故此,薛仁贵屡立奇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次,薛仁贵随唐太宗出征,一遇到敌手,素袍莹铠的薛仁贵便大呼一声冲入敌阵,“刀撇起满空素练,箭飞出一点寒星”,敌军望而尽逃。他的举动,被正在观战的唐太宗一眼看到,立授他为“游击将军”。

  又有一次,薛仁贵率兵在天山一带与突厥大战。突厥军人人善射,其头目号称“天山射雕王”。战斗一开始,突厥军中先跑出十余名骁勇刚健的大将进行挑战,其中有元龙、元虎、元凤三员大将。只见薛仁贵不慌不忙,连发三箭,将龙、虎、凤三将—一射死。突厥军顿时不战自乱,全部下马投降。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重大胜利,当时有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也许这样的故事太多了,终于将唐高宗压得喘不上气来,于是找了个借口,将薛仁贵废为庶人,流放象州。直到有一天突厥军以重兵进犯云州,唐高宗才又想起薛仁贵来。将他召来说:“现在辽西起乱造反,你要再上征鞍,给我讨平!”却对自己疑将之过只字不提。

  年近七旬的薛仁贵,领命率大军直奔云州。两军摆开阵势,薛仁贵第一个催马上阵,向敌将报上姓名。谁知敌将反而哈哈大笑:“薛将军在流放象州后就已经去世了,难道又死而复生?”薛仁贵解下头盔露出头脸大声说:“你看我是谁!”敌将一看果真是薛仁贵,立即下马相拜,然后下令撤兵。唐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古稀之年的薛仁贵,仍以其威名吓退二十万突厥大军,如若不是《新唐书》中如实记载,人们一定会认为这是由后人铺排衍化出来的传奇故事。

  这里顺便穿插一个有趣的问题。薛仁贵为什么总是穿着白袍参战呢?有人说,薛仁贯穿白袍是因为父孝在身;也有人说,薛仁贵参军后,军中总管看不起他,让他当了一名“伙头军”,因而“衣白”。据记载,唐朝时,白衣属于贱奴之服,穿白衣者,不是地位十分低下的“贱民”,就是犯了过失受处罚的官吏。薛仁贵当年在军中先当无名小卒,后虽有战功,却总被长官隐而不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地位低下。根据这一情况,民间传统便把薛仁贵刚从军时的职务,说成是“伙头军”,这虽系陋巷传闻,倒也有些符合历史真相。



六、壮志未酬杨家将

  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永远站在北国的边境。一千年的感慨,一千年的不平,辨不完的忠和奸,说不完杨家将满门的报国心,鲜血洒在疆场,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间,一千年的悲歌从古唱到今。
  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永远站在北国的边境。一千年的不解,一千年的激愤,争不完的是与非,讲不完杨家将忠贞的爱国情,头颅抛在荒丘,毁誉交给后人,平安留在故土,一千年的眼泪从古流到今……

  这是著名诗人白桦为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创作的主题歌。当这首慷慨深沉,苍凉哀婉的主题歌响起时,人们禁不住一唱三叹、热泪沾襟,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又在人们脑际索绕……

●“无敌将军”——杨业
●是谁导演了杨业鬓白之年陷死敌阵的千古悲剧,杨业大骂奸臣误国,绝食三日而亡


  满门英烈,喋血沙场;世代忠勇,舍身报国。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这位故乡太原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北汉,后随主归宋,满怀报国热情,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敌兵一见“杨”字大旗,吓得心惊胆战,常常不战自退,杨业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在当时,

  杨业的战斗事迹连山野村夫、三岁顽童都能熟知。今天代县城内鼓楼上悬有正面题为“威震三关”、背面题有“声闻四达”的巨匾,便是人们为纪念杨业功勋而流传至今的珍贵遗迹。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有些人甚至悄悄写匿名信向皇上说杨业的坏话。而宋太宗明明知道这些写匿名信者都是在造谣中伤,却又不肯公开加以斥责,却把这些匿名信统统交给杨业,以换取杨业的忠诚。这样非但杜绝不了造谣者对杨业的忌恨,反而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怨恨,以便促使双方相互牵制,自己则从中驭权,稳坐皇位。由此才导演出杨业鬓白之年搏战陷死敌阵的千古悲剧!

