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红色遗址巡礼系列

  一、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
  二、烈士陵园、烈士牺牲纪念地、烈士墓
  三、战斗(事件)遗址
  四、重要机构旧址遗址
  五、纪念馆及其它
  六、纪念碑(石)、塑像

    太原是一座有着光荣传统的红色城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建党之初、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期间,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组织在太原的活动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许多承载着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和标志物,留下了大量值得永久保存的革命遗址。在最近一次遗址普查中,全市普查登记革命遗址 170处。这些红色遗址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长歌,是一笔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政治财富和物质财富。让我们共同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凝聚精神,同心协力,为太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跨越发展,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原最早点燃了三晋革命的星星之火,是中共党组织和团组织诞生最早的省会城市之一。光辉的历史孕育和集聚了一批杰出的人物,高君宇、贺昌、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彭真、徐向前等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都曾在太原施展雄才大略,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在太原的红色遗址中,有许多是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故居、路居地)。

 

华国锋路居旧址

    华国锋路居旧址位于阳曲县北小店乡西坪村,占地面积180平方米。194712月,华国锋调任中共西阳曲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到阳曲县后,华国锋领导阳曲军民纠正“三查”左倾偏差,落实干部政策,指挥县区地方武装同阎军作战,不断扩大解放区。为了掌握各区对敌斗争情况和群众生活情况,华国锋翻山越岭,先后到各区转了一遍。1948年,华国锋曾在西坪村短暂居住。旧址为窑洞建筑,该建筑形成于明末清初,保留有华国锋当年使用过的书桌和油灯。

 

陈毅路居地

    陈毅路居地(兆峰兵站)位于古交市原相乡兆峰村。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八分区负责保障延安和各根据地之间的交通安全,担当着接送过往干部、文件、物资等任务。这条交通线在八分区境内不仅要经过汾河、同蒲铁路、太汾公路等日军的封锁线,还要通过近百里行程的平川敌占区。为了完成繁重的护送任务,八分区在兆峰等地设立兵站,由武装部队组成的交通队接待、转送过往干部和物资。1943118日,毛泽东电请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到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4211日,陈毅一行由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护送过汾河进入晋绥八分区,因气候寒冷,有人冻坏了脚,陈毅一行只得以牛车代步。在八分区交通队的接应下来到古交兆峰兵站。在兵站,陈毅触景生情,怀古喻今,写下《过汾河平原》。

 

红军东征路居地

    红军东征路居地位于古交市岔口乡周山庄村。1936220日至55日,长征抵达陕北的红军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抢渡黄河,东征山西。3月下旬,东征红军兵分三路。徐海东、程子华、周士第率领的红15军团为左路军。321日,左路红军一路从交城进入古交东塔村,沿原平川的小娄峰、睦联坡、曲坪、常安、辛庄、梁庄进入古交镇。一路由交城进入屯兰川的新房、岔口、麻会、周山庄、康庄、营立等村。还有一路由米峪镇经白条岭山进入屯兰川的阳湾、提子头、神堂坪、关头等村。红15军团进入古交镇后,贴广告、发传单,在区公所院内开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剿共的真面目。东塔、常安、武家庄等村的青壮年纷纷要求参军,冯勇、李根会、李秃则、郝海奎、赵三交、赵承奎等成为古交境内第一批参加红军队伍的进步青年。东征红军在古交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天,却由此播下了古交革命的火种。2006年,在红军东征70周年纪念之际,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领导组、古交市爱国主义教育领导组在周山庄等村修立红军东征路居处纪念石。

 

刘少奇路居旧址

    刘少奇路居旧址位于娄烦县米峪镇乡郭家庄村西北70米,占地面积为58016平方米,建筑面积72平方米。194212月,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同志,由华中出发在回延安途中,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经山东、晋东南、太岳等地,长途跋涉来到了太原至汾阳的公路上。八路军3587团政委杨秀山率部护送,行至交城与娄烦交界的山头上时,少奇同志指着娄烦的地界说:“这个地区不错,耕地面积大嘛。”当晚住于郭家庄村窑洞中,刘少奇同志看到桌子上放的《晋绥日报》时,迅速走过去带着愉快的心情看起来。第二天天刚亮,杨秀山政委接到军区电报,请少奇同志赶快去中央分局。临行前,少奇同志指示他们:“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你们这里很艰苦,要更多地关心群众的生活。”然后顺利地通过岚县、方山公路的敌人封锁线去了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及晋绥中央分局所在地。路居旧址现为村民庭院,院落坐西朝东,东西长3375米,南北宽1719米。一进院布局,中轴线存有正房,北侧存厢房。正房为砖砌窑洞,共有窑洞3孔,刘少奇当时住在中间窑洞,洞口上方有砖雕斗拱。1995年,杨秀山将军为旧址题写“刘少奇同志路经住地”牌匾。2003年被娄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恩来路居地

