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祠堂系列:碛口西湾陈家祠堂

  初到碛口,首先震撼人的,是黄河的涛声。涛声是从不远处发出的,望去,一道乱石翻滚的河滩斜刺到河道里,挡住了河水的去路,河面突然收缩,激起千重浪涛发出雷霆般的轰鸣。陪我和顺民一起来碛口的,有离石市文联的韩思忠和文化局的老高,老高多次来过碛口,给我们介绍说:那就是著名的大同碛。

  碛口镇东南就是湫水河,正是湫水河裹挟来的乱石泥沙堆积成了大同碛,碛口镇就坐落在两条河的相交处。我们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西湾村的陈家祠堂。

  静默西湾村

  西湾村在湫水河畔,距碛口仅一公里。从碛口古渡出发,不过十分钟,我们已站在了西湾村前。

  隔着湫水河望去,西湾村若一幅古朴的画。村前,一簇簇绿树掩映,村旁,湫水河里水流潺潺。稍高处,大概是口井,轳辘把儿弯弯,雕出来一般。村背后,一座山峰缓缓地与其它山峦连接起来,把村子环抱其中,这大概就是道家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真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古老的屋宇层层叠叠,沿着坡势,一直挂到了半山腰。看上去,村子是立体的,静中有动,充满了古风古韵。

  急于到村子里去看,从公路上下去,没有路,流水中摆着一排错落相间的石块,形成了一座特别的桥。小心翼翼踩着石头,摇摇晃晃地过河。河水不大,清澈见底,在石隙间汩汩流淌,让人想干脆下到水里,掬一捧喝。

  过了河,再朝我们刚经过的东岸望,惊讶地发现那面也有一座孤崖,崖顶上,一座堡垒样的建筑在蓝天下显出一种沧桑感,与西湾村隔河相望。在这样的地方,修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很可能与西湾村有关,属于村子的外围城堡,遇到匪患兵扰时,与村子相互依托。

  村子里更静,走进去,石墙砖屋间散散地坐着几位老人,并不说话,看见我们,望望而已,与村里古老的屋宇一样,用静默传达出一种韵律。

  局狭陈家祠

  西湾村全村人都姓陈,是个单姓村,却有两座祠堂。

  我们看到的第一座祠堂坐落在村子中央,坐北朝南,前面是一片绿意正浓的枣林,一条土路从祠堂前经过,连接着村里的各条巷道。再往前,地势渐平,是一排排新建的院落。祠堂背后,是高低错落的老房子。可以看出,当年,祠堂的位置是在村子最南端,与灵石的王氏宗祠位置十分相似。从外面看,陈家祠堂显得十分简陋,没有照壁,没有牌楼,更谈不上山门、仪门。一道不算高的砖墙,已被岁月弥漫成土黄色,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鲜红的字———“预防非典,人人有责”,醒目而又拙朴,给这座古老的祠堂添上了一道现代色彩。

  祠堂大门呈拱状,有简单的门楼,匾额上写:承先启后。两面的对联是:殂豆一堂昭祖德,萁裘千载振家声。字体优美,耐人寻味。巧妙应用曹植七步诗中的豆萁典故,表示同根同宗的亲密关系。另外还有过春节时贴的对联,已经残破,看不清内容,却表达出一个信息,陈家的后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先祖,每年都还要来这里祭拜。

  大门紧锁。老高不一会儿便找来了管理祠堂的陈氏十八世传人,公安局退休干部老陈。老陈六十多岁,瘦高个,见到我们极热情,但并没有打开大门,而是领我们从祠堂东面的一个小卖部进去,进入了祠堂。

  没想到院子会如此之小,从门楼到正厅不过一丈的距离,东西宽也不过三丈。这可能与山区地方局狭有关。正房是一座清代窑洞式建筑,两柱三间,廊下梁柱上的镂空木雕精细别致。空间的狭小,让陈家祠堂看上去小巧玲珑,布局紧凑。

  老陈始终没有打开正房门,扒在门缝上朝里望,里面的空间更小,进深不过七八尺,紧靠墙,摆着一张条桌,上面排列着四面黑漆的牌位,此外别无它物。

  再没有可看的了,我突然想起了另一座祠堂,问老人在什么地方,老人说:在西面,走几步就能看见。又说:什么也没有,没看头。我问老人:那座祠堂和这座祠堂之间有什么关系?老人说,都是陈家祠堂,不过是一个建的早些,一个建的晚些;一个大些,一个小些。想起了这座祠堂大门匾额上“承先启后”几个字,我觉得老人说的有道理。

  破败思孝堂

  另一座祠堂在村西南,拐过几个弯,很快就看见了。

  只见孤零零一座窑洞立在路旁,窑洞前,还没有长高的荒草,看上去倒也绿得可爱,连窑洞顶上也长满荒草,使窑洞蓬头垢面,像个落魄失意的人。窑洞大门紧锁,从外面看,平平常常的门,平平常常的拱,只有拱顶匾额上的“思孝堂”三个字,让人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一座祠堂。

  这是我见过的最小、最破败的一座祠堂。那块长满荒草的地方不大,却平平展展,说明这座祠堂过去是有院子、有围墙的。

  匾额是石质的,用砖框起,一条裂缝从窑顶一直裂到砖框边,像道疤痕。两面本来应该是拱形的小窗,却被用砖塞上,看来,这座祠堂真的是弃置不用了。大门两旁,残留着一副对联的痕迹,想来是陈氏后人为了却心愿贴上的,日晒雨淋,已经变为白色,看不清什么内容,反倒更增加了一丝荒凉。

