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舌尖上的山西03

大同羊杂割

  论起吃羊肉的习惯,有些地方的人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大同人吃完羊肉后,会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故称羊杂割。大同的羊杂汤里通常会掺些山药粉条,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具有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但凡是外地人来到大同都会品尝一碗又辣又香的羊杂粉汤,才觉不虚此行。

    历史由来

    羊杂割起源于大同。据说大同人吃羊杂始于元朝,“杂割”一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

    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发现其味甚美。遂敬献太后品尝。太后吃罢,浑身大汗淋漓,顿觉神清气爽,就此病愈,当即赐名“羊杂割”。

    从此代代相传,羊杂割成为民间风味小吃,并逐渐流传到晋南、陕西、河北、山东,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羊杂割汤。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里边有一句:“大米干饭羊腥汤,主意打在你身上!”这羊腥汤自然就是羊杂割汤了,腥是香的意思。信天游《两家情愿没人管》里唱道:“荞麦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将和好的荞麦面捏成拇指大小的圪坨,煮熟了捞在碗里用羊杂割浇汤,实在是太好吃了,吃了就再也丢不开。

    各地吃法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兑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一般来说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锅在火上,里面有老汤,配好的羊杂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锅。每来一位客人,老板都会问你加几两肉,价钱根据你要的肉的多少来决定。各家的老汤不同配料不同,做出来的口味还真是各有千秋。但是总体来讲和羊肉汤还是相似的,但我认为比羊肉汤强的地方就是羊杂更香,更有味,油也更大,当然担心胆固醇的同志就要望而却步了。吃羊杂一般都是早饭,北方人讲究喝汤的时候也得有点干粮不是,所以喝羊杂的时候要就着饼。此饼为干面饼,但是没有西安羊肉泡馍那么干,也不用掰碎了吃,就干吃也挺美。 

教您做地道羊杂粉汤 

    大同的粉汤羊杂有多好吃,只有大同当地人才知道。它并没有像大同的刀削面一样名声在外,但却是大同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它色泽红亮,羊杂碎酥烂,再配上筋道的土豆粉,吃起来真是回味无穷。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同粉汤羊杂的做法。

    大同羊杂,有别于所谓的“山西羊杂”。山西羊杂以所谓的“太原羊杂割”为代表,也是重汤,酸辣咸烫,典型的晋南风味。而大同的羊杂与此迥异,突出羊杂的肉料,辅以粉汤,油辣鲜咸,风格剽悍。

    近日,大同吧的美食家们,多次点名要我做一道大同风味羊杂。于是,周末特意到小西门羊市走了一圈,花30多元买回一套下水,还有一斤羊油、二斤羊血。

    做羊杂最麻烦的,恐怕就是清洗工作了。羊肠肚要用烈性烧酒多泡一阵,然后清洗一下,再倒进醋揉一阵,用清水冲净。一般来说,小贩已做过翻肠,但羊肚未褪,现在街头的羊杂大多是不褪肚的。羊肚的绒毛一面,有一层薄薄的深色皮膜,因为是做消化所用,非常柔韧。怎么褪呢?方法是用纯碱去揉一阵,再用铁丝圈顺一个方向用力擦,这样就可以完成褪肚的工序。

    羊肝肺,需用清水多泡一阵,至少得两个小时,多换几次水。我对羊心不甚感兴趣,嫌其血腥味浓烈,因而弃之。这样,清洗工作就算结束。

    如果您图省事,可以在街头买半成品羊杂,不过卫生问题就不好说了。

    关于配料,我用的是:香沙、草扣、丁香、肉桂、毕卜、良姜、香叶、沙仁、一口香、甘草、八角、小茴香、花椒、辣椒、大葱、蒜瓣、鲜姜、粗盐。用纱布缝一个小包,将调料包进。葱姜蒜、辣椒可以不包。