    周恩来路居地(傅公祠)位于杏花岭区东缉虎营街35号,占地面积约1160平方米。傅公祠1917年为纪念傅山先生而修建,是一组由祠堂小院、组碧楼、会议厅等组成的园林式布局的建筑。西侧为祠堂,坐北朝南,内建有正殿、西厢房。正殿建于高09米月台上,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三踩单翘,平身科每间二攒,随檁枋、平板枋、额枋均施沥粉贴金彩绘,余塞板绘水墨山水画,明间廊柱间设八仙图案通体雀替。

    193793日,周恩来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和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向前、肖克等乘火车到山西,就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日等问题,同国民党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进行谈判。5日抵太原。阎锡山在太原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用专车把周恩来一行接进东缉虎营街傅公祠院内的绥靖公署高级招待所。当晚,阎锡山的官员在招待所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周恩来对阎锡山的官员说,不必这样豪华,只要有些素菜米饭就可以了。在傅公祠小住时,周恩来在彭雪枫陪同下同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阎锡山亲信梁化之及省政府秘书长贾景德进行了初步交谈。周恩来一行随后移住八路军太原办事处。该处2000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德怀路居地

    彭德怀路居地位于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1943910日,彭德怀应中央之召从麻田动身赴延安,准备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7日,彭德怀在同蒲路东与刘伯承等会合。由太行二分区交通队护送穿越同蒲铁路和太汾公路两道封锁线。按照交通队的要求,彭德怀、刘伯承一行20人换了装。彭德怀白布包头,身着灰色对襟布褂、青布裤,他的妻子浦安修头裹白毛巾,身穿黑色大襟短衫,一对农民夫妇的模样。刘伯承和他的妻子汪荣华,也是一副农民打扮。19日黎明,彭德怀、刘伯承一行进入清源县,而后由晋绥八分区专员康世恩和地委副书记张永清率一个排负责接应护送。来到晋绥八分区根据地后,康世恩与张永清商量,杀了一口猪,弄了点大米、白面,招待彭德怀一行。谁知彭德怀见了扭头就走,回到自己屋里,从干粮袋里倒出一些炒面,就着白开水吃起来。吃完炒面,彭德怀问:“老百姓都吃上白面、米饭了吗?”康世恩说:“有时连糠都吃不上。”这时彭德怀动情而又严肃地说:“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我们怎么吃得下这样的饭菜?我看还是不要脱离群众为好!”彭德怀、刘伯承一行到关头村后,住在村西庙上的村公所,详细了解减租减息的情况,并对减租减息作出指示。在关头村停留三天后,彭德怀、刘伯承一行前往兴县,西渡黄河回延安。

 

贺龙路居地

    贺龙路居地位于阳曲县北小店乡北小店村,建筑面积120平方米。1937822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二方面军所属部队和陕北红军第27军、第28军及独立第1师、第2师、赤水警卫营和总部特务团1个营改编为第120师,贺龙任师长,肖克任副师长,周士弟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9月,贺龙率120师渡过黄河进至忻州以北地区,10月,率部挺进同蒲路北段配合忻口战役,师部驻扎在五寨。太原失陷后,八路军总部指示第120师在太原附近开辟游击战争,并担负开辟晋西北根据地的任务。11月中旬,贺龙率部经岢岚去岚县。期间路经阳曲北小店镇,贺龙在“永泉昌”商号住了两天,临走时留下第715团第3营,帮助北小店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同时发动组建游击6中队,在岔上组建游击7中队。旧居建筑形成于清代,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

 

盟邦记者团路居旧址

    盟邦记者团路居旧址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潘家庄村,建筑占地面积366平方米。19446月,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延安。8月,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莫里斯·武道等组成盟邦记者团到晋绥根据地参观。830日,记者团抵达晋绥军区司令部。94日,记者团前往靠近太原的晋绥八分区。在目睹夜袭汾阳城和攻克协和堡据点后,922日,记者团从晋绥八分区机关所在地关头出发来到娄烦,目睹了我军民围困娄烦敌据点的战斗。25日,盟邦记者目睹了强攻娄烦据点的战斗。之后盟邦记者团离开八分区前往晋绥第3军分区。参观考察结束后,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写下了轰动中外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其中一个章节记述了八路军游击队进攻娄烦据点的经过。在娄烦期间,盟邦记者团先后路居潘家庄、席岭等村。目前潘家庄村、席岭村记者团路居旧址依然保存较好。

