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双城记

 

 

 

  地理没距离,历史有渊源,风俗很相似,民间频往来 

  双城记之太原榆次双城记之大同朔州双城记之长治晋城

 

山西双城记之长治晋城

 

 

 

 

 

  从个人“想不通”到城市大发展 

    1985年夏,著名的晋东南地区“分家”,与长治同属晋东南行署的晋城成为地级市。而这次分家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改变,很多人踏上了辗转于晋城、长治之间的旅程,但是,对于两座城市而言,还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分家”后,工作生活两地奔波

    “记得刚调到晋城的头几年,我真是太想长治了,想我的家人、亲戚、朋友,有时候做梦都会梦见自己调回了长治工作。一到周末恨不得马上回长治,去晋城时总是慢吞吞的,一拖再拖,隔三差五还要找个借口跑回长治。每次一回到长治,我总是忍不住感叹:我又回来了!一种回到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如今已年过七旬的王军回忆到。

    王军曾经在晋城市某地属企业工作,晋东南刚分家那几年,每到周末,“你们来晋城还是我回长治啊?”这个问题都得讨论一下。但基本上每次都是他回长治,看看老婆孩子,然后周一又回到晋城上班。因为地市分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些候鸟式家庭,工作、生活交错两地的现象,在晋东南随处可见。

    这次分家对于当时的很多干部们来说影响比较大,主要是他们的个人归属问题。被调到晋城的长治籍官员心里愧疚的是再没有时间照顾家人,老婆、孩子都在长治,长治的一切他们已经习惯了,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而且家庭的另一半也对赴晋城心存意见。地区干部的最大愿望就是能留在长治,一旦听说自己留下了,就高兴得如同买彩票中了大奖,而如果听说自己被划去晋城,其心里就有些不太高兴。据了解,当时许多人守在会议室外等着会议结果,有几个年轻人还曾痛哭流涕。

    那段时间,有些不太想去晋城工作的长治籍干部的心中,强烈盼望着能重新地市合并,而后再返回长治,然而,这一天终究没有到来。据后来统计,陆续有750人因各种原因调回长治市工作。

    刚到晋城的条件非常艰苦,让人一下子无法适应。“分家”之后的至少5年时间,晋城的干部奔波于太洛路上,这是一条约120公里的三级公路,路面并不太好,需要走上六七个小时,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往来于晋城和长治之间。现在,因为交通的不断改善,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这段历史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分家”有点突如其来

    1982年,中央决定撤销地区,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行政区划层级由“虚四级”变为“实四级”。几个月后,江苏省就撤销了所有地区,设置了11个地级市领导属县,开始引领区划改革的新潮流。而后这种改革逐步在全国铺开。这种社会形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晋东南地区的“分家”。

    然而,当时区划改革的趋势,被认为离晋东南地区很远,而且江苏的分家条件足够成熟了,但晋东南不成熟的现状却能列出好多种情况,因此当时很多人持有一个普遍观点:这种改革不可能影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治。

    直到1985521日上午,地委传达了国务院65号文件,正式宣布地市分家和人事变化,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看来当时实行市管县,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城市走向强大的尝试,也是适应城市化运动的结果,它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两市搭上发展快车道

    最近几年,长治、晋城发展都很迅猛,长治的优势是“魅力城市”“环境优美”,晋城的优势“经济强势”“煤城”等,两个城市正在成为21世纪初山西最吸引人的地方。

    长治因为盆地开阔,耕地多,农业相对发达,以种植小杂粮为主,如屯留、长子、襄垣都是农业大县。煤铁工业方面,由于长治是原晋东南行署所在地,所以分家时得到了很多国家大型企业,如南三厂、山化、潞矿、长钢,这样又弥补了其工业不足。

    近年来,依托特有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长治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具有北方特色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为目标,着力于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打造北方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从2000年开始,长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2003年长治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荣誉称号,2004年又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城市绿化年优秀城市”称号,并荣获首届“中国魅力城市”的殊荣。到2006年山西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排序中,长治市位列第三,前两名分别是太原市和晋城市。如今很多长治人都会感叹:“长治这几年发展太好了,城市变漂亮了,空气变新鲜了,经济发展了,我们的日子也好过了。”