  地理位置也很特别,孤独地窝在村子西南面,隔着一条路,才是村墙,想来当年修建时,这座“思孝堂”应该是在村外。朱熹在《家礼》中曾说,“君子好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这座祠堂不在东,反倒在西。这与宋代以后祠堂规制的逐渐松动有关,也与村子的阴阳风水有关。能灵活地处理祠堂位置,说明这座祠堂的建筑时间,最早也在明代以后。但把祠堂修在村外,是怎么也解释不通的。仔细看,我明白了。祠堂南侧,用石块垒着一面低矮的墙,呈弧形,把祠堂与墙外乱石滚滚的山坡隔开,祠堂自然成了村子里的一部分。在土地狭窄的山区,用这种办法处理祠堂的位置,可以说是个聪明的主意。

  拱状窗的两侧,有两块镶嵌在墙里的石碑,可能因为石质的原因,两块碑都已残损。左侧一块完全看不清文字,右侧一块大部分文字尚存,但不知为什么碑文题目却被人凿去,仔细看,碑文中说,“盖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报本返始,古人所为奉先思孝也。”这可能就是把这座祠堂叫思孝堂的依据。据文中载:思孝堂里祀奉的是陈氏始祖陈先模及二世祖、三世祖。也就是说,从陈先模,直到陈氏三世祖,陈家并没有自己的祠堂。同时说明陈家真正发迹应该从四世开始。

  按照我这些天考察各地祠堂得到的经验,祠堂一般是村子里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建筑,望着北面一座连一座的深宅大院,我不明白陈家为什么偏偏把祠堂修得如此狭小简陋。

  初解陈氏先祖

  写作此文时,我才发现真正记录陈氏先祖的文字资料太少了。

  最确切的记载还是那块碑上的短短几行文字,“先祖陈师范艰难创业,历代子孙经商有方,持家有道,家业经久不衰。”这只能说是后辈对先祖的溢美之词,也可以说是对陈氏一族发迹史的简单总结。

  《西湾村陈氏家族谱》中说:始祖陈先模,字师范,明朝末年从方山(县)岱坡山迁于西湾。陈师范为什么要从方山迁到西湾村,如今连陈氏后人也说不清了。陈师范到西湾后,都做了些什么,也只有碑文上的“艰难创业”几个字。但他无疑是西湾村的创始人,直到如今,他当年的住宅仍然是西湾民居中的典范。

  真正使西湾村陈家发达起来的是四世陈三锡。

  陈三锡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七月,幼年入塾,苦读经书,乡试不第,不得已投入商界。先在碛口与候台镇之间搞货物转运生意,后走南闯北做大宗生意。到而立之年,陈三锡的机会来了。碛口周边大闹灾荒,陈三锡慧眼独具,看到了黄河水运的便利条件,从包头买回莜麦、谷物等粮食,在碛口就近设肆,薄利卖给穷苦百姓。又买了两面大锅,设灶熬粥,赈济乞讨者。山西巡抚得知后,奏请皇上,赐汾州府侯选通判。从此,陈三锡成了碛口最富有的商人,也成了碛口商贸的创始人。

  像所有的封建社会的商人一样,发迹后的陈家也逐渐进入官场,成了一个亦商亦官的大家族。据陈氏家谱记载,陈三锡之后,陈氏五代至七代,共出过岁进士、恩进士、明经进士(不是会试得中的进士)六名,另外还有拔贡、恩贡、郡生等16名。

  再读陈氏家族

  真正能让人读懂陈氏家族的除了碛口镇上陈家的商铺外,就只有西湾村的老宅院了。

  初看,西湾村的深宅大院几乎是碛口建筑的翻版,还是老高懂行,说我们错了,应该倒过来说碛口是西湾的翻版,陈三锡是碛口的创始人,当年,陈三锡就是把西湾的建筑式样照搬到碛口的。

  也是依山而建,那座山叫狮头山,所有的房子都建在山坡上,望去层层叠叠、参差错落,像一幅画。走进去,若时空倒转,一座座古朴典雅的老房子,像把人引回了明清社会。五条石砌街巷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将30座宅院连为一体,用高墙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仅在南面留三座大门,寓意天、地、人,当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体现。村落中的宅院之间均以小门相通,进入一院便可串遍全村,既保持了各家各户生活的独立性,又加强了整个家族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旦有突发事件,便于相互帮助支持。

  西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所在的临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收入至今只有千余元。在我看来,这并不矛盾,西湾村所以能保留这么多活化石般的古建筑,也许正是因为贫困造成的。当陈氏的后人走着与祖先相反的路,由商场走回农村时,贫瘠的山区,只能让他们从富裕走向贫困。在连基本生活也不能保障时,他们当然不会奢望建起宽敞的新居,只能祖祖辈辈居住在祖先留下的老屋里。祖先因为富足建起了豪宅,子孙后代由于贫困,保留了老宅,对于中国文化遗产和游人们来说都是大幸,对于西湾村的陈氏一族来说,不知意味着什么。

  到上午十点多,我们离开了西湾村,结束了对陈家祠堂的考察。

山西古祠堂系列
矗立在人神之间口味山西古祠堂
夏县司马温公祠:拜访千古文人的典范
平陆傅说祠:比孔子更早的圣人
盂县藏山祠:赵氏孤儿的故事
万荣后土祠:供奉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代县杨忠武祠:忠诚刚烈彪炳千秋
临漪刘家祠堂:悬崖边的祷告
中华宰相村中的裴晋公祠
常平关帝祖祠
碛口西湾陈家祠堂
相关内容:
太原沧桑之晋祠
太原沧桑之傅公祠

 

碛口西湾陈家祠堂,网友师嫣摄

碛口西湾思孝堂,网友戾太子摄

本文作者:,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11-09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