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日方记述的太原俘虏收容所里的“工程队”

  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仅供参考,不对本文的真实性和立场负责

  在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在战地被俘虏的敌兵,要作为基于战时国际法的“战争俘虏”来处置和对待。获得了俘虏的国家承担如下的义务,即由捆绑部队将俘虏送往后方,收容于自己国家设置的俘虏收容所,在进行必要的监督以及提供援助的同时,将该俘虏已被收容的事实通知对方。可是,在日华事变中,日中两军的俘虏都没有得到依照上述的“战争俘虏”来进行的处置和对待。两国都厌恶战时国际法的适用范围,这是因为双方都没有承认“战争”。 所以,日中两军都发生了对俘虏的行刑以及对其思想进行强制等不法行为。

  关于日军对于俘虏的中国军人的处置,虽然强调了其在中国战线的种种不当行为,但是,没有统制的不法行为也并没有横行。作为以战时国际法为依据的俘虏相关法规,日军完善了“处置俘虏规则”“处置俘虏细则”等,日华事变虽然在这些规则的对象之外,但在战地现场,准照这些战时法规的必要规则还是被实施,设置代替设施,将俘虏作为“归顺者”处理了。

  在华北的北支那方面军,作为对中国军队俘虏的处置方针,在事变初期的1937年(昭和12年)9月10日和太平洋战争前的1941年(昭和16年)11月20日,就两次决定了“关于处置俘虏的规程”。关于事变初期第一次的规程,因为没有史料的正式文本,所以具体情况不详,不过一般认为其内容是“让其回乡,使其安居乐业的方针”(1942年的手岛报告)。具体的运作是,临时设置收容所收容俘虏,服役一定时期的劳役后,进行释放(归乡)或协助安排职业(劳工派遣)。1939年(昭和14年)10月,在管辖山西省的第一军向中央提交的报告书里,就设置于太原的俘虏收容所“太原工程队”,做了如下的报告。

  由各部队解送的归顺兵及俘虏,一度时期被收容在太原工程队指导部,(他们)理解皇军的真意,清醒过来,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高高兴兴地服务于劳役,连一名逃亡者都没有,他们的成绩极其良好。

  A,本月队员的活动情况
  宁武林厂: 200名 从事森林的伐木作业
  队外劳役扩展人员: 922名(从事太原市公署道路修补作业、或在各部队服杂役)
  队内劳役: 剩下的人员(从事农耕作业、或从事准备冬营的工程作业)
  再转属: 161名(在转入第一野战运输队的人员里边,有161名完成补给道路的作业后,又将这些人转入宁武农场,从事林木的采伐作业)
  B, 释放
  在收容人员里,由于被强制征用而成为中国兵的人,以及缺乏活动能力的年少者合计35名,对他们两次支付了旅费,让其归乡务农,他们都发誓要在新政权下做一个良民,在感激中离队。
  C,队员的移动
  将校 下士官 兵 计
  上月底 27 38 250 315
  退伍者 13 25 204 242
  入伍者 1 1 30 32
  現有人员 15 14 76 105

  工程队就是管辖山西省的第一军所管理的俘虏收容所,它设置于太原城内的小东门附近。在华北,像这样的设施除太原外,一般认为在济南、塘沽等地也设置了。就像这个太原俘虏收容所被称做“工程队”那样,在华北的那些设施,无论哪个都被定位,叫做“劳动训练所”。(这些俘虏)并不送还给对方(国民政府或中共),这是因为执行“让其归乡,使之安居乐业方针”的缘故。

  从报告书最后的人员表里就可以粗略地知道,收容的人数相当少了,而且还可以窥知其收容和释放是以相当快的周期循环进行的。就其收容能力这一点看,包括太原在内的华北收容所,似乎大致具有1500名左右的收容能力。而且,从太原俘虏的回忆以及其他收容所留下的运作记录来看,其收容的时间,大致为一个月到三个月左右。经过短期收容就释放了,基于这种情形,作为累计的总人数,可以考虑各个收容所一年达到了相当于一万人以上的数字。

  “俘虏”和“劳工”这样的关键词语,作为战争期间的人权侵害而遭到指责,它让人想起“强行绑架”。实际上,原俘虏作为“特种工人”以及“华人劳务者”而被送到了满洲以及(日本)内地的煤矿等地,就内地而言,从外务省的报告书来看,认为其数目大致有一万人。限于赴日而言,作为原则,是基于释放后自由意志的就职斡旋,不应该被称作“强行绑架”,不过,因内地恶劣的待遇而发生了重大的人权侵害也是事实。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从患病率和死亡率之高来看,赴日前的处置和待遇就被认为有问题。那么,实际上在收容所里的处境又是怎样的呢?在太原收容所的回忆里,强调了如下的恶劣待遇。

  后院不干净,传染病经常蔓延,天都都数个俘虏死亡。……染病,每一、两个月释放一次重病人,……因病被释放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人都作为苦力被送到远方。……日军用家畜食用的食 用的史料维持俘虏的生命。......在样糟糕待遇的基础上,还被课以以过酷的劳动。因此,眼看着俘虏们就都消瘦起来,仅剩下皮包骨头。每天有几个人饿死、累死、病死,他们被遗弃在小东门外的外濠,成为野狗和乌鸦的食物。外濠里白骨累累,野狗聚集成一大群。

  典出:山西省文史研究馆编《文史研究》1986年第一期,刘侵霄著文“在原日军‘工程队’监狱中的斗争回忆”

  尽管这个人活着离开收容所,可在他的印象里,还是认为那里的环境是残酷的,不过,这是经过功绩调查的、战后中共干部的回忆,可以认为,实际上的情况是被夸大了很多。在山西省作为宣抚官而活动的青江,在他的著作里,就工程队而言,他认为“几乎都是阎锡山的军队以及杂牌军,也没有像样的工作,每天无所事事”,据说收容者最后还排戏演剧,是很悠闲自得的。就像青江被批判为受到了左翼的影响那样,他也写对日军不利的事情,所以,如果有不当待遇的话,他应该会如实地去写。关于饮食的供给,虽然有若干时期的变化,但在1941年(昭和16年)11月第二次制定的“关于对待俘虏的规程”里,尽管对俘虏支付现金是没有的,可规定了每天以谷物支付2500大卡的能量,不过,不能认定能够定量支付。战争到了末期,即使在山西省,在中国政府工作的日本人职员,也仅仅以高粱等杂粮配给,有的是苦恼于营养失调的回忆。对于俘虏的饮食配给标准,大家也是能体会到的吧。

相关内容:没齿难忘“太原工程队”审判“太原工程队”日本战犯纪实

 

日军太原俘虏收容所里的中国战俘

 

中原会战中被俘的中国军人

 

太原工程队旧址

本文来源:日本网站;本文翻译:山西大同陈尚士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6-1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抗日战争史料专辑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