    晋城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自从八五年分家后,发展势头迅猛,由于分家时它所分到的国营大企业并不多,所以主要凭靠的是基础雄厚的五小工业,像小煤矿、小冶炼、小铸造、小化工、小建材,相当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小康村建设一度在山西甚至全国都名声在外,但仍处于一个粗放型阶段;都是能源经济,靠“煤铁当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正如大家所说的,“就是那点煤,挖完就完了”。1996年以后五小工业关停,但是大企业没有跟进,加上煤铁市场不好,资源萎缩,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改革开放以来,晋城的发展速度又加快了,它紧紧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煤炭、煤化工、电力、制造、高新技术、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八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延伸阅读

    晋东南的历史渊源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晋城古称泽州府、高都郡或凤台县。山西行政区划上曾有过 “晋东南专区”“晋东南地区行署”,晋东南专区涵盖今天的长治 (古潞州)、晋城(古泽州)两市。

    五代的历史舞台上不断地走马换将,虽然国名经常换,但地名一直叫潞州、泽州或沁州。晚唐会昌四年(884年),泽州改隶河阳节度(驻河南孟州)。

    五代时泽州属朱温、郭威建立的中原王朝后梁、后周管辖。金改南泽州区别于北京之泽州,寻复故元光二年,又升为忠昌军节度。明初省县入州。凤台为泽州州治。清雍正六年升为泽州府,“凤台”为泽州府府治所在县名,取自有凤来栖之意,析郭置凤台(今泽州县)

    晋东南在北宋时期,依然是三地分立,不过分别叫泽州、隆德府和威胜军,属河东南路。

    实际上,这块地方从唐朝(618)开始就叫潞州、泽州和沁州。

    西燕慕容永在泽州置建兴郡,北魏永安(528-530)年改为建州、高都郡,以彰显其屏翰洛阳帝都之意。隋开皇三年因建州在获泽河旁,而改称泽州,境内有丹河。隋开皇十八(583)年以境内母亲河丹河为名,复改为丹川县。

    潞州、沁州还包括河南涉县及山西榆社等地方叫上党郡。

    清朝、明朝、元朝、金朝时,晋东南没有共同的名称,分设泽州府、潞安府和沁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泽州为府,析郭置凤台县(今泽州府)。

    民国时,晋东南地区大体延用清朝的行政格局,先是在1912年废了泽州府(今晋城市)、潞安府(今长治市)。潞安府(长治市)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接着在长治置潞辽沁营务处。1924年,撤销营务处。1930年,撤销冀宁道,长治市的各县直隶山西省。

    1985年,晋东南地区行署解体为长治市与晋城市,作为行政概念的“晋东南”就此消失。

    晋城、长治一脉相承的民间文化

    1、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是盛行在今天山西省东南部——晋城、长治两市及辖下的十九个县区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最初由锣、鼓、钹、笙、管、唢呐等乐器组成,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乐器,兼吹兼打,吹打结合。

    它是一种群众自发组织形式的民间音乐。它活跃在民间各种娱乐场合,如古庙会、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等,是晋城、长治民间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庙会

    庙会都有固定的地点、名称和日期。一般一会一年只举行一次,但就一个大的区域来说,庙会的次数是相当可观的。仅长治市的245个乡镇、3500多个行政村来说,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庙会,一年四季庙会不断。有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庙会,不仅轰动本市城乡,而且波及周边数省,有的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比较有名的是上党古城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一传统古庙会、柳林的古庙会、长治市东街的城隍庙会。

    晋城地区的庙会共有四百多个,比较有名的庙会有:延续了300多年的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举行的水陆院庙会,每年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十六)和农历八月初一的晋宁县盘龙庙会等。

