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2汾河源头和汾水之神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

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杏花村里开杏花

儿女正当好年华

男儿不怕千般苦

女儿能绣万种花

人有那志气永不老

你看那白发的婆婆

挺起了那腰板也像十七八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上学,新年联欢会上,同学们相互点名,点到我时,大家不约而同让我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因为我来自山西。这首歌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创作于1959年,由张棣昌谱曲、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如今再次聆听,扑面而来的是那个年代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气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歌中将山西的山河大地和百姓生活做了精要的概况,仿佛看到,豪气满怀的歌唱家郭兰英正站在黄土塬上,背北向南,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吕梁山,再由远及近,望着一条大河欢快地流过脚下的小村庄,耳畔依稀能听到哗啦啦啦的流水声。不知是人伴河唱,还是河伴人唱。

汾河,与山西的煤和醋一样,是山西的响亮标签。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及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后出宁武,全程流经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个地市,29个县市区,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干流全长716公里。《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水经注》也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可以看出,汾河的发源地自古就很明确。管涔山林海茫茫,溪流淙淙,风光旖旎;因藏有汾河源头,灵气充盈,是人们远行踏青的好去处。源头之水母洞,弥漫着神秘的宗教氛围,折射出当地人对大自然淳朴的敬畏感恩之情。河流就像一条流动的脐带,人们怀着朝圣之情溯流而上,来看望伟大的母亲。千万年行走,偶尔回归,再来汲取脐带原初的养分,补充拚搏世间的能量。

 
 

汾河源头之水经过巨大的龙嘴喷洒出来,王牧拍摄

 

 

 

 

 

2015年年雪后的汾河源头和汾源阁,本组照片由曹建国拍摄

 

 

 

 

 

 

  《宁武府志》载:“楼子山,管涔诸峰之一也,其西山间有神祠,祠下汾水源所出,有古碑刻云‘汾源灵沼’,岁月不可考。”汾源灵沼是宁武古八景之一,如今此处依然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人们将汾水源之神想象为水母娘娘,长久以来,她在此驻守,被人们祭祀崇拜。1995年,当地人在此新修了汾源阁。

  水母娘娘是美女,身材娇小,鹅蛋脸,斜挽着高高的发髻,披着红斗蓬,笑眯眯地端坐于莲花座上。座前有一口井,便是神秘的汾河之源。原本还在嘻嘻哈哈的我们几个人,突然安静下来。每个人轮流用辘轳将水打上来,装满预先备好的空瓶子。轮到我时,我略有些胆怯地拿过辘轳,松开绳索,放进井里。没想到木桶很快就触到了水面,稍加倾斜,水便装满了。站在源头,曾令人朝思暮想的圣水就这样触手可及,轻而易举便获得了。万分欣喜地提上来,情不自禁就举到嘴边,细细品尝甘冽之味。形容汾源水,唯独“甘冽”这个词最准确,此时此刻可真正体会到了汉语的美妙。如此被呵护起来的源头水,根本无需做任何人工过滤与消毒,是真正的放心水、保健水。我虔诚地用水抹额头、眼睛和脸颊,希望水母娘娘赐我心明眼亮。灌满的瓶装水我带回家,送给了女儿和老公,希望他们也得到汾河之神的护佑。

 
 

水母娘娘是美女,身材娇小,鹅蛋脸,斜挽着高高的发髻,披着红斗蓬,笑眯眯地端坐于莲花座上。

座前有一口井,便是神秘的汾河之源。王牧拍摄

 

 

 

 

 

 

  源头的水母娘娘更多地带有民间宗教信仰,而真实的汾水之神是被载入史籍的。中国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禹是史上最牛的治水英雄。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比禹早数百年,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他叫台骀。台骀,为上古帝喾时代的人,担任治水官吏,是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其故事散见于《左传》《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典籍。

远在荒蛮上古时,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被授为玄冥师(负责治水的官吏)的台骀为平复水患,辗转忙碌于如今的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台骀的父亲本就是国家玄冥师,台骀可谓出生治水世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宣汾洮、障大泽……帝用嘉之”(《左传•昭公元年》)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终成正果。从此水归河道,远走大海,人水合欢,百姓过上安生日子,国家也太平了。因为治水有功,台骀受到帝颛顼的嘉奖,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受到当地沈、黄、蓐、姒等国家的祭祀和爱戴。

