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51

煎饼夹黄蒸:一个凄美的故事

  “煎饼夹黄蒸”是晋东南陵川县的民间风味面食。色泽金黄,口感软硬适中,口味香甜馥郁,是农家冬季常吃的一种特色面食。

    煎饼夹黄蒸类似北路家的“黄儿夹糕”。“煎饼”就是晋西北的“折饼”,或叫“摊黄儿”,做法是用硬黍子去壳磨成的硬黍米面,经发酵煎制而成。煎制用的鏊子是中间凸起、四周有凹槽、配有铁盖的炊具。其制作工艺笔者在本栏目《折饼:充满年味的面食》中曾有过详细介绍。煎饼的用面除了单纯使用硬黍米面外还可用硬黍米面配玉米面或用小米面配玉米面煎制,但后两种的口感和风味均逊色于纯硬黍米面煎制的。晋东南的黄蒸,与晋西北静乐、娄烦的软卷相似,都是用软黍米面配玉米面,经发酵蒸制而成。静乐、娄烦的软卷不包馅,用发酵的白面作皮儿塑形,而黄蒸则包豆馅,捏成扁头状蒸制。吃时,将黄蒸夹在煎饼里即可。这种面食,冷热皆宜,香甜可口,风味独特。

    煎饼的做法是,将硬黍米面用水打成较稠的浆,加入蒸馒头用的面酵子。保温发酵15个小时左右,发酵后,用碱中和,再上鏊煎制。煎熟的煎饼,一面嫩黄,一面焦黄,香气四溢,十分诱人。黄蒸的做法是,先将红豆煮熟捣成泥,加红糖拌匀作馅,将软黍米面配玉米面,加入面酵子和成面团,保温发酵5小时左右后用碱中和,包馅蒸熟便成黄蒸。吃时将黄蒸夹入煎饼,如同吃夹肉饼一样。放学回家、饥肠辘辘的孩子们等不上饭熟,最喜欢用煎饼夹黄蒸打尖,硬黍米面的清香、软黍米面的软糯,深深印在了陵川人的心中。

    煎饼夹黄蒸的吃法是有来历的。据当地人介绍,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相传,陵川平城村有一对贫贱夫妻。丈夫姓蒋名丙,小名丙儿,忠厚朴实,乐于助人,在村上常做好事。妻子姓黄名珍,小名珍儿,善良贤惠。两人青梅竹马,相亲相爱,男耕女织,小日子过得甜蜜温馨。可是,好景不长,一日,丙儿上山砍柴,珍儿在家织布,村里一个老财家的浪荡公子“瘦猴”闯进了她家,想调戏珍儿。珍儿十分恼怒,想把他赶出门外。正在拉扯之时,丙儿打柴回来,进门看到“瘦猴”正在非礼妻子,顿时火冒三丈,把“瘦猴”摁倒在地痛打一顿。这顿打,虽然出了恶气,但也招来了大祸。不几天,“瘦猴”的父亲王老虎勾结县衙贪官,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丙儿捕去下了大狱。丙儿走后,珍儿整天以泪

    洗面,食不甘味,寝不能寐。更让她痛苦的是,有一天“瘦猴”闯进她家强暴了她。珍儿痛不欲生,一气之下跳崖自尽。丙儿出狱回到家中,知道珍儿已死,也跳崖殉情了,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此后,村里人为了怀念丙儿和珍儿,就用硬黍米面搭配玉米面摊成煎饼,用软黍米面搭配玉米面蒸上黄蒸同吃。因“煎饼”和“蒋丙”、“黄蒸”和“黄珍”在当地方言中同音,故煎饼配黄蒸的吃法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陵川县地处太行山东南绝顶,王莽岭就在其境内,登上王莽岭主峰,俯视四周,烟海云波,层峦叠嶂,尽收眼底。太行山巍峨壮观,令人敬畏。这里山险人少,交通困难。著名的锡崖沟,位于县境东部与河南接壤之处。英雄的锡崖沟人,为了走出大山,硬是在太行大峡谷的绝壁上开出一条世所罕见的悬崖公路来,让世人记住了这个地方。在陵川,古朴的村庄还有很多,至今还使用石辗、石磨加工粮食。虽然工效很低,但加工出的软、硬黍米面,保持了黍子的本来品质,摊出的煎饼、蒸出的黄蒸色香俱全,十分地道。谁要是能在太行山深处吃一顿煎饼夹黄蒸,那可是口福不浅。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赵孟天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