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古建走笔之五:从黎城到潞城

 

 

 

 

 

黎城城隍庙 

   黎城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东北部,与冀、豫两省毗邻,是三省通衢之地,堪称晋省东部的门户,这里东边凭太行之高,俯瞰河北平原,太行山在这里有一条天然的大裂谷,成为了沟通晋冀两省的重要通道,这便是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明代内长城真(真定即今正定)保(定)镇的东阳关正扼守于滏口陉的咽喉之上,据千重铁壁之险,呈万夫莫开之势,虽日久年深,关城尽毁,但至今山岭之上仍然保存有数十里断续绵延的古老长城墙体,当我登上东阳关故址,感叹山河壮美时,当地的老乡热情地告诉我,东阳关的匾额就在黎城城隍庙里面收藏着呢,可以去看看。是啊,黎城现存的古建筑已经为数不多,城隍庙是必去之地,一定要去看看。 

   黎城县的历史可当之无愧于古老二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黎城之名则是得于西周时期封在这里的古黎侯国,在隋朝开皇十八年(958年)即已正式设立黎城县治,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按说有着这样深厚的历史积淀,理应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才是,却为何只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城隍庙来代表呢?这里面的原故却要一直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那时在黎城南部一带爆发了陈卿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凭借高峻险要的太行山天然屏障多次击退了明军的大规模围剿,直到嘉靖八年(1529年),起义军才最终被明军所消灭。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当地的控制,分别把黎城、潞城和壶关三地各划出一部分,组成了平顺县。这一下把原本流经黎城县南部的浊漳河流域划进了平顺县境内,这段自西向东二十余公里的浊漳河流域沿岸散布着诸多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以来的寺庙和村落古建筑群,时至今日,已经大多荣膺国保级别,成就了平顺县国保大县的地位,却把黎城县的古建筑精华在四百多年前就全都划走了,时至今日黎城再难拿得出几处重量级的古建筑,于是旧城中硕果仅存并且基本完整的城隍庙建筑群几乎成了当地古迹的形象代表。

 
 

 

黎城城隍庙(2014

 

 

 

 

 

 

  黎城城隍庙坐北朝南修建于老县城的中部,紧邻在县政府大院旁边,也是黎城县的博物馆,原本是个两进院落,现存仅剩前院部分,由山门、正殿和东西配殿圈起一个不大的院子。山门紧靠于路边,是一座面阔三间,通高二十余米的三重檐歇山顶楼阁,民间俗称为三节楼,修筑在高大的砖石台基顶上,两旁有东西掖门相峙,衬托的三节楼格外巍峨壮观,人过其下,顿时有一种威严气息扑面而来,老乡说其实早些年楼前是有石阶可直接通到一层的,后来因为要把庙前的道路取直,就把台阶拆掉了,因此楼下原本的山门已无法通行,只能改走两旁的掖门了。院内的正殿是面阔进深皆五间的单檐悬山顶建筑,两厢陈列着古代碑刻甚多,东阳关上的两块“中州外翰”巨大石匾也静静的置于墙边,当年扼守晋冀两省咽喉要道的巍巍雄关,今天只能通过残存的匾额来想象其叱诧风云的形象了。

  城隍庙的始建年代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根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版《黎城县志》记载,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黎城县城由李庄乡古县村搬迁到了今天的位置,城隍庙就是那时一并搬迁而来的,从迁建时算起,城隍庙也已经近千年了。可惜在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黎城被红巾军攻克,乱军之中,将城隍庙付之一炬,后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得到了重建。明、清两代曾经多次对城隍庙进行过大修,但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北上的林凤翔所部攻打黎城,三节楼再次被烧毁,现在的三节楼实际上已经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再次重建之后的面貌了,并且在清朝的最后一年宣统三年(1911年)再次重修了城隍庙,所以城隍庙的建筑实在算不上古老,但在古建稀缺的黎城,在平庸无奇的街巷间穿行,三节楼层叠高挑的飞檐忽地跃入眼帘时,的确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感。时至今日,城隍庙已经成为了黎城县众星捧月般爱护有加的古建至宝,修缮的整齐靓丽,只是缺少了岁月所应留下的沧桑和厚重之感。

