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李星民著:山西饮食民俗
69:古代农历七月的民间年节、食风

  ■农历七月·七夕节·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中国古代民间要过“七夕”和中元节,在这两个民间节日里,除乞巧和祭拜祖先等风习外,还有丰富的饮食文化活动。

  “七夕”的饮宴食风

  农历七月初七日晚,民间有姑娘、童女乞巧的风俗。故此日是民间的“乞巧节”或七夕。它的主要活动是家家陈瓜果食品,焚香于庭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乞巧。其瓜果等供品,种类颇多,因朝代和地区不同而异。如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称,临安府七夕的节物是多尚果食和茜鸡。元代七夕时,宫庭宰辅以士庶之家都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等品,邀请亲眷、小姐、女流等,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有“觇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之俗。清代时,江南地区乞巧用的巧果很有特色。如苏州民间,每年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苧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苧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蔡云在《吴歈》中说:

  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

  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沈阳初的《忆江南》词则说:

  苏州好,乞巧望双星。果切云盘堆玉缕,针抛金井汲银瓶。新月桂疏棂。

  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也说:杭俗,七夕节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韶事”。而安徽繁昌地区,清代民间七夕时,则有“闺秀设茶果于露台乞巧”的风习。在北方地区,七夕节时,民间除乞巧外,还有设果酒、豆芽,具果鸡、蒸食相馈,街市卖巧果、家人设宴欢聚等节日饮食文化活动。如直隶正定县七夕节有“陈瓜果礼天孙,士女穿针乞巧”的习俗。怀来县七夕节有“市上蒸卖面人,与孩童分食,谓遇凶年不至人相食,以此厌之”的习尚。《邯郸县志》载称,七日,儿女设瓜果于庭前,穿针乞巧。前后数日,蒸面羊馈子孙,曰“送羊”,盖取羊羔跪乳之意,教以孝也。陕西《兴平县志》曰:七夕节时,幼女设果酒、豆芽,祀告织女神。民间亦“具果鸡,蒸食相馈。”《石泉县志》说,此地民间乞巧节时,“若女之家,供七姑水主于院落中,献以瓜桃枣梨。月上星辉,招贫家女未笄者,击瓦坯唱歌。”而甘肃镇原县民间七夕节有“妇女以果茶酒、绣刺针工乞巧于天女”的习俗。在京师地区,七夕节时,“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也。此外,清代皇宫中,生逢七夕节,也有设果桌祭牛女,皇后亲行拜祭祀之习。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宫中,七夕节时都有陈瓜果祭牛女以乞巧的风尚,故清代浙江余杭女陈炜卿(名尔士)曾赋七夕诗一首:

  梧桐金井露华秋,瓜果聊因节物酬。

  却语中庭小儿女,人间何事可于求。

  诗中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清代七夕的节日习俗与饮食文化活动的景况,其实它也是对古代七夕乞巧习俗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中元节的饮宴食风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人们祭祀祖先、怀念亡灵孤魂的日子,民间称之为“中元节”、“鬼节”、“七月半”或“麻谷节”。古代民间向有“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的说法。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制作各类“祭食”,以奠祭圣贤亡灵。如南宋临安民间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棊,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也为之罢市。明代宫中中元节时,甜食房进供佛波萝蜜;西苑做法事,放河灯;京都寺院咸做盂兰盆追荐道场,亦放河灯于临河去处。此外还有吃鲥鱼,赏荷花和斗促织的习俗。

  清代全国各地仍然保留了远古的许多风俗。如《南皮县志》曰:中元节,民间携瓜果、脯醴、楮(CHU,三声,同纸)钱、登丘陇,持麻谷至陇上,谓之“荐新”。《蓟县志》说,此地民间中元节有设麻姑于堂,荐时物,祭祖先,“亦有至坟前上供并焚纸钱者,且有撒河灯、擂鼓、击钹以逐疫”的习俗。直隶龙门县中元节时,有“外家送面人,长尺许,与其女之子抱以嬉,旋蒸食之。上冢祭奠祖考,各以祭祖蒸食馈遗”的习尚。《曲周县志》说,中元节时,为佛民盂兰之辰,是日民间祭祀祖先,上暮挂纸。民间有以蒸羊馈女若姊妹之子,曰“送羊”的风尚,较为特殊。鸡泽县民间,每逢七月十五日,民人便取麻谷祀神、祭墓。外祖父母、母舅以面蒸羊遗其甥,曰“送羊”,答元旦之礼。而山西平遥县民间却有七月十五日,以瓜果、肴蔬祭于墓,夜哭于门外的习尚。高平县民间中元节时,祭扫如清明节,有以麻谷挂门上之习。《长子县志》称:中元时,民家各荐麻谷于先祖,以楮帛制寒衣焚化之;或修斋诵经,曰“追荐”。还有旧俗牧羊之家于是日屠羊赛神,颁胙亲戚,贫穷而无羊者蒸面似羊形以代之的习俗,寓意较为特殊别致。《城固县志》说,中元夜,农家会饮,曰挂锄,即“告穑事成也”。

  对江南苏州地方的中元节风俗,江震志皆载,民间中元日,多以五更素食享先,新亡者之家尤早。《清嘉录》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此俗有别于他处,具有代表性。

  清代京师地区,每逢中元节时,民间除了制作各种祭祀供品祀祖外,寺观普设盂兰会,超度亡灵,并燃河灯,以普渡慈航。而都中小儿于是夕也“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又以青蒿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斗灯会,更尽乃归。”

