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访山西不为人知的红色遗址系列

  一、村中老标语揭开野战医院身世
  
二、抗日烽烟中有条“钢铁走廊”
  之三、农家小屋升起和平的阳光
  
之四、破旧石碑镌刻光辉军史  
  
之六、太行小山村飞出《新华日报》
  之七、朱家大院里彭德怀劝赵寿山并肩抗日

一、村中老标语揭开野战医院身世

    从太原松庄高速口,经由东山过境高速公路,向北行驶30分钟就是阳曲县城。该县地处太原城北,从县境南端的石千峰山 (现属古交市)直至寿阳的罕山,形成一个天然的半圆形屏障,拱卫着太原城。同时因为贯通南北的北同蒲铁路从此穿过,这里成为太原城物资供应和兵员集散的重要交通枢纽。

    1948年,太原战役打响,阳曲县承担起后方保障的重任,许多后勤保障中心都选址于此。在刚结束的全省革命遗址普查中,东黄水镇河上咀等陆续上报发现战时后方医院旧址,成为目前太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野战医院遗址。

    阳曲县党史办研究员王天祥调查发现,在西盘威村,多数年长的村民都能回忆起当时医院救治伤员的情况,部分房屋中有些标语已经难以辨认,但仍然可以判断出自“太原战役”同一时期。

  整座医院的规模远比想象中大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全省革命遗迹普查中,东黄水镇西盘威村委会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中填写了“解放太原战役野战医院”的字样,而提交的主要“证据”是村中几户村民旧房墙壁上的革命标语。

    “做到勤检查少换药”“彻底执行新疗法”“听从医生指挥服从医疗治疗”……在阳曲县党史办研究员王天祥的带领下,528日,记者来到标语最为集中的西盘威村。

    尽管村中已通了乡村公交,水泥路也都铺到家门口,但土坯房、老旧房还占据着较大比例。“很多人家不舍得拆,标语口号才能保留下来。”王天祥说。在村民刘福民家,老房子最北面的一堵墙上,有两行用红笔书写的“到了医院来休养听从治疗最当先”,字迹依旧清晰可见。在两行红字中间,有人用黑笔加入新内容,成就了“南征北战负了伤,到了医院来休养,学习毛著最当先,伤愈回防把敌歼”的战地打油诗。

    今年85岁的刘福民回忆说,1948年听到解放军攻打太原的消息,村中地主携家眷出逃,空出的大院正好被临时改造成“后方医院”。“当时医院规模不大,刚开始时只有手术室、药房和少数病房,后来伤病员越来越多,周围不少村民都主动腾出好一点的房子,几个相邻的村子都成了医院的病房。”刘福民说。

    阳曲县党史办在多方调查后确定,坐落于西盘威村的战地医院成立于194879日,直至次年太原解放以后才撤销。而在县城范围内,整座医院的规模远比想象中大。“野战医院”由阳曲县东黄水镇的6座村庄连片组成,从东向西依次为河上咀、西洛阴、东盘威、西盘威、东万寿和南郑村。

    据介绍,解放太原的战斗打响以后,从前线接回来的伤员被直接送往西盘威村,在这里初步进行分诊后,再分别被疏散到其他5个村。其间,后方医院共在这6个村庄征用百姓民房316间、窑洞18眼,伤病员最多时接近1000人。

  战争期间也保持着完整编制

    尽管当地遗迹保存较多,村民说法也能与标语吻合,但这个野战医院究竟属于哪个部队,村民们无法提供更为详细的材料,缺乏核心知情人给考证工作带来新的难题。

    经多方调查、查阅历史资料,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和阳曲县党史办确定医院旧址为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所属“野战医院”,而提供关键佐证的就是当年在医院工作的护士,今年84岁的刘元义是其中之一。“我当时在河上咀野战医院当护士,主要任务是帮助主治医生做手术。”刘元义回忆说,1948年秋开始,部队开始在太原东北方向战斗,由于东黄水镇离东山牛驼寨前线距离适中,被野战医院选中。

