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 商 历 史

晋 商 简 介
晋 商 性 质
晋 商 衰 落

成 功 之 道

晋 商 精 神
经 营 意 识
组 织 管 理
心 智 素 养

山 西 票 号

历 史 背 景
产 生 年 代
票 号 发 展
业 务 范 围
票 号 终 结

山西票号分布图

著 名 商 号

大 盛 魁
大 德 通
日 升 昌
蔚 泰 厚
蔚 丰 厚
天 成 亨
合 盛 元
协 同 庆
六 必 居
广升药店

晋 商 名 门

祁 县 乔 氏
祁 县 渠 氏
平 阳 亢 氏
平 遥 李 氏
榆 次 常 氏
太 谷 曹 氏
介 休 范 氏
介 休 候 氏
介 休 冀 氏

石 王 氏
蒲 州 张 氏
蒲 州 王 氏

晋商家族文化

晋 商 名 人

大同薛氏三兄弟
乔家大院的主人
开明富商渠本翘
由商而官展玉泉
独辟蹊径范世逵
盐商祭酒杨继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
远见卓识李宏龄
票号始祖雷履泰
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贾继英
豪门国戚孔祥熙

晋商与社会文化

晋商与社火
晋商与戏曲

晋商与晋剧
晋商与武术
晋商与科技
晋商会馆文化
晋商家族文化
晋商与茶文化
晋商与古籍文物
晋商与饮食文化

晋商史料研究

抱愧山西
晋商批判
晋商与政治
晋商惨败深思录

浅议晋商与晋商文化
晋商走向衰败原因分析

更多史料请看晋商文化

寻访山西会馆第七站:亳州晋商缔造商业标尺

  一条大河,从皖西北重镇亳州市穿城而过。在这条孕育过商汤王、老子、“三曹”等绝代人杰的涡河之阴(水南曰阴),有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这就是被专家们称为“中原宝藏”的花戏楼所在。

  花戏楼,南有王子街纵横揽护;东有岳王庙等诸庙拱卫;西有明清老街辅托衬映;北有涡河如玉带缠腰,美轮美奂,风华绝代。花戏楼有三个名字,本名叫“大关帝庙”,别名“山陕会馆”,因院内一座戏楼饰满木雕彩绘,花团锦簇,因又得美名“花戏楼”。这是目前亳州城仅存的一座保护完好的350多年的古建筑。

  山陕会馆,始建于1656年,她见证和浓缩了晋商在亳州的发展历史。据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重修大关帝庙记》载:“亳州北城之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首事为王璧、朱孔领二人……皆系籍西陲,而行贾于亳……”首建之后,历经修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有史可记的修葺活动有:一修于康熙二年(1663年),二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94年),三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修于乾隆十九年 (1754年),五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六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后在道光初、光绪中均有修葺,最后一次彩绘是在光绪十八年 (1892年),彩绘中有落款可证。这些修缮活动历经260年,均为山陕商人捐资完成。

整座山陕会馆的精华在于砖木二雕。山门的墙上布满了精细的砖雕,水磨砖厚度仅十几厘米,而匠人们在方寸之地,展现了立体透雕的卓越才能,一羽之微,一鳞之细,一叶之脉,一花之萼,一人之情,一物之动,无不匠心独运。山门背后是木质戏台,藻井为彩绘,戏台的明柱、栏杆均有雕刻,而上方均是大木透雕,刻三国戏文十八出,人物神仙故事十二出,戏台三面共雕人物几百个,战马几十匹,无不精雕细镂,妙夺天工。山门左右为钟鼓二楼,二进是祀奉关羽的大殿,旧有关公楠木立像一座,后为侵华日军烧毁,大殿左右为财神殿和僧寮客舍,是接待同乡之所。

  花戏楼惊世的砖木二雕,旧论为“徽派建筑”。后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考证,认定:“因属山陕会馆,其建筑出晋匠之手,一如山西所见……为研究清中叶建筑艺术之重要实例。”如其言确立,则山西建筑艺术之风格,不仅为华夏增辉,还将辟启一条研究晋式建筑艺术的新领域。

  最早到亳州的晋商,多从事中药材贸易

  山西、陕西商人在亳州从事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文字记载的为清朝初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大关帝庙记》说:“……西陲而行贾于亳,连袂偕来,指不胜屈,亟设会馆以为盍簪之地……”

  “连袂偕来,指不胜屈”,意指大量山陕商人涌入亳州吧,几乎可以遥想当年盛况。

  最早到亳州的山西商人,多从事中药材贸易。早在明代,亳州就与禹州、祁州、耀州合称中原“四大药都”,有“药不过亳州不灵”的谚语,所以,明末的战争一结束,清王朝稳定之初,就有大批山西商人络绎而来,抢占先机。山陕药商的到来,在涡河边形成三条专营药材的街市,药栈、药行鳞次栉比,码头上装运药材的帆船不断拔锚起航。他们运来西北地区的地产药材,在亳州炮制加工后,或沿淮河销往江南,或交换亳州特产药材诸如白芍、白菊、桑皮等运回西北,赚取差价。

  繁忙的交易,丰厚的利润,不仅富了商人,而且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地产药材的种植。以全国著名的“亳芍”而言,由于晋商的大批量外销,带动了药农的种植,造成春天芍花如海的美景,形成“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的规模种植。