    《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又译为《北行漫记》,作者哈里森·福尔曼1898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1978年逝世。1944年,福尔曼以合众社、《泰晤士报》记者的身份访问了陕北和晋绥解放区。回国后撰写了《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客观介绍了延安、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介绍了军民团结抗日的英勇斗争。《北行漫记》,被誉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

 

张宗逊旧居

    张宗逊旧居位于娄烦县娄烦镇三元村,占地面积为416平方米。该宅为清代建筑,原为原静乐县文教局长的住所。1941年八路军120358旅在娄烦县建立抗日根据地时,张宗逊旅长曾在此宅院的门楼上居住1个多月。

    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1938年转战晋察冀边区。1940年回师晋西北地区,参加夏季反“扫荡”和百团大战。同年兼任晋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率部开赴延安。19467月任大同前线指挥部司令员,指挥大同集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余秋里旧居

    余秋里旧居位于娄烦县盖家庄乡南峪村西北处,占地面积214平方米。百团大战后,120师奉命组成晋西北军区。358旅兼第3军分区,返回娄烦进行休整。120师的第3支队经过长期征战减员很多,194011月初,在静乐南峪村整编为第8团,归358旅建制,团长刘彬、政委余秋里。现存旧居为民国建筑,坐西朝东,南北189米,东西113米。正房为4孔砖式窑洞。

    余秋里(19141999),江西吉安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1931年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委总政治部直属政治处副主任、组织科科长兼巡视团主任,八路军第120师干部大队政治委员、独立第三支队政治委员,第358旅第8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杨秀山旧居

    杨秀山旧居位于娄烦县天池店乡上冶南村村民刘海青院内,建筑面积77平方米。抗战时期,杨秀山将军战斗在娄烦。19957月,杨秀山将军夫妇回娄烦时,在上冶南村找到了当年成亲的洞房,在曹家掌村找到了当年住过的窑洞。旧居原为3孔砖接口土窑洞,现2孔已坍塌。

    杨秀山(19142002),原名杨木森。湖北洪湖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骑兵营政治委员、120师第358旅第4团政治委员、第358旅第7团政治委员、第358旅第716团政治委员、第358旅副政治委员、晋绥分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在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率团挺进敌后太原附近的娄烦、静乐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参加了 “百团大战”、收复晋北7县以及米峪镇等战斗,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国防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赵树理旧居

    赵树理旧居位于杏花岭区南华门15号,建筑占地面积31545平方米。故居系一面围墙的三合院结构,青堂瓦舍,砖木建筑,是一处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民居。门口石碑上镌刻着薄一波题写的“赵树理故居”5个大字。

    1965年初,赵树理一家老小住进此院,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几年的时光,直至1970年在西厢房卧室里去世。西房、东房分别是他和儿女们的住所及他写作的书房,南房则是厨房与客房。1996年,薄一波为赵树理故居题词,1998年山西省文物局批准在作家故居建立文物点,2006年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之际旧居修缮开放。院内北墙的汉白玉上,陈列雕刻了彭德怀、郭沫若、茅盾对赵树理的亲笔评价和评论文章。东厢房为第一展厅,通过历史图片组成“贫寒家家子、萍踪异乡人,成名太行山、脱颖《万象楼》,情系《三里湾》、遭厄《十里店》,岁寒知松柏、清气满乾坤”等4个主题,集锦了赵树理一生创作的小说、由小说所改编的影视、绘画插图、版画作品等内容;西厢房为第二展厅,是赵树理生前生活、写作、实物、雕塑展;南厢房为第三展厅,是赵树理作品插图展,主要展出著名画家古元、彦涵、罗工柳、力群等为赵树理作品插图的原作。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家英旧居