    刘元义说,当时全院的医生护士总数达到100多人,分为三个所,其中一个直属所就在前线阵地搭建临时医疗室,救治危重伤员。而一些伤情较为稳定的伤员,通过前方担架队,运回野战医院接受救治。

    尽管处于战争时期,但野战医院一直保持着完整的编制。刘元义回忆说,当时一个所主要包括所部、外科手术室、护士班、炊事班等,总数在几十人,多数都是男性。“护士都是男的。”刘元义说,由于野战医院需要和部队一块急行军,护士有时还会承担一些负重的任务,所以几乎没有女护士。除了固定人员以外,野战医院有时还需要临时人员。

    刘元义所属的7纵,受命主攻阎锡山重兵布防的东山牛驼寨一线,部队伤亡严重。但由于药品短缺,伤员做手术都需要战士咬牙坚持。“当时麻药都是自己配的,麻醉效果不好,有时候也用吗啡,但数量很少。”

    在太原战役中,刘元义和他的战友们每天都要做几台手术,后来随着救治伤员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出现严重短缺。“很多村民听说了,专门找到部队,申请把伤病员接回家,后来周围几个村子都成了医院的病房,每一个伤员都受到精心的护理。”他说。

  医院遗址面临保护难题

    1946年参军到1952年复员,刘元义在野战医院6年时间,接收伤病员最多的就是在太原战场。“仅河上咀,最多的时候就有300多伤病员,有时候一批担架从前线下来,几十个伤员,只能先摆在村中的空场地上一个个检查,依照情况轻重才能入院。”他说。

    在历时6个多月的太原战役中,我军共计歼灭敌军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包括师级以上军官40余人。同时,解放军也为攻取这座坚固设防的城市付出了巨大牺牲,共计伤亡45000余人,远超同期在千里战线上突破长江天堑的渡江战役。太原战役成为国共内战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而在医院所在地附近,浩浩荡荡的我军部队和川流不息的担架队、运输队等组成的支前大军,以及粮站、草站、救护站、物资站和前线指挥部、后勤指挥部都汇集于此,阳曲也成为当年解放太原的人员、物资“集散地”。

    另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105日开始至1949424日解放太原战役结束,阳曲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运送粮草、军鞋等物资,积极救护转移伤员,参加支前人数达7.53万人,为解放太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和许多遗址一样,经过60多年的时间,“野战医院遗址”也面临着保护难的问题,许多曾经的病房已经坍塌,有些因村民改善居住条件而拆除,部分留存的遗址也面临着墙体裂缝、雨水侵蚀的问题。

    王天祥表示,目前普查结果已经上报上级党史部门,省委党史办、市委党史研究室将确定野战医院为党史教育基地,择机挂牌予以保护。

    此前,部分村民已自发动手。在南郑村村民王璋家,墙壁上留有当时战士的“笔记”:“外面来了一英雄,挎臂拄拐屋内行,换药同志轻动手,英雄坚持不喊疼。”王璋说,东房刚修缮完,今年夏天不用再担心漏雨破坏墙体,墙上的字可以多保留一些年头。“这些字迹能提醒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尤其是对孩子们,不能忘掉这段历史!”王璋说。

采写:本报记者

摄影:本报记者 马立明

  ■链接

  部分红色遗址

  1 国际盟邦记者团成员旧居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潘家庄村

    1944年秋,由时任美国《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记者爱泼斯坦、合众社和伦敦《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等组成的国际邦盟记者团,由方山马坊经本县境杨湾、杜家庄经西川来到本村,后沿凤凰沟到达八路军晋绥边区第二支队驻地蒲峪村,前往西街村观访八路军和当地民众围困娄烦日军据点的战斗场面。

    2 山西新军工卫旅武器修造所位于娄烦县米峪镇乡圪徐沟村

    19384月,山西新军工人自卫旅在柴厂村创办武器修造所,当年迁往圪徐沟村。该所生产地雷、步枪等武器,其时规模很大,娄烦地区四面八方工匠闻名前往,最多达200多人。1939年,该所奉命迁往保德县。遗址现存当年生产和储藏武器的窑洞9孔,但窑洞残破严重。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8-31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寻访山西不为人知的红色遗址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