    关于量的多少,如果您没配料经验,最好不要盲目尝试。您可以用简单调料:八角、花椒、葱姜蒜、辣椒、盐即可。

    先开锅,将肺、肝斩成几块置锅中,肠肚直接投入。再次开锅后,投入料包、葱姜蒜、辣椒,倒适量酱油、粗盐,文火煮一小时。

    煮熟的羊杂,切成碎块。把煮过的汤另倒进盆中。

    洗净锅,将羊油切成小丁,热锅化成液态油,关火。羊油温度降到半成热的时候,倒进辣椒面搅匀。这样,羊油就变成红乎乎的色泽。如果油温高了,辣椒发焦,油就黑了。

    接着冲进老汤,煮沸后放进切好的杂碎,同时别忘了加进切成细条的羊血,略煮五六分钟关火。这样,羊杂就好了。

    最后一道工序便是煮粉条。粉条切不可煮透,否则就不筋道了。煮好的粉条捞进碗,上边浇一勺羊杂汤,撒一把葱花淋一点陈醋——嘿,大同羊杂粉汤就大功告成了! 老解 

关于羊杂割的记忆 

    在山西北部的农村中,特别是海拔较高的山区或者下坑工人集中的矿区,到了寒冬腊月,家里再穷也要买副羊架子,一套羊杂碎,做熟了喝羊杂割。

    常见山里人,特别是那些揽羊汉子,蹲在通红的灶下,磨扇似的脊背高高耸起,将头埋在海碗里,手里卷着几张烙饼,呼呼的就下去几海碗。吃后浑身发热,豆大的汗珠沁在脸上。之后,披上羊皮袄,拿上放羊铲,拉开门走入风雪中,任山上冰天雪地,北风肆虐,也不觉冷。

    羊杂割对当时因食物匮乏引起的五痨七伤,也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我的伯父久病在床,临终时啥也不想吃,就想喝副羊架子。当时物质匮乏,父亲托人走后门翻遍了县城食品仓库的犄角旮旯,找到了一副泛着绿毛的羊杂碎,回去后给伯父熬制后,喝了一冬天。之后,伯父连呼:“喝起了,喝起了。”撒手西去,真是到了嗜羊杂如命的地步。

    我小时候,每到年关,父亲购买年货总爱带个尾巴,一年当中我们只有这唯一一次与父亲亲近的机会,采购罢了,父亲总爱到沙江小市回民开的排档,要上四个烧饼,三碗热腾腾的羊杂割,我三下就喝完了,而向来靠墙根蹲着狼吞虎咽的父亲,则坐在板凳上慢条斯理细细地品味着,像是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仿佛365日的劳作就为此刻喝这两碗羊杂割。一年的辛酸困顿疲乏,在这细细的品味中逐渐消除。然后吃得满头大汗,心满意足,背着年货而归。

    后来条件好了,每到腊月,父亲总要亲自到杀坊买上一副羊杂,洗得干干净净,用滚水将羊头上的毛褪尽,既不用松香也不用火碱。然后把骨头砸碎,将汤熬得白白的,杂碎煮得嫩嫩的,而自己已然嚼不动了,看着孩子们吃得滋润他便高兴了。

    现在家里弄一副羊杂是喝不了的。如今的孩子们吃垃圾食品起劲,吃这种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唯恐避而不及。真是可悲可叹。我自己想喝,只好到沙江小市的排档上要上一碗,独自品尝,但是物是人非,竟喝得满脸泪水。 潘志军 

始终惦记那一口 

    习惯了在家吃早饭,快要忘记路边小吃店早点的味道了。今天赶早出去办事,来不及在家吃饭。路过一家小店,忽然闻到一缕羊杂割汤的香味扑鼻而来,便觉馋虫拱动,哈喇子横流,双腿移挪不得。遂掉头直奔入内,买来羊杂割一碗,鼓动腮帮子大快朵颐。

    若不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很难理解大同人对于羊杂割的热爱,就好比若不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很难理解他们对于羊肉泡馍的热爱,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理解不了北京人为何爱喝豆汁。

    读高中的时候,学校对面就有一家卖羊杂割汤的小铺子。在寒冷的冬夜,老旧的宿舍四面漏风,躺在被窝里冻得瑟瑟发抖。此时约三五个要好的同学,跑到卖羊杂割汤的小铺子里,围坐在火炉旁边,一边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一边大口大口地喝着热呼呼、火辣辣的羊杂割汤,身体从里到外渐渐暖和起来,鼻子尖也冒出细微的汗珠儿来,怎一个爽字了得。 虎子 

三言两语 

    @心凌花园:十一在山西玩了几天,大同的饭是我吃过的最完美的,每天早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不是梦想,而是自助餐中那碗羊杂。每天吃到羊杂的心情,仿佛回到了10年前初到西安在一个路旁吃的肉夹馍,仿佛来这就是为了等这一刻。

    @龙飞在天No1:在大同这样规模的城市里,从城区到南郊区驱车近20公里,仅仅为了吃几碗价格仅5元的大同羊杂,这事只有吃货能干出来!

    @恋猫:在外多年,每次回家乡都一定会去吃羊杂和饼子,粉条劲道,羊汤浓郁,没有一点膻味!很是怀念。

    @帕皮提:去大同工作月余,慕名吃了羊杂粉,在三医院附近,人超级多,但味道相当好,量也大,可以加汤,5.5元一碗,10元之内保证相当饱。下次一定带女朋友来吃。

    XIAOZHU:街头的羊杂汤都是由羊尾油炒制,味道香醇厚实。自家烹饪的话可以选择荤油或者素油,大同特产胡麻油,用胡麻油炒制也别有一番滋味且更健康。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舌尖上的山西——山西各地美食概览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