     3、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晋东南地区,晋城和长治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它。而两地的上党梆子又略微有些不同,因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州底”派流行于原泽州府管辖的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它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性强。“潞府”派流行于隶属潞安府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壶关、平顺八县和原沁州管辖的沁县、武乡、沁源三县,特点是更显豪放。

见习记者    南丽江

 

一个本土学者揭秘的晋东南“分家”

 

    有这么一位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山西的地域文化,二十年来不遗余力地实地走访考察,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晋东南的文化。他可以说是研究晋东南文化的开创者,他就是冯潞。

    2010年,他的博客上出现了这么一篇文章,《破茧成蝶:1985年,晋东南地区地市分家祭及晋城之诞》,给大家揭秘了当年的很多内幕。

    长治晋城的地域文化源于一脉

    1985年夏,晋东南地区行署作为行政区域被终结,它一分为二,划分成长治和晋城两个地市级行政区域。虽然晋东南地区行署不复存在了,但是它们的地域文化却密不可分。

    冯潞先生可以说是研究晋东南文化的第一人。在他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他一直强调的是“晋东南文化”,“如果将长治和晋城分开来谈它们各自的区域文化,有些过于狭窄,两者虽然有一些个体差异,但在文化上却是浑然一体的。随着城市化的运动发展,晋城、长治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但它们无法从文化地理上替代‘晋东南’这个概念。”

    他的这篇研究文章的最后写道:地区虽然结束了,但它从文化上是不可分的。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从历史上看,经常是一伙的,都由春秋末年的上党郡开宗。虽然分分合合,但其内在联系从未打破。晋东南文化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他看来,晋东南是一个大家庭,以著名的泽潞商帮为例,泽、潞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并称的,就像亲兄弟一样。无论何时,两者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在外地开设有泽潞会馆,从来没有分开过。研究很多事件时两地都必须涉及到,例如研究炎帝文化,羊头山处在两市交界处,兼有三县,因此要开发炎帝文化,必须两市联合才算完整。2007年夏,太原成立了省级炎帝文化研究会,其中人员全是长治和晋城人。再如作家赵树理,他出生在沁水,但在长治师范上的学。后来干革命先在阳城,后到长治,搞创作、成名主要在长治。1950年代挂职又在阳城、晋城一带,连他文革中挨斗也是先晋城后长治,再太原。因此现在两地都说自己是赵树理的故里,其后人也把两地都看成故里。

    研究情结——家乡文化

    “长治是我老家,从出生到离开总共25年,我对这个地方很有感情,因此也比较了解一些。而且我个人比较喜欢研究一些地域文化,带点文史哲或者地理方面的知识比较有趣。再加上晋东南分家后就没了,再也没有这个概念了,历史上的这种地市分家关联应该很大,我就觉得提出这个概念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怀旧,写出来果然是这个效果,人们很怀旧。”冯潞跟记者谈起了他的研究初衷。

    正是由于这种情结,他开始了对晋东南地区的探访考察,刚开始是自费采访,一个人背着包就出去了,没有资金,没有同伴,没有技术支持,唯一的优势是他对那个地方熟一点,有些积累。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冯潞走访了晋东南19个县市地区,采访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官员,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研究很多都是基于三晋文化、晋东南地域文化之上,尤其是影响比较大的《晋东南密码》,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很多人都争相购买,有一些老军人还专门托人在山西购买,因为它将这个地域的敏感性写出来了,将这些人的地域情结牵动了。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他还自述了其研究情结,有一段是这样说的:离开故乡十余年,我早已属于另一个世界,但晋东南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正在从我灵魂中泛起,让我无法不关注那里的动态和历史。我知晓,与许许多多旅客一样,我已有了故乡之思,或者是“晋东南情结”……这就是我写作的原动力——是晋东南激发了我。在书里,我一直藏有这样一个追问——晋东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她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试图用哲学、历史和文化上的超然视角加以研判。