    田家英旧居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张家庄村南头沟,占地面积112平方米。

    19465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强调要发动群众,实行“耕者有其田”。19472月至5月,中央派康生、陈伯达到晋西北考察并帮助土地改革,陈伯达率田家英、浦安修等土改工作团成员到潘家庄(含大圣堂、张家庄、潘家庄村)进行试点。田家英住在张家庄村开展工作。在土改工作中,田家英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为照顾他的身体,房东大娘总要炒些豆子放在他的枕头边。后来他染上伤寒,房东一家轮流守候在炕前细心照料,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小米熬成米汤喂田家英。在房东一家的照料下,田家英恢复了健康。为此,田家英认房东李小脸为干娘。参加土改的经历使田家英难以忘怀,1947年到河北西柏坡后,他写下了反映土改运动的长诗《不吞儿》。1957年初,田家英再次来到张家庄村调研,专程看望了干娘。田家英1947年居住的旧居为一窑洞,洞口已倒塌。1957年时居住的旧居为当年房东李小脸重修的窑洞。

    田家英(19221966),原名曾正昌,四川成都人。1937年奔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1948年任毛泽东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浦安修旧居

    浦安修旧居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潘家庄村。

    19472月至5月,中央派康生、陈伯达到晋西北考察并帮助土地改革,陈伯达率田家英、浦安修等土改工作团成员到潘家庄(含大圣堂、张家庄、潘家庄村)进行试点。浦安修住在潘家庄开展工作。旧居有4孔窑洞,其中2孔保存较好。

    浦安修 19181991),上海嘉定人,生于北京。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延安参加组织群众工作,为保卫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陕甘宁边区陇东土改工作团和晋西北土改工作团。全国解放后,任纺织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轻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是彭德怀元帅的夫人。

 

张政故居

    张政将军故居位于阳曲县泥屯镇赤泥社村,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张政(19152005),曾用名张公汉、章震。山西阳曲人。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组织部股长,山东纵队政治组织科副科长,新四军第3师第9旅第26团政治处主任、机关组织科科长、第25团政治委员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6师第17团政治委员,第3野战军7兵团直属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界河、陶庄、苏北、临朐等战斗、战役及盐南战役、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金华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21军第63师政治委员,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大队大队长,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故居现存8间房屋,院墙多处坍塌,荒草遍地。

 

李祥瑞故居 李毓锦故居 白银翠故居 张雪轩旧居 崔一生旧居

    李祥瑞故居位于娄烦县娄烦镇娄家庄村李茂村院,建筑面积75平方米。

    李祥瑞(19151949),字致和,又名善清,别名更生。山西娄烦人。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9年任石楼县牺盟会特派员和县 “精建会”主任。1946年任国民师范学校“同志会校分会”主任特派员,后任政训室主任。19488月后参加赵宗复领导的搜集阎军军事情报活动。19492月被阎军逮捕,310日壮烈牺牲。故居是李祥瑞到太原上学前生活成长的地方。年久失修,部分屋顶已坍塌。

 

李毓锦故居

    李毓锦故居位于娄烦县娄烦镇娄家庄李文林院内,建筑面积81平方米。

    李毓锦,娄家庄人。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7年参加游击队,后编入120358旅。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故居为李毓锦出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原有3孔窑洞,李毓锦出生在第一孔窑洞里,第2孔窑洞为他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保存完好。

 

白银翠故居

  白银翠故居位于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1939 7月,洪学智与张文夫妇的女儿洪醒华出生。不久洪学智率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学员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部队转移到阳曲境内日军封锁线时,为方便行军,抗大校长罗瑞卿劝张文把女儿送给老百姓。洪学智、张文夫妇将女儿交到西峪庄村任宝娃家中。任宝娃夫妇生活非常艰难,又无奶水,他们只好又把孩子转至白富生家。因白富生妻子奶水不足,又把孩子转寄给思西村的王英、白银翠夫妇。白银翠夫妇将孩子取名为红红。收养红红时,她的小儿子还没断奶,担心两个孩子奶不够吃,为了保护红色后代,白银翠毅然将小儿子过继给了别人。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思西村经常遭到日伪军的侵扰,为了红红的安全,白银翠就带着红红回到群众基础好的娘家东方山村。为养育好红红,白银翠把自己只有13岁的长子打发到外面给人做苦工,家里的吃穿,总要先让给红红。一直把红红抚养到12岁。

    1951527日,洪学智将军的妻子张文在山西省军区的同志们的陪同下来到了阳曲县思西村。经白银翠苦口婆心劝导,红红告别养父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当时正在朝鲜战场上的洪学智,得知自己的醒华已经找到,连夜给白银翠写了一封信:“是你用心血和乳汁养育了醒华,是你用劳动人民高尚品德教育了醒华,我和我的妻子张文,还有你的女儿红红,将永远铭记着你的名字,铭记着你对醒华的大恩大德。”

