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沧桑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cs25.jpg (6583 字节)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二十五章 汾河水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山西地区在清朝末年连续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光绪皇帝即位不久,从1876年到1879年,山西成为华北地区大旱灾的重灾区,绝大部州县绝收绝种,饥荒与瘟疫迅速蔓延,有的地方所有的树皮都被剥光充饥,有的饥民则将人肢解后或食或卖。参加赈灾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从太原南行巡视灾情,在他的日记里详实地记录下了他一路上亲眼目睹的“平生最可怕的景象”,一些灾情报告至今仍让阅读者毛骨悚然,用山川枯竭、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来描述当时的情景丝毫不显夸张。李提摩太的灾情调查对海外的赈灾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正是用筹集来的捐款在太原设立粥棚,每天赈济灾民两万余人。这场史所罕见的旱灾过后,山西全省人口总数从1600多万下降到1000多万,三分之一的百姓在大灾中饿毙或逃亡。这场旱灾对山西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做为山西省会的太原,直到二十年后,人口也只恢复到三万,这恐怕是太原历朝和平时期的人口最低数。

  旱灾过后,水患又不期而至,1886年,汾河泛滥,河堤决口,猛烈的洪水冲破已经关闭的大南门涌入城内,半壁西城顿成泽国,满洲城、学台衙门、阳曲县文庙以及不计其数的民宅刹那间荡然无存,肆虐的洪水逐渐平息下来之后,才凿开城墙引出城外。水灾之后,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请求李提摩太为根治汾河水患出谋划策,李提摩太在教会医院院长绍菲尔大夫的帮助下,用水准仪对太原城周进行测量,绘制地形图,拍摄照片,据此写出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张之洞根据这份报告改善了防止水患的措施。

  包括太原在内的中游一带历来是汾河水患的多发区,汾河进入太原盆地之后,河道纵坡变缓,有较多的支流汇入,泥沙淤积严重,主要靠堤坝挡水,因而比较容易遭受洪灾。解放前一百多年里,汾河发生洪灾二十余次,平均五年一次,1892年和1942年的洪水又两次使太原西半城被淹。建国后,1954、1959、1977、1988、1996年,汾河中下游发生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水灾,尤其是1977年平遥水灾,导致尹回水库垮坝,南同蒲铁路中断十天,死亡七十人。

  当然,给太原造成水患的并非仅仅汾河,两山夹一河的地势使得太原极易受到东、西两山爆发的山洪危胁。太原城东部边山的五条山沟,每逢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沿着山沟注入洼地,酷似五龙吐水,五龙口因此而得名。清代嘉庆二十年,东山山洪爆发,十几丈高的巨浪直扑太原,大南街和大南关都被山洪吞没。1955年七月,西部边山山洪爆发,汹涌的洪峰受到高大的铁路路基阻挡之后,转向直冲晋西机器厂的家属宿舍,成为太原解放五十年历史中损失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1996年8月4日,西山再次爆发洪灾,洪水顺着迎泽西大街和虎峪河等泄洪沟奔涌直下,洪水过后,迎泽西大街到处都是从西山小煤窑冲下来的坑木,迎泽桥西一带淤积的泥沙有将近一米厚。

  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汾河还曾经三次被人为的用来水淹晋阳。第一次是公元前 453年,赵襄子奠定三家分晋的晋阳之战中,智伯决晋水、汾河灌城,洪水一直淹到离城头三版的地方。第二次是公元 969年,赵匡胤御驾亲征,久攻晋阳不下之后,决开汾河、晋水漫灌晋阳,汾水一度从崩塌的城墙缺口冲入城内。第三次是公元 980年,赵光义在火烧晋阳的第二年,决开汾河,冲灌晋阳古城废墟,将晋阳彻底摧毁。

  其实,相对起南方那些水患频繁的河流来说,唐代以前鲜有水患的汾河可以算得上是娴静美丽甚至温柔婉约,很少发生特大规模水灾的汾河是哺育太原城的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全长七百公里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一百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