  这是一个尽人皆知,又令人悲叹的惨烈故事。当时,大举北伐的宋军遭到辽兵十万大军的猛烈反击,杨业主张分散敌兵,聚歼其精锐。谁料却遭到主将王(亻先)、潘美的掣肘。无可奈何之下,杨业只得带兵诱敌,约好王(亻先)等人在陈家谷口接应。精疲力尽的杨业将敌引至谷口,却回顾无援,孤军奋战一天一夜之后受伤被擒。杨业大骂奸臣误国,绝食三日而亡。

●杨业死后,朝廷对他的抚恤还不如比他低四级的军官。究竟是谁从中作梗
●揭开潘、杨之争的真相
●潘美后裔为免乡人讥笑其祖先,竟想出个偷梁换柱的办法为潘美洗脱罪名……


  杨业死讯传到京城后,朝廷竟然平静如初,依然歌舞升平,依然杯觥交错,而对杨家仅“赐绢布各百匹,粟十石”,绢布只及规定的一半,而又无钱与羊酒,反不如同阵战殁的比杨业低四级的一位刺史。

  究竟为何,不得而知。但从一些有关的零星史料中我们可以约略猜测得出,大概是由于宋太宗对殉国而死的杨业猜嫌以及王(亻先)、潘美等人从中作梗所致。

  杨家对此不服,多次上疏力辩,终于迫使朝廷不得不重新颁布命令,改“赠布帛千匹,粟千硕”,并赠勋为“大同军节度使”。虽然也对王(亻先)、潘美进行了处罚,但很轻,难以令人信服。

  尽管潘美曾多次将杨业之功据为己有,谎报战功;随同王(亻先)过早地撤离陈家谷口,导致杨业陷死敌阵;后又在杨业身后的受赐与勋衔上大做文章。但史实中的潘美并不像传说中的潘美那样可恶。在北宋初期统一中原的战争中,潘美曾立过不少战功,是宋王朝的功臣。

  潘美何以又成为奸臣了呢?

  潘、杨两人本来就不和,这绝不仅仅是潘美单方面的责任。当初,潘美曾作为北宋的主将,杨业作为北汉的守将在晋阳之战中兵刃相见,因此既使后来杨业归宋,二人共事宋主,彼此之间各怀戒备之心也是很自然的;

  由于潘美之女曾是真宗皇帝做太子时的宠妃,因此很容易使人认为他比别人更有机会、更有可能在皇上面前进谗言。其实,潘美之女在真宗即位前就已经去世了,皇后之名只是后来追封的。

  凡此种种,再加上潘美在杨家问题上确实有过的龌龊之举,潘美逐渐被人们认定为陷害杨家的奸臣,以后又经过传说、戏曲、小说的渲染,潘美终于演变成为一名十恶不赦的罪人。

  潘美背了个陷害忠良的罪名遇臭万年,人们将他与秦桧之流相提并论;就连他的后代子孙也被这个罪名压得抬不起头来,没脸见人。无奈之下,他的后裔居然想出了个偷梁换柱的办法为他洗脱罪名,即找了一个与潘美经历相仿的姓李的人,将他的碑传挖改为潘美的碑传。即使如此,潘美依然臭名远扬。

  这也难怪,杨业与契丹角逐三十年,敌畏如神;其子杨延昭雄镇三关,威名远扬;其孙杨文广转战三边,勇战西夏……以一个家族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者,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百姓目睹其人,耳闻其事,哀其遭遇,愤其不幸,因此将与杨家有嫌隙的潘美丑化,以消心头之恨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对于杨家将,人们传诵他们,缅怀他们,用一个个生动的传说,为他们竖起一座丰碑。加之千百年来,中国先是受外族侵扰,后是受西方列强欺凌,他们便将自己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杨家将身上,于是,杨家将走入传说,在史实的基础上扩大升华了。《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余太君百岁挂帅》……一个个栩翎如生的形象,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在世间流传开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致于后来已分不清哪个是史实,哪个是传说了。

●鹿蹄涧村人为何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闻名的鹿蹄涧村,村上千余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多年以来,鹿蹄涧每年都举行庄祭,庄祭必唱戏,唱戏必唱杨家戏。但奇怪的是,他们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这是为什么呢?