  郑氏金融巨子开设亳州第一家钱庄

  后来,其他行当的晋商也相偕而来,可考的贸易行业有金融业和铁器业等。

  晋商是最早涉足亳州金融业的商人。早在清朝中叶,一个姓郑的金融巨子就在亳州北关筢子巷开设“晋泉钱庄”,那是亳州历史上第一家钱庄。以后,随着大批药商的经营需要,在筢子巷左近,又滋生出十几家钱庄,其中较为著名的、规模最大的当数山西平遥帮所开的“日升号”钱庄,它铺面大,头寸广,信誉好,成为钱庄业的龙头。

  进入民国以后,随着铁路的铺设,涡河水运的优势逐渐丧失,一批商号外迁它埠。随后,被恶谥为“东陵大盗”的土匪孙殿英抢掠亳州,纵火大掠七日,多数钱庄、店铺被洗劫一空,还绑走“肉票”400余人。至此,亳州商业各行一蹶不振,尽数歇业,许多山西行商纷纷离亳返乡,钱庄、票号多成烬土,仅留的“日升号”钱庄也只剩一具空壳,一片空房。

  在山陕会馆西侧原有一条街,叫“铁果巷”,主卖犁铧、锄头等农具。比较著名的有范家犁、梁家锄等。据范家传人、退休干部范连让先生介绍,其先祖先从山西迁往太行山麓,再迁亳州,世代以卖犁铧为业,形成“范家犁铧”的美名,直到农业机械普及,牛拉的铁犁无人使用了,范家才弃了旧业,转谋它行。

  晋商独家经营亳州制匾业

  亳州制匾业系山西人独家经营。名声卓著的“陈家匾铺”创立于乾嘉时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陈家从山西老家迁来后,在亳州落地生根,但家谱中仍然沿用山西陈家辈分,家谱上的辈字是:“明晋天德裕,和平汉士忠;大启文化学,永建邦基本。”而且谱中注明:虽日久为亳人,但世代永与山西人友好,不得反目。“陈家匾铺”至晚清时达到极盛,坊内有工匠100多人,生活上有固定的厨娘,生产上有独特工艺,陈家所制之匾,永不褪色,成为享誉皖西北、豫东南、鲁西南地区十几个县的著名匾铺,大凡著名寺院、道观、商号、名宦名绅宅院所悬匾额,均系陈家制作。陈家也人口日繁,成为打铜巷、洪济桥两街交汇处的大户望族。

  现在,陈家已经排到“大”字辈,像祖先一样,在世字辈中,已经有不少人从亳州流向了外地,有的成为教授,有的成为画家,他们的血脉中,一半飘着山西老陈醋的芳香,一半漾着亳州中药材的芬芳。

  晋人董继先捐资重建会馆

  晋商入亳后,很快融入主流社会,有的成为不朽的标记。

  清光绪二十年的《亳州志》就记载了一个山西人这样的故事。

  亳州有一座古刹,叫白衣律院,山门题额的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白衣律院的山门一反寺院常规,不朝南,而朝向西北,就是为了纪念山西商人董继先。《志书·仙释》记载:康熙初年,白衣律院很简陋,殿堂狭隘,双目失明的僧人德升立志扩建,他苦苦化缘,得到土地八十多亩,却因募金不够没能如愿。德升圆寂后,生于山西富商董家的董继先,从杭州经商返乡,路过亳州,偶游白衣庵旧舍,遂独捐千金,将殿宇房廊大加整修。时为清乾隆二十六年,并立有碑记。

  有趣的是,还是这个董继先,五年后又独力捐资“千有余两”,重建了大关帝庙(山陕会馆)的大殿,并塑金容,使山陕会馆“壮丽恢宏,美哉轮奂矣!”

  董继先不愧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捐资修建了当地寺庙,又托言系寺僧转世,一下子就缩小了与亳州人的感情距离,很快融入亳州主流社会,为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优势;他又独资重修了山陕会馆,使其生意字号“全兴号”屹立于山西、陕西药材帮之上,而且,两次捐资都名垂史册!

  亳州半数人可能与山西人有血缘之亲

  亳州市560万人口,如果进行基因比对,恐怕半数可能与山西人有血缘之亲。

  早在晋商活跃之前的明朝初年,山西已经有大批移民徙居亳州。明朝建立前,因为和朱元璋家乡凤阳府相距仅几百里,亳州一带是反抗元朝的主战场,居民多遭杀戮。明朝建立后,皇帝见中原一片焦土,家乡人烟稀少,就从洪武八年到十三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和山东枣庄老枣树下大举移民。所以,亳州一带几千平方公里内,居民的祖先大多在山西老槐树或山东老枣树下。这些故事,从奶奶的奶奶口中代代相传。比如当地的常用口语“解手”(方便)就带有移民烙印,盖当时移民离乡,官府多用绳索拴成一串押解而行,有人需要大小便,就“报告长官,给我解手——解开绑着的手”。这些辞令,几百年沿袭至今。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
特约撰稿:张超凡,安徽省作协会员,亳州市作协副主席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2-25 )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寻访晋商山西会馆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商文化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