 

张雪轩旧居

    张雪轩旧居位于娄烦县庙湾乡水峪村沟子赵学脸院内,建筑面积36平方米。

    1942年春节前,晋西北三地委、三专署在水峪村召开县区干部会议。地委书记张雪轩率三地委住前沟。216日,驻古交日军在原山队长的率领下偷袭水峪村。因未能突围,张雪轩等30多人被俘。在押往古交途中,在同志们的掩护下张雪轩成功脱险。旧居现存大门、正窑(内塌一部分)和房子地基,窑洞基本保存完好。

    张雪轩(19071963),原名张雪年,字瑞龄。辽宁宽甸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北方局到太原市牺盟会铁路工人委员会工作。1939年任静乐地委组织部长,1940年任晋西北三地委书记,1943年任晋绥三地委副书记兼静乐中心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通化地委书记兼专员、辽宁省政府副主席、辽宁省委统战部长、政协副主席等职。

 

崔一生旧居

    崔一生旧居位于娄烦县庙湾乡水峪村沟子赵秉志院内,建筑面积252平方米。

    1942年春节前,晋西北三地委、三专署在水峪村召开县区干部会议。三地委组织部长崔一生来到水峪村参加会议,住在第二孔东窑洞里。215日(正月初一),党政干部与群众联欢。16日,驻古交日军偷袭水峪村。被日军包围在赵家院内的崔一生,躲在门洞北侧的房子里(羊圈),后来为救护警卫员,只身与日军搏斗,身中十余刀,在大门前的榆树旁就义。水峪事件发生后,村民将崔一生等革命烈士的尸体掩埋到村东南面的寺塔上。旧居由4孔土质东窑洞、2孔枕头窑(已倒塌)、4间双脊岭土木结构的西房和门洞组成,其中门洞和2间西房倒塌。

    崔一生(19121942),曾用名何大方。山西离石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齐世铭故居

    齐世铭故居位于杏花岭区小返乡窑头村。

    齐世铭(18941953),山西太原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介绍人离开太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8年经120师党委批准重新入党。1937年组织当地矿工和农民成立东山抗日游击队,威震东山,人称“齐二老虎”。1938年抗日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714团东山抗日独立营,齐世铭任营长。同年,齐世铭发动闻名太原城的诈降事件,一举歼灭日伪军20多人,并击毙日军山西省特务部长野吉和伪警察局局长吴小能。

    齐世铭故居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家族聚居院落,共有3个院落,但因年久失修,如今只有一个院子相对保存完好,另外两个院子的窑洞破损严重。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当地政府已准备修复齐世铭故居,筹建东山抗日纪念馆。

 

林海清旧居

    林海清旧居位于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段振岗院,建筑面积128平方米。

    1943年,冀中警备旅第2团转战晋西北,改编为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第2支队,接替第358旅第7团驻防娄烦地区,警备旅第2团团长林海清改任支队长。19448月开始,在林海清的指挥下,第2支队和娄烦民兵对盘踞在娄烦镇的日伪军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反攻围困,解放了娄烦镇。19458月,林海清率第2支队开赴阳曲。林海清在娄烦期间,与峰岭底村姑娘段晓兰结为夫妻,曾居住于此。旧居由3孔砖泥坯窑洞和1孔石头砌口的土窑洞组成。新中国成立后,旧居曾经翻修过,保存完好。

    林海清(19131993),湖南平江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特务团团长、冀中警备旅第2团团长、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第2支队支队长等职。1943年率部由冀中转战晋西北。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建设兵团第10师师长、新疆建设兵团副司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颜金生旧居

    颜金生旧居位于娄烦县娄烦镇娄家庄李付存院内,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19412月,根据晋西北军区的指示,第3军分区在战备状态下进行训练。分区机关和第358旅第716团、第8团集结在娄家庄、大夫庄一带。时任第716团副政治委员的颜金生住在娄家庄村。旧居原由3孔石窑和3间东房组成,窑洞保存完好,房子被日军烧毁。

    颜金生(19181994),湖南茶陵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120师政治部组织科长、716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等职,参加了挺进冀中、转战晋察冀、回师晋西北、晋西北反“扫荡”等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政委、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文化部副部长、陕西省军区政委、新疆军区副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8-3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太原红色遗址巡礼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