    2009年他的又一力作《高台上的中国》出版了,同样是以晋东南为考察对象,将之放到“高台中国”的高度来审视这块区域,并提炼、构建了山地文化和晋东南文化学术体系,对山地文化脉络、特征及优缺点进行总结。

    关于当年分家有很多疑问,比如分家后的人员是如何安排的,财产是如何分割的?在研究文章中,冯潞经过一段探秘才从原晋东南地区行署秘书长平良德老人保存的记录里知道了大概:地区行政事业干部共计9352人,其中行政干部2868人;移交给长治市4133人,包括行政干部1000人(含老干部约200人),事业干部3133人;移交给省里7个单位共1947人;晋城剩下3272人。分家后又从长治过来250人,晋城过去25人(摘自冯潞的《破茧成蝶:1985年,晋东南地区地市分家祭及晋城之诞》)。当然这里面就有人欢喜有人忧了。原本就是晋城籍的人重回晋城可能就会很高兴,但在长治安家的人调入晋城就只能叹息了。据晋城市人事局调查,1987年,晋城50个单位中,夫妻两地分居的有466人,要求回归长治的256人,南调晋城的157人,其中女性140人。

    这篇研究文章中详细统计了当时晋东南地区行政区域划分,土地21940平方公里,除了之前已经割出的长治、潞城两个县给长治市,剩下的14个县,有9个县给长治;5个县划出一个晋城市。由此长治市的辖地扩大,由4县区增加到13县区,其分别是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长子、黎城、襄垣、沁县、屯留、武乡、平顺、壶关和沁源。而晋城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恢复了其历史上州府治所的地位,领有城区、郊区(今泽州县)及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这也就是现在晋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

    一些直属单位在一夜之间也被两地瓜分了,地属的39个大小企业,26个留给长治,其余给晋城。分配原则是企业在哪个市就属于哪个地方,比如农林水部门,学校、医院、文艺团体,多数给了长治,晋城则要下了宾馆、党校和地区机关报——太行日报社。而著名的和平医院归了省卫生厅,长治医专、晋东南师专归了省教育厅。

    “可以看出,这次分家很仓促,就是做了一次大切割手术,可以说是一种城市化运作的渠道,但也是一种人治的产物,这两个地方城市化规模还不太成熟的时候,你把它仓促地分开,狠狠地切成两块,这种内伤就像做手术,硬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正能量上来说,这种分家也是一种时代的需要,但是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分,怎么分,尽量减少这种硬伤,不要伤元气。”对于这次分家,冯潞这样评价。

    数字里的“分家”

    地区行政事业干部共计9352

    长治4133

    晋城3272

    省里1947

    行政干部1000人(其中包含老干部200人)

    事业3133

制图:闫一鸣    见习记者    南丽江

 

未来双子城趋向同城化吗

 

    太原晋中同城化的说法喊了好多年,被人关注了好多年,如今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随着新修太榆路、手机漫游的调整、教育资源的重新布置,太原同榆次之间的空间距离正被消弭,两地同城化的硬件障碍也在技术层面上逐渐搬除。

    太原晋中比邻而居,榆次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是太原的卫星城,地域上相近,人文习惯相似,民间往来高度紧密,都让这两座城市存在天然的亲切感,并且在同城化上具备多种因素的客观需要。

    A  同城化的积极作用

    所谓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同城化”不是“同一化”,也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就像沈阳抚顺同城化将构成强有力的、高效率的板块经济,实现综合多维发展。板块经济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将会发生更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同城化”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实质是城与城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深圳与香港虽属不同制度的两类城市,但却较早地提出“同城化”的发展理念,并且制定具体措施付诸实施,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内地也有不少城市提出了“同城化”的构想,除了太原与榆次,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湖南“长株潭”、西安与咸阳、长春与吉林、郑州与开封等,目标都在于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机遇,促进共同协调发展。

