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对于山西人来说,不仅是裁缝衣服的工具,也是烹饪面食的厨具。剪刀面就是用剪刀剪出来的。
剪刀作为缝纫工具客串厨具称职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称职,而且出色。有人这样描述剪刀面:“两头尖尖中间胖,根根条条五厘长;筋道光滑似银鱼,味出厨房十里香。”剪刀面形美味香,入口光滑,确实是山西面食中极富特色的精品面。
剪刀面主要流传于山西晋中平原和晋南平原的产麦区,晋南称“剪刀面”,晋中则称“剪子面”,其方言读作“剪则面”。剪刀、剪子是一回事,入乡随俗不别扭。
据传,剪刀面的制法起源于隋末。其不仅广受民间喜爱,也是历代宫廷御面。它的来历是:太原公子李世民读书练武,聚才谋义,胸怀大略。一日,武士彟慕名拜访,时值晌午,李世民便留客于书房用餐。正在裁衣的长孙氏来不及备餐,急和面用剪刀细细剪下,煮熟呈食,以招待来客。武士彟食后叹曰:“纷乱当世,公子大略,面如天下,亦当速剪。”后来,李氏父子发兵于晋阳,以“剪面”之势攻取长安,建立大唐。太原古称并州,又出产名剪,“并州剪刀”在晋代就已名扬天下。今太原仍有大、小剪子巷,可证其名不虚传。
剪刀面还有另外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黄河东岸有一渡口,渡口旁住着一户人家。丈夫是个能工巧匠,人称十二能;妻子贤惠善良,心灵手巧,人称巧媳妇。夫妻二人仅有一女,取名巧姑。巧姑聪明伶俐,学得一手剪纸绝技,她剪出的鸟兽花草,锦绣山河,精美绝伦,特别是十二生肖剪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父母视她如掌上明珠,宠爱有加。不幸的是,巧姑长到16岁时,突然父母双亡,留下她孤苦一人艰难度日。出于怜爱,街坊邻居为巧姑找了一个家境殷实的婆家,算是有了归宿。新媳妇过门三天后下厨房做饭是当地民间风俗。公婆要看看新媳妇的手艺,便让她做手擀面。这下可难住了巧姑。因为父母在世时她从不下厨做饭,所以,擀的面厚薄不均,粗细不匀,被婆婆骂了个狗血喷头。此时,巧姑心里虽有委屈,但泪水只能往肚里咽。好心的邻居大娘、大婶们来到她家,劝过婆婆,安慰媳妇,并教给巧姑做手擀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