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红色遗址巡礼

之五、纪念馆及其他

  太原市的革命遗址级别高、影响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太原市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对革命纪念地的保护和利用,并修缮、新建了一批重要的纪念馆。全市普查登记的革命遗址中,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个革命遗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君宇故居纪念馆等处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对其他一些红色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解放太原支前纪念馆

    解放太原支前纪念馆位于阳曲县侯村乡店子底村,占地150平方米。店子底村是阳曲县最南端的一个小村子,位于牛驼寨的正背后,处于通往太原东山和牛驼寨的必经之路上。解放太原时,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和川流不息的由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组成的支前大军,以及粮站、草站、救护站、物资站和前线指挥部、后勤指挥部都往来或汇集在这个小山村。支前纪念馆就是根据解放太原战役中阳曲老区人民踊跃支前的光荣历史,在店子底村创建的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基地。支前纪念馆设有3个展厅,馆内收藏了解放太原战役中阳曲人民支前的三百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和百余件革命文物。

 

小店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太原市小店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小店区人民南路34号。在革命战争年代,原清源、太原、徐沟三县地区,简称清太徐地区,是晋绥边区的前沿阵地,又是太行根据地通往周边的交通要道,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承载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原太原市南郊区,位置对应于清太徐地区的重要部分。19879月起,南郊区委、区政府组织成立“南郊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筹委会”,动工兴建南郊区革命烈士纪念馆,19958月落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座上刻有625名原南郊籍革命烈士的英名。1998年太原市区划调整后,南郊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更名为小店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太原解放战役野战医院旧址

    太原解放战役野战医院旧址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西盘威、河上咀、东盘威、西洛阴、南郑村、东万寿等村。19487月晋中战役结束后,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7旅、第10旅、第12旅、独3旅和陕甘宁边区警备2旅及晋中军区独1旅等部队先后开进阳曲,分别驻扎在东黄水、西殿等数十个村庄。随后部队野战医院也迁至阳曲。西盘威、河上咀、东盘威、西洛阴、南郑村、东万寿等6村有部队医院旧址316间、窑洞18眼,全部为当地村民房屋,基本保存完好。

 

山西师陶馆

    山西师陶馆位于太原市南内环街太原师范学院内。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复改行知。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本着唤起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的救亡事业、民主事业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被誉为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1923年,陶行知与朱其慧、袁观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同时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为召开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开展平民教育活动,1925年前后,陶行知先后3次来太原,期间曾在山西大学堂讲学。1991年,为了学习他“以德为本,实践第一,创造教育”的行知精神,在冯素陶老先生的倡导下,山西省陶行知学会建成“山西省陶行知纪念馆”。2007年,“山西省陶行知纪念馆”改建为“山西师陶馆”。全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展出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第二部分展出了20年来山西省陶研会和太原师范学院学陶师陶的成果。太原师范学院由此也成为山西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基地、全省师德教育基地。

山西私立进山学校旧址

    山西私立进山学校旧址位于尖草坪区上兰街道办事处华工社区学院路3号中北大学院内,建筑面积46248平方米。山西私立进山学校创办于1922年。1923年,进山中学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5年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从此进山中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学生运动和发展党的组织等革命活动方面日趋活跃,成为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纪廷梓、毛源、赵尔陆、程子华、裴丽生、宋劭文、赵宗复、牛荫冠、胡晓琴、王克文、史进前、王大任、王绣锦等早年均就读于进山中学,并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19411029日在山西隰县复校开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太原。1941年,赵宗复主持进山中学校务工作后,地下党组织控制了学校。解放战争期间,在赵宗复的领导下,进山中学乔亚、刘鑫、梁维书、韩健民等配合“909”情报站积极搜集阎军军事布防情报。乔亚和刘鑫、梁维书、韩健民、卫吉祥、李建堂、李祥瑞、尚勉旃、李心平被阎军杀害,为太原的解放付出了生命。2001年,赵宗复铜像在进山中学落成。旧址坐北朝南,校舍建筑三十多处。现仅存工字型硬山顶式瓦房一座,拱形窗,圆券形门。