    B  太原城市圈的大构想

    让太原晋中迅速拉近距离的,是全省“一核一圈三群”总体布局战略。

    根据山西省政府研究制定的《“一核一圈三群”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我省将围绕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框架,组织编制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城镇群、晋南城镇群、晋东南城镇群和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六项规划。据了解,按照我省“一核一圈三群”总体布局,将重点支持城市快速交通和城乡连接线、市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太原市城市管网新建及老旧管网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新华网山西频道刊发文章表示,把太原都市圈放在全国、中部崛起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中来谋划和审视,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优势,依托京津冀经济圈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加快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太原都市圈建设成国家新能源建设服务中心、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世界级煤机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中部地区崛起的“北引擎”和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城市群之一;全省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创新中心,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

    有分析人士认为,正在建设的太中银铁路应该会帮助区域经济发展打破行政区划。来自西部的巨大需求,经太原城市圈同东部地区联系起来,这对太原城市圈的发展十分有利。改善交通,依然是加快太原城市圈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新修太榆路,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C  “双城记”总有个好未来

    记者从一份国家级经济期刊上看到这样的描述:当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重要特征一是大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远郊区扩散趋势。由高度集中向适度分散的变化,城市活动由核心区不断向外围蔓延,转变为组团式发展;

    二是城市发展,由单体发展,独立为先,向群体、多样化发展模式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群、城市圈已开始崛起与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三大城市圈为主体的全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布局,出现了一批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

    以沈阳与抚顺同城化为例,是振兴东北具有创新性的重要实践,是公共政策在思想观念和行政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表现着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思路,发挥区域优势和区域空间的整体性、层次性和相互依存性的作用。

    同城化将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建设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实现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所以同城化是当前城市在发展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价值。

    把视线拉回到太榆同城化,按照“一核一圈三群”总体布局,实现太原都市圈向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城市群稳定跨进,这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并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最终使城乡居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及城市化发展的成果。

本报记者    刘巍

    延伸阅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传统文化中的双子城

    城市像人。如果说人有“南人北相、北人南相”之说,那么扬州就是“北城南相”,而镇江则是“南城北相”。扬州虽然地处苏北,却是没有徐淮连那般的粗犷豪气,相反却带有江南才有的精致和柔媚:家家垂柳,户户依杨,乌瓦粉墙,曲院风荷,着尽水乡风情。镇江则不同,它是兀立于江南的一个文化异类,迥异于左右的吴越近邻。镇江的文化大多来自北方,加之城市襟山带江,形势险要,向来是交通要津,军事重镇,所以整个城市的风格以雄豪为主,连话语也多是锵锵硬硬的短入声,所以自古以来镇江的民风强悍,兵事多,出豪士。镇扬两城共饮一江水,京江水孕育了两座名城,扬子水润泽了一轮明月,山水相依,个性独具,既相似又相异,既区别又融合。扬州是江北的江南,镇江是江南的江北,并无仲伯之分,优劣之等。

    扬州秀,镇江雄。扬州观水,镇江看山。扬州赏月,镇江听涛。扬州阴柔,镇江阳刚。扬州城尽得水月之灵气:竹西深处,既有《茉莉花》也有《芦柴花》;驾鹤吹箫,占尽天下二分明月夜,一首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更使她博得了“月亮城”之美誉。镇江连冈三面,一水横陈,大江东去,千古江山,引来古今名士的赞叹,赢来“城市山林”之雅号,既有《南乡子》也有《永遇乐》。不过有些风雅过人的高士则不必过江就能隔江借景:可以在扬州的蜀冈坐看“远山奔来与此堂平”,也可以在镇江的西津渡卧数 “两三星火是瓜洲”,算是道尽了两地的风情。

    千百年来,刘裕起事、孙权用兵、若弼过江、鉴真东渡、韩滉阅师、东坡赏月、红玉擂鼓、天祥逃脱、可法殉难、板桥隐读等等的故事史不绝书,都是贯穿了镇扬两地的友谊佳话。但人们最为欣赏的,还是王安石在两城中间的长江中写下的“京口瓜洲一水间”,这是形容这一对双子城最为贴切的千古名句。

 

文来源:山西晚报20140523;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7-17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