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运动的,事物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变迁,有些东西出现了,有些东西消逝了,这就是客观世界演进的规律。在人类的饮食江湖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食物的丰富、饮食审美的变化,人们对食品的形态和营养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食品品种的推陈出新也就更显得频繁而多样起来。炒面,这一曾经伴随人类从远古走来的“方便”面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被更多更方便的现代“干粮”所取代,自上世纪末开始从国人的生活中逐渐消隐。
炒面的消失,不算久远,但对今天的人们,特别是80后和90后来说,已经是非常陌生而遥远的事物了,不用说亲口尝过,就是听说过的也不会有很多。炒面,这一干粉状的面食,作为干粮,曾经为人们的出行和远足作出过贡献,而今天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淡出江湖了。笔者写下本文,读者权且当作面食史之钩沉来品读吧,来回味它曾经的芳香。
炒面是将米、麦、豆等粮食炒熟后再磨成的粉。因为这一熟食中不含水分,故被称为干粮。干粮是远行时免于举火最为方便快捷的食物。在路途上饥饿时取水调成团即可食用。
中国幅员辽阔,农作物品种繁多,炒面的炒制因粮食品种搭配的不同,其风味也大有异趣。在古代,炒面的用料多以小麦和谷物为主,明朝以后的炒面因玉米的传入,玉米成了炒面的主角。以山西晋北为例,炒面有原味、甜味和咸味三种,原味的炒面用料是玉米、小麦、谷子加黄豆或黑豆。甜味炒面则是在原味的基础上增添了晒干的枣儿和胡萝卜。咸味的炒面多以莜麦为主料加盐而成。炒面的制作程序是先将各种粮食分别炒熟后,再混合起来磨制,也有将粮食混合后同炒的,炒熟后再进行粉碎。后者较为省事,但前者比较容易掌握不同粮食的吃火度,不会出现夹生和焦煳的现象。究竟用哪种方法炒制,则根据粮食的干湿程度和个人的喜好而定。
炒面的适口性较差,作为“行粮”只是路途上的充饥物,在美食享受上难以与“居食”媲美。
干粮在古代叫糗。糗便于携带,无火也可就食,所以常作行路之粮。糗既熟,可以省去每餐举火之费,所以食糗也是生活俭朴的一种表现。《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焉。”是说舜过着一般老百姓的节俭日子。
军队行军打仗,因时间条件所限,有时难以安锅造饭,必须携带糗粮来解决吃饭问题。《尚书·费誓》:“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储备好你的糗粮,不得让有些人吃不上,否则你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了。可见糗粮对军队的重要性。
部队长途行军,军粮的运输绝不限于后勤保障的车拉驴驮,士兵携带也是常事。如果读者留心的话,就会从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发现,士兵的双肩上总是斜挎着两样东西,一样类似绶带,上面有许多小兜,那是用以装弹夹或子弹的。另一样就是像自行车内胎一般粗细的长布筒,这个长布筒就是干粮袋。干粮袋是军队的必备用品。
炒面不易消化,遇水膨胀,病饿之人不宜多食。《后汉书·隐嚣传》:“嚣病且饿,出城餐糗,恚愤而死。”隐嚣死因应是过量食糗所致,并非“恚愤”之过。古代的饿比今天的饿分量重。饥是轻微的饿,饿几乎是病态的。
山西人走口外,从晋中或忻州出发到包头一带步行要走月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很难买到食物,携带一些干粮至关重要。另外,许多人为了节省饭钱,都要携带干粮。所带干粮以炒面为多,每日只吃一餐,可支撑多天。
笔者在读高中的时候,为贴补伙食不足,每次回家都要带一些炒面到学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饮食没有油水,整天里肚子咕咕作响,就是上课的时候,心里也在惦记炒面。炒面好像魔鬼一样飘忽在心头不能驱散。
最近,去静乐参加一个活动,恰遇同事的家人给同事送来刚刚炒制的炒面,同事欣喜若狂,午餐时打开塑料袋子让大家分享:“好长时间没吃这东西了,挺想念的,大家都尝尝。”炒面在今天,不再是干粮了,已成为一种怀旧的食品变得稀罕起来。当笔者时隔三十多年的时间亲近它时,这古老的面食,吃进嘴里虽然觉得粗涩,但其炒熟的粮食味道依然是那么亲切,那么芬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