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盂县藏山祠:赵氏孤儿的故事

藏山的风景

  想着赵氏孤儿的故事,我走进了藏山风景区的大门。

  迎面是两棵巨松,一棵伏地而生,似虬龙蟠曲,呈仰天长吟之状,名曰“龙松”,另一棵袅娜奇立,若仪凤展翅,有凌空翱翔之势,名曰“凤松”。这是藏山十景之一,可惜两棵树都呈枯干状,只有枝干虬劲,而无绿叶繁茂,想来不久这样的奇景就会消失。按照人的想象,把树以形状命名,我在其它地方也见过,比如常平关帝祖祠中就不光有龙柏虎柏,还有龙柏虎柏的传说故事,我把这理解为一种造景手段。但像眼前这两棵树如此逼真生动的形态,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确实值得一看。

  正面是东周列国城,远望去,城阙宫殿森森,一排排战国武士肃立道路两旁,给人一种与整个风景区不协调的感觉。我不喜欢这种人造风景,扭头朝另一边走去。

  两面山势峻峭,似走在峡谷中,狭窄的山石小道被翠绿的松柏相夹,鸟儿在枝叶间鸣叫,走过去,忽地飞往山巅,周围骤然静了,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在谷中回响,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我来的早了一点,再过几天,满山苍翠,两旁各种花木盛开,当是另一番景致,这样好的景色,在我考察的祠堂中,也是第一次见到。

  经过一处叫饮马池的景点,我看见了藏山祠。

  一处处楼阁掩映在绿树中,幽深清静,鳞次栉比,又似悬挂在山崖上,红墙绿瓦,蓝天白云,身处在苍茫的山谷,让人顿时有了一种“幽然见南山”的感觉。一位老人手提着布袋从上面缓缓走下,总算遇见了人,我问:“上去游玩吗?”老人说:“不,去给大王上一柱香。”我不明白,赵武什么时候在民间已经晋升为大王,望着老人虔诚的样子,又不好再问什么。越往前走,山路越陡立,山势越险峻,山谷越狭窄,而远处的景致越清晰,藏山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孤儿或者“大王”

  走入藏山祠正殿,望着赵武身上的 龙袍,脸上的凝重神色,我突然感到了一种神秘的气息在周围流动,再看两侧的文武伺臣和缭绕的香火,这种气息越来越浓,似乎要凝滞成一种笼罩整个祠堂的冰霜,让人身上冷嗖嗖的。我不知道这种气息从何而来,看赵武塑像两侧的对联,我明白了。为延香火昭忠义莫向团垅启澍霖

  原来,这里的赵武,已经不是司马迁笔下的那个孤儿,也不是舞台上那个被人抱着、像道具一样的赵武,他已经变成了一尊无所不能的神,庇护着藏山周围的芸芸众生。而塑像前牌位上的“敕封”二字,又为这种神秘增加了世俗色彩。想来,赵武也就是凭这两个字,一步步地,由一位晋国上卿变成藏山大王的。

  那个需要人舍命相救的孤儿,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那些为救孤儿舍生取义的义士变成了配角,一幕幕血雨腥风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场面,也成了历史。在这里人们记住的只有神化了的赵武子,只记住了他那延香火启澍霖的神力。这也许正是当初那些义士们所期待的。历史上,赵氏一脉若从赵武这里断了,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赵简子、赵襄子,也不可能有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立国200多年的“战国七雄”之一赵国,更不会在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赵国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武成王变神,也在情理之中。

  与各地的神比起来,赵武这尊神分明又有些分量不足、声望不够,他的辉煌完全是从那几位舍命救他的义士那里得来的,他的名声也是从那几位义士那里得来的,包括他成神后的法力。不知道为什么藏山一带世世代代的百姓,会如此崇拜赵武?还是“藏山大王”四个字提醒了我———原来他是敕封的神,就像世俗中的朝廷命官一样,主管着这一带的苍生,百姓有事,不找他找谁去?另外,人们长期对自然的无能为力,使普通百姓养成的见神就拜的习惯,也可能是赵武香火旺盛的一个原因。

  赵武的神力和正统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悄悄地换去了”藏孤救孤”故事本应有的意义,程婴、公孙杵臼、韩厥这些人虽然忠肝义胆、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下的臣子,远不能和敕封的大王相比。儒家的正统思想让赵氏孤儿的故事世代相传,也抵消了赵氏孤儿原本的积极意义,这也许是一种悲哀。