  《左传·昭公元年》关于台骀在太原地区治理汾河成为汾水之神的记载,是汾河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公元前 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向已结成秦晋之好的秦国求援,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运送粮食的船队经渭河、汾河直抵晋国的绛都,也为我们留下了“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的歇后语。泛舟之役是汾河航运的最早历史记载,同样是运粮,1963年河津缺粮,政府调集二十艘船只经汾河运送粮食,这成为汾河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航运。

  公元前 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到了唐代武则天年间,并州长史崔神庆“跨水联堞”,修建了横跨汾河,连结东、西二城的中城。此后,河东节度使马遂在太原城外汾河沿岸修建了大量池沼,种植柳树上万株,不仅美化了风景,而且节省了守城的兵卒。

  宋代天圣年间,曾经奏请减免山西百姓煤炭和冶铁税的陈尧佐来到太原,担任并州知州,当时的汾河时常泛滥,早年在滑州时就以治水闻名并修筑过“陈公堤”的陈尧佐于是新建了一道五里长的河堤,基本解除了水患。做为一个文化素养极高的知识分子,陈尧佐对小桥流水式的园林风景情有独钟,他在汾河岸边引汾河水潴成湖泊,沿河环湖种植数万株柳树,并在堤上兴建了“彤霞阁”,将其统称为“柳溪”,在加固堤防的同时,将这一防洪水利工程又建设成为太原最早的公共园林。此后,继任官员对“柳溪”继续进行扩建和维护,暮春三月,轻轻柳絮点人衣,地方官员和城中百姓都要来这里踏青游览。元代太原僧人小仓月在他名为《太原城》的诗作中是这样描述柳溪的:“堤边翠带千株柳,溪上青螺数十峰,海晏河清无个事,画楼朝夕几声钟。”元人陆宣则在《游汾河》中留下了“翠岩亭下问棠梨,上客同舟过柳溪”的诗句。遗憾的是,美丽的柳溪最终在元朝的乱世之中消失了。八十年代初,为了纪念昔日的良辰美景,在柳溪旧址附近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柳溪街”。

  二百年后,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游览完汾河西岸的晋阳古城遗址,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过晋阳故城书事》。就在汾河岸边,他路遇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农夫告诉他,今天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农夫杀掉其中的一只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然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听完农夫的诉说,元好问唏嘘长叹,向农夫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它们埋葬在汾河岸边,用石块垒起一座坟丘,称之为“雁丘”。与元好问同行的学子们纷纷赋诗,元好问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辞》:“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台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恨,来访雁丘处。”遗山先生毕竟是大家手笔,同样感天动地的题材,同行者的诗作早已被人们淡忘,唯有他的《雁丘辞》传唱至今,到了现代,更是通过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明代的太原,城郭壮丽,殿宇辉煌,山川秀美,再加上葱茏苍翠遍布古柏劲槐被称为“锦绣岭”的东西两山,时人有“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的赞语。现代人很难想象太原东西两山那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当年竟会有“锦绣岭”的美名,而事实上,在古代甚至直到明朝,不仅是太原,整个山西地区,大部分都被森林和草地所覆盖,学者们甚至认为在两千多年前,山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3%,相当于现在的十倍。如同现代山西将廉价煤炭输出省外将生态灾难留给自己一样,秦汉及唐代修建长安,北魏修建洛阳,宋朝修建汴京,明朝修建北京,所用的木材大多是从山西采伐,然后经汾河水运出晋。受到人类活动以及战争、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的森林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唐代还以“素汾”见称的汾河到了明朝中叶,在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李梦阳的笔下已经成为“太行山西浊汾流”,而方圆百里的昭余祁、并州薮、汾陂、文湖、洞过泽等著名古代湖沼也先后在明清之际干涸消失了。

