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1:晋阳古城和龙城太原

 

 

 

 

 

  一座城,兴也是河流,废也是河流。汾河便就是如此,它给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都烙下了深深的痕迹。有它的流淌,繁荣可以被滋润,也可以被冲毁。

傍水而居,是人类的本能。一条奔腾绵延的河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史上,重量级的河流如黄河、长江,常常被中国人津津乐道。像一棵树一样,河流枝繁叶茂,根干与枝叶共同弹奏着宇宙生命的旋律,随意拿出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窥视到文明的全息风貌。汾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流经629(),全长716公里。

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从古至今,汾河在山西省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围绕它,千万年的人文延展,情感沛然。

汾河畔的太原,古称晋阳。晋阳为古代大都会,鼎盛时,东、西、中三城跨汾相连。不能不说,汾河至少是晋阳古城地理上的一条龙水龙脉。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497),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太原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自建城以来,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历史上许多的王和皇帝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又被称为龙城。“龙城”之外,太原也曾以“凤城”著称,唐玄宗李隆基在《过晋阳宫》中写道:“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凤城,即为晋阳古城。古晋阳可谓龙凤呈祥。

据专家介绍,晋阳古城遗址是中国盛唐时期三大都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晋阳为北京)之一的北京遗址,被誉为中国的“庞贝城”。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晋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年;高欢以晋阳为基地,征战四方,创建北齐政权;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建立大唐。晋阳无论在政治或军事战略上,都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今天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周围,分城区遗址、宗教祭祀区遗址、墓葬区遗址三大部分。城遗址总面积20平方公里。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等等,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与晋阳古城交缠着。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对晋阳先是火烧之,继而再引汾河水灌之,古城遂被大伤,几近夷为平地。汾河这条伟大的母亲河客观上作为帮凶,对一座城市实施了暴力。但河水易来,也易去。丰富的地下遗存总是会给后来者一些历史带不走的故事,考古曾陆续发现了晋阳古城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以及墓葬等。紧连着城址的西部地区,就是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遗存。历经沧桑岁月,在遗址表面,如今尚存数段土城墙。另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

 
 

明清太原县城与太原府城位置关系图,图片来源于老童《龙城记》

 

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碑

 

晋阳古城遗址西城墙

 

晋阳古城遗址考古现场,图片来源于邓寅明微博

 

 

 

 

 

 

  我曾经在晋源区金胜中学宿舍区的亲戚家住过一年。中学建在罗城村边上,为了走近路,我经常从晋祠路下来,向西走一段高高的土坝,然后再从土坝上走下去,过一片荒地,到达亲戚家。那时不知道走着的就是晋阳古城遗址北面的一段城墙。罗城村位于蒙山脚下,紧临太汾公路,现在那个地方已建起高速公路。我有一次路过时,匆匆向车窗外看了一眼,很想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再次看到那段土城墙。

晋阳古城毕竟距今遥远,除考古遗址和部分文物外,纷繁的历史大都已淹没在岁月里。不过在晋阳古城遗址上,明代曾建立起太原县城。当年晋阳古城被火焚水淹后,部分老百姓被迫迁往唐明镇,也就是今天太原城市所在地,为太原府城。另外部分老百姓则迁往古城东南部,别置平晋县,300余年后,平晋城被毁;遂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又在晋阳古城废墟上兴建了新城,就是现在正在复兴的明太原县城。

虽然这个明代早期年间修建的太原县城也有许多损毁,但城池结构犹在,古街巷分明,城墙基址较为完整,还留有部分城门、古建、庙宇等,而且旧城里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具有一脉相承的晋阳古韵。2011年,获评为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山西省计划复兴的14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即明太原县城街区。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明代的太原县城就建在晋阳古城遗址的南关旧基,隶属于太原府。虽然与晋阳古城比起来,规模小得多,只有一平方公里,不及晋阳古城的1/20,但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它传承了晋阳古城2500多年的文脉,沿用了“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俗称“凤凰城”。

 
 

 

明太原县城西门

 

明太原县城北门

 

 

明清晋源县城南门遗址,拍摄于2014年龙天庙会

 

 

 

 

 

 

