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89

填仓:满含感恩的面食

  “填仓”是一种地域性的节日面食,是民间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寄托美好愿望、充满感恩的食物。因在填仓节这天用于祭祀和食用,故称“填仓”。

    填仓,这一蒸制的包馅面食,流传于我省晋东南阳城一带。它是用黄米面、软柿子、红豆等原料蒸制而成,色泽金黄,筋道软糯,香甜可口,别具一格,深受当地人喜爱。

    填仓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农耕文明的深远文化背景。填仓节古为两节,一是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一是老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五。现在,我省有些地方古风尚存,还按古俗过节,要过两天。但多数地区已易其俗,将小填仓与老填仓合并,改为一天了。填仓节的“填”与“天”谐音,亦称“天仓节”。

    填仓节的祭拜对象各地不一,各有所指。有的地方祭土地爷,有的地方祭仓官,还有的地方祭磨神和女娲。阳城一带比较个性,祭的是老鼠。

    各地填仓节的祭拜对象不同,节日食俗也各异。晋中介休除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等各种形象的灯盏置于室内外各处祭神外,还多吃油炸或油煎面食庆贺。祁县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的袋状面食。和顺、榆社有蒸谷面团子的习俗。左权另有创意,蒸制一种叫圐圙的面食埋入粮囤,寄托愿望。昔阳县是用黄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米棒子、瓜果等)表达敬意。而平遥县是用白面包了红糖蒸成布袋状或元宝状的面饼当供物,抬举神灵。洪洞县最讲实际,填仓节要请女婿吃煎饼。各地烹制面食用料不同,形象各异,但祈福避邪、改善生活的目的是相同的。

    我省晋东南阳城一带过填仓节比较特别。那天,老鼠在人们的心目中最为崇高,最受崇敬。不但不打老鼠,还要上待如神。民谣说“填仓献旮旯,老鼠娶媳妇”,明确指出蒸填仓就是为祭祀鼠类的。

    阳城民间祭鼠是有根据的。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正月十九夜晚,宫廷发生政变,皇帝被叛党绑缚,装入木箱,投入地牢。不料,夜间众多老鼠来到地牢,咬断绳索,咬破木箱,掘通墙壁,帮助皇帝脱逃,复平天下,使百姓再续泰平。后来,为报答老鼠救驾之恩,将每年的正月二十定为吉日,以作纪念。从此,每逢这天,阳城一带民间就会制作一种两头尖尖,中间扁圆,形如梭状的面食供奉鼠类。

    过填仓节,我省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供奉以祀神圣。有的地方还要在院内或打谷场上“打灰窖”,就是用簸箕盛了草木灰,持一木棍,像工程划灰线一样,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的圆圈,表示粮仓或粮囤,并在圆圈的中心撒上粮食,然后用砖石“压仓”。之后,燃放鞭炮,寓意粮食爆满粮仓。

    填仓节的饮食习惯三晋南北各不相同。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窝;晋中地区多吃油炸、油煎食品,吕梁地区喜吃糕,晋南地区以稀面摊极薄的饼为食俗,中裹菜肴,卷而食之。晋东南普遍用黄米面蒸团。

    填仓节民间的讲究是“喜进厌出”,特别是粮食,要囤里添粮,缸里添水。至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旧时,农家多忌此日粜粮,但粮店却乐于收购。粮店为鼓励人们出粜,是日,要摆酒设宴,热情款待顾客,粮价也比平常高些。

    山西人历来把黄米面当作面中的“贵金属”。阳城填仓是用黄米面制作的,称得上是一种恭敬的供品和好吃的面食。如愿意烹制此面食的读者,可按如下方法制作。

    以家庭食用为例,需备以下原料:黄米面500克,软柿子350克,红豆100克,红糖250克。

    第一步是制馅。将红豆洗净煮熟,捣成泥,拌入红糖,做成豆馅备用。第二步是制皮。将面放入盆中。将柿子洗净去皮,放入面中,和成面团。再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剂子,摁成饼形。然后逐个包上豆馅,捏成中间扁圆、两头尖如梭子的形状,就是填仓了。第三步是蒸制。笼屉里放笼布,将捏好的填仓摆在笼屉里的笼布上,加盖后大火蒸10分钟即熟。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赵孟天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2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