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36

风搅雪:艰难生活的见证者

  北风劲吹,雪花飞舞,风雪中还夹杂着奔跑的枯枝败叶。这就是风雪交加的天气,老百姓称之为“风搅雪”。这一恶劣的自然气候,多发生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更烈,极为寒冷。晋北有一种用豆渣、豆粕和少量面粉搅拌起来蒸制而成的面食叫“哭泪”(音),极似风雪过后留在地上的堆积物,老百姓就形象地命名它为“风搅雪”。这一面食不怎么好吃,能量几乎全无。穷苦人吃它,是万般无奈,仅为充饥而已。

    哭泪是蔬菜切碎拌上面粉蒸熟即可食用的面食的统称。具体叫法分别以所用蔬菜作为前缀去称谓,比如,用榆叶蒸的哭泪就叫“榆叶哭泪”,用胡萝卜缨子蒸的哭泪,就叫“胡萝卜缨哭泪”。“哭泪”也叫“骨碌”、“谷垒”,有的地方叫作“拨烂子”。“骨碌”的叫法是以菜叶子在面里打滚时的形象而得名。“拨烂子”则是用筷子将面和菜拌来拌去的动作。“谷垒”从字面上讲不通,只能理解为汉字记音或者“骨碌”的别字。我的家乡有一个“乡村文人”认为,“哭泪”是最贴切的名称。他说,旧社会每遇灾荒之年,为了度过难关,家庭主妇们只好将积存的豆粕取出来,捡去里面的杂质,掺进豆渣里,再加少许高粱面或玉米面搅拌起来,蒸成风搅雪给一家人充饥。日子过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到了这步田地,哪个做母亲的不伤心呢?这边做饭、边流泪的情景怎不让人动容。所以,叫作“哭泪”是再生动不过的了。

    19377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随后,从河北侵入山西。其时,已到夏末秋初,一场冰雹又袭击了崞县、宁武部分地区。据我的姑母讲,我祖父租种的五亩坡地上,正在秀穗的高粱被冰雹打了个稀巴烂,叶子像撕碎的纸条挂在杆子上,一棵棵如同京剧里的鞭子插在田地里。当年颗粒无收,再加日本人的搜刮,到了冬天,没有吃的,祖母只好将积存的豆粕取出来,蒸成风搅雪给一家人糊口。姑母问年幼的我的父亲:“好吃不好吃?”倔强的父亲说好吃,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做出很香的样子。祖母看得心痛,不禁失声痛哭起来。之后,9岁的父亲不再愿意上学,赶上自家的毛驴跟了他的堂叔到山里驮炭糊口去了。姑母还说,他们那时吃风搅雪,没有鲜豆渣,都是将晒干的豆渣饼再用水浸泡开后,加上豆粕和一点点高粱面粉蒸制,舍不得在里面放调味,只放点咸盐,吃起来就像嚼锯末面一样,还有一股太阳晒出的土腥气。为了压住这种味道,只好就食柳叶沤成的“酸菜”。

    1972年晋西北大旱,从春天到农历五月将尽,天空滴雨未下,整个晋西北包括雁北大部分丘陵区由于未能播种而绝收。那年,国家进口了大量加拿大玉米投放灾区进行赈灾,救济范围之大,史无前例。记得当时的救济标准是每人36.5公斤。36.5公斤救济粮怎么也吃不到来年,为弥补口粮不足,生产队组织社员进行生产自救,全村的土地一半种了荞麦,一半种了白萝卜。那一年我13岁,吃了好长时间荞面面食。说是荞面面食,其实饭里熬得尽是白萝卜。最苦的是那年冬天,吃了很多风搅雪,记忆深刻。我吃过的风搅雪比起父亲小时吃过的风搅雪“档次”高了许多。因为家里还有点存粮,母亲蒸制的风搅雪玉米面放得多,豆渣也是冷冻了的,解冻后和鲜的一样。母亲蒸制风搅雪,除玉米面放得多,豆粕放得较少之外,还用葱和花椒大料面调味,当然少不了盐。最让人增加食欲的是母亲总要在蒸熟的风搅雪里面,再调入一点麻油。麻油很香,遮盖了风搅雪粗糙的口感,倒也不觉得难以下咽。但是,如果把这一面食放在90后的孩子们面前,他们看了一定不会相信那是吃的东西。

    风搅雪里搅拌的豆粕是黄豆和黑豆的皮。足食之年,农家只用它们饲喂牛羊驴骡。灾荒之际,自然就对不起它们了。豆粕除了饲养牲畜以外,也有其他用途,可以代替荞麦皮装枕头,由于易碎,效果虽不及荞麦皮长久,但枕起来也很松软。这是题外的话了。

    出于一种怀旧,近日蒸制了一回风搅雪,不过有所改良,我在豆渣里加入豆粕的同时,将原来用的玉米面换成了适量白面和适量粉面,当然少不了葱姜蒜花椒大料调味。蒸熟一吃,很香,很筋,完全是一款创新的美食。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赵孟天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