  另一位明代诗人张颐还为我们留下过一首《汾河晚渡》:“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清,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古人观景,除了自然风光之外,更加注重意境,正因为如此,汾河晚渡,在清代成为太原八景之一。

  到了民国初年,汾河岸边又出现了“桃园”美景。大约是民国19年前后,颇有些闲情逸致的太原富户党氏,购买了水西关外汾河岸边一片百余亩的荒滩,雇用一些精通园艺的林工花匠,精心培了桃苗、杏枝,辟建出一片私人园林。几年之后,在园工们的精心培育下,早春二月,短短桃花临水岸,桃杏争相吐艳,芳菲满园,春意盎然,“桃园”的美名油然而生,慕名而来的游春踏青者络绎不绝。1946年四月,太原的《民众日报》连续报道了两则关于桃园的消息,“……春意阑珊,群以折花为乐,夭桃有知,定不为主人招揽损失。”“……各中小学校员生,连日旅行亦以之为目标,似乎要向它探索一个满意的春天。”太原战役期间,桃园成为孤城太原接受空投弹药和给养的基地,桃园遭到不小的破坏。建国后,园林部门将桃园扩大到一百六十亩,其中八十亩专门栽种桃树,在恢复了桃园美景的同时,还能年产三万斤水蜜桃。然而,在文革那个疯狂的年代里,一些头脑发热的革命者在这里砍树种粮,两千余株桃树被一扫而光。此后,城市发展的脚步迅速推进,剩余的几千株树木也在三年的时间里被全部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的宿舍楼和几条空有“桃园”之名而难见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狭窄街道。九十年代初,曾有人呼吁恢复桃园美景,在汾河岸边广种桃树,但未能实施。1995年,园林部门在新建北路隔离绿化带上改种桃树,总算使得与新建北路相衔接的几条桃园小巷不再是浪得虚名。

  “浊汾”也罢,汾河当时总归还是有水的,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守城军队突围之后向西山转移,很多将士就是在这枯水期里泅渡的时候埋骨汾河的,这一点倒是与宋代太原抗金战中突围后投汾水殉难的太原守将王禀颇为相似。然而,建国以后,工农业急速发展,人口剧增,汾河水量锐减。1961年,山西省政府在太原上游的娄烦兴建库容七亿立方米的汾河水库,由于缺乏大型施工机械,工期严重滞后,在雨季到来之前已经很难建成大坝,中央为此下令汾河水库下马,山西地方领导在做好跳汾河的准备后冒着风险坚持施工,硬是采用十几万人齐上阵的人海战术如期完工,山西还以此题材拍摄了一部名为《汾水长流》的影片。汾河水库建成后,太原人民的头上就顶了一盆水,而汾河太原段却基本干涸,只有在雨季和汾河水库放水时,才能看到混蚀的河水流过半个河床。前几年,一对太原父子就是趁着汾河水库放水,撑着自己制造的竹筏顺流而下,穿越了汾河太原城区段,只是不知道当他们横中流兮扬浊波的时候,是否想起了《人说山西好风光》中有一句“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

  几近干涸的河床唯一的好处就是为建造桥梁带来了方便,仅汾河太原城区段,目前就建有七座桥梁。太原最早的汾河桥应该建于唐代,并州长史李绩修建了横跨汾河向东城送水的“晋渠”。宋初平定北汉时,曾多次在晋阳城外的汾河桥交战,宋军曾在此击败北汉名将杨业,但汾河桥也在那次战斗中遭到严重破坏,为此,赵匡胤下令砍伐西山林木重建了汾河桥。汾河再次建造桥梁是民国时期,在修建太原至军渡的公路时,同时在太原汾河上修建了一座木结构的公路桥,这座桥梁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1997年修建新迎泽大桥时,还曾挖出过深入河床的木桩和日军炸弹。后来,日伪政府修建了一座五百余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这座民间所谓的“洋灰桥”宽度仅容一辆汽车通行,不过,这却是目前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汾河桥。1953年,迎泽大桥建成,当时号称“华北第一桥”,与它毗邻的日伪汾河桥被保留下来做为上行的非机动车道继续使用。1996年,七十米宽的迎泽大街历经四十年终于做完了十里长街梦,为了建造了一座与其相适应的新桥,昔日的华北第一桥和“洋灰桥”同时被炸掉,取而代之的是宽达五十米据说为全国之冠的新迎泽大桥。炸桥前夕,很多太原人都前往迎泽桥拍照留念,在我的影集里,还有两张摄于爆破当天清晨的旧迎泽大桥照片。