太原五中校史馆

    太原五中校史馆位于迎泽区青年路太原五中勤勉楼内。太原五中的前身是1906年在清贡院旧址上创办的山西公立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1935年更名为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1953年更名为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太原五中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期共产党人高君宇及王振翼、贺昌、王瀛、张友清、张叔平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都曾在该校就读;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都在该校诞生。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临时省委机关、中国共产党太原市南部委员会,也在该校创建。开国少将谷景生、社会科学家杜任之和范若愚、艺术家董寿平等也从该校起步。2006年,太原五中校庆100周年之际,在勤勉楼内建成太原五中校史馆,馆内塑有彭真、贺昌、高君宇的半身铜像。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又称太原革命历史陈列馆,位于太原市五一路245号,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6月,整个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学校开办不久,这里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的坚强阵地,成为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著名的活动基地之一。1924年,国师学生就秘密建立了社主义青年团组织。1925年,山西党组织在国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师支部。1926年,又设立了中共临时山西省委北部委。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王世英、李雪峰等都是在这里受到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

    1984年,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开始筹建,1991918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主楼为二层“券廊式”建筑,前檐带廊,青砖墙体,黑色立柱。馆内陈列有 “牺盟会陈列”、“山西新军陈列”、“国师学生用具陈列”、“山西革命传统教育陈列”、“中共太原地区斗争史陈列”等。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家六部委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

 

太原解放纪念馆

    太原解放纪念馆,位于杏花岭区中涧河乡瓦窑头村西南100米处,占地面积245亩。牛驼寨地势陡峭,沟壑纵横,自古以来就是兵家攻守太原的军事要塞,有“太原门户”之称。为了缅怀烈士,195911月,中共太原市委、市政府在牛驼寨修建革命烈士陵园。1989年太原解放40周年之际,又在牛驼寨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扩建太原解放纪念馆。1994年,徐向前元帅铜像在馆内落成。扩建后的太原解放纪念馆分为太原解放纪念碑碑区、徐向前元帅铜像纪念区、太原解放展览区、烈士墓区四部分。

    太原解放纪念碑碑区,位于纪念馆西侧,由凯旋门、主碑、副碑组成。紫红色花岗岩装饰而成的主碑像一把巨大的钥匙,高49424米,碑体上镌刻着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 “太原解放纪念碑”以及太原解放纪念碑碑文,寓意牛驼寨是打开古城太原大门的钥匙,寓意太原解放的时间是1949424日;副碑直径为24米,形似被炸开的碉堡,四壁镶嵌着大型浮雕,生动地反映了人民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精神;白色的凯旋门,形似巨大的钢钳,钢钳下合围着一个大理石制成的乌龟壳,寓意我军民解放太原力摧群顽、“瓮中捉鳖”的英勇气概。

 

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位于文瀛公园文瀛湖北岸劝业楼中,占地面积410平方米。劝业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原名劝工陈列所,坐北朝南,为二层硬山顶式楼房,砖木结构,面宽七间,进深三间,上下层均出前廊,二层前廊设栏杆。