台骀一生的大部分时候就活动在汾河流域,那时的汾河充满最初的野性,水流湍急,气盛势高。智勇双全的台骀心容天地阴阳,找到了水与人和谐共处的大道。台骀死后,被人们尊为汾河之神,又称台神。数百年之后,大禹子父治水的故事简直与台骀子父治水的故事如出一辙,这是历史巧合,还是大道奥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台骀先于共工孔壬、鲧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称为“华夏治水第一人”,实在当之无愧。汾河心平气和流淌,极大地滋养和惠顾了汾河岸边的人类。之后,华夏文明在富庶的晋南地区迅速成长,尧、舜、禹相继在晋南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有确凿的考古遗迹和出土文物佐证)。追根溯源,不能否定台骀曾改良汾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功劳。地理之上,产生人文、经济、政治,人类历史首先是从大自然走出来的。

如今,在汾河岸边的宁武、太原、侯马等地区,依然保留有不同规模的台骀庙,以祭祀汾水之神台骀。其中侯马台骀庙是汾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汾神台骀的古代庙宇。《左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生病了,很想搞清楚自己为什么生病,便找人询问,其人说:因为国家很久没有祭祀台骀了,是台骀在作祟。晋平公虔诚地又问大学问家子产:“台骀是何方神仙?”子产回答: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后代叫昧,昧生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因治理汾、洮二河有功劳,而被封于汾河流域,由此看来,他就是汾神。于是,晋平公下令在汾河边修建台骀庙以祭祀。这个故事叙述完整,非常清楚地交代了至少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晋都新田(今侯马),晋平公时就已修建起台骀庙。而考古界也给了不容置疑的实证,就在汾河边的侯马东台神村发现了大型夯土台基,据专家考证,即为晋平公时期的台骀庙遗址。现存的台骀庙,则位于西台神村汾河滩南侧的古翠岭上,坐北向南,造型独特,呈城堡式的船形,为元、明、清时重建。除有祭祀台骀的台王殿外,另建有纪念关公的春秋楼。两位不同时代的晋南人,在千年后相处一个院落,他们都是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伟人。站在城堡高高的城墙上,视野开阔,千亩莲花正在怒放,汾河遵照2500多年前治水大师台骀的心思,温驯地向西流进黄河。

台骀庙的台王殿前献殿门上方有一幅匾额,书写:能三不能。乍一看真是令人费解。经守庙的老人讲,这是在修庙时写上的,大概意思是:“你能开山通河不能?你能秉公办事不能?你能造福于民不能?”如果这三样你都不能,就不要再做官了。可见,这三能都是比照着台骀而说的。人们希望地方父母官们,能够像古时的台骀一样,做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侯马西台神村台骀庙,少年狂熊拍摄

 

宁武台邰庙。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是邰的生日,当地要举办庙会以示庆祝汾神的圣诞。刘朝晖摄

 

宁武台邰庙庙会上盲艺人。刘朝晖摄

 

 

 

 

 

 

  台骀除了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汾水之神,同时又是张姓的第三代始祖。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得姓张氏。”排下来,台骀为张氏第三代。或许因为台骀是水神,为百姓造福,功劳的光辉闪耀千秋万代,所以他的姓氏更容易被人记住。每年,都有张姓后代们前来台骀庙祭拜祖先。

除侯马台骀庙外,太原晋源区王郭村也有台骀庙,且被称为“除黄帝陵之外中华第二最古景观”,是目前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张氏祠堂。祖先的功德,是本族后人无上的骄傲。

太原晋祠建筑群里,也有台骀庙。台骀成功治理了当时的汾河、洮河(即今位于晋南闻喜县境内的涑水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方在太原安处生息,故又称台骀泽,也就是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

 
 

 

王郭村台骀庙,中国国保拍摄

 

 

 

 

晋祠台骀庙,湘湖渔人拍摄

 

 

 

 

 

 

