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万荣后土祠:供奉华夏民族共同的母亲

  说来惭愧,我对后土祠的认识,仅仅是从十年前才开始的。

  那一年,一位在海外漂泊多年的老人回到家乡,他是我的亲戚,长辈,姓卫。在祭完祖后,老人说,他这次回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就是要去万荣县后土祠祭拜。一位晚辈问:后土祠和咱家是什么关系?老人长叹:怎么会连后土祠都不知道。

  说实话,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后土祠,更不知道后土娘娘,送走老人后,翻阅了手头为数不多的资料,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后土祠竟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祠,那里供奉的后土娘娘是华夏民族共同的母亲。 

  在传说中追寻

  《淮南子》中记载了一个英雄人物———女娲,一个用神奇手段拯万民于水火之中,连天塌下来都有办法顶着、无所不能的英雄。而在她的种种传说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抟土造人”的故事。在古人的想象中,远古时期,大地上本没有人,满目荒凉,是美丽的女神———女娲为了给大地增加生气,用池水掺和黄土,仿照自己的形体,捏造出一个个小东西,取名叫“人”,从此生生不息,代代繁衍。《风俗通义》中还有个更美的故事:“女娲铸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就是说,女娲不光造出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存在,女娲还把他们分别造成了男人女人,并亲自为他们做媒,把他们配成一对一对,让他们承担起繁衍后代的任务。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有农耕民族才能想象出来,有点像儿时老祖母讲的童话。

  与其它神圣一样,自从女娲在神话中出现以来,历朝历代的人,都在根据自己的意愿好恶,不断地重新塑造着女娲的形象。神光浮动中,女娲有时是个人首蛇(龙)身的异物,有时是个力大无比的男性,有时又变成妖冶艳丽的连商纣王也心荡神驰的绝色美女。

  供奉这样一尊神仙的后土神祠,想必是个如同天宫一般的仙气氤氲所在,置身其中,定会让人引发无尽的联想,想起一串串神奇美妙的故事。

  然而这些毕竟都是传说。在以后的几年里,我始终没能像那位海外老人一样,怀着一颗虔敬的心去拜谒后土祠。直到两年前,在去后土祠的路上,还是抱着游玩的心理,想去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

  帝王来来去去

  后土祠在万荣县荣河镇西南,黄河岸边,汾河之阴,我们去的时候正值春节过后,那天,阳光昏黄,天色黯淡,出古镇荣河西南行,四野愈来愈空旷,行人越来越稀少,烟霭缭绕中,一个高耸的建筑物突兀地出现在远处。同行的表哥说,那是秋风楼。

  没来之前我就知道秋风楼,或者说,我是先知道秋风楼,然后才知道后土祠的。按说秋风楼只能算是后土祠的附属建筑,但正是凭借它显赫高贵的出身,后土祠才更为后人看重。在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再圣洁的地方也逃不出人类世俗思维的包围。因人而名,因人而贵,是许多著名古建筑难以摆脱的宿命,看来后土祠也不能免俗。

  正想着,汽车已从祠院西侧门入,径直停在了秋风楼前。后来才知道,还没进门,我们就犯了一个错误。按规矩,朝拜后土祠,应该绕到南面的山门,先祭完后土娘娘,再去看其它的。秋风楼虽然名气不小,但毕竟和后土娘娘关系不大。令我们失望的是,巍峨气派的秋风楼大门紧锁。在有人去叫管理员的当儿,我们先在祠院里游览。

  祠院不算太大,东西宽约百米,南北长也不过200余米,祠内建筑虽说年久失修,但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隐隐现出当年的皇家气象。从南到北,沿中轴线,依次是山门、献殿、正殿和秋风楼及品字戏台、香亭、东西五虎配殿,除秋风楼外,多数建筑已经残破,一副老气横秋、萎靡不振的样子。这地方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的一所学校占着,殿墙上面“灭资兴无”、“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等字样依稀可辨,想来是文革遗迹。