 
 

作者写生工作照

 

 

 

 

 

 

  在一个寒潮袭来的秋日清晨,我穿过老城里已经面貌渐新的街巷,来到黎城城隍庙前,昂首仰望,三节楼既有北方古建浑厚雄健的特点,高挑的飞檐又兼具南方建筑秀美的风韵,引得我在纷飞的落叶里和阵阵潮冷的寒风中坐下来去描绘,小阵雨不时袭来,我退到了路旁的屋檐下,三个小时后,当我完成三节楼写生时,已是全身冻僵,手也发抖的状态了,赶紧跑到路边小吃店吃掉一大碗热汤面,这才逐渐舒缓过来。 

潞城李庄文庙 

   潞城市位于长治市东部,北靠襄垣,东临黎城,东南接平顺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聚居活动,相传炎帝的后裔参卢曾受封于此,建立了潞国,至秦代时便已经设立了潞城县,其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久远,境内文物古迹遗存丰富,许多村庄里都有古庙尚存,其东部的黄牛蹄乡更是多有精华。 

   李庄村位于潞城市东南约15公里的地方,紧邻从潞城市经黄牛蹄乡拐往平顺县城的岔路边,背靠连绵的群山,村前有一条宽阔而干涸的河滩,村庄就建在河边的台地上,视野开阔,风景秀美。记得多年前我来晋东南寻古时,坐着公交车从潞城前往平顺,忽然看见了河北岸高地上的村庄里耸立着一座与周遭民房迥异的苍老歇山顶大殿,凭直觉我判断,这绝对是一座古庙,于是立即中途下车,向村子奔去,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了古老的李庄。更令我吃惊的是,这不是普通的庙宇,竟然是一座规模不小的文庙,古时修建文庙有很严格的要求,通常最低也要修建在县城一级的地方,虽然不乏破例者,却也并不多见,不想忽然间就被我撞上了,并且这座村中还有规模更大的关帝庙,让我立即对这座山边小村刮目相看。 

 
 

潞城李庄文庙(2014

 

 

 

 

 

 

  李庄地势高,进村的路坡度比较大,文庙位于村西,走过横跨在河滩上的大桥一路前行,待到平缓时,已至庙前。 

   文庙依山就势建在面南的坡地上,庙下筑有高大的条石平台,台下砌有层叠的石阶,烘托的整座建筑群充满了高大神圣的气势。这里现存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大院,最前面是面阔三间悬山顶的戟门,两旁配以耳房,东西是硬山瓦房式配殿,最北面是修建在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的大成殿,两旁连建有垛殿,垛殿和配殿之间的院墙上开有东西相对的两个侧门。东侧门至今仍保留着建国后改造的尖顶砖门楼式样,上边镶嵌的“李庄完小”砖匾和五星造型一如往昔,述说着曾经被改建为小学的历史。那么这座山村里为什么会修建文庙?这里的文庙又是始于何时呢? 

    我来到文庙时,这里正在进行大修,把原来堵死的山门重新打开,恢复原貌,两侧塌漏的配殿也在修补换瓦,记忆中曾经空荡寂静的院中正干的热火朝天,不过忙碌的老乡们对我的到来还是很热情,我画这座大成殿的时候有在殿前搅拌灰浆的大叔和我聊起了家常,问及为什么村子里会有文庙,大叔给我讲了个传说,不知是哪个朝代的时候,某位大员听从堪舆师指点,认为李庄一带风水甚佳,欲将县城迁至此处,于是按照修城先建庙的原则,率先建起了文庙、武庙,不想后来此人被朝廷调往别处,迁建县城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却为李庄留下了两座大庙。传说虽显得夸张,但庙宇却是真实的,这座文庙历史已经相当悠久,历代多有修缮,现在除了大成殿外,其余的建筑都已经是清代遗留了,大成殿的结构上则仍然保存了许多早期建筑的特点,根据现存的几处题记和碑刻,虽未有创建文庙时间的准确记载,加以梳理,仍能判断出文庙大致的修建年代。

 
 

潞城李庄文庙(2009

 

 

 

 

 

 