  ■古代农历七月的时鲜美食与佳肴

  每逢农历七月,全国许多地方正是秋高蟹肥、瓜果飘香的季节,也是收获的时季。瓜果中,尤以桃、枣、梨最为著称,还有其他时鲜季节性的食品上市,供人们采买享用。迄七月中、下旬,菱角、鸡头,枣儿、葡萄纷纷上市,贩者沿街呼卖,不绝于耳,向人们展示黄金收获时节的来临。如早在北宋时期,孟元老撰的《东京梦华录》说立秋日,开封都府,“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则梁门里李和家最盛。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络绎。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糁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又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也称,临安府是月时“瓜桃梨枣盛有,鸡头亦有数品,若拣银皮子嫩者为佳,市中叫卖之声不绝。”

  清代苏州地方的立秋西瓜也很著名,《清嘉录》描述说:立秋的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有等乡人,小艇载瓜,往来于河港叫卖者,俗呼叫浜瓜”。据说此俗由来已久,盖本源于《豳风》“七月食瓜”之意。在京师地区,每届立秋前一日,此京民间就有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院中露宿,至次日合家欢宴食之,以除暑疟之习。

  在时鲜美食方面,清代京师尤为繁盛。史载此时正是“禾黍登,秋蟹肥,苹婆果熟,虎赖槟香”的季节,而都门枣品尤多,大而长圆者为“缨络枣”,尖如橄榄者为“马牙枣”,质小而松脆者为“山枣”,极小而圆者为酸枣。还有赛梨枣、无核枣、合儿枣、甜瓜枣;外来之密云枣、安平枣,博野、枣强等处之枣。其羊枣黑色,俗呼为软枣,即“丁香柿”。红子石榴之外有白子石榴,其味“甘如蜜蔗,种出内苑”。梨类则有秋梨、雪梨、波梨、密梨、棠梨、罐梨、红绡梨等,外来供者更有常山贡梨、大名梨、肉绵梨、瀛梨、名梨。其能消渴解酲者,又莫如西苑之截梨,北山之酸梨。山楂种有二,京产者小而甜,外来者大而酸,可以捣糕,可糖食。又有蜜饯榲桲,质似山楂,而香美过之,出自辽东。迄七月中旬,“菱芡已登,沿街吆卖,曰“老鸡头才上河”。盖皆御河中物也。”七月下旬,“枣实垂红,葡萄缀紫,担负者往往同卖。秋声入耳,音韵凄凉,抑郁多愁者不禁有岁时之感矣。”

  ■难读字备查

  茜:QIAN,四声。本义草名,即茜草。1、同本(Indian madder),一种茜草属多年生蔓,茎方形,有逆刺,叶4枚轮生,长卵形或长心脏形,有叶柄,花小,淡黄白色,果实球形,熟果黑色,可食,根可制染料;2、大红色(deep red),如茜衫(红色的衣衫);3、草茂盛的样子(luxuriant),如茜茜(草茂盛的样子)。

  茜:XI,一声。用于外国妇女名字的译音用字。

  觇:CHAN,一声。本义:偷看;侦察。1、同本义(peep),如觇视(窥视)。2、密切监视某人或某事(watch)。如:觇时而动。

  咎:JIU,四声。本义:灾祸,灾殃。1、同本义(disaster),如咎戒(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2、过失、罪过(fault),如咎责(罪责,罪过);3、责备,追究罪过(blame),如咎罪(怪罪);既往不咎(不追究过去的罪过)。

  苧:NING,二声。一种有机化合物(limonene),是一种有香味的液体,存在于柑橘类的果皮中,供制香料。

  苧:ZHU,四声。1、苎麻(ramie)。如苎衣(苎麻布制成的衣服,比喻粗布衣);2、即“荆三棱”(Yagara bulrush)。见“芧”字注。

  芧:ZHU,四声。1、草名,亦名三棱,荆三棱,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沼泽旁边,茎三角形,高三四尺,外表光泽,中有白穰,柔如藤,可织物,花色浓褐。

  芧:XU,四声。1、橡树(oak)(即栎树);2、橡实(acorn)。

  歈:YU,二声。本义:歌。1、同本义(ballad);2、同愉。

  笄:JI,一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1、同本义。也用来固着弁、冕(hairpin)。如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2、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如笄女(指成年的女子);笄年(指女子成年。)

  棊:QI,二声。同棋。本义:文娱用具,古时通称博奕的子为棋。1、同本义(chess or other similar games )。如棋丸(棋子);2、下棋(play chess)。如棋功(下棋造诣)。

  豳:BIN,一声。同郴。古都邑名。在今陕西郴县。如豳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有诗七篇,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

  薷:RU,二声。1、木耳(an edible fungus);2、香薷(Elsholdzia ciliata)。药草名,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茎和叶可提取芳香油。全草入药。

  榲:WEN,一声。桲,PO,轻声。榲桲(quince);1、一种乔木的果实,略似大的黄色苹果,不同的是每一心皮有许多种子,果肉酸,蜜饯;其种子含胶质,可做胶水;2、结榲桲果的乔木,常用梨树的矮化砧木。

  ■农历六月·山西民间七夕节·中元节

  一、山西民间的七夕节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着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乞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鼓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二、山西民间的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为图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法语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间称为安居期。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遭不忍睹,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万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偻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业,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纸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估一只五彩木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吕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口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七月十五日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独生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缍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蜓、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日了。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李星民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9-11-23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山西饮食民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