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04

钢丝面:面食创新的败笔

  钢丝面,是山西面食史上最为短命的面食品种,在山西面食的长河中昙花一现。它发明于上世纪60年代末,曾流行一时。最终因人类的胃难以消化这粮食制成的“钢丝”,不得不将它从生活中删除。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农业机械的制造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手扶拖拉机在农村逐步普及。我国农业人口的生产力,因工业化的成就,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手扶拖拉机在农村,除了耕田、播种和运输之外,人们渐渐地借助拖拉机上的柴油机抽水、发电、打场、扇粮、磨面、碾米甚至榨油。这个整天“咚咚”叫的家伙,成了农民的好帮手。

    大约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村里突然热闹非凡。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着大人们不一般的忙碌,我也不由地兴奋起来,从被窝里爬起,跑去大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委会所在地)看热闹。

    大队的院子里站满了人,盛面的笸箩排成长队,一直延伸到大门外面。我从大人们腿的森林里钻进去,一直钻到机器轰鸣的源头,在昏黄的灯泡下面,看见一台手扶拖拉机“咚咚咚”地颤抖着。站在它旁边的一个人,用两根木棍像架毛线一样,左一下右一下地盘绕着从拖拉机带动着的压面机里吐出的冒着热气的“红绳绳”。

    我在噪音里大声问一个族里的姑姑:“那是甚?”她大声地告诉我:“钢丝面。”我又问:“能不能吃?”“好吃着哩。”姑姑回答我。我相信姑姑的话,期盼着母亲给我煮一顿钢丝面,期盼着它的美好。

    我家也压了钢丝面。压了两种,一种是玉米面的,一种是高梁面的,像黄色的和红色的塑料头绳,盘成一圈一圈,非常好看。

    钢丝面十分耐煮。吃的时候,需要提前半天浸泡。煮熟后,吃法和别的煮制面食无异,可加调和干吃,也可带汤像河捞面一样汤食。调和浇头丰俭由人。钢丝面吃起来十分筋道,如同粉条。刚流行的时候,人们给予完美的评价:好吃不说,做饭还省工省时。人们感激它的发明者,流露在脸上的笑容发自肌肉深处。

    上世纪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然是革命生产两不误,误下的是粮食连年减产。为了国家粮食安全,那时,不管晋南平原,还是晋北山区,一律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高粱。那时,不仅山西,估计全国人民都吃玉米面和高粱面。山西人爱吃面条,但没有白面、没有荞面、没有豆面,拿什么吃呢?为了能够吃上面条,只有打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主意。创造了“百面百吃,一面百做”的山西人,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但面对玉米面和高粱面却一筹莫展。无法让玉米面和高粱面增加筋度,老百姓就没有了这样的创造力。科学是神奇的,是科技人才,用高温高压的原理,改变了玉米和高粱的组织结构,使玉米面和高粱面变成了“煮不烂,咬不断,吃下去,团团转;屙下来,一根线,洗一洗,涮一涮,还够自家一顿饭”的钢丝面。

    钢丝面,让那个时期山西人的饮食获得了调剂。在吃窝头喝糊糊的基础上,吃上了煮制面食。吃得千家万户心花怒放,吃得万户千家眉开眼笑,吃得山西人忘记了其他面食的做法和味道。从此,钢丝面一统天下,自家吃,请客也吃;喜事吃,死了人也吃;坐月子吃,住医院也吃;男人吃,女人吃,老人小孩一起吃。结果,吃得人烧心,吃得人呕酸水,吃得人抱住胸口皱眉头。最后,吃出了胃溃疡,吃出了胃穿孔,吃出了肠梗阻,吃出了人命。终于,人类的胃因消化不动这粮食制成的“钢丝”,不得不否定了这伟大的发明成果,不得不从生活中将钢丝面彻底删除。

    这是讲述给“80后”和“90后”的历史故事。这是山西面食史上的一次无奈的创新,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不佳,最终归于失败。然而,钢丝面的历史尽管短暂,但鉴于它承载了那个年代“战天斗地”的疯狂,承载了那个年代半饥饿的无奈,也应在山西面食史上留下它轻轻的一笔。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赵孟天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面食大全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