  在大成殿正脊的琉璃脊刹上保存着元朝“至元元年(1335)潞州李侍统记,程德厚营造庙堂,李君仁捏烧吻脊”的题记,这是元朝后期大修并更换琉璃脊饰的记录。在东西两窗下,各镶嵌有石碑一块,西侧石碑文字众多,字迹潦草,仔细辩识,方知是元初的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年)潞城县令程式法呼吁族人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碑。东侧的字数不多,但书法工整,言辞简洁,“王备世业农也,启诚率众,兴是缘业,岂不伟欤,岂不有后乎!吾党之子,坐视颓毁,而不修葺者,至此宁不愧于斯人哉!时(金宣宗完颜珣)兴定伍年(1221年)中秋后五日,高不愚志。朝请大夫赐绯鱼袋潞城县令史良臣。”说明在金代末年时候,在潞城县令史良臣的主持下,曾经进行过修缮,那么大成殿乃至文庙创建的时间就至少是在金代中前期甚至更早了。 

潞城李庄武庙 

   在李庄中部,村委会大院的对面还有一片坐东朝西长方形的大庙,这就是李庄武庙,即关帝庙。这组建筑群南侧紧紧傍依黄土崖畔,可谓临渊而建,随着风雨侵蚀和冲刷,日渐倾颓的土崖似乎即将承托不住大庙的重压,随时会垮塌下去。这次故地重游时我看到了完成整体修缮的关帝庙外侧已经修起了护坡以加固,昔日苍凉荒败的关帝庙也今非昔比,重获新生了。

 
 

潞城李庄关帝庙(2014

 

 

 

 

 

 

  李庄关帝庙现存两进院落,山门面阔三间,是雄伟质朴的砖门楼,设有高高的前廊,在门额位置镶嵌有四个浮雕大字“山西夫子”,阐明了关羽和孔夫 子一武一文相并列的崇高地位。山门内是两层倒座戏楼,走进庙内,庭院宽敞整洁,正中央石台上建有献亭一座,是十字歇山顶的大方亭子,殿顶宽大,檐角高挑,造型浑厚,枓栱简洁大方,不重雕饰,下部四柱古拙粗硕,不甚规整,有典型的元代风格。献亭后边是全庙的主体建筑,拜殿及供奉关老爷的关圣大殿。拜殿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关圣大殿为三间悬山顶,前檐出廊,两殿建在米余高的石台基上,檐椽相抵,紧连在一起,大殿比拜殿更高一级,枓栱和雀替上布满了精美的木雕装饰,内部梁架上也多有描金彩画残存。大殿两旁连建有垛殿,左右两厢是对称的配殿和厢房。 

   在庙中只看到一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关帝正殿碑记,其中记载称此关圣帝君庙由来已久,却不知其创建时间,只是曾经在梁上发现过元至  大二年(1309年)修造的题记,但不能确定是创建时间还是修缮时间。从这些碑中记事上看,这座关帝庙的历史也是相当古老,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建成了,甚至其时间上与文庙应该接近,也有村人称,此庙宋代就已有之,未知其依据何在。

 
 

潞城李庄关帝庙(2009

 

 

 

 

 

 

  多年前第一次来到李庄关帝庙时候,这里还是被乡民分割使用的大杂院,以献亭为界,分割成前后两个院落,献亭则自檐下被四面砌墙围拢成一座小屋,并门窗紧锁,杂物堆砌,无从得见梁架结构。庙院之内,砖瓦脱落,杂草丛生,大殿顶上更是已经塌漏出几个透明的窟窿,墙壁上留下了雨水冲刷的道道浊痕,衰颓惨状,睹之凄然。今番故地重游,喜见庙宇得到修缮,古迹得以延续,心里十分欣慰,坐在寂静的角落里画下了终于显露真容的雄壮献亭。

画古建的小虎与《山西古建走笔》三晋古建走笔之一:古村郭峪三晋古建走笔之二:古刹崇庆寺三晋古建走笔之三:从武乡县城到南涅水三晋古建走笔之四:襄垣访古三晋古建走笔之五:从黎城到潞城

 

本文来源:作者特许转载;本文作者:连达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7-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三晋古建走笔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