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87

上党烩扁食:别样年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炎黄子孙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北方,饺子作为面食之王,是必吃的开年饭。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围锅转”“美食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 ,可见饺子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

    除夕之夜,初一早晨,万家团圆,无不以饺子当餐。是饺子这一象征团圆、寓意吉祥、代表财运、预示平安的美食,把游子从远方呼唤回来,与家人团聚。

    我把饺子放在山西面食里来写,有人会问,饺子大江南北皆食,不为山西独有,它能算是纯粹的山西面食吗?说饺子是全国性的面食一点也不假。的确,饺子的分布很广,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饺子。但是,尽管它们都叫饺子,却因地域的不同、习俗的不同,做法和吃法也大不相同。山西的饺子自然也就充满了山西特色和山西韵味。尤其是上党烩扁食,更具地方色彩。吃过之后,你会由衷地赞叹,它不但是地道的山西面食,还是山西面食中的一朵奇葩。

    扁食就是饺子,这是山西人的传统叫法,直到今天,有许多地方还在沿用。上党烩扁食,实际上就是烩饺子。上党烩扁食起源何时未见文字记载,它作为饺子的一种,与饺子有相同的源流是人们能够认同的。虽然饺子源自何朝何代、出自谁人之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两种说道,较为可信。

    一说是“医圣”张仲景,为济世救人“冬至舍药”而发明。当时,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让民众食用,以治冻耳。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烂耳朵没人管”的俗语,可见冬至吃饺子,早已成俗。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却怕油腻,令厨师在肉中加菜,结果炸汆不能成型,厨师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了水煮。结果,唐太宗吃过大喜,连连称赞,问:“其为何物?”厨师答曰:“为烹时牢固,用面皮包丸,故叫‘牢丸’。”这便是唐朝的饺子。

    不管是张仲景的娇耳,还是李世民的牢丸,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天下通食”的“年饭”,已是不争的事实了。饺子流传广远,在入乡随俗的过程中,不仅馅料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形状也进化得千姿百态了。中国饺子虽然形状、风味各异,但它美好的寓义从未改变,一直扎根在炎黄子孙的灵魂中。

    中国饺子文化博大精深,片言只语难以尽述,暂且不表。上党烩扁食风味独特,烹法具体,能尽其详,值得推介,现笔录于后,好让大家在今年春节换换口味。

    上党烩扁食所用原料比一般饺子用料要丰富得多。以500克面粉为例,配料如下:精粉500克,猪肉250克,韭菜250克,香油50克,油炸豆腐100克,粉条100克,还有木耳、葱花、姜末、海带、菠菜、熟鸡丝、食油、花椒水、味精、酱油、精盐、胡椒粉、香菜、辣椒油、醋、水淀粉各少许。

    上党烩扁食的烹制方法共分四步,操作要领如下:

    第一步,拌馅。将猪肉剁泥,加花椒水、姜末、味精、精盐、酱油、香油喂起,韭菜洗净切碎拌入肉中,即成馅料。

    第二步,捏制。将精粉纳入盆内,用250克清水和成面团,揉光后盖上湿布稍饧。饧后,搓条,揪剂,擀成饺子皮,包馅,捏制成扁食。

    第三步,备汤菜。将油炸豆腐切成细条,水发海带洗净切成细丝,菠菜洗净切成段,干粉条用温水泡软,香菜、木耳洗净备用。

    第四步,煮扁食。汤锅上火,添入清水烧开,投入扁食煮至半熟,加入姜末、油豆腐条、海带丝、粉条、菠菜、木耳、熟鸡丝,再加入酱油、精盐、味精、胡椒粉,待时蔬煮熟后,勾入流水芡,放入葱花、香菜、醋、辣椒油,搅匀即成。

    上党烩扁食既保留了古时汤食的传统,又增添了新鲜时蔬,集主食、汤菜于一体,可谓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有吃有喝,美味可口。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赵孟天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2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