  望着这些建筑物,我想,难道凭着这些建筑和一些无文字可考的传说,就能使后人对后土祠顶礼膜拜,是什么人、什么力量让这样一个地处黄河一隅的偏僻所在声名远扬,是什么力量让后土祠在中国人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古人认为“父天而母地”,华夏民族做为一个农耕民族,始终对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的大地心存敬畏。这种敬畏的力量当然是巨大的,但在我看来似乎还不够。因为汾阴实在太偏僻了。纵观全国各地,一些景致所以能成为名胜,除了自身的自然人文价值外,几乎都遵循着这样几条规律,一是帝王巡幸,二是诗文扬名,三是民间传说。后土祠正是借着帝王和民间的双重力量得以在中国人心中占据位置的。据说,最早来这里祭拜后土娘娘的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真正奠定后土祠地位的则是汉武帝刘彻,有文献载,雄才大略踌躇满志的汉武帝曾先后六次来汾阴祭祀后土,建后土祠。汉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东汉光武帝相继多次来祭,唐明皇也曾三次来此祭祀,并将后土祠扩建。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甚至搞过一次国家级的祭祀。恐怕全国各地出身如此高贵的祠庙不会有几个。后土祠虽然位置偏僻,但自汉至明,千余年间,朝朝代代,无数帝王都在这里留下足迹。有这样辉煌的历史,这样引人注目的经历,后土祠怎能不声名远播。可惜的是,这块曾经出过王勃、王之焕、柳宗元的地方,有关后土祠的诗词歌赋虽然不少,竟没有一首足以留传后世,倒是让素以武功治天下闻名的汉武帝出了风头。

  正当我神游万韧之际,秋风楼管理员来了,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农村老汉,看来是正在干活时被人喊来的,一身尘土,慌慌忙忙,提着一大串叮当响的钥匙,见了我们,一脸的欣喜,像商家见了顾客,数了我们的人,说:十个人,五十元。等交了钱,专门为我们打开楼门,又忙他的事去了。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最后部,砖木结构,凌空横跨在一条东西走向的沟上,在周围沟梁的衬托下,显得异常崇峻巍峨。据说,秋风楼原为五层,因建筑过高,被暴风吹倒,现在这座秋风楼是清代同治九年第三次重建的,高32.6米,三层,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台基东西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上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图,进入正面木门,迎面砖基上刻有“扫地坛”三字,相传楼基正是轩辕黄帝当时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之处。

  上了砖基,只见四周回廊斗拱密致,层层叠叠,28根吊柱雕刻精美,形态各异。沿木制楼梯往上,仄仄响,二三楼各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一通,二楼的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镶嵌于墙内,三楼一块为元代至元十一年(1247年)镌刻,字体苍雄遒劲,凝重流畅,书法刀法均属上乘,据说是后土祠的镇祠之宝。可惜已经破成几块。

  秋风辞是公元前113年晚秋之际,汉武帝东幸河东祭祀后土时即兴所赋,全诗如下: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整首诗如同行云流水,自然隽永,一气呵成,立意高远,不愧为千古绝唱。连鲁迅先生也叹其为“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想起《秋风辞》,又不禁想,当年汉武帝心目中的后土娘娘是什么样的,是人面蛇(龙)身的异物,还是艳惊纣王的佳人。

  从天上回到人间

  下了楼,院内空空荡荡,没有一个游人。几个当地的农民走过来,见了我们,淡淡望一眼,缓缓离去。几个孩子在回廊间追逐戏嬉,欢呼雀跃。我突然感到,在这里,完全没有寺庙道观里的神秘肃穆,也没有名山胜水的散淡悠闲,似乎带着一种浓浓的烟火味,让人觉得温馨亲切。

