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冬。
    下午充足的阳光照进屋里,屋里烟气缭绕,那缭绕的烟雾,仿佛是一层薄纱笼罩着。
    屋子里弥漫着烟草气味,虽然已是韧冬,但是那两扇雕花朱漆红松窗,还是不得不
大开着。
    这里是宣武门外山西会馆。眼下,正在举行一次同乡会。
    石评梅和吴天放走进会馆的时候,第一眼就看见站在一张八仙桌旁边、正在讲话的
青年。屋里烟蒂狼藉,同乡会已经开了一些时候。
    评梅和吴天放走到一个靠窗的角落里坐下。评梅刚坐下,便撤开目光满屋扫视了一
遍。咦,她的同乡怎么没来?那正在讲话的青年,那满地狼藉的烟蒂,和他们眼下坐的
位置,都不由得使她想起了去年。

    去年,她来到北京考取女高师已经一年多了。就在那年初冬,也是一次山西同乡会,
也是八仙桌旁站着一个正在讲话的青年,她和吴天放来了,也是坐在今天坐的位置。她
当时问吴天放认识不认识那个讲话的青年,吴天放告诉她,他叫高君宇。评梅听了,
心里一动,眼睛一亮:    
  ①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县静游镇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名尚德,字
锡三,号君宇。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五四”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20年3月
与邓中夏等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首届书记。中共二大中央委员,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1924年7月到广州,任
孙中山秘书,翌年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
    “噢?他就是高君宇?”
    “对,他就是高君宇,北京大学英语系的学生。”吴天放轻声说道,“怎么,你认
识?”
    “听说过,听说过。”
    评梅告诉他,高君宇是她父亲的学生,山西省立一中的毕业生。父亲寒暑假回到平
定老家,总是称赞高君宇,说他立意深造,勤苦力学,所作诗文,多有奇气。还说他举
止轩昂大度,言谈卓革不凡,师长称慕,同辈敬爱,日后必有建树!
    吴天放面带笑容,点头称道,可是额角上却布上了一片久久不散的阴云。
    停了一会儿,他微微一笑,说:
    “是啊,你说得很对。不过他的言行实在过于激进了。今年四月,他在《北京大学
学生周刊》上写文章说,要把一切生产机关从资产阶级收归给民众,建设新的经济组织,
破坏一切现存政权。他在陈独秀办的《新青年》上,甚至说山西有些工人进了工厂就像
进了监狱,收入比苍蝇的翅膀还薄。你觉得他这是说的真话吗?”
    高君宇好像正在讲述去年“五四”学生运动的意义。评梅因为和吴天放说话没有听
全。这会儿,只听高君宇神情激动,慷慨激昂,大声地说了几句结束的话:
    “……总之,‘五四’运动的中心口号是‘科学与民主’。大家都知道,没有科学,
古老的中华民族将继续贫穷落后;没有民主,便不能动员全体民众改造社会。没有民主,
便没有自由。而自由之花,是要经过革命的血染,才能开得更鲜艳,更璀璨!……”
    同乡会,不是严肃的政治集会,同乡们聚在一块可以议论一个什么题,可以由一个
主要发言人讲话,也可以七嘴八舌,可以互相探讨,也可以品茶下棋。
    吴天放附在评梅耳边,悄声告诉她:去年五月四号那天下午,在天安门广场聚集了
十几个学校的三五千人,手里拿着“废止二十一条”、“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
章宗祥”的旗子。高君宇带头游行、演说。噢,对了,你刚才不是听到了吗,他的音
色很美,很有音乐节奏感,很有煽动性,能吸引一些学生、民众。当时高君宇他们游行
到了东交民巷,不料外国守卫队不让通过。他们不顾总指挥傅斯年的劝阻,硬是改道
向曹汝霖的住宅进发。曹汝霖,家住东城前赵家楼胡同3号,四合院,高围墙,大门楼,
南房有一排玻璃窗,黑漆门楼大门的铁锁反锁着。嘿,高君宇和许德珩、匡互生他
们几个,带头破窗而入,痛打了章宗样。虽然跑了曹汝霖,可他们到他的卧室一看,太
华丽了,气坏了,就用火柴把绿色的罗纱帐点着了,顿时室内大火,房子也烧着了!人
家都说,高君宇是“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健将,激进分子。    
  ①曹汝霖(1877—1966)上海人。字润田。曾任袁世凯政府外交次长,1915年与外交
总长陆徴祥受袁命,同日本谈判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五四”运动中与陆宗
舆、章宗祥同被斥为卖国贼。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伪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1949年去
台湾,1966年死于美国底特律。