  “血战金沙滩”是传说中的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七郎八虎战死一大半。《金沙滩》演的就是这回事。

  据传,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点戏的就点了场《金沙滩》。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了,辽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狂风突起,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打得人睁不开眼睛。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辽兵”也只好鸣金收兵。

  风沙过后,观众稍稍坐定,台上又紧锣密鼓起来。辽兵再度登场,杨家将披挂上阵,领兵迎敌。两军阵前,厮杀正酣,正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这时从西北上方滚过一团乌云,风推云,云生风,刹那间,浓云从雁门关方向压过来,一道电光,一声炸雷,忽啦啦扯开雨架,大雨像破天震地灌将下来,整个戏园顷刻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点戏的说:报应!这是祖宗对咱的报应。看来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事。咱们闹红火,别让他们不高兴。好吧,咱再不演《金沙滩》了。说也怪,以后几天一直演杨家戏,什么“杨金花夺印”、“杨八姐游春”等,天气一直风和日丽。从此,村里每逢唱戏,点戏的再也不敢点《金沙滩》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去追究它的真实性。不过鹿蹄涧村的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愿回忆祖先悲伤的往事,更不愿让这惨烈的场面去搅扰祖先在天之灵。

  究竟“血战金沙滩”有无其事呢?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雁门关外的确有一处名叫金沙滩的宋代古战场。杨业作为雁门关守将镇守雁门关七八年,少不了在这里与辽兵进行浴血奋战。

  昔日古战场的刀光血影、硝烟战火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今日的金沙滩已变成一座硕果累累、十里飘香的果园,同蒲铁路从此经过。人们每每乘车路过这里,都要指着果园说:“看,这儿就是当年杨家将战斗过的金沙滩。”听者无不肃然起敬。

●海外“杨”人回乡祭祖,“天波杨府”将再现人间
●海外归来的杨氏后裔号啕大哭……


  那些从海外归来祭祖的杨氏后裔,当他们来到金沙滩时,祖先浴血奋战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在鹿蹄涧杨忠武祠,当他们听杨家第52代孙、鹿蹄涧村民杨树远讲到杨业为国捐躯的情景,竟忍不住号啕大哭……

  始建于元代的杨家祠堂,是为缅怀杨业父子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它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将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忠武”,其后代以此题祠名,故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据传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时,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异石一方,上面刻有梅花鹿带箭,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异石搬回祠中存放,由此,鹿蹄涧村得名。(太原道注:有关杨忠武祠详细情况,参见本站山西名胜栏目)

  近年来,港台人士和海外华侨寻根祭祖的热潮,给杨家祠堂带来了生机。1990年,杨氏后裔、台湾全球董杨宗亲理事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等,捐款对杨家祠堂进行了修复。同时,由杨先生投资修建的一座古典式四柱七顶牌坊——“天波杨府”牌坊,业已在鹿蹄涧村建成。这座牌坊是筹划中以“天波杨府”为中心的“杨家将旅游城”开始修建的第一座建筑,它将是这座旅游城的门户。

  相信海内外所有的杨家后代以及崇敬热爱杨家将的的炎黄子孙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此事。



七、狄青:刺面涅的将军

  翻开中国名将史册,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一个名字:狄青。千百年来,在茶坊酒肆,在书场戏园,传唱最多的,除了杨家将、薛仁贵外,就莫过于狄青了。

●宋仁宗下令要狄青除去面涅(当兵时被刺的符号),狄青却指着自己的脸说:“我愿把面涅留在脸上,激励出身微贱的将士杀敌立功”