  晋祠东部,曾经是山西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享有“北国江南”美誉。清代许荣写下:“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联,宋代范仲淹留下“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这些都是描绘晋祠稻田的盛大景象。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性软而韧,连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晋祠大米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均为华北名产。但如今,随着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晋祠大米早已是儿时回忆。我每次去晋祠,仰观周柏唐槐、欣赏宋代彩绘雕塑、与宋代铁人合照之外,总会到石龙嘴下玩玩水,长年被水流冲刷得光亮油润的石老人仍然是一副笑逐颜开的样子。可这水已不是当初的泉水,据说是通过人工机械从地底下抽上来的循环水,难老泉如一个失去自主呼吸的重症患者,正靠着人工呼吸器顽强地活着。

 
 

 

 

晋祠水稻,李兆民等人拍摄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的晋水之源,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历史上曾有过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这个弟弟就是唐叔虞,是晋国开国诸侯。晋水之源由三处泉水组成:鱼沼、善利、难老泉。前两泉已在19725月断流,难老泉也于1994420日彻底断流。所以,维持晋祠之容貌,不得不动用人工机械引水。三泉池都在,其中的水却非原味。随着气候变化、长期严重超采地下水及采煤排水,山西整体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许多泉水断流。像难老泉,来自岩溶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降水通过西山山脉的过滤渗漏,而形成晋祠泉水。晋水不再流淌,晋祠大米很难种出原来味道。而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水记忆却无法褪色。

关于晋祠难老泉(晋水主泉),有一个生动的民间传说。从前,晋祠北面的大佛寺村(如今的晋源区金胜村)原有位姓柳的女子,出嫁后,受婆婆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有一天,她碰到一位老人讨水饮马,善良的柳氏慷慨地将辛苦挑来的一担水都献了出来。老人临走赠柳氏一根马鞭,嘱其回家后插到水缸中,平时需水时,只要一提马鞭,水便涌上来。至此,柳氏不再辛苦挑水了。婆婆对闲下来的媳妇生疑,发现水缸中的马鞭机关,内心不平衡,便提起马鞭扔到一边。没想到,水缸里的水溢了出来,一场大水眼看就要淹掉村庄。正在娘家的柳氏听到消息,火速赶回,用一块石板盖在了水缸上,并急中生智,一屁股坐了上去。汹涌的水顿时变作潺潺细流,从此整个村庄里的人都享用此水。为了纪念善良的柳氏,人们在难老泉西侧盖起水母楼。柳氏也由人成神,被百姓祭祀。

 
 

 

 

创意摄影:水母娘娘的传说,黑雪(李伟光)拍摄

 

 

 

 

 

  神龛正中,水母塑像仪容端庄,体态丰腴,神采飞扬,两旁有六个侍女。这些仕女的背影仿佛水中游鱼,优美而轻盈,因此,当地人都称她们为美人鱼。水母楼的水母,是因人们对水的敬畏和祭祀而产生的神,与汾河源的水母一样,承载着人与自然相濡以沫的朴素情感。

 
 

晋祠水母娘娘塑像,晋灵966拍摄

 

 

 

 

 

  难老泉在北齐时,得名于《诗经•鲁颂》中的“永锡难老”。泉水晶莹透明,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诗仙李白为此写下“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而李世民功成名就后回晋祠还愿时,则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今人称之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贴的行书珍品。全文1203字,额书“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九字为飞白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

上善若水,水立于中国人的智慧之巅。无论是汾水,还是晋水,都是山西人的命根子。人水感应,水人相通,依靠实际行动,真情呼唤,让一条河流再次丰腴,并不是纯粹的幻想。

晋祠的台骀庙,并不是一处很显眼的建筑,一般的游人都不太关注这位上古治水人物;来此祭拜的,多半是张姓人,他们对自家的族谱或许比对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更为熟悉。但,人们唱起“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地流过小村旁”时,仍然充满无限深情。河流之水,即便在大地上有萎缩,可在人心中,一直畅流不断。汾神台骀,人们仍然可以在古籍中读到他的丰功伟绩,也可以在庙宇里找到他的不老容颜。他的真实存在,使一条河流,无论多么艰难,仍然固守数千年前的一场人水盟誓。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系列系列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1:晋阳古城和龙城太原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2:汾河源头和汾水之神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3:汾河公园与太原人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4:潇河懵懂童年和背铁棍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5:丁村人和最早的“中国”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6:山西老醯儿和面里乾坤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本文来源:作者授权;本文作者:丹菲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3-3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