    孙中山对山西辛亥起义和起义军的安危十分关注。1912918日,孙中山乘专车从北京到达太原。孙中山在19日、20日对太原两天的考察中,对山西各界群众、同盟会的同志、太原商学界、军界、实业界及各党派作了5次演讲。文瀛湖畔的劝业楼是孙中山在太原演讲的主要地点。1928年冬,文瀛湖所在的文瀛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1935年,劝工陈列所改名为国货陈列馆,后改名为劝业楼。1986年,在中共太原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和民革太原市委的共同努力下,劝业楼辟建成孙中山纪念馆。楼上前檐悬挂 “劝业楼”匾额,楼下正中拱门上悬“孙中山先生纪念馆”鎏金匾额。馆内安放有孙中山半身塑像,陈列有孙中山先生生平和辛亥革命山西斗争活动资料、图书等。198611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将其增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位于娄烦县静游镇岭底村,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著名政治活动家高君宇的诞生地及他16岁以前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高君宇参加革命后,曾在这里撰写了大量的书信和文稿。1995年,为迎接高君宇诞辰100周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立项修复高君宇故居。19961022日,是高君宇诞辰100周年之日,高君宇故居修复完工并正式向游人开放。修复开放的高君宇故居是原高家大院的中院,院门上悬挂着由彭真同志题写的“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木质牌匾。窑内陈列着高家当年的人物照片、文房四宝、桌椅、柜、箱、被、褥、席、毡和锅、碗、瓢、盆、瓶、杯、盘等大小家具。文化部捐赠的高君宇全身铜像屹立在下院的中央。下院东数第2孔窑洞是高君宇的出生地,洞壁上悬挂着彭真、薄一波、许德珩等同志的题词。其余3大孔窑内全部悬挂着介绍高君宇生平事迹和进行革命活动的一百余幅照片镜框,还有二十余个文物展柜,展览共分11个部分。1996年,高君宇故居纪念馆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西省军史馆

    山西省军史馆位于山西省军区内,建筑面积2067平方米。19499月,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军区、太岳军区、解放战争时期的晋中军区,组建为山西省军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论是抗击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还是打倒反动势力、解放劳苦大众,乃至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山西省军区及其前身部队都是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为展示山西革命军人的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0093月,山西省军区筹建山西军史馆,201081日建成开馆。展馆以时间为主线,分为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5个展区,将山西七十余年的辉煌军事历史,通过一千六百多张照片、四百余类实物呈现出来,反映了山西老区军民情深,展示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历史。此馆被列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成成中学师生抗日义勇队成立遗址

    成成中学师生抗日义勇队成立遗址位于清徐县城中学旁,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1937年,平津失陷后,太原市各中等以上学校疏散外迁。8月,成成中学迁到清源县。在上课的同时,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酝酿组建抗日武装。10月上旬,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在成中校部院内为成中师生作形势报告。为支持成中师生组建抗日武装,北方局和战动总会派曹振之、冯福厚到成中做党的工作及军事工作。1010日,成成中学师生抗日义勇队宣告成立,刘墉如任队长。115日,因战事紧张,日军飞机轰炸清源城,义勇队撤往东于村,改称成中师生抗日游击队,后又整编为战动总会游击第4支队。1938729日,战动总会游击第4支队与120师一部共同组成八路军第120师大青山支队,由李井泉率领挺进绥远,开辟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旧址因多年失修,部分房屋已倒塌损毁。

 

抗日游击两级学校旧址

    抗日游击两级学校旧址位于娄烦县娄烦镇席岭村张郝保院,建筑面积204平方米。1940年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娄烦成立后,成立了抗日游击两级学校,冯廉山任校长,学校的任务是学文化、宣传抗日和开展生产劳动。学校一无所有,采用游击形式,走到哪个村就与哪个村的学校合办,没有学校的地方就借用当地村民的民房当教室。1942年春,学校随县政府转移到席岭村,在一次宣传抗日活动中,突遇日军袭击,校长冯廉山和教师面对日军的炮击,带领学生转移到罗家曲。在罗家曲一落脚,学校就照常上课。同年日军占领娄烦后,娄烦二高撤出镇外,并入抗日游击两级学校,李有奎任校长。开始曾在马家庄、兴旺庄办了两所小学,之后两级学校以天池川为中心,先后辗转于三元村、鹰落沟、马道沟、白道、席岭村、罗家曲等地,最后落脚于韩家沟。1943年秋,林野接任校长。19445月至8月,学校奉晋绥八专署之命与交城县完小合并上课。1945年娄烦解放后,学校返回娄烦,成立了娄烦二完小。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游击两级学校培养了近千名学生,为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量人才。位于席岭村的学校旧址为砖接口窑洞,中间窑洞深12米、宽5米,其他两孔窑洞深4米、宽3米。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8-3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太原红色遗址巡礼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