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名家诗文选

二十四诗品

薛道衡诗选

王 维诗选

王 勃诗选

王 瀚诗选

王之涣诗选

王昌龄诗选

白易居诗选

柳宗元文选

温庭筠词选

王 诜词选

司马光文选

元好问诗选

名胜诗文选

晋  祠诗选

太  原诗选

大  同诗选

朔  州诗选

五台山诗选

历史文献选

豫  让  论

晋祠铭并序

史记晋世家

史记赵世家

史记魏世家

史记韩世家

古代民歌选

更多内容请看
山西古典诗文选集

14.jpg (7677 字节)

    “朔州古鄯阳地,为云中支郡,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有偏关而左雁门,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固西北一大扼塞也”。境内山川环绕,土地平旷,水源丰富,物华天宝,给朔州增添了无限风彩。特别是世世代代哺育朔州人民的桑干河水,以她遥远的传说,广阔的流域,奇丽的风光,吸引了古往今来的名人墨客,他们在饱尝了别具风情的北国风光后,触景生情,留下了遗篇。此外,朔州历为塞外名郡,“人文蔚起,科甲联绵,登仕版者甚夥,地势平衍,号称沃野,力田务农,家给人足”。州风“敬老慈幼,节用恭俭,勤于耕耘,务于畜牧,家塾党庠,书声洋溢,潜心诗书,文风尚振,尊卑有别。敦大体,弃小利,务名节;黜浮薄,则居然礼义之邦矣”。在这种良好风气的熏陶下,州人中不少有志者省吃俭用,偷光苦读,出仕后,他们留恋故土,不忘父老乡亲,不忘黄土地恩情,热爱家乡之情跃然于纸上。还有明清之际,尤其是康熙至道光年间,各地掀起了修志热潮,一些州、县官亲自主持,地方名流参与,也写出了不少歌颂地方风物和古迹的诗篇。概括起来咏朔诗篇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咏地方风情的;一类是咏史怀古的;一类是咏景抒情的;另一类则是咏边塞生活的。这些诗散见于《朔州志》、《马邑县志》、《朔平府志》、《云中郡志》和《大同府志》中。这里,就现搜集到的、择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斛律金曾作过一首描写北方风情的代表作,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敕勒歌》。

敕勒歌 斛律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斛律金,北朝东魏、北齐将领,朔州敕勒部人,官至咸阳郡王,《敕勒歌》创作于公元 546年前后。在那时,从整个内蒙古大草原到雁门关北,到处都是绿草茵茵,树木成林。郦道元是北魏人,在他著的《水经注》中,对雁门关外写道;“山大乔木,连跨数郡,万里林集,茂林阴翳”。当时人写当时景,这大概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后经辽、元、明,对桑干河上游的森林大规模砍伐,特别是明代,为了对付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出于军事便于了望的目的,多次放火烧山,使桑干河一带的植被摧毁无几。大自然遭到破坏,人类只好吞下自种的苦果,整个塞外变成了“荒边无树岛无窝”的不毛之地。诗人笔下的朔州也只有寒、沙、风、雪的叹息了。请看许九皋的《关外吟古诗》:

紫云横处几多家?仅见苍松不见麻。
壁立山头风吼至,雨花飞过是冰花。
西北天低山势赊,惟余白草与黄沙。
羊裘生处无(纟希)纺葛,六月佳人不浣纱。


    在大同、朔州一带家喻户晓、流行最广的要算是王越以《关外吟古诗》为题的《前题》诗了。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王越是明朝官吏,官至兵部尚书,总判大同、延绥(陕西榆林)军务,经常来往于大同、陕北之间,对边地情况非常熟悉,所以他作的待明白如话,琅琅上口。

    河南罗山县人王钺,曾任大同府训导,有次到朔州办事,突然狂风大作,他随即写下了《朔州道上大风》,诗写得很传神。

大(土鬼)茫茫噫气多,不知消息近如何?
江东既与周郎便,沛上曾劳汉祖歌。
平地有砂皆走石,半空无海亦翻波。
合当送我云霄上,试把青天一洗磨。


    明代官员沈钟,任提学副使,他到朔州、应州一带视察教育工作有感,写了《经山阴有作》:

雁门关外朔风悲,强据征鞍力转疲。
仰荷皇仁覃宇内,何妨游宦历天涯。
狼烟灭没边无警,秋谷丰登岁不饥。
试卜太平新气象,家家童稚亦诗书。


    后来,明户部尚书陈清路经山阴,亦作诗一首。

雁门才过觉风悲,石蹬崎岖力觉疲。
草木荒凉临虏境,山川连续接天涯。
防胡须障三关险,问俗应怜百姓饥。
愧我庸疏无寸补,且将新句步前诗。


    明都御史胡希颜就不如前任了,他怕苦怕累,对公事也是敷衍塞责。请看:

书朔州行台壁间

才驾星轺上朔州,红尘碾破散遐陬。
中天(火亘)赫炎光烈,遍地熏蒸暑气浮。
台下葵花方笑口,田中禾苗已焦头。
匆匆了却公家事,谩倚云屏问酒筹。


    元好问,忻州秀容(山西忻州市)人,是我国金代杰出的诗人,任金朝友司都事,蒙古军攻陷洋京后,他过上了俘虏生活。诗人深感国破家亡的痛苦,满怀悲愤地写下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成为整个辽金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如《雁门道中书所见》是诗人在金亡以后,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篇控诉书:“食未有百塍,择肉非一虎。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盘盘雁门道,雪间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在50岁时,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秀容,决心不再做官,立志著书。晚年常和友人杨治、张德辉登恒山、游龙山(又名封龙山,在浑源县西南),时称“龙山三老”。他们到浑源登山,自然要越雁门,过朔州,因此,也留下了遗篇。

雁门关外

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
重关独据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
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
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


    咏边塞生活的诗,一般称为边塞诗。诗的作者大多到过边塞,经历过战争生活,对塞外的雄奇风光和战场的艰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善于描绘边塞的奇异景象,浩翰沙漠,酷暑严寒,火山黄云,飞沙走石。边塞诗一般写得气象雄浑,感情悲壮,在绝城茫茫之中透射出豪迈、慷慨之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朔州为“晋之北鄙,从秦汉迄于五代,干戈扰攘,固用武之地”。既然是用武之地,当然不乏描绘边塞生活的诗篇。

饮马长城窟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言币)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迷蹄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征。
绝漠干戈戟,车徙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净,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据《乐府题解》载:《饮马长城窟》是古词名,李世民用这一古词曲牌,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诗。《旧唐书·本纪三》载:“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北荒悉平,为五言诗勒石以序其事”。这里提到的五言诗,应当就是此诗。《饮马长城窟》写得很精彩,诗的开头作者抓住塞外“风、冰、沙、雪”的特征,描绘出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雄浑豪放的北国风光。“交河”就是发源于宁武管涔山,流经朔城区的恢河。接着作者写出了烽火连天,旌旗飘扬,马奔嘶叫的征战场面。都尉、将军们横刀跃马,奋勇作战,返回龙堆,凯旋马邑。“龙堆”又名白龙堆,在今新疆罗布泊与甘肃敦煌县之间,地当通往西域的要道。“马邑”是指马邑古城。因为当时秦置的马邑县(今朔城区,原朔县)。“顿”是置食之所,“中”是“中道”;是指从并州首府晋阳出发,越雁门,经马邑、左云直达匈奴龙庭的“通塞中道”;“中顿”就是通塞中道中有城有粮,既可休息,又可吃食的城邑。马邑城处此要道,周围又有山有川,便于驰骋、埋伏,所以从秦汉迄于五代,一直是中原统治者与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争夺的对象。特别是隋末唐初,李渊、李世民父子曾多次与突厥在这里较量。既然诗中写到“反龙堆”,“旋马邑”,这就意味着唐军占领了这两个军事要地,在西部和北部都取得了反击战的胜利,终于使唐的边境平静,江山一统。唐太宗为了炫耀他的文治武功,接下来就在诗中写到了勒石记事。诗的结尾他又以周武王、文王自喻,表现了得意的心情。“一戎衣”出于《礼·中庸》:“一戎衣而有天下”;指周武王一穿上戎衣而灭掉了商纣王。“灵台”是《诗·大雅》赞美文王的篇名。整首诗布局精当,脉落分明,整齐对仗,跌宕有致。活计紧紧抓住自然界的主要特征,刻划了将士们出征时的豪情壮志,以及胜利后的欢乐心情。

    唐初在东征西讨,破突厥战吐番、招安回纥的年代里,“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李世民的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最后谈一个问题,就是李世民是否到过塞外?据《山西通志》载:“唐太宗李世民曾饮马于长城下之龙泉寺”;龙泉寺在天镇县西,这就说明李世民来过塞外,他触景生情,写下了如此名篇也就合情合理了。

    李世民用武力统一了全国,在历史上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唐王朝是建立在千万人民妻离子散、暴骨沙场的基础上。后来,也有人利用《饮马长城窟》为题,和了一首,诗曰: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水,终不成潺缓。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不沉水,四海有还魂。
空流鸣咽声,声中疑是咽。

    读者大概不会忘记《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绝句的作者王勃吧,且不说这位极负盛名的诗人是否到过塞外,是否真的作过这首《宿长城》,(有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王勃所作),但是诗文确实写得是非常成功的,可为上品之作。

阴云凝朔气,陇上正飞雪。
四月草不生,北风劲如割。
朝来羽书急,夜宿长城窟。
道隘行不前,相互抱鞍歇。
人寒指欲坠,马冻蹄皆裂。
射雁旋充饥,斧冰还止渴。
宁辞解围斗,但恐乘波没。
早晚边堠空,归来事耕作。


塞下曲

行行古战场,春尽水不波。
沙中飞白雀,碛里走明驼。
黑连台长城窟,马上健儿轻似鹘。
芦为笛向天吹,一声吹落关山月。


    田霁,朔州马邑人,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贡生,其诗文淹雅,受到褒奖。这首诗语言直朴清新,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塞外奇景跃然纸上。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10-1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古典诗文选集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