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刨木时,会从刨背上吐出许多刨花来,白白的,薄薄的,一卷儿一卷儿滚落在地上,很是好看。那散发着木料香味的木头卷儿,晋北人习惯叫“刨渣”。无独有偶,晋北人的饮食中,有一款面食也叫“刨渣”。这个“刨渣”与木匠用刨子推出来的那个“刨渣”极为相似,人们就把它叫成“高粱面蒸刨渣”。高粱面蒸刨渣,面儿光滑,吃起来顺口;里儿粗涩,好挂调和,味美可口,风味独特,非常好吃。
高粱面蒸刨渣是什么时候始见于民间的,史书典籍中没有记载。高粱面蒸刨渣这一面食,为什么与刨子刨出的刨渣既相像又同名呢?他们之间有没有一种联系呢?我一直想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
我认为高粱面蒸刨渣是一种模仿的面食,源于刨子推出来的刨花。请看我的演绎,给大家编一个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晋北有一户小康人家要盖新房。备齐石头、泥土、砖瓦、木料之后,就请来工匠,破土动工了。工匠及村上帮工的十几个人,和泥的,砌墙的,立柱的,上梁的,各司其职,交织成一幅繁忙的建筑施工图,每天忙碌不止。晋北农村过去起房盖屋,给工匠们的饮食茶饭以蒸食居多。由于白面稀缺,白面馍馍虽也蒸一点,但不能敞开供应。玉米面窝头和高粱面鱼鱼是“主打产品”,一锅大烩菜是传统搭配。这么多人吃饭,女主人一人是忙不过来的。左邻右舍都会过来帮忙。一日三餐,捏窝窝,搓鱼鱼,一顿接一顿,五六个女人也不消停。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趁开饭的时候,男人们总要和女人们开开玩笑。这时,对话就开始了。一个木匠大哥先开口了:“我说你们这几个女人,鱼鱼搓得实在好,比我们锯下的椽还粗,能盖5间大瓦房。”引得吃饭的人们哈哈大笑。一个婆姨回敬道:“嫌我们搓的鱼鱼不好,你怎不回家让你老婆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女主人意识到饭菜需要变变花样了。为了能让人们吃好喝好,尽心干活,她苦思冥想起来。一天,她看见木匠正在用刨子推木料,那一串串飞出来的刨渣让她看得发呆。她想,如果把高粱面做成像刨渣一样薄薄的面片,蒸熟调上调和一定很好吃。她试着做起来,如同蒸高粱面鱼鱼一样,她先用开水将面和好。从上面掐一小块面团下来,放在左手的掌心,用右手拇指肚像捻猫耳朵一样,用力一捻,结果推出一个面卷来,薄薄的,像个小刨渣,只是不长。她又掐了一个稍大的面团,放在左臂小臂内侧宽阔的胳膊肚上,拇指弯曲抱住面团往下一推,推出来的面片像刨渣一样,薄薄地卷在了右手的手背上。她开心极了,说:“今儿个吃顿稀罕饭吧,保准干活的人们喜欢。”说完她让帮忙的邻居们学着做。邻居们照着她的样子尝试了几下都学会了,直夸她的心灵手巧。有人问她这叫什么饭,她脱口而出:“就叫高粱面蒸刨渣吧。”
开饭时,工匠们从笼里夹了这面卷卷,放在碗里,浇上炝了葱花的腌菜汤调和一吃,口感果然新奇,十分爽口。
高粱面蒸刨渣形象逼真,风味独特,别出心裁,创意无限,成了粗粮巧做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