  2012年开始,在明代太原县城遗址(今晋源区街道办事处驻地)上恢复重建城墙、城门、马道、护城河等设施。目前,西城墙已全部竣工,北城墙正在慢慢向东前移。一部分待拆的房屋,都做了记号。“城墙围拢,我们一直在努力。”“晋源古城是我们的名片,您将会成为直接受益者。”类似的拆迁动员标语在工地边很醒目。挂着明太原县城复建工程“拆迁、搬家”字样的服务车,就停在马路上。原压占城墙、马道、护城河的公、临、民居建筑将全部拆除。这是一场从政府到民间的总动员,为了一座历史古城的重现,所有人都付出了感情,有舍,也有得。

原北城门保存相对完整,现正在加固中。这是凤凰城的凤凰头,城门内匾额上书“德化”两字,城门外匾额上书“奉宣”。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工人们在刚刚修建严整的高高城墙上,向下探出半个身子,做最后一道刷白砖缝的工序。头顶太阳明晃晃地照着,太原难得的蓝天白云好天气,让人神清气爽。由古城管理中心的石建设主任领着,我们拐进晋源北大街22号一个有街门楼的老院子。这里为已经正式挂牌的太原市历史建筑。主人是一位90岁的老太太,老晋源镇人,她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古城,年轻的记忆里有更多的商铺店面、牌坊门楼和寺院庙宇。老太太的儿女们都在太原市区工作生活,她喜欢独处,一个人坚持守着这处老院落,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洁有序,院子里摆满了开花植物。整个院落虽然不大,但四合院要素齐全。正房外墙和门洞的三个神龛里,分别供着天地神、门神和土地神,他们是老人最好的陪伴。老太太指给我看,她很喜欢院子里的那个门楼式照壁,为此,她特意装饰了一盆高大的植物。我让她就站在那里,镜头里的她笑得十分灿烂。

 
 

明太原县城修复效果图

 

 

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

 

晋源老街,坚守在老建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丹菲 摄

 

 

 

 

 

 

  古城建设的监理段杏根的家在晋源东大街。他们段家是明洪武年间从大同怀仁迁来的,算是最早的古城居民之一。他们的大家族修有段家祠堂祭祀祖先,家谱也完整。他说古城内的街道仍然保持旧时规制,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和一些巷道都十分通畅。段杏根对古城的历史人文了解不少,能感受得到他对古城有着深厚的情感。但他一再谦虚地讲,有许多专门研究古城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仅知皮毛而已。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准备赠我几本有关古太原县城的书。但对于一个普通游客来讲,他说的那些完全可以达到普及知识的要求了。

  过去,太原县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与形成都是对古晋阳历史文化传承有力的佐证。四条大街共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现在,古城内仍然有三观庙、玉皇庙、龙天庙、文庙、财神庙、城隍庙等多处庙宇,其中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性恢复修建明太原古县城,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缅怀,是晋阳古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同时可以发展休闲文化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而这一切,都是汾河岸的太原源远流长的文脉和生命之歌。

 
 

晋源王琼故居

 

晋源街巷

 

晋源民居

 

晋源太山寺

 

 

 

 

 

 

  围绕汾河,历代王朝兴废更替,文人骚客穿梭往来。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游览了汾河西岸的晋阳古城遗址。就在汾河岸边,他遇到一位农夫。农夫告诉他,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一只死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盘旋着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后,元好问唏嘘长叹,向农夫索来两只大雁尸体,将它们埋葬在汾河岸,用石块垒起一座小小的坟堆,称之为雁丘。并写下一首《雁丘辞》:“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台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恨,来访雁丘处。”此故事,此诗歌,后来又通过金庸的《神雕侠侣》,广为人知,成为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汾河公园雁丘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河流。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汾河之水逐渐萎缩,远远不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工农业发展,自古依靠母亲河汾河滋养的山西人,不得以向中华母亲河求救。引黄入晋工程的成功运转,使黄河之水补充进了支流汾河。如今,汾河水里流淌的除了泉源之水、更小的支流之水外,还有着从万家寨黄河水利工程引来的黄河水。“引黄入晋工程”给干渴的城市注入新的精气神,母亲河汾河接纳了中华母亲河黄河的乳汁,延续哺育一方人民之责。有一半的太原人,用的喝的是引黄工程之水。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系列系列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1:晋阳古城和龙城太原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2:汾河源头和汾水之神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3:汾河公园与太原人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4:潇河懵懂童年和背铁棍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5:丁村人和最早的“中国”
棹歌箫鼓里的汾河06:山西老醯儿和面里乾坤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本文来源:作者授权;本文作者:丹菲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3-3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