  《汾河流水哗啦啦》,这首六十年代电影《汾水长流》的主题歌在山西传唱不衰,再也不闻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太原人始终盼望着能够重新看到汾水欢歌。八十年代,太原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了汾河蓄水建议,这一建议终于在世纪末变成现实,太原市投资四亿人民币,完成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通过复式河槽和四道橡胶坝实现了汾河蓄水的目标,柳溪、桃园等美景虽然已经很难恢复,但汾河晚渡、雁丘等历史名胜都重现汾河公园。

  除了母亲河汾河之外,太原城区还有因清代八旗军饮马而得名的饮马河等多条小河和一些湖泊。

  如今太原城中最大的湖泊是迎泽湖,这里曾是太原城外的一片荒地,在光绪十二年的汾河大水之后变成一片沼泽地,近代一度成为焚尸场和刑场,太原战役总攻时刻,抬着云梯横穿这片积水的解放军战士在炮火的洗礼之下曾将湖水染红。五十年代,太原市新建迎泽公园,通过全市职工学生的义务劳动挖湖堆山,蓄水后因为位于迎泽门外而被命名为迎泽湖。

  太原城中历史最悠久的湖泊当属儿童公园的文瀛湖,文瀛湖是明代展扩太原城池后由东南半壁雨水汇集而逐渐形成的两片积水,当时的名字叫海子堰,当年李自成的部将陈永福就是在这里处死了一千余名明朝宗室。海子堰的两片积水在清代被贯通,因为靠近贡院而被命名为文瀛湖,成为旧太原八景之一的“巽水烟波”。1912年孙中山来太原时,就是在文瀛湖畔向各界群众做的讲演,此后,这里先后被命名为文瀛公园、中山公园、新民公园、人民公园,最终在1982被定名为儿童公园。

  在太原市新建北路东侧,分布着一系列小湖泊,包括动物园里的黑龙潭、新建路游泳场、南海子等等,这些被称为“城西水系”的小湖泊大多都是明代太原城西护城河的残留水面,直到民国初年,它们彼此之间还都是相互贯通的,并且留下了可以行船的记载。建国后,按照城市规划,将要疏通城西水系,新建北路东侧与城西水系之间的空地全部预留用于绿化,如果这一预想能够实现的话,我们可以设想,新建北路从天龙大厦东侧直到动物园一线,将会出现一个比汾河带状公园更加美丽更加方便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场所。遗憾的是,这一规划却在文革期间被破坏,预留的空地大多已被用于市政建设,仅留下紧邻新建路游泳场的新建路小游园。近年来,随着对环保绿化工作的不断重视,南海子公园的建设已经列入规划,也算是对当年遗憾的一点补偿吧。

  山西巡抚毓贤为什么要屠杀外国传教士,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来太原,英国传教士为什么要用赔款在太原修建全国第三所大学,魏仁秀为什么要以太原为背景创作《花月痕》,太原奇案为什么会被收录进《清末四大奇案》,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二十六章:晚清轶事

 

汾河公园雁丘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1-02-25 )

太 原 道 >> 沧桑阅尽话太原 >> 第25章:汾河水

Google
 

太原道 >> 太原沧桑 

工作QQ:3786689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