    ②陆宗舆(1876一1941)浙江海宁人。字润生。曾任北洋军阀政府财政部次长、大总
统财政部顾问、币制局总裁等职。“五四”运动时,海宁县群众集会声讨陆宗舆,一致
通过决议开除其“县籍”,立碑书写:“卖国贼陆宗舆,不齿于人”。1940年任南京汪
伪政府行政院顾问。1941年在北平去世。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
    ③章宗祥(1879一1962)浙江吴兴人。字仲和。曾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司法总长,
驻日公使。抗战期间,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1962年10月1日在上海病死。
    ④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字孟真。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创
办《新潮》杂志,健笔纵横,学界名人。一日,傅氏赴北大图书馆阅报,入室时循例签
名。青年毛泽东此时为该阅览宣管理员,见傅名,甚表钦佩,握手订交,以识荆为素。
抗战期间,傅氏以国民党参政员身份访问廷安,与毛泽东共叙旧交,故作谦词曰:“我
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并坚请毛泽东手书题辞留念,以志不忘。
傅斯年返重庆,毛泽东亲到机场送行,并录五代钱惟寅诗二句以墨迹一幅相赠:“不将
寸土分诸子,刘项原来是匹夫”。傅斯年曾留学英、德。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长。
1949年修台湾大学校长。病逝台湾。著有《傅斯年选集》行世。
    ⑤许德珩(1890—1990)江西九江人。字楚生。九三学社创始人。参加辛女革命及
“五四”运动,历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解放后曾任全国
人大副委员长。有译著马克思《哲学之贫困》、布哈林《唯物史观社会学》行世。
    ⑥匡互生(1891——1933)湖南邵阳人。又名务逊。1915年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
校数理部。“玉四”运动时为首先冲入赵家楼的学生之一。后与朱光潜在上海成立“立
达学会”,创办《立达季刊》。著有《五四纪实》。
    评梅没有说话,只是扭脸看看吴天放,她分不清他的话是褒,还是贬。吴天放没有
注意评梅刚才那一瞥之中包含的深究的意思。
    “评梅,你知道吗?”吴天放仍旧用甜蜜的声调,望着她说,“高君宇在山西鼓动
一个姓王的办了个反阎刊物——《平民周刊》,让阎锡山给查封了。他可好,又把
‘周刊’迁到北京继续办,印好以后通过铁路工人秘密运回太原。”    
  ①阎锡山(1883—1960)山西五台人。字百川。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历任国民党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组织牺
牲救国同盟会,建立抗战决死队进行抗日。后去台,任台湾国民党国防部部长。1960年
死于台湾。
    “我看过几期《平民周刊》,”评梅说,“我倒觉得它说了许多真实的话。天放。
我以为,一个报刊和一个人一样,重要的是说真话。你说是吗?”
    评梅一时分不清他说的是对还是错,她只是楞楞怔怔地琢磨,楞楞怔怔地听着,她
没有领悟到吴天放面带善笑,驳了她刚才的话。
    不知道吴天放怎么知道得那么多,他还告诉评梅许多关于高君宇写了哪些激进的文
章,做了哪些激进的事情。有许多评梅并不赞同,但她总的感觉高君字是个积极勇进、
力求改造社会的青年。
    同乡会临结束,高君宇作总结式的发言,他说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我们应该举
起双臂欢呼,一个历史新时期已经到来,一道灿烂的霞光已经照耀到古老沉睡的神州大
地!
    高君宇的声音有如音乐般响亮,清脆,激昂,高亢。它给人一种豪迈向上的感觉,
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一种令人奋起报国的决心!
    评梅似懂非懂,但是感觉新鲜,特别那种豪迈的力量,那种奋然的决心,她感觉到
了。她带着欣喜的神情,看着高君字。
    高君宇除了身材颀长、头发油黑浓密,能给他增加几分光彩而外,他的眼睛不大,
脸庞也不算漂亮。总之,他不是那种风度翩翩、潇洒英俊的美男子。不,他远远不是。
但是他目光平稳不含邪视,他的言谈诚恳真挚,他的神情温厚善良。那里面蕴含着凝重,
沉稳,清幽,宁静,和一种炽热的力量。这是别一样的丰韵,他的魅力不在其外表,而
在其内心。比他二十四岁的年龄本身,显得成熟多了。
    散会以后,人们陆陆续续都走了。
    评梅留在最后,她让准备陪她一块走的吴天放先走,她要和她的同乡高君字说几句
话。
    高君宇把八仙桌上的几份报刊,装到一个手提的黑布书包里。一抬头,冷丁发现门
口站着个俊俏的少女,正含着笑瞅着他。
    高君宇问道:
    “你……你怎么还不走哇?”