在历史和传说中

  藏山祠是祭拜赵武的祠庙,因为赵 武谥名文子,也叫文子祠。春秋时期,赵武不过是晋国的一位上卿,即便是三家分晋后,成了赵国国君的先祖。他在世时并无多大作为,后来所以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因为他就是戏剧《赵氏孤儿》中的那个孤儿。

  应该说,“藏孤救孤”的故事所以能受到后人的喜爱,赵武所以能后世留名,全赖司马迁那支如椽巨笔。在《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不惜笔墨,写出了一段人物生动情节感人的故事,为以后各种版本的氏孤儿故事勾勒出了蓝本,也为藏山祠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到了元代,杂剧的发展,又一次为赵氏孤儿故事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作为史家,司马迁只能囿于历史的真实,作为元杂剧作家的纪君祥却没有这样的限制,他写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把屠岸贾单独杀孤,改成要杀举国与赵氏孤儿同岁之孤儿,把公孙杵臼买他人之子换孤,改成以亲子换孤,为赵氏孤儿的故事增加了最精彩的一笔。在司马迁原来故事的基础上,更加富有戏剧性。程婴、公孙杵臼两为主人公,不仅表现出义气忠诚,而且表现出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道德风范。至此,赵氏孤儿的故事被赋予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不知打动了多少人。

  藏山,原名盂山,想来是因为“藏孤救孤”的故事改名的。进一步想,我渐渐理顺了司马迁、赵武、藏山、藏山祠之间的关系,正像各地风景名胜与文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在这里是人以史名,祠以人生,山又以祠名,或者叫以史传人,以人立祠,以祠名山。

侠义与忠诚

  看完了藏山祠的主体建筑,我 来到了东侧的附属建筑群,这里有报恩祠,与那边高大辉煌的建筑相比,这里固然也回廊曲折、流光溢彩,但毕竟形制规模小了许多。这也许就是主仆的区别,从建筑格局上说,也许可以称为主次分别。在这里,没有了那边的王气霸气和神秘气,让人想的更多的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几位义薄云天的义士。他们的忠肠侠骨,才应该是藏山祠永远的主题。他们演义的故事,才值得一代代人去回味。然而,至今,他们还伺立在赵武身旁,成为永远的家人与臣子。他们当时毅然就义时,没有想到要谁去报恩,程婴是在赵武复嗣之后才死的,在司马迁的笔下,他自杀时,只想到了先他而去的公孙杵臼,想到的只有报答别人,而没有想到让谁将来报恩。

  望着程婴、公孙杵臼的塑像,我再一次回想“赵氏孤儿”的意义。从司马迁的《赵世家》,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两位不同类型的文人演绎出了不同的故事,生发出了不同的主题。几千年过去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还在被人们演绎着,各个时期,不同剧种的《赵氏孤儿》,演绎出了不同的涵义。每一次演绎,赵氏孤儿的故事都会有产生出不同的内容。

  据说,一年前,北京曾有两台不同的《赵氏孤儿》同时上演,在商品时代,人们又一次从《赵氏孤儿》中,发现了当代价值观,守信、诚实、献身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赵氏孤儿》一剧中被发掘了出来。

  其实,赵氏孤儿的故事不仅感动过中国人,也感动过外国人。早在几百年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伏尔泰就曾编过《赵氏孤儿》。去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上,又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赵氏孤儿》”。在外国人那里,《赵氏孤儿》又有什么样的内涵呢?他们一定也从剧中看到了《赵氏孤儿》的内在价值。

  祠庙,从来都是后辈祭拜先祖的场所,后辈的高贵,往往会为先祖争得话语权,在这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成了赵武的陪衬,他们存在的价值仅仅是让赵武来报恩。也许,报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侠义、忠诚、献身对一个民族来说似乎更有价值。

山西古祠堂系列
矗立在人神之间口味山西古祠堂
夏县司马温公祠:拜访千古文人的典范
平陆傅说祠:比孔子更早的圣人
盂县藏山祠:赵氏孤儿的故事
万荣后土祠:供奉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代县杨忠武祠:忠诚刚烈彪炳千秋
临漪刘家祠堂:悬崖边的祷告
中华宰相村中的裴晋公祠
常平关帝祖祠
碛口西湾陈家祠堂
相关内容:
太原沧桑之晋祠
太原沧桑之傅公祠

藏山祠

本文作者:,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11-09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