  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细细想,就理出了头绪。原来,尽管历代帝王不断朝拜,给后土祠增加了几分尊贵,但自明代以后,帝王们祭祀后土的地方,就移到了京城,北京城里的地坛,代替了后土祠,变成了国家大典之处,后土祠最终随着帝王的遗弃,逐渐开始平民化。在百姓的香火缭绕中,后土祠终于完成了由国家宗祠向民间祠堂的转变。这就难怪,人首龙身,神奇无比,不光能炼石补天,还能抟土造人的女娲,分明是个法力无边的神圣,在这里,似乎只是个肉体凡胎活生生的人,“后土娘娘”,多么直白真切的称呼,就像在喊村子里的一位本家长辈。中国人历来善于造神,关老爷本来是人,而今变成了神,孔夫子本来是人,而今也变成了神。到了女娲这里,正好相反,明明是个神,却渐渐变成了人。这可能是后土祠的又一个特别之处。

  接下来,我们也该去祭拜后土娘娘了。

  先进入献殿。首先被石柱上刻的一副嵌字楹联吸引,这是一副十七字联:

  后配六合之天至上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

  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

  联中颂扬了后土娘娘的两大功德,一是养育万物,一是繁衍人类。也包含了后人对后土娘娘的敬仰。

  进了正殿,迎面后土娘娘端坐在高处,果然如我所想,不是传说中的人首龙身,也不是令商纣王心荡神驰的妖冶艳丽,只见慈眉善眼,福态雍容,完全是一副慈母的样子。我留意到,后土娘娘的霞帔上披着一幅红布,想来应该是当地哪一位生了孩子的农村妇女还愿披上去的。我曾在其它地方的娘娘庙里多次见过这种情形。再看殿内,墙壁上也挂着不少这样的红布。看来,与帝王不同的是,民间更看重的是后土娘娘的送子神力。塑像前的大鼎内,插满香柱,在一旁主持祭拜不是和尚道士,而是个淳朴的老农,气氛与我在农村时给祖先磕头没什么两样,这就更让人感到了后土祠的民间化。磕头时也没有庙宇中敲击铜钵清脆的声响,几个人在老农“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的喊声中,恭恭敬敬拜了再拜。

  出了大门口,两位老农围着一张桌子在写什么,上前看,得知当地准备集资重修后土祠,是在写捐赠名单,写满一张立即贴在殿墙上。连重修也彻底民间化了,多少现出些无奈,让人感到了一丝悲哀。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游览中,我们很快又感受到后土祠的高贵气质还在。献殿前方,有东西五虎配殿,尊贵若关圣大帝关羽,威严若东岳大帝黄飞虎,在这里也只能配飨而已。再过去,是左右两个戏台,称作“并台”,从两个戏台中间的甬道过去,是后土祠的山门,山门只在大祭之日打开。这样,山门就被巧妙利用,搭上木板,又是一座戏台。与前面的“并台”成为一组罕见的“品”字型戏台,这样的戏台,据说国内惟此一处。逢大祭,三台戏可同时上演。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三,是春社和秋社的日子,到时候,这里会大戏连台,一派热闹景象,叫卖声,锣鼓声,喊好声,呼儿唤女声不绝,这倒与已经平民化了娘娘形象相合,也大对老百姓胃口。

  从山门走出来,望着门外陡峭的坡和窄窄的路,再看不远处屋舍错落的村庄,才知道我们是由后往前倒着游了一回后土祠。后土祠本来是要朝拜的,来游玩本身就有些不恭,但仔细想,历史本不该都是那么凝重,女娲娘娘的神话本身就带浓重的喜剧传奇色彩,我们与先祖本来就一脉相承,保持一种和谐自然的关系,也许不会受到指责。

山西古祠堂系列
矗立在人神之间口味山西古祠堂
夏县司马温公祠:拜访千古文人的典范
平陆傅说祠:比孔子更早的圣人
盂县藏山祠:赵氏孤儿的故事
万荣后土祠:供奉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代县杨忠武祠:忠诚刚烈彪炳千秋
临漪刘家祠堂:悬崖边的祷告
中华宰相村中的裴晋公祠
常平关帝祖祠
碛口西湾陈家祠堂
相关内容:
太原沧桑之晋祠
太原沧桑之傅公祠

 

后土祠

本文作者:,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11-09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