    评梅笑盈盈地回答:
    “我等你呀!”
    高君宇一楞:
    “等我?你是……”
    “不认识我?”
    高君宇摇摇头。
    “真的?不认识?”
    “真的不认识。”
    “我叫石评梅,是石铭的女儿。”
    高君宇惊喜地“噢”了一声,赶忙跑过去:
    “暖呀呀,你是石先生的千金!令尊大人是我的老师。能在北京见到你,真叫人高
兴。令尊的身体好吗?”
    评梅告诉他,家父的身体很好,就是年岁大了,哥哥又外出做事,常年不在家。家
中只有父母、嫂嫂和侄女。她自己又来北京读书,父母都很挂念。
    两个人一边说着,一边走出山西会馆。
    高君宇问到山西的情况,评梅说太原爱国学生在北京“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也举行
罢课,集会,游行。只有山西女子师范学校,严禁女学生跨出校门参加任何活动。评梅
在这种情况下,仍旧写文章,编印刊物,参加斗争。因此会上高君宇说的那些话,她是
有同感的。被人视为洪水猛兽的共产主义,以及视为异端邪说的那个外国人马克思,被
高君宇与“五四”运动联系在一块,而且津津乐道,评梅说她不但能理解,而且也能接
受的。
    她告诉高君宇,前几天她看到《北大日刊》刊登的“北京大学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
会启事”,公开致意校内外的同志们,欢迎“加入共同研究”。她已经报名参加了,排
列为第40名会员,是女会员的第一名。
    高君宇听了非常高兴。
    评梅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后,高君宇耐心地给她做了许多解释,还从书包里拿
出几本《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借给她带回去看。还说如果她有兴趣,以后
他还可以继续找些这类刊物给她看。
    与高君字分手以后,评梅走到石驸马大街的参政胡同,就看见吴天放站在胡同口等
她,她心里立时涌起一阵感激的热潮,激动得泪水盈眶。
    ……
    这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
    今年的同乡会,高君宇怎么没来呢?他到哪去了呢?
    前面八仙桌旁那个青年都讲了些什么,评梅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自从去年那次同乡会,高君宇认识了石评悔几天以后,他收到了评梅寄给他的一封
信,高君宇凝望他手中的信,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拆开。
    信是这样写的,——

    君宇:
      同乡会分手之后,我感到很惆怅,烦闷永久张着
    乱丝搅乱着我春水似的平静。我宁愿历史的锤儿,永
    远压着柔懦的灵魂,从痛苦的瓶儿,倒泻着悲苦的眼
    泪。
      我只觉着我生存在地球上,并不是为着名誉金钱。
    我不积极的生,但也不消极的死。我只愿在我乐于生
    活的园内,觅些沙漠上不见的令名盛业。可惜,怕终
    究是昙花了。
      你的言行无疑都是爱国的,你本人无疑也是令人
    敬仰的热血青年,希望能经常互相磋切。你借给我的
    几本《新青年》,很有吸引力,道出了今天青年的心声。
    但是这些显然都是直接针对北洋政府的,无疑又都是
    危险的。
    我希望你不要镇日疲于奔命于你的冒险事业,我
    只希望你自珍身体,免为朋友所悬念,有暇希望来校
    看我。
                  评梅

    但是,就是这样一封平平常常问候的信,却像一股暖流,不知不觉流到了他的心脾
之间。他感到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温暖和安怕。
    可是。评梅。她是怎样的人呢?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猛然间,一种冲动涌上
他的心头,他产生了想要了解她的愿望,而且十分的强烈。是因为她的信,使高君宇在
感情上得到了某些慰藉?是她的举止丰韵打动了他?是她的才学天赋拨动了他的心弦?
    是,又不全是。
    但是,当这些念头刚刚出现的时候,他便同时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理,——一种模
糊的,似乎是犯罪的心理。因为他想起了他虽然是冲出封建礼教樊笼的勇士,可他仍旧
身披封建婚姻的枷锁,他是系在父亲铁锁下的一个囚徒。想去了解评梅,不是一种大不
忠吗?感情上起了波澜,不是一种极大的罪过吗?
    是,也不全是!
    高君字陷于了极度的苦闷之中。他在心里深深地叹了口气,唉,算了!压下去,压
下去,压下去吧!一切情感的波动,在我,都是不应有的,都是罪过,都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还是避免见她的好。
    从1920年初冬那次同乡会以后,高君宇有一年没有再见到石评梅了。
    不过,自从1920年初冬的那次同乡会开过以后,高君宇确实也实在太忙了。
    早在1920年3月,高君宇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和邓中夏、何孟雄、朱务善、
罗章龙、张国焘、刘仁静他们十八、九个北大学生,多次讨论酝酿,发起组织了马
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们这伙热血的爱国青年,每天一早到北大三院上课念书,下午从事
政治、社会活动,晚上聚在一起讨论中国的前途命运,讨论怎样才能救中国,每天都到
夜里十二点才睡觉。
    这年9月,李大钊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君宇立即参加了这个小组,和李大
钊他们经常研究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    
  ①李大钊(1889—1927)直隶(今河北)乐亭人。字守常。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
策。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4
月28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遗著编为《李大钊选集》等。
    ②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原名邓康。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读书,参
加“五四”运动,是北京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之一。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参加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历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书
记、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红军第二军团政委等。1933年5月被捕,9月21日在南京
雨花台被害。著有《中国职工运动简史》。
    ③何孟雄(1898——1931)湖南酃县人。1920年在北京参加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沪东区委书记
等职。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在上海龙华被杀害。
    ④朱务善(1896—1971)湖南澧县人。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任北京学职主
席,共青团中央委员等。1925年赴苏联学习,讲学,被错捕流放,1955年回国,任科学
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⑤张国焘(1897—1979)江西萍乡人。又名特i、凯音。1919年参加“正四”运动,
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1920年10月参加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红军总政委兼中央军委
副主席。曾于1924年5月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叛变自首。1938年4月又叛变革命被清除
出党。1949年寓居香港。后移居加拿大。1979年11月病死于多伦多。
    ⑥刘仁静(1902一1987)湖北应山人。又名亦宇。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义小组,1921
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1923年任团中央书记。1926年赴莫斯科学习,因参加托派活动被开除出党。建国后在北
师大任教、国务院参事。
    紧接着,高君宇又参与筹备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
年团成立的时候,他又被选为书记。
    第二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时,他是全国仅有的五十三名党员之一。在军
阀混战、风云多变的动乱年代,君宇有多少事情要做呀!虽然有些人在花前月下,忙于
谈情论诗,可是另有一些人却为中国的命运,正在不停地活动着,仿佛是地壳里即将喷
发的岩浆,鼓荡着,涌动着。
    就在评梅和吴天放去山西会馆参加同乡会的时候,就在评梅坐在会馆里四处寻找高
君宇、疑惑他为什么没来的时候,高君宇已经到了满洲里,又乘坐爬犁越过了冰封的黑
龙江。他是和张国焘、邓恩铭、王烬美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和工人、学生、
国民党等革命团体的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1922年1月在列宁指导下共产国
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正-
—在召开的华盛顿会议。    
  ①邓恩铭(1901一1931)贵州荔波人。字仲尧。水族。1920年与王烬美等组织马克思
学说研究会,并参与组织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与王烬美代表济南小组到上海
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因叛徒
告密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就义。
    ⑨王烬美(1898—1925)山东莒县(今属诸城)人。原名瑞俊,又名尽美,字灼斋。
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秦皇岛、
山海关铁路、码头和煤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4年1月到广州
参加国民党一大,被孙中山委任为特派员,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25年8月在青岛病逝。
    ③列宁(1870—1924)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苏联共产党的缔造者,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苏联的创造者。
    ④共产国际召开的这次会议是1922年1月21日在苏联莫斯科开幕,2月2日结束。华
盛顿会议是1921年11月12日开会,1922年2月6日闭会,是列强间又争夺又勾结的一次帝
国主义性质的会议。
    因为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阻挠,高君宇他们在黑龙江雇用挑夫先把行装运出国境,
随后他们也顺利地跨出国境。但是重要财物已被挑夫偷走,损失银洋一千元。大家急得
不知所措。为了不耽误出席会议,高君字到达伊尔库茨克以后马上给父亲写信,说明损
失原因,希望家中给以接济。高配天见信立即奔波凑钱、如数汇去。    
  ①高配天(1875—1927)山西静乐人。字子明。为人急公好义,追求进步思潮,热爱
国家,期求中华兴盛,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生四子一女,长子俊德,次子尚德(即高
君宇),三子全德,四子宣德,女志娴。
    列宁因为1918年在演说时,被女特务用浸透毒液的子弹打伤了肺部,健康受到严重
的损害,一直处在恢复期,没能参加大会。但是会议期间,列宁说服了医务人员,还是
抱病接见了中国代表团,并作了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谈话。他特别强调指出中国现阶段
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会后,高君宇和邓
恩铭等留在苏联,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参观访问。他们还参加了列宁创举的共产
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尔后,为了避开白匪的袭击,高君宇绕道巴黎、柏林,从海路归
国。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