  与一般武将的积极入世不同,狄青的入世颇有些被动。十六岁那年,他的哥哥与人打架斗殴,将对方打成重伤。狄青义字当头,代兄受过,从此离开家乡山西汾阳,开始了行伍生涯。

  踏上军旅之途的狄青,本以为从此前途黯淡无光。朝廷与西夏的开战为他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他牢牢地抓住这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一次次的血战,一场场的拼杀,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朝廷立下了累累战功,也为自己杀出一条成功的血路。

  尽管狄青战功卓著,但毕竟是罪犯出身,朝中官员对他不是不屑一顾,便是不以为然。唯有当时任陕西经略使的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独具慧眼,他看到了这位青年将领身上所蕴藏的巨大潜力,送给他一套《左氏春秋》,叮嘱道:“一个将官如果不知古今,那仅仅是匹夫之勇。”

  于是,狄青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勇上加谋,使得狄青如虎添翼,屡建奇功,短短几年,他的官爵不断上升,最后竟被升为枢密副史。

  身居高官的狄青,脸上仍然保留着当兵时被刺的符号(宋时称为面涅)。一次,宋仁宗下令要狄青用药除去面涅,但是狄青却指着自己的睑说:“陛下以功提拔将领,不问门第,使我才有今日;我愿把面涅继续留在脸上,可以激励出身微贱的将士,杀敌立功,因此不敢奉诏。”

●狄青每战披散头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冲锋陷阵
●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狄青打仗时有一个特点,即披散头发,戴铜面具,给人以神秘威武之感,令敌军望之胆寒心颤。

  狄青的被发铜具不仅为他增添了许多传奇神秘色彩,也为后世杜撰故事提供了想象余地。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中有一集便是以狄青为线索的——敌兵惧怕披发铜具的狄青,于是找了一个身材与之相似的人,冒充狄青,披发铜具与宋军交战。宋皇以为狄青叛变,要将他逮捕处斩,狄青不服力辩。这时包公出场,明察秋毫,终于为狄青平反昭雪。深诸历史的人看了,摇头笑笑,权当看了一回历史演义。但平心而论,故事本身还是非常精彩的,不然怎么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大陆观众。可如若不是狄青披发铜具,给编导以“可趁之机”,这一次包大人何以再一次走入千家万户,过足审案之瘾?

  不过,历史真实中的狄青,却没有戏中狄青那样幸运,在皇帝猜忌生疑之时,有包青天为他明辨是非,伸张正义。真实的狄青,在被诬陷诋毁之后,便永远失去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狄青受命于多事之秋,就在他升为枢密副使的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依智高起兵反宋,一直打到广东,宋军几次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不安,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求率兵征讨。

  愁眉不展的宋仁宗见狄青主动请战退敌,激动万分,亲自设酒宴为他壮行。

  硝烟弥漫之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这位披发铜具的将军:他整肃军纪,屯集粮草,继而火速出击,亲掌战旗率兵迎敌,一战而胜。

  狄青的戎马生涯此时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他被任命为枢密史,作了宋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照理说,此时的狄青该尽享荣华了,然而,在狄青达到顶峰的同时,朝廷对他的猜忌与疑虑也达到了沸点。不仅始终反对狄青者以罢官相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主张罢免狄青,说狄青是天下企图篡夺皇位的最可疑的人。

  与正面攻击相配合的是谣言四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城发大水,狄青举家在相国寺避难,也被诬蔑为是要篡夺皇位的行动。

  这时的宋仁宗,全然忘记了狄青几十年来是如何为赵氏王朝卖命的,听信谗言,将狄青贬官出判。不到半年,狄青便发病郁郁而终。这位曾驰骋疆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许多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与排斥迫害之中。

  纵然山西名将层出不穷,却怎经得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如此悲凉的命运?

  尽管如此,山西依然名将辈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这块土地盛产名将!

请看《魂系山西》第五篇:根在山西


摘自《魂系山西》,李